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為什麼被誅九族?如何評價他的功過?

人在征途79505020


老話說得好,人狂沒好事,夠狂挨磚頭。人失意時不要氣餒,得意時不要張狂。今天,我們來說說漢武帝時期紅得發紫的主父偃。

主父偃絕對是漢武帝劉徹時期的大咖級人物。但是為了能夠建立功名,他費了九牛二虎啊之力,終於權傾朝野,不可一世。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常常會傷人又傷己。主父偃任性行事,攪得別人不安寧,最後也搭上了自己和家族的性命。

主父偃為什麼會由權力頂峰跌落下來?又該怎樣評價他的功過呢?

作為姓氏,百家姓沒有收錄“主父”一姓,但現在山東等地還有這個姓氏。像所有姓氏一樣,主父一姓也是源遠流長。《元和姓纂》記載,“主父”姓起源於春秋時期。趙武靈王退位後自稱“主父”,從此這個姓氏就流傳了開來,並從當時的趙國傳到齊國。主父偃就是齊國臨淄人。

年輕時候,主父偃家境非常貧寒,中年的主父偃依然過得十分窘迫,他雖胸懷大志,但卻四處碰壁不得志,這為他最後的結局埋下了很深的伏筆。

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先是投到衛青門下,希望衛青向漢武帝舉薦自己,衛青也很給面子,多次向漢武帝推薦主父偃,可並沒有得到漢武帝的重視。主父偃後來又四處找關係,都沒有收穫成效,最後孤注一擲,直接給漢武帝上書,說了“九件事”,這才受到漢武帝賞識。從此主父偃平步青雲,很快達到人生的巔峰,但這時的主父偃年紀已經年近六旬,距離去世只有八年時間了。

主父偃對西漢王朝最大的貢獻就是“推恩令”,推恩令說起來也簡單,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設置的。漢朝初年封了很多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的權勢日漸增大必然會影響西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劉邦以鐵血手段清除了異姓王,但留下來的同姓王的數量和權勢依然很大。主父偃的“推恩令”就是讓這些大諸侯國王施行“推恩”,把封國分成若干小王國,分給自己的子弟。這個舉動一方面符合大多數劉姓貴族的利益,另一方面使得這些分出來的小王國完全失去對中央的威脅。

這個計策在當時看來無疑是漂亮至極,除此之外主父偃對地方豪強也沒有手軟,借茂陵初立之名,讓地方豪強都遷到天子腳下來。這些豪強背井離鄉肯定實力大減,到了天子腳下更是翻不起什麼浪花了。主父偃解開漢武帝的心頭大患,最後下場怎麼會是滅族呢?

“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這是主父偃的一句名言,主父偃利用自己的權勢,大肆受賄,而且毫不收斂。主父偃的邏輯是這樣的,我年輕的時候奮鬥過,受盡了屈辱,所以我現在有了權勢就應該肆意而為,我年紀也大了時日無多,我就是要抓緊時間滿足慾望,和道德常規對著幹!主父偃的生辰雖不詳,但按照他自己說的遊學四十餘年推算,他入仕已經60多歲了。

陰陽其臉讓主父偃的形象大打折扣。為了打通和齊國的關係,他希望將女兒嫁入齊國後宮。齊王的母親紀太后非常講究世家,瞧不起主父偃,就沒答應這門親事。主父偃得知以後就直接開始了報復,主父偃的手段大概有這麼幾點,首先用齊國的富庶打動漢武帝的聚斂之心;然後挑撥離間齊王疏遠朝廷的意思,激發漢武帝的離棄之意;最後點出齊國的不軌歷史和現任齊王的淫亂,煽動漢武帝戒備和厭惡齊王。

漢武帝聽了主父偃的話,隨即拜主父偃為齊相,令他去糾察齊王府。就這樣主父偃成功得到了一雪前恥的機會,主父偃到了齊國,毫不掩飾自己的意圖“乃急治王后宮宦者為王通於姊翁主所者,令其辭證皆引王”。最終“王年少,懼大罪為吏所執誅,乃飲藥自殺。絕無後。”

“推恩令”客觀上得罪了很多國王,加上主父偃對齊王,燕王等等毫不留情,其他國王就坐不住了。趁著主父偃去齊國當國相的機會,趙王就把主父偃給告了,罪狀兩條,我們前面剛好都提過,一是受賄,二是謀害齊王。

最後,這兩件事再加上兩個人送給了主父偃一場“滅族”之禍。先是趙王指使人告發主父偃貪贓受賄,而主父偃又逼得齊王自殺,最後觸怒了漢武帝。主父偃被捕下獄後,其政敵公孫弘落井下石,和漢武帝說“非誅偃無以塞天下之望”。巧的是經辦此案的又是以“微文深詆,殺者甚眾”而著稱的酷吏咸寧,最後主父偃被判“滅族”

主父偃的功績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從漢朝統治者的角度,主父偃無疑是大功臣。說到底,主父偃的“日暮逆施”邏輯肯定是不可取的,他倒行暴施,自取其禍的結局也值得深思的。


文蹤旅跡


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主父偃為什麼會死,而且死的這麼慘;另一個是如何評價他的生平。這兩個問題其實可以放在一起說。

主父偃這個人,其實是抱著死於非命的心來當官的,從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將來不會有好下場。但是,他自己一定不會想到,最後不僅自己死了,而且還被族誅。

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主父偃這個人在史書中塑造的形象,從而分析他為什麼會死,為什麼會死的這麼慘,以及怎麼看。

一、主父偃的學術困境

主父偃是縱橫家、法家,在漢代儒家逐漸興起的整體氛圍裡,他的這一套縱橫家術沒有用武之地。為了入仕,他在年紀很大的情況下轉而學習春秋等儒術,最終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漢歷史的人一定會發現,這個學術歷程,和公孫弘幾乎一模一樣。

可公孫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卻被族誅,而且是公孫弘建議殺主父偃的。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嗎?

