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離不開茶?

茶,在中國人的家庭中是必不可少的物品。既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茶,又有“琴棋書畫詩酒茶”的文化茶,許多人更是“菸酒茶不離手”。就連平生有 “抽菸、喝酒、燙頭”三大愛好的于謙,在現實的豪宅中也有一間茶室,平常在家就愛喝茶。

中國人為什麼離不開茶?

于謙家

為什麼中國人離不開茶呢?

一 致癮的天然保健品

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疾病是繞不開的問題。瑞典病理學家福爾克·漢申(Folke Henschen)說過:“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茶的出現,最早便是以藥物的身份登場。

目前現存最早、成書於漢代的醫藥書籍、也是最早有記錄茶的《神農本草經》:“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此書也記載了一個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另外一本中醫名著、東漢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茶治便膿血甚效”。

據傳活了141歲的藥王孫思邈,所著《千金方》也記載了茶 “令人有力,悅志”。

明代醫學大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虛實。苦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

中國曆朝歷代許多的醫學大家,在所著醫書中都提到了茶。總結起來,古代對於茶的認知:提神、醒腦、去火、解膩等等。

現代科學技術對於茶的功能成分以及藥理作用,早已有精確的試驗和分析。迄今為止,茶葉中經過分離鑑定額化合物有700多種。茶葉有機化合物中有糖類、脂類、蛋白質三大初級代謝產物,還包括如茶多酚、生物鹼、茶氨酸、芳香物質、色素等次級代謝產物。這些營養成分具備非常好的醫療保健價值。

我國的茶專家陳宗懋院士、劉仲華教授、王岳飛教授、屠幼英教授、邵婉芳教授等人,對茶營養成分和功能成分都有精深的研究。

中國人為什麼離不開茶?

部分營養成分

尤其是生物鹼中含有2%-4%的咖啡鹼。它是一種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具有提神的作用和致癮性。對咖啡鹼安全性評價的綜合報告結論是:在人正常的飲用劑量下,咖啡鹼對人無致畸、致癌和致突變作用。

可見,在古今任何時期,茶葉都是作為一種有效的保健飲品。由於內含少量具有致癮性的咖啡因,一旦飲茶,基本都會養成飲茶習慣。

二 地方習慣演變成飲用風俗

從已有資料研究,在隋唐前茶葉還不曾普及。更多流通於宮廷貴族之中,民間使用集中在西南巴蜀地區的富裕家庭。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皆納貢之”;

《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茗:茶的代名詞之一。

西漢的辭賦家王褒,流傳於世一份關於奴婢的契約《僮約》。裡面記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武陽,今成都附近的彭山縣雙江鎮。

唐朝的陸羽著《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詳細的介紹了當時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陸羽推崇對茶烹煎,稱為煎茶法。自此以後,茶葉逐步流行大眾。

宋徽宗趙佶曾作《大觀茶論》,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有詳細記述。北宋時期,煎茶法已不流行,替代的是點茶法。由於皇帝的喜愛,當朝官員的推波助瀾,點茶法流行,依託於點茶法的鬥茶活動遂興。

唐宋期間,許多文人、僧客也加入到飲茶、鬥茶之中,引出了禪茶一味、江心江中水等典故;

在明朝以前,茶葉以緊壓形式存在,稱“龍團鳳餅”。主要流行於的權貴階層、文人僧客團體。由於其工藝相當複雜,明太祖朱元璋於是下令“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採芽茶進……汲泉置鼎,一渝便暖。”於是從製法、飲法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形成了現代茶葉生產和飲用的雛形。尤其是飲用上,泡茶法開始流行,普通大眾、販夫走卒也能參與到泡茶、飲茶行列之中。“廢團改散”間接上也促進了茶具的改進,自此茶葉與茶具相互促進發展。

清朝,茶樹品種培育技術、茶葉製作工藝日趨完善,至清朝中晚期,各茶類趨於完備。

製作工藝、泡茶方法、茶樹品種、茶具等等因素,驅使著茶葉從宮廷用品、局部特產,逐步走向大眾。

三 現代社交的完美媒介體

改革開放之後,整個中國的經濟得到巨大釋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尤其是1984年延續千年的茶葉專賣制度被廢除,中國茶葉獲得了新生動力。茶葉逐步具有了社交媒介功能,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愉情貫穿於日常。

從古至今,街坊鄰居串門兒,主家必是沏茶待客,賓客交流,在嫋嫋茶香中慢慢開啟。

商務交流也離不開茶葉相伴。2016年,足球巨星貝克漢姆為“雙11天貓全球狂歡夜”站臺,馬雲在辦公室接待貝克漢姆,一起品茶。

中國人為什麼離不開茶?

馬雲招待貝克漢姆品茶

在上個世紀中美建交,曾有周總理將大紅袍贈送美國總統尼克松的故事,引出大紅袍“半壁江山”說法。

在健康的基礎上,茶葉成了社交中必不可少的媒介。

中國人長久來養成的飲茶習慣,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基因裡。她不再是簡單的飲品,也不僅僅是一種社交媒介,她更彷彿成為一種信仰的生活方式。中國人確實離不開茶!


《神農本草經》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孫思邈《千金方》

李時珍《本草綱目》

《華陽國志.巴志》

《晏子春秋》

夏濤《製茶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