我军第一门大炮,出自河南一小村庄,虽没有那么威猛,却威震敌胆


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冀鲁豫军区纪念馆,至今仍保存有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暨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以及邓小平、宋任穷、黄敬、杨勇、苏振华、曹里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23处以及他们和部队当年生活、工作、生产使用过的大量革命历史文物。

作为冀鲁豫边区抗战大本营,冀鲁豫军区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见证了边区军民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曲折历程,记录了边区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顽强抗战的历史。

抗战胜利后,边区首脑机关相继离开,但军区军事工业部继续留驻,成立了军区第一兵工厂,并成功研制了我军兵工史上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

展厅一角,一门引人注目的绿色大炮。就是盖亮号”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它重量只有200公斤,口径70毫米,射程3500米。那么,在环境艰苦、条件恶劣、设备简陋、材料紧缺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制造的呢?

原来,早在1940年,鲁西军区在潘溪渡战役中缴获了一门日制九二式步兵炮,但当时的炮弹却仅有6发,一旦炮弹打光,这个“大家伙”便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东西。

于是,军区兵工厂克服无机器、无原料、无技术人才等困难,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了炮弹。有了炮,又有了炮弹,冀鲁豫根据地军队如虎添翼,先后拿下敌人近百个据点。这门九二步兵炮在攻坚打据点、摧毁敌人的“乌龟壳”时大显威风。

就在部队一路挺进的时候,意外出现了,由于长年作战,缺乏保养和维护,1945年5月17日,这门炮在东平县小寨战斗中意外地炸膛了。没有炮,打据点又成了问题。按照刘邓首长的指示,鲁西军区向兵工一厂下达了紧急任务,仿造九二式步兵炮。


为了能造出我们的大炮,军区人人行动起来,各显神通。担任仿制工作的盖亮,则带着自己的儿子盖三保和杜茂才等技术人员一起投入到这门炮的最核心的仿造中。

经过大家的日夜奋战,1946年4月,攻关小组终于试制成功了我军军工史上第一门步兵炮。鉴于盖亮在试制大炮过程中的特殊贡献,军工部遂将这门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命名为“盖亮号”。“八路军有大炮了!”这是当时边区老百姓到处传诵着的一个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

由于这种大炮一匹马就可以拉动,拆开后两匹马就能驮走,十分灵活方便,非常适合部队游击作战。别看它的样子不那么高大威猛,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威震敌胆,立下过赫赫战功。

从1945年冬到1948年,兵工一厂共生产了七门大炮,其中有五门配备给前线部队,发挥了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其中有一门大炮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因此,单拐被誉为“中原红都,军工重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