活躍在漢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間有三個學術人物,命運殊途:

一個是董仲舒,純儒,沒有法家背景,但他沒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當過王國相,在中央就是一箇中大夫;

一個是主父偃,雖然靠儒學上位,但他的對策、行為,都是純縱橫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誅了;

一個是公孫弘,擁有法家背景,靠儒學上位,但擅長以緣飾儒術,用儒學包裝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為,最終封侯、當丞相,善終。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誅,與他的學術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學術背景來謀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關係。

二、主父偃是被誰殺的?

多數觀點會認為,公孫弘。

因為,漢武帝本來已經決定不殺他了,但是公孫弘說了一番話後,漢武帝不僅殺了他,還族了他。

公孫弘說了什麼?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這句話的點在哪兒?為什麼漢武帝因為這句話動了殺心?

我們覆盤一下主父偃和齊王自殺這件事:

“趙王恐其為國患,欲上書 言其陰事,為偃居中,不敢發。及為齊相,出關,即使人上書,告言主父偃受諸 侯金,以故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齊王自殺,上聞大怒,以為主父劫其王令自 殺,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

簡單來說,就是趙王告發主父偃受賄,等到齊王自殺的時候,漢武帝大怒,是要殺主父偃的,但是馬上澄清了事實,齊王是自殺,而主父偃只是受賄,與齊王自殺無關,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這就能看出公孫弘的可怕之處了,他的意思說的隱晦,我把他沒說的話補齊,大概是這個意思:

齊王雖然是自殺,但是絕後了,齊國就滅國了,併入了中央。這對中央來說,倒也不是壞事,可是,天下人會怎麼看呢?天下人會說,皇帝太狠毒了吧,為了佔齊國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親戚自殺。所以,天下人會在背後罵皇帝你自私無情冷酷。所以,只有殺主父偃,才能告訴天下人:看,皇帝我沒想這樣,是主父偃的錯誤。

漢武帝這就很明白了,對主父偃處置的越狠,天下人對越不會恨自己,那麼,族誅,當然比單純殺一個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殺主父偃的,是公孫弘,但也是漢武帝。畢竟公孫弘只是建議殺一人,而漢武帝則族誅了。


danyboy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的一位寵臣。武帝當政時期,主要有兩項工作:第一件事是對匈奴開戰,拔掉懸在大漢王朝頭上的這把利劍;另一件就是加強中央集權。

在對匈奴用兵這件事上,漢武帝重用衛青、霍去病這些著名將領,成效顯著。而在加強中央集權方面,漢武帝重用了主父偃。主父偃主要做了三件事,深得漢武帝寵信。

最著名的一件就是——“推恩令”。在武帝初期,各個諸侯國的實力和特權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權利的發揮。於是,主父偃向武帝獻策:現在各個諸侯國土地肥沃,兵強馬壯,在和平時期,驕奢淫逸。到了戰亂時期,又會相互勾結,對抗中央,所以,他們的實力必須得到削弱。可以讓諸侯王把他們的封地分更給自己所有的兒子們,現在只是長子得到繼承權而其他兒子無尺寸之地,這樣與仁孝之道向悖。



推恩令的實施,一舉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解決了漢武帝十分頭疼的問題,主父偃深得器重,一年內連續升遷四次,由郎中令一路升到中大夫。

削完了諸侯國,主父偃又把眼光瞄向了郡國的豪強和遊俠。他向漢武帝建議,把聚財三十萬金的豪強和以武力抗擊朝廷的遊俠全部遷到茂陵居住,統一管理,以免出現暴亂。

第三件事就是“遷邊固民”。當衛青擊敗白羊王和樓煩王之後,河套地區如何固守成了難題。主父偃建議,向河套地區移民,並且在那裡修築邊城,以民養兵,以兵護民。這一策略和明朝的熊廷弼為對抗遼東女真提出的“修邊並堡”、“實內固外”的策略有異曲同工之妙。

主父偃官居高位,深得武帝信任,原本可以封侯拜相,安度餘生。可是,沒過多久,就被漢武帝誅滅九族,是在可惜!

在《史記》裡,司馬遷說主父偃當政時,朝中大臣莫不讚譽又加,而當他身獲加誅,朝臣又口誅筆伐,悲之!

主父偃被抓,源於一件嫁女事件。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外孫女嫁個諸侯王,找個好人家。手下有一個宦官叫徐甲,早年在齊國呆過,向太后提出可以促成齊王和她的外孫女的姻緣,王太后很欣慰,命令徐甲儘快辦成此事。原本很機密的一件事被主父偃知道了,他想把女兒也要嫁給齊王,讓徐甲做一個順水人情,徐甲沒多想,一口答應了。

徐畏出發了,到了齊國,向齊王的母親紀太后說明來意,沒想到紀太后勃然大怒,一口回絕。因為他正在做一件事情,想把自己年幼的表妹嫁給齊王,齊王不喜歡,紀太后就讓自己的女兒,也就是齊王的姐姐去辦一件事,讓她把宮女和齊王隔開,心想如果沒有宮女在身邊,齊王自然喜歡她表妹。沒成想,出了大事,齊王和他姐姐好上了,簡直違背常理啊!

紀太后為此非常王惱火,正巧徐甲來提親,他把徐甲罵了個狗血噴頭——你是個什麼東西,早年在齊國是最窮的,走投無路,淨身去做了宦官,有何資格來和我說話!

