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有的必須切,有的不用切

很多朋友一看到腸鏡報告上有息肉,就嚇得花容失色。認為有了息肉就如同身上安裝了定時炸彈一般,務必要斬草除根方才放心。

那麼,息肉是什麼?一定會癌變嗎?一定要切除嗎?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什麼是腸息肉?


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包括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

就是一小塊多餘的“肉”,或叫贅生的“肉”,在你的體內空腔臟器由黏膜覆蓋的內表面上,從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到子宮、膀胱等。沒有確定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息肉。

醫生就按生長的部位命名,譬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腸息肉”、“膀胱息肉”等等。如果某一部位長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就叫“多發性息肉”。

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有的必須切,有的不用切

腸息肉

二、腸息肉是不是都會癌變?


息肉發生癌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數目、部位、上皮間變程度、年齡以及地區和種族等:

① 息肉越大越容易變壞:

呈正相關,即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

直徑小於1.0釐米的有蒂息肉癌變率 小於1%;

直徑在1-2釐米者癌變率通常為10%;

直徑大於2釐米的癌變率通常為50%。

② 腫瘤性息肉容易癌變

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高,其中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為1-5%,

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約為10-60%,

而混合性息肉癌變率則介於兩者之間。

也有人將息肉的表面發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稱之為"原位癌",這時異常細胞僅侷限於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體的基底膜。

③ 無蒂的、菜花狀的易癌變:

有蒂息肉癌變率較低而無蒂息肉癌變率高。

息肉表面光整者癌變率小於5%,

呈乳頭狀者約近35%,

呈菜花狀或分葉狀者約為50%。

無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壇狀易癌變。

④ 長得愈多,越容易癌變

比如單個的癌變率是1%,那麼長了50顆,那就有50%的癌變幾率。

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有的必須切,有的不用切

腺瘤性息肉

三、息肉的分類


主要分為兩大類:腫瘤性和非腫瘤性

一類屬於腺瘤,這種息肉有癌變的傾向,因此也稱為腫瘤性息肉;

第二類息肉叫做非腫瘤息肉,這類息肉生長十分緩慢,基本上不會惡變成癌。


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有的必須切,有的不用切

結直腸息肉分類

息肉可分為以下幾種:

1.增生性息肉:

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遠側大腸為多,較小,直徑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單發或多發。增生性息肉基本不發生惡變。

部分可以自行消失。這可以解釋臨床上有人曾經做腸鏡發現息肉,但是半年或者一年後複查,卻消失了。

2.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樣肉芽腫,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一般不容易惡變。

3.淋巴性息肉亦稱良性淋巴腫瘤:

多見於20-40歲成人,男性略多,多發於直腸,多數為單發,亦可多發,大小不等,直徑可自數毫米至3-4釐米。表面光滑或分葉狀或有表淺潰瘍形成。多數無蒂。組織學上表現為分化良好的淋巴濾泡組織,侷限於粘膜下層內,表面覆蓋正常粘膜。淋巴息肉不發生癌變。

4.管狀腺瘤:

起源於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並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腺瘤十分常見,尤其是在50歲之後。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直徑多<1cm,80%有蒂。此類息肉癌變率約1%-5%。

5.絨毛狀腺瘤:

較少見,多為單發。以直腸最常見,其次為乙狀結腸。此類息肉癌變率較高,較管狀腺瘤高10倍以上。

6.混合狀腺瘤:

這類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有的必須切,有的不用切

腸息肉的形態分類

7.家族性結腸息肉

家族性結腸息肉便血歸屬於腺瘤性息肉綜合徵,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偶見於無家族史者,全結腸與直腸均可有多發性腺瘤,多數腺瘤有蒂,乳頭狀較少見,息肉數幾十個,上百個左右到數千個不等,自黃豆大小至直徑數釐米,常密集排列,有時成串,其組織結構與一般腺瘤無異。

8.錯構瘤性息肉

主要包括Peutz-Jeghers綜合徵、幼年性息肉綜合徵、Cronkhite-Canada綜合徵,Cowden綜合徵。大部分與基因突變有關,都有癌變的可能性。所以一經發現,內鏡下切除,無法內鏡下切除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四、哪些息肉必須切除?


一、必須要切除的:

腸鏡發現腸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有的必須切,有的不用切

腸息肉

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

管狀絨毛狀腺瘤

家族性結腸息肉病

Gardner綜合徵

Turcot綜合徵

Peutz-Jeghers綜合徵

幼年性息肉綜合徵

Cronkhite-Canada綜合徵

Cowden綜合徵

二、可以選擇不切除的:

炎症性息肉及假息肉病

血吸蟲卵性息肉

炎症纖維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黏膜肥大性贅生物

小結


原則上,一旦發現有息肉,一般建議:

1.必須要做病理

2.根據病理性質選擇是否切除

3.切除後必須要定期複查

4.某些良性的息肉,長大後也會有腺瘤化的可能,還是切除為好。

總之,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是癌前病變,也不是所有的具有癌變潛能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若息肉屬於具有癌變潛能的息肉,當然要儘早儘快予以切除。

炎性或增生性息肉一般不採取切除。

另外,能否癌變不是判斷是否切除的唯一標準。

例如,當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引起了消化道出血、腸梗阻、腹瀉等症狀時,可考慮予以切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