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11項提名卻惜敗奧斯卡,1985年斯皮爾伯格這部女性電影,夠經典

我們先來假設你是一個女孩兒,這一天你和男朋友逛街,中間你們講到了件好笑的事,就在你哈哈大笑的時候,男朋友突然很認真地告訴你,

“你真醜,你笑起來太難看了”,你會怎麼做?

笑容凝固,憤怒不已,開始發脾氣,他不道歉就絕不原諒他,甚至道了歉也會耿耿於懷?

在商家大肆慫恿我們男朋友不給買口紅就是不愛我們的表現、甚至我們自己也開始理所當然的今天,我們恐怕難以想象,在七八十年前,當一個男人吐出被這更加過分的話語時,他對面的女人能夠做的,只有沉默著,低下頭去。

1985年,已經憑藉《大白鯊》《E.T.》名氣高漲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美國著名電影導演),再次上映了一部佳充滿了對黑人女性的人文關懷的佳作,《紫色》

獲11項提名卻惜敗奧斯卡,1985年斯皮爾伯格這部女性電影,夠經典

圖為《紫色》宣傳照

影片改編自美國當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麗斯·沃克在1982年發表的同名書信體小說,小說一經面世,便一舉拿下代表美國文學最高榮譽的三大獎:普利策小說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家協會獎。當時已經頗具名氣的斯皮爾伯格在看了小說後,義無反顧地決定爭取小說的拍攝權,幾經波折後,他終於拍攝完成了這部美國電影史上第一部以黑人為題材的電影

上映後第二年,憑藉細膩的敘事和主題,《紫色》一舉拿下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含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在內的11項提名,然而可惜的是,那一年在最終的角逐上,《紫色》遇到的是同樣聚焦黑人題材的《走出非洲》,而後者白人視角的講訴方式更加符合當時社會主流所認同的“政治正確”(《紫色》以黑人女主角西麗視角展開),整體故事的背景語境也更大氣,因此,斯皮爾伯格惜敗小金人。

電影節上的惜敗,絲毫不曾影響《紫色》在電影史上的地位。這部以黑人為題材的電影,成了人們瞭解黑人歷史、種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種“文化補給”,而其細膩的敘事、成熟的鏡頭以及對女性黑人地位的關注,也收穫著世人的讚譽。三十多年過去,豆瓣評分依然穩居8.5,被認定為好於89%的劇情片。

不只是一部關注黑人生存現狀和種族歧視的電影,《紫色》更是一部關注黑人女性遭遇來自自己種族的男性壓迫的現實主義佳作;

不只是一部試圖將世人的目光聚焦於關注黑人關注女性的改編電影,《紫色》更是一部用長達四十年時光的敘事去關注一位黑人女性的反抗成長的人文主義關懷之作。

獲11項提名卻惜敗奧斯卡,1985年斯皮爾伯格這部女性電影,夠經典

故事的背景設置在上個世紀30、40年代的南方社會,那個時候的有色人種(影片中主要呈現為黑人)剛剛收穫了自己奮鬥已久得來的所謂的自由。他們擁有了自己的天地,擁有了自己的莊園,衣著整潔,舉止得體,但是可悲的時,男人們將自己在曾經的統治者身上除了教養、儀容一併學到的暴戾、冷漠盡數施加在了女性身上。

那個時代的女性的地位有多低下?法國著名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曾這樣表述,“一個女人若不結婚也不生孩子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的娼妓,女人的本分就是為家庭奉獻一切”。這在當今的我們看來很可笑的觀點,卻連當時的社會真正樣貌的十分之三都沒有描述到。

西麗是一個黑人女孩,在只有十四歲時,她就在被繼父蹂躪下生下了兩個孩子,並徹底失去了生育能力。而她還沒來得及看上自己的孩子一眼,孩子就被繼父抱走賣掉了。隨後,繼父將她嫁給了一名粗魯的黑人艾爾伯特,她也跟這個世界唯一愛著自己的妹妹楠蒂分別了。

在新的家裡,她的日子過得更加悲苦。艾爾伯特將她看做一個勞動的工具,動輒便對她拳打腳踢,口頭禪是“你要讓她們知道誰才是老大,除了痛揍一頓沒有別的辦法”,而艾爾伯特的孩子們也絲毫不尊重她,哪怕她每天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也會惡意地朝她扔石頭。

工具化為一個生孩子的工具和一臺處理家務的機器,是那個時代的黑人女性共同的遭遇。而最可怕的是,西麗完全認為這樣理所應當,她對自己遭遇的一切忍氣吞聲,只能默默地禱告上帝讓她下輩子不要再遭受這樣的苦難。