事情搞砸了,徐甲向王太后覆命說,齊王很喜歡這當親事,臣唯恐齊王有燕王一樣的愛好。(燕王和他女兒有違背常倫之事,被主父偃告發,畏罪自殺。)


此事作罷,主父偃認為齊王看不起他。這輩子,他最害怕的就是別人看不起他。自己早年學習縱橫之術,在齊國處處收到排擠,無處安身,遊歷到了燕國、趙國、中山國,仍然得不到重用,一打聽,原來,當今皇帝改變愛好了——獨尊儒術。

於是,主父偃從頭開始學習《詩》、《書》、《禮》、《易》、《春秋》以及百家學說,苦學十年,西出函谷關,投靠衛子夫的弟弟衛青,希望衛青引薦。

左等右等,眼看盤纏用的差不多了,就是不見漢武帝召見,主父偃不想再等了,直接向漢武帝上書,奏章上寫的啥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封奏章一遞上去,漢武帝立馬召見了他。

既然齊王得罪了他,他能搬倒劉氏宗親嗎?主父偃上書漢武帝:齊地乃富庶之地,每天的貿易稅收就有24萬兩之多,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您的親兄弟當一把手,那可是損失大了(齊王自劉肥開始,至武帝時期,是武帝的遠房堂弟)。我又聽說齊王和他姐姐有染,如此敗壞大漢名聲的事情必須徹查。


漢武帝命令主父偃為齊國國相調查此事。主父偃先抓了齊王周圍的人,嚴刑逼供,讓他們都供出齊王的事情。齊王聽說後,非常害怕,深信自己將是燕王一樣的結局,畏罪自殺。這樣一來,主父偃就成了害死齊王的第一責任人。齊王死後,因其無後,封地被奪。

而趙王劉彭祖聽說這件事情後,第一個站出來告發主父偃貪汙受賄上千金,他之所以提出“推恩令”是因為他收到了諸侯國世子們送去的錢財。

趙王之所以告發主父偃,是因為自己也有同樣的事情發生(亂倫),主父偃早年流亡趙國,倍受冷落,如今燕王、齊王已死,接下來會不會是我趙王?

漢武帝逮捕了主父偃交給廷尉審理。這是大臣紛紛上奏,說主父偃收受賄賂,不行賄,就會遭到主父偃的打擊報復。

正如主父偃所說:“我顛肺流離四十載,窮困是父母不認,兄弟反目,賓客離去,如今發達了,來日無多,我就是要倒行逆施,生不能食五鼎,死了也要五鼎烹。”

年輕時的世態炎涼,給他的刺激太大,他要把自己當年受到的冷落加倍的奉還出去。例如他剛到齊國,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當年嘲笑他的賓客召集到一塊,扔下五百金讓他們去搶,搶完了對他們說:“當年嘲笑我的人,如今離城千里去迎接我,如今我贈予你們五百金,從此以後,誰也不要踏進我主父偃的家門,從此割金斷義。”

主父偃奮鬥兩次,終獲成功。他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但是他人際關係處理的太差,無論走到哪裡處處樹敵,即使他所做的事業對武帝有莫大的好處,但是,也會遭到別人的彈劾,把事情引向不利的一面。

主父偃被捕後,武帝本不想殺他。這是御史大夫,兼丞相公孫弘站出來說:“不殺主父偃,難以平眾怒,朝臣以為,陛下利用主父偃收其封地,奪其爵位,打擊宗親子弟。”

聽此一言,漢武帝誅殺主父偃九族。


品讀春秋001


主父偃為了心中的夢想,飽經滄桑40年餘,償盡心酸,一朝大智《推恩令》出,突然草根變大亨,屌絲變巨賈,從此得意忘形,私己欲、罪同僚、驚皇族,最終被漢武帝滅族。正應了一句西方諺語:“上帝想要一個人滅亡,必先令其瘋狂。”

人物背景:主父偃,齊國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少時主修縱橫之道,後學《易》﹑《春秋》、百家之言,一生痴迷權貴。

主父偃是如何走向瘋狂之路的

主父偃出生於寒門之家,從小學習蘇秦、張儀的縱橫之道,並不適合當時儒家的主流文化,因此在齊一直難有作為。為此他又轉學儒家的《易》、《春秋》等諸子百家學說,發展並不理想,反而備受齊地儒士排斥,生活難以為繼。

無奈之下,主父偃打算效仿先賢孔子的故事,周遊列國。然而,當他經過北方的燕、趙、中山等國時,因為一無家世,二無錢財,所以多遭冷遇白眼。為此,他又將目光放到了國都長安,並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賓客身份投到衛青府上。經交談,衛青也很佩服主父偃的才能,因此屢次向漢武帝推薦,但是漢武帝卻沒有當回事。時日稍長,主父偃更感生活窘迫,且賓客又非常討厭他,深感難以立足,因此他針對朝廷存在的弊端,給漢武帝上書進言,也是打算次日離開前的最後一搏。上書共講九件事,一為勸諫用兵匈奴,八為律法制度。

不得不說,主父偃這個人很不會做人,在家鄉時別人排斥他,遊歷時別人不待見他,在衛府時賓客討厭他。

雖然主父偃非常不會做人,但是漢武帝看了他的上書後,卻是大感興趣,當晚便詔見了主父偃。一番交談後,漢武帝竟生出相見恨晚之意。此後主父偃又多次上書漢武帝,因此更加受到漢武帝重用,一年之內從謁者、中郎,再到中大夫,被破格連遷四次,進而成為了漢武帝身邊的大紅人。

此事,無形中打破了人們對於做人與成功的普遍認識。

《史記》:朝呈暮見。

其實,當時的主父偃已做好次日清早離開的準備,若再晚半日也許主父偃已經離開了長安。或許歷史上就不會出現為世人稱道的《推恩令》,但是同樣也不會出現被誅族的悲慘遭遇吧。正如古語所言:“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從此,50餘歲(漢書記載他曾遊歷40餘載,所以此時至少已有50餘歲)的主父偃踏上了仕途的康莊大道。原本朝中沒有一個官員喜歡他,但是當他成為漢武帝身邊的紅人後,這些官員紛至沓來,賀禮不斷、奉承不絕。因此,老年發跡的主父偃漸漸迷失在了官場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行事囂張跋扈、忘乎所以。

主父偃是如何踏進滅亡之墓的

漢朝時,朝廷實行的是百官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則是皇上身邊的第一大助手。但是,這個第一大助手可能會存在專權的隱患。為了進一步鞏固皇上的專制權力,因此漢武帝時期,在朝堂上決策國事以丞相的意見為主,同時他又在宮中另行設立內朝,決策國事時則以漢武帝為主。而當時主父偃的身份則是內朝漢武帝身邊的專職顧問,對於整個國家的軍政皆有極強的影響力。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主父偃提出了“削藩”的《推恩令》,一舉解決了漢武帝頭痛許久的諸侯王國問題。

期間,漢武帝為了《推恩令》的順利實施,委派主父偃監督各諸侯國以及朝中大臣的反映。不幾日,主父偃將燕王所做的不法之事奏報漢武帝,漢武帝大怒,燕王害怕之下自殺身亡。接著,主父偃又舉報了一批官員的不法行為,皆被漢武帝依法處置。事後,朝廷官員都很害怕他查到自己頭上,因此爭相重金賄賂,主父偃一時風光無限。可見,這些官員的屁股之下並不乾淨,或許歷史上的多數官員盡皆如此吧。

對此,孔車(也就是唯一為其收屍之人)提醒主父偃,你這樣太過了,小心出問題。但是主父偃卻瘋狂道:“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意為就算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活的轟轟烈烈。

期間,齊王劉次昌的封地是漢武帝時最大的諸侯國。當有人向漢武帝奏報齊王劉次昌做出了有違人倫大道的行為,漢武帝當即任主父偃為齊國相,命他前去查明此事。其實,在此之前,主父偃想將女兒許配給齊王,結果被齊王果斷拒絕,因此雙方結怨。元朔二年(前127),當齊王得知主父偃已被漢武帝任命為齊國相時,心知其人睚眥必報,自己本身又有許多的不檢點行為,因此恐懼之下選擇自盡而死。但是他在自殺前卻給主父偃埋下了一顆致命的“炸彈”,寫了一封遺書給趙王,聲稱自己是被主父偃逼死的。

接著,趙王又帶著這封遺書前去漢武帝面前告御狀,舉報主父偃受收賄賂、逼死齊王,欲令皇上和諸親族之間產生仇隙,其心歹毒。接著,漢武漢便命廷尉將其押解回京進行審訊。

《史記》記載: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正所謂:牆倒眾人推。這下,主父偃不會做人的弊端開始爆發。各諸侯國、朝廷官員紛紛彈劾主父偃,要求朝廷嚴懲酷吏。這時,漢武帝難以決斷,便問丞相公孫弘應該怎樣懲處為好,其實是在為處置主父偃找個藉口,畢竟是自己重用之人,這一問明顯就是多餘的。當時,公孫弘回了一句:“陛下不殺主父偃,不足以平息諸侯之火,不足以給天下一個交待。”這下漢武帝放心了,為給天下人一個交待,就只好犧牲主父偃了。很快,主父偃及族人皆被誅殺。

《漢書·主父偃傳》記載:“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偃本首惡,非誅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偃。”

或許這些只是主父偃死的表面現象,其實當他擁立衛子夫為皇后之時,便已埋下了生命的隱患。從當初衛青舉薦主父偃的事情上就可看出,漢武帝並不想衛氏勢力繼續膨脹,而主父偃的所作所為卻是在推動衛氏勢力的膨脹。或許,正應了那句俗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時主父偃的光和熱已經燃盡,正好用最後的生命為平息諸侯王的怒火做出最後的一點貢獻吧。

但是令人驚疑的是,所誅族人中卻並不包括其父母和兄弟姐妹。為何呢?

主父偃是如何避免父母被殺的

主父偃剛到齊國之時,便將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親人召集一起進行酒宴,宴上他拿出500金,對著大家說:“雖然你們曾經是我的親人,但是你們一直沒有把我當成親人,而我也同樣沒有拿你們當親人,這500金權當還清當初親情,從此互不相欠,恩斷義絕,再無瓜葛。天地為證,百姓為證。”

可以說,從這一刻起,主父偃已然同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親人劃清了界線,而漢武帝所誅其族,也不過是主父偃自己家中的妻子兒女、家人等。

雖然主父姓氏罕見,但是如今的北京、上海、山東臨沂、山東羅莊、平邑、廈門、遼寧瀋陽等地均有分佈。

或許,當主父偃豪言:“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之時,便已經預料到了日後下場,所以才有了500金斷情絕恩之舉。

主父偃的功過後人評

主父偃對當時的漢帝國有三大百年之功:

  1. 推恩令。徹底消除了開國以來無法解決的諸侯王坐大禍亂政的隱患問題,其主要是將大諸侯的封地由歷來的長子繼承,分解分封到其所有子孫共同繼承,這樣一直分封繼承下去,只需數年後,不動一兵一卒,原來強大的各諸侯王封地便會逐漸瓦解消失。

  2. 茂陵移民。將天下豪強一同遷往茂陵之地,既消除了豪強禍亂地方的隱患,又充實了京師的人口實力,更有利於維護京師的安全,從此天下唯有皇家獨大。可謂:“內實京師,外銷奸猾,強幹弱枝。”

  3. 修築朔方城。相當於建了一個對付匈奴的前沿根據地和咽喉要塞,無論是屯軍屯田,還是中轉作戰,極大地減少了作戰轉運的成本,可謂對匈奴作戰的“百年大計”。

這些,應為主父偃一生之功,而囂張跋扈、任意胡則為其過吧。

雖然主父偃以頑強的毅力和執著的夢想,經過40餘載的窮困奮鬥,最終實現了人生的逆襲,但是當他達到人生最輝煌的階段時,卻沒能剎住駛往慾壑難填的富貴車輪,結果落了個身死族滅的可悲下場。


祥子談歷史


主父偃是齊地臨菑(今山東臨淄)人,他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卻得到了漢武帝的破格重用,最後官至中大夫之職。他一生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向漢武帝進言實行“推恩令”,鞏固了漢帝國的中央皇權。

漢高祖劉邦認為秦朝之滅亡的原因在於秦沒有分封同姓為王,導致中央失去屏障。為了確保劉氏江山的穩固,劉邦在開國初期大肆分封同姓為王。然後這種做法很明顯是錯誤的,如此大肆分封的結果就是諸侯國的勢力大增,並且嚴重威脅到了中央朝廷。