獲11項提名卻惜敗奧斯卡,1985年斯皮爾伯格這部女性電影,夠經典

這份默默忍受長達數年,直到艾爾伯特的兒子哈珀帶回來了妻子索菲亞,這份根深蒂固的忍受觀才受到了一定衝擊。索菲亞年輕耿直,走路如飛,凡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哈珀十分愛索菲亞,但卻因為父親的壓力和社會風氣,內心深處希望索菲亞能夠乖乖聽自己的話。

當哈珀前來詢問西麗的意見時,西麗給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揍她”。

與哈珀大打出手的索菲亞跑來質問她,“我這一輩子不斷在抗爭,跟兄弟們,跟父親,跟其他人,但我從沒想過在自己家裡也要鬥爭!我愛哈珀,我真的很愛他,但是我發誓,如果他再動我一根手指頭,我一定打得他滿地找牙!”

獲11項提名卻惜敗奧斯卡,1985年斯皮爾伯格這部女性電影,夠經典

索菲亞的敢於反抗帶給了西麗極大的衝擊,尤其是在布魯斯女歌手賽格到來之後,她的內心開始憧憬自由的味道。

賽格是艾爾伯特的夢中情人,也是鎮上男人們魂牽夢繞的對象,她美麗漂亮,更大膽自由,儘管身處一個“情人”的敵對身份,但對於熱情善良的賽格,西麗也絲毫生不出敵意。

當發現西麗自卑的內心之後,賽格帶著她一起參加聚會,在聚會上唱了一首給她寫的歌曲,場上的賽格光芒萬丈,讓男人們如痴如醉,西麗微笑著看她,羨慕著她的大膽奔放,也感動著這個世界上次除了妹妹,終於還有人是愛著自己的。

賽格讓她換上自己的禮服,拉著她站在鏡子面前,告訴她她的笑容很漂亮,告訴她女孩子要挺胸抬背,她先是習慣性地去捂住嘴巴,最後終於忍不住大聲笑了出來,我們這才發現,原來總是唯唯諾諾的西麗,也可以這樣耀眼奪目。

獲11項提名卻惜敗奧斯卡,1985年斯皮爾伯格這部女性電影,夠經典

原作作者愛麗絲是位女權主義者,不同於現在已經被歪曲的女權,她在一生中的作品中都在追求女性的地位平等,這種地位的平等不僅僅是黑人種族和其他種族的平等,更是黑人女性們彼此相互扶持,在那個男權制度下的社會中,尋找到自我,勇敢做自我的一種權利。這也是小說中、電影中設置了索菲亞、賽格這樣兩個同樣是黑人女人的角色的原因之一。

那個時代的黑人女性的遭遇無疑是悲慘的,西麗恰處於這種悲慘的中心(被父親剝奪,被丈夫壓迫,被丈夫的孩子欺負),但幸運的是,索菲亞和賽格的出現,讓她慢慢學會審視自我和當下的不平等,認識到自己作為人而享有的與男人們平等的人的權力。

當她在頭髮花白之年,終於勇敢地向粗魯的丈夫的進行反抗時,艾爾伯特惱怒又震驚地咒罵她,“你瞧瞧你,你是個黑人,你醜,你長得那麼難看,你是個女人,他媽的,你一文不值!”

這時的西麗已經不再是那個連給上帝寫封禱告書都要刪去“I am”的無助小女人了(在原著中,刪掉這段標識身份的話暗示著西麗始終不敢承認自己作為一個享有平等權利的人的存在),她挺直了胸膛針鋒相對,

“我窮,我是個黑人,我也許長得很難看,還不會做飯,但是上帝啊,我就在這裡(I am here)!”

獲11項提名卻惜敗奧斯卡,1985年斯皮爾伯格這部女性電影,夠經典

愛人讓她學會悲憫,被愛讓她學會自愛,西麗終於勇敢發聲反抗的舉動,徹底燃起了內心那簇追求自由平等的火苗。

從不敢承認到大膽喊出I am here,認識到

自己是個應該與他們平等的人這個過程,用掉了西麗四十多年的時間,幾乎耗盡了她的大半生。而對於從一出生起平等自由便唾手可得的我們來說,可能永遠無法體會到那些藏在時間裡的艱難的抗爭,但我們只要靜靜地看著,去慢慢體會這來之不易的自由,去正視這平常至極的平等,便已經是對“西麗”們的尊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