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一直都是朝廷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漢文帝在位時,賈誼有鑑於淮南王劉安、濟北王劉興居的叛亂,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漢文帝雖在一定程度上採用了賈誼的建議,但是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漢景帝即位以後,採納了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但是卻直接導致了諸侯國中的實力派強力反彈,最終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景帝雖然迅速平定了叛亂,並且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來削弱諸侯國的實力,但是問題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漢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諸侯國依舊擁城數十、轄地千里,且這些諸侯國驕奢淫逸,不聽從中央的號令,對朝廷產生了嚴重的威脅,而“推恩令”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他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上施恩,實則是將各個諸侯國進行肢解以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個建議既迎合了漢武帝鞏固皇權的需要,同時也避免了諸侯起兵反抗的可能,因此很快便被漢武帝所採納。

主父偃的計策順利解決了漢武帝所面臨的難題,因此他也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一個人一旦得勢便容易得意忘形,主父偃也不例外。除此之外,他自身還有一個致命缺點——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在這種情況下,爬得越高就意味著隨時有可能會摔得越慘。

漢武帝時期齊國的諸侯王齊厲王與自己的姐姐亂倫,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對方,但是結果吃了閉門羹。主父偃便由此記恨上了齊厲王,他向漢武帝建言說齊國早在七國之亂的時候就有謀反的意思,現在又搞姐弟亂倫,這裡頭得好好查查才行。於是乎漢武帝派他到齊國為相,齊厲王知道這位武帝跟前的大紅人肯定會公報私仇,最後居然自個兒服毒自殺了。

這案子還沒有水落石出當事人卻死了,之前就與主父偃不對付的趙王藉機落井下石向武帝進言稱主父偃謀害齊王同時還存在受賄的問題。漢武帝隨即將主父偃下獄,就這樣這位朝廷中的大紅人一下子淪為了階下囚。

主父偃喜歡揭發別人的隱私,因此得勢的時候朝中的大臣們都向他行賄攀關係以求自保,據說賄賂他的金錢達數千金之多。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在他落難之後御史大夫的公孫弘勸說漢武帝誅殺主父偃,而其他大臣們也巴不得他早點死紛紛落井下石,最終主父偃被族誅。

他的死與其說是命運不公,倒不如說是他的性格使然!



通城丹妹


主父偃有一句名言,生不五鼎食,死當五鼎烹。類似桓溫的“大丈夫不能留芳千古,亦當遺臭萬年”的意思,可看出他追求人上人的決心。但命運多蹇,主父偃先學縱橫術,後學儒家學說,四處遊走以求上進,從趙國到齊國等地,無人賞識,而又與親朋故友合不來,被人看不起,到處受白眼。


無奈,主父偃來到長安投靠衛青,衛青向漢武帝舉薦多次都沒有召見,絕望的主父偃豁出去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上書向武帝陳述九事,其中就有一項反對向匈奴用兵。奇蹟發生了,奏章上午遞進宮,傍晚武帝就召見他,聽他對這些事的看法,並說“恨不能早點見到”,從此受到寵信。

主父偃最主要的貢獻是向武帝獻“推恩令”,認為郡國並行是失策之舉,諸侯國承繼幾代後根深葉茂,尾大難掉成為國家極大隱患,建議破除分封國的嫡長繼承製,推恩到不分嫡庶長幼都可分得該國封地,分封國下面再分封,如此時間一長,大國變小國,小國變鄉村,同時配以嚴刑峻法,對諸國進行削地撤國措施。武帝一聽大喜,立即採納推行,困擾漢初幾位皇帝的封國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主父偃能言善辯,又得武帝信任,燕國和官員被他檢舉入罪不在少數,百官怕他敬他,爭相向他行賄,他來者不拒一概笑納,有時還主動索取,有人勸他適度,主父偃說,“我受窩囊氣四十多年,今朝得志必須為所欲為。何況大丈夫活著若不能享用五鼎飯,死了也要享受五鼎烹煮”。率性張狂至此,與同僚關係可知。(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太后王娡要嫁外孫女,宦官徐甲向她推薦二十多歲的齊王劉次昌,並擔當說媒使者,主父偃得知,便要求徐甲把他的女兒也捎帶進去,希望齊王納她為姬妾,徐甲滿口答應,認為易事爾。誰知齊國太后一聽拒絕了,兩人的女兒都嫁不成,主父偃覺得是奇恥大辱。便對武帝說,齊國富庶,齊王淫亂無道,恐怕會叛亂。武帝便命他為齊國國相前去徹查。


齊王劉次昌果真淫亂,與其姐姐也有姦情,主父偃到齊國,大肆搜捕拷問官員,並要他們把口供指向齊王,審查日久,年輕的齊王害怕,一想不開自殺了。逼死諸侯王!主父偃便被下獄審查。武帝並不想殺他,御史大夫公孫弘說,不殺無以塞天下之口。潛臺詞是殺一主父偃既結此案,又能讓對推恩令不滿情緒找個發洩口替罪羊。百官也紛紛落井下石認為該殺,於是主父偃被族誅。

主父偃是有才能的真小人,睚眥必報,衛青收留他,他便上書奏請立衛子夫為皇后,兄弟親友對他不好,他當齊國相時,親友來迎接他,他當場拿出五百金分給他們並宣佈絕交,收賄索賄得罪百官,終於被殺。

讀史鑑今,修心明性,歡迎關注南方鵬共同探討。


南方鵬


(沒有合適圖片,從略)

主父偃的死,表面上是作為齊相,死在齊厲王自殺一事之上,深一點是死於公孫弘之口,再深一點就是背鍋了,替漢武帝"削藩"後引起的群藩不滿而頂罪了。

漢武帝一朝,殺才士眾多,主父偃只是其中一個。即使主父偃功勞卓著,於國於朝廷有大功,肢解了威脅中央政府的強大藩國,但也是處在風尖浪口上,隨時都有被拋棄以息眾怒的可能。而最後也坐實了這種可能。

主父偃自己的所作所為和為人處世哲學,又加快了自己的孤立和滅亡,當這些瑕疵被政敵和私怨者逮住尾巴後,最後結果是往往為人所乘,朝臣慫恿漢武帝藉此人之頭而平息了眾人之恨而使先前已燃燒的憤怒熄滅。

主父偃,四十歲以前,一如孔子一樣到處周遊。因為窮困,所以自尊心特別重,又因內自恃才華,堅信事在人為,所以遊遍齊,燕,趙,中山等地而不後悔,他接觸了許許多多無視他存在的人,心中產生了極度壓抑和自卑,長久的困頓,遭人白眼的現實處境,讓主父偃青雲之後,瘋狂報復,這就是沒發達和發達後的人性分裂,他發達後的處事為人尤其剛刻,得罪了又一批有權勢的人。埋下了自己落難後遭人下石頭的種子。

主父偃長久的遊學,結果一點收穫也沒有。他最後像許多先輩如商鞅,範睢,李斯等大佬扣關入西尋找出路。他找到漢武帝的舅子衛青,衛青是當時的伐胡派鐵桿粉絲,聽了主父偃的時政見解,便如蕭何見韓信一樣,屢次向姐夫舉薦。但是,漢武帝不以為意,沒有召見。

主父偃也不以為意,這種辦法不行,換一種辦法難道不行嗎?他寫了一篇政論長文,洋洋數千言,內容十策,九策為律令,一策為當時朝廷上爭論得非常火爆的伐胡與否的時政論文《論伐匈奴事》。

他親自送到司馬門,早上被奏上,傍晚就被召見。漢武帝同時召見三人,齊國主父偃,嚴安,趙國徐樂。漢武帝興奮不已,嘆息不止,召見之後當場拜三人為郎中。主父偃又上書言事,上升為謁者。在一年之中升了四級,如坐火箭上遷,令同僚驚奇妬羨不已。

書奏天子,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詔拜主父偃為謁者,遷樂為太中大夫。一歲中四遷偃。

可見主父偃是極有乾貨的懷才不遇而此時得遇明主的幸運者。

主父偃的功勞有三大件,一件是堅決迎合漢武帝伐滅匈奴,為漢朝草立朔方郡;一件是擁立衛皇后;二件是推恩令。

第一件攻伐匈奴,他是堅決擁護漢武帝的,他同衛青一樣是鐵桿粉絲。他的打動漢武帝的《論伐匈奴事》的篇末就明確借《周書》裡的"安危在令出,存亡在所用"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切合了漢武帝雄才大略,志在天下的雄心壯志。這一擊而中漢武帝伐胡軟肋,想不當官不聞達都不可能。可以說,這篇文章是主父偃的"敲門磚"。他又拿出後給保障方案,要解決伐胡的吃飯的問題,長久地堅持邊疆的鞏固,莫過於屯墾。屯墾就有糧,可以就地解決糧草問題。這方案讓皇帝心花怒放,焦慮之情油然而消失,皇帝力排眾議,設立了朔方郡。事實證明,朔方郡在後來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二件,很好理解。陳皇后無子,又搞"巫蠱",這件平常獄案讓張湯一插手,整成大案,死了幾千人,陳皇后被置長門。永無出頭之日。主父偃為報衛青引薦之恩,又見漢武帝決意廢后,自然以外人身份在皇帝面前吹風,堅定了廢后決心。陳阿嬌一走,空出的後位,讓已經生了皇太子劉據的衛子夫補上,主父偃站隊又有成績,他在宮中自然脫穎而出得厲害。這見得出此公情高殊是有點高。

第三件,是國策。前代削藩是霸王上弓,硬來,強奪。這必然激起諸侯王各藩國的強烈反對。因為,分封子弟為侯王是高皇帝乾的。作為劉姓子弟,人人都有份,憑啥大宗當皇帝尚嫌不夠,要強奪小宗諸侯王的地盤?高皇帝沒說削藩,只說藩籬拱衛中央,讓劉氏江山萬代。眾諸侯國謹遵先皇遺命,有什麼錯?現在朝廷要削藩,不是證明高皇帝有錯嗎?這在法理上,中央削藩則違背祖制,誰敢亂來做不孝子孫?後來王安石變法,首先一條:祖宗之法不可法。先搬開祖宗成法,然後改革,壓力移開,辦事豁然開朗。如此一來,朝廷要削藩,中央要管地方,阻力山大。不僅違背先皇意志,而且面對對眾多對手藩國,也不敢貿然行事。

漢景帝"七國之亂",才多少年的事?先削吳國,再削趙國,次臨楚國,合起來才區區三郡半,就引起半個帝國烽火燃燒大半年。把漢景帝烤得灰頭土臉。

主父偃是鬼才,對於日益崛起的藩國勢力,他才不硬來,他要從人性的慾望和人人喜歡獨立自強的角度出發,從小處著手,提出"推恩分子弟",即赫赫有名的"推恩令"。具體操作就是,凡一個諸侯王的每個兒子,均有資格分得乃父的封地的一部分。過去由王太子一個人襲封的辦法行不通了。如此一來,一經推行,個個王子都有"包產地",他們只認給包產地的朝廷,不再去認當王太子的哥哥,因為哥哥也跟眾兄弟一樣平起平坐,無高下之分了。這效果非常顯著,除王太子不高興外,沒有哪個藩王的其他子弟不高呼皇上英明的。其實,這好比就是把一把捆緊的筷子散開,一個人一雙,分攤之後再難合成力量,掰不斷了。而是很容易掰斷掰彎了。"推恩令"推行之後,效果立竿見影,漢武帝不再正眼看各侯國了。興趣呼叫轉移,他要去打胡人了。

有此功勞的主父偃應該不被漢武帝拋棄,最後族誅的,但漢武帝下令"族之",不僅殺了他,還殺了他的家人。

設立朔方郡讓許多朝臣對主父偃不滿,實行"推恩令"必將損害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這個政策的核心是"強幹弱枝",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權威。各藩國自然會心存不滿,矛頭不敢指向皇帝,但可以指向主父偃。諸侯王恨死了主父偃,只是有漢武帝還在用他,才不敢出聲。

沒發達時,人人識之如草芥。草芥一旦有陽光雨露滋養,長成大樹,大樹下的野草,灌木就遭殃了。主父偃曾遊燕國,他聽說燕王亂倫,便上書請查燕王亂倫一事。結果,燕王劉定國自殺,燕國消亡,成了朝廷的郡縣。這裡面,燕王該殺,主父偃多少有點陰賊,那麼多上層奢侈淫蕩,偏偏抓住燕國不放,挾私報復逐漸顯露。後來,齊國的齊厲王與紀翁主亂倫一事,再被主父偃一插手,立刻變得複雜起來,主父偃在審理相關人員,讓他們把齊厲王捲進去。"辭引連王",齊厲王先聞燕王之死,又因自己年少,涉世不深,無力應付,連驚帶嚇,就自殺了。他死後,又沒兒子,這齊國的命運就"斷祀″了。只有中央來接收了。

就在主父偃在齊國治獄時,趙王怕下一個是自己,就搶在主父偃之前告狀,內容有兩個,一是納賄,二是擅權。納賄以肥私,擅權以收賄多人而安排諸侯子弟受封。這兩項對漢武帝而言,尚能忍。當皇帝聽到齊王自殺,忍不位了。派人把主父偃抓了。嚴厲審問。主父承認受賄,不承認逼殺齊王。而其他人審查的結果表明主父偃沒說假話,漢武帝就準備放他一馬。

但是,公孫弘為御史大夫,認為"不殺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不殺掉主父偃沒法向天下交待。因為,主父偃的出頭治獄,使燕國,齊國兩個諸侯國"消失"了。至少空絕無後,國滅祀亡。如果不殺他,人家會認為是皇上放鷹犬去尋找他們的過錯而強佔他們的土地。只要殺掉主父偃,讓他頂罪,才沒人嚼舌頭說是你用人不慎或是幕後推手呀!

公孫弘為御史大夫,只要丞相"退休",他就可以頂上去了。這是他的理想和目標。主父偃若治齊國大獄不出意外,加上以前大功,這御史必由能幹的人來幹,這就直接威脅到公孫御史的地位。從早年公孫弘害董仲舒的情況來看,他一定忌妒主父偃當位,不因此時一勞永逸消除政敵,還等什麼呢?

漢武帝下了殺主父偃的命令。於是主父偃背鍋而死,並帶累了一家老少。

漢武帝究竟殺了主父偃多少人呢?

上拜主父偃為齊相。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之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里。我與諸君決矣,毋復入偃之門!"

主父偃在事發前,與昆弟賓客,親戚等斷絕了關係。漢法再厲害,這部分人也牽連不上。無形中是主父偃無情之中留了情,沒把他們捲入"族誅"之內。漢武帝"乃遂族主父偃",恐怕殺得並不多。當然談不上"九族"。


劉一千五


簡單來說,主父偃沒被誅殺九族,那時候最多就誅三族,主父偃被殺的原因是太囂張且被漢武帝賣了。

漢武帝被作為千古一帝,跟秦始皇並列,他的一項重要成就就是巧妙地解決了封國問題,而主父偃,正是漢武帝的參謀,他就是漢武帝手中一把專門對付諸侯的鋒利大砍刀。

主父偃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但這東西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吃香,在實行無為而治的漢初卻遭到了雪藏,主父偃苦學多年,卻仍一事無成。

轉眼他就到了中年,聽說當今天子漢武帝重視儒術,就跑去改學《周易》、《春秋》這些儒家經典。可能是覺得多學多用,他同時也學習其他學派的思想,因此遭到了儒生的排擠,在齊地混不下去了,於是北上雲遊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

鬱郁不得志的主父偃為了碰碰運氣,決定前往都城長安。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抵達長安。

主父偃覺得自己一介平民,直接上書怕是很難獲得皇帝召見,就打算先去拜見一位大人物,他拜見的大人物就是漢武帝的小舅子大將軍衛青。

衛青接見了主父偃,並對他的才華表示讚許,多次向漢武帝引薦,但都無結果。

失望不已的主父偃決定再試最後一把,他直接上書漢武帝,結果漢武帝真的看了他的奏疏,當天就召見他。一番交談後,漢武帝很是滿意,將主父偃提拔為郎中。

當官後,主父偃做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建議實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內容很簡單,廣佈恩澤,凡是諸侯子孫,都可以分得諸侯一塊地盤。那個年代,哪個諸侯王還沒幾個兒子?這樣慢慢分下去,諸侯勢力越來越弱,自然無力與中央抗衡,漢景帝動用軍隊武力都沒辦成的事,就這麼被漢武帝用一道詔令就解決了。

當然,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諸侯王的實力,要想增強中央的實力,慢慢等待諸侯王自然死亡,再把封地分給他們的兒子們是不夠的,週期太長了,需要一個推手與推恩令互補,時不時地找個藉口廢掉一些諸侯,將他們的土地收歸中央。

主父偃,很自然地契合了這個角色。

或許是因為早年經歷,主父偃形成了睚眥必報的性格,加上他之前在齊地、燕地多次碰壁,他覺得得要點補償。

得勢後的主父偃開始收錢,還是毫無顧忌地收,有人勸他適可而止,主交偃直接懟了回去:“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亨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簡單說就是窮日子我過了四十幾年,爹媽不理我,兄弟不鳥我,真正的英雄,活著的時候不能享受五鼎食肉的高規格待遇,死也要死在煮肉的大鼎中。我老了,離家鄉又很遠,我要用暴行來報復他們。“

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有一句"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是伍子胥說的,不知主父偃是不是要向他學習。

主父偃的確是說到做到,在尊立衛子夫等重大問題上站對隊後,他迎來了一年四次升遷的輝煌,同時也迫不及待地展開他的報復行動,以往得罪過他的人,全都加以罪名,收監治罪。

因為之前的碰壁,主父偃遷怒於當地的諸侯王,在接下來的數年間,他憑著自己了不得的文章口才,像一把開了鋒的刀,對著那些諸侯王可勁地砍,而漢武帝出於自己的目的,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還推波助瀾。

第一個倒黴的是燕王劉定國,說起來劉定國也是無惡不作之徒,主父偃搞他是證據確鑿、名正言順。

劉定國臭名昭著,他先是霸佔了父親的小妾,生下一個兒子;接著又把弟弟的老婆搶了,佔為己有;甚至還與三個女兒通姦,簡直禽獸不如。

後來劉定國想殺肥如令郢人,郢人跟劉定國魚死網破,跑去告發劉定國的罪行,卻被劉定國先行滅口,不過郢人的弟弟也去告發了,正好撞在主父偃手裡。

主父偃迅速向最高領導請示,漢武帝召開公卿大會討論,主父偃極力建議處死劉定國,漢武帝同意了,劉定國最後自殺而死,燕國廢除。

第二個被砍掉的是齊王劉次昌。他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孫子,算起來,也是漢武帝的遠房堂兄弟,但不好意思,漢武帝盯上了你那富裕的齊地,既然你沒有獻地的覺悟,而且自己還不檢點,那就去見太祖高皇帝吧。

劉次昌的感情生活可謂非常混亂,他的王后竟是他媽紀太后的妹妹,也就是他的阿姨!而從劉次昌對王后的態度來看,他顯然不喜歡這位阿姨,估計是老太太硬塞給他的。

劉次昌不喜歡王后,紀太后急了,讓長女也就是劉次昌的姐姐整頓劉次昌的後宮,阻止其他女人接近劉次昌,以期讓劉次昌回心轉意,結果劉次昌竟然跟姐姐好上了!

接下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女兒(漢武帝同母異父的姐姐,王太后是二婚)嫁給諸侯王,宦官徐甲是齊國人,就說齊王怎麼怎麼好,於是王太后就派徐甲去齊國說這門親事。

主父偃是齊人,他也想讓自己的女兒嫁進齊王宮,也託徐甲一起說。徐甲對紀太后說了,紀太后自然是不爽,皇太后惹不起,主父偃她還惹不起嗎,就在徐甲面前大罵主父偃高攀。

徐甲回去後以劉定國的例子勸王太后,王太后於是打消了嫁女的念頭,主父偃則瞬間開啟報復模式,告發劉次昌亂倫,漢武帝任命他為齊相查證。結果當然是板上釘釘的,劉次昌畏罪自殺,無後,齊國廢除。

主父偃兩次出手,搞的都是亂倫的諸侯王,這下可嚇壞了劉彭祖,因為他趙王的太子劉丹就是跟姐妹亂倫的,照主父偃這節奏,下一個就是他們家啊。

於是趁著主父偃還在齊國、遠離長安的功夫,劉彭祖趕緊跑去跟漢武帝報告,舉報主父偃貪汙、謀害齊王。

其實漢武帝心裡清楚得很,主父偃受賄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漢武帝能不知道?只不過漢武帝這時候需要能吏,廉潔的事先放一放。不過齊王在主父偃查案期間自盡,的確要給個說法,不然那一群感受到威脅的諸侯王聯合發難,對漢武帝也是一大麻煩,畢竟此時削藩還不徹底。

漢武帝於是下令把主父偃收監,原本漢武帝的意思是過一段時間就把他放出來,有人求情就更好,順著臺階下。然而,主父偃的人緣實在太差,跟誰都不對付,在公孫弘的帶頭主張下,所有人都落井下石,主張處死主父偃。

漢武帝無奈,只得殺了主父偃。可憐主父偃生前門客數千,死後卻無一人為他收屍,只有洨人孔車埋葬他,令人唏噓。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主父偃的評價是:”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對比主父偃曾經的話語,半生蹉跎、受盡白眼,這種結果他可能早就料到了吧。


平沙趣說歷史


主父偃之死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到齊國去徹查齊王行為放蕩之事時,趙王劉彭祖擔心主父偃揭發自己在趙國所犯下的罪行,便先下手為強,上書揭發主父偃收受諸侯王的賄金,因此諸侯王的子弟才得以分封土地成為侯王。


恰好此時齊王在齊地自殺的消息傳到朝中,漢武帝龍顏大怒,以為是主父偃脅迫齊王導致他自殺的,於是召回主父偃,並交給官吏審問。主父偃承認收受諸侯王賄金之事,但確實不曾挾迫齊王自殺,漢武帝也不想殺死主父偃。

但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跳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宰相“老好人”精通春秋的公孫弘,他爭辯說齊王自殺後無子孫可繼承王位,齊國降為郡歸入朝廷,主父偃是第一大罪人,不殺主父偃不以足以向天下人交代,於是誅滅主父偃家。

因此主父偃被殺有三個關鍵:劉彭祖的檢舉信,齊王的畏罪自殺,公孫弘的關鍵論斷。

大家提到主父偃都會想“推恩令”,“推恩令”的提出確實主父偃立下的最大功勞,但除此之外他還立下了不少功績,這才是漢武帝不忍殺害的原因:

功績有五

一、提出“推恩令”,徹底解決了諸侯割據勢力對中央的威脅問題;

二、將豪門富戶及侵佔他人產業的大族遷徙到茂陵,充實京城的人口,削弱奸詐之徒的勢力;

三、因大將軍衛青對主父偃有引薦之功,因此在尊立衛子夫為後時,主父偃的巧嘴立下大功;

四、揭發燕國隱藏的種種違法之事,揭發燕王劉定國逆倫違法的事情,揭發齊王的行為放蕩之事;

五、陳說朔方郡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外有黃河天然險阻,在這裡可以修建防禦工事驅逐匈奴,對國內可省卻轉運糧草和軍隊必需品的麻煩,又拓展了中原的版圖,這是剿滅匈奴的根本。最終促成設立朔方郡,這本來就是根據主父偃所獻之策做的。



罪責有三

貪財好利,收受賄賂累積的財物累計達千金;驕橫狂妄、做事不擇手段違反常理,凡事不留有餘地;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到齊國時把原來的兄弟賓客都聚集到府中,散發五百金並數落他們的罪責,之後便與他們斷絕來往,讓他們以後不得到他自己家。


主父偃是一個性格鮮明、睚眥必報的真小人,是個不從於眾、不容於世的真人才,是個胸藏錦繡、腹有良謀的真諫士,是個有血有肉、公私分明的真實人。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從布衣迅速升遷至中大夫,成為漢武帝身邊的紅人,主父偃本可以安享後半生的榮華富貴,卻最終自己作死,把自己的老命葬送。主父偃的一生,經歷了幾次戲劇性的轉折。他在這些風波中飄搖、崛起,最終也葬身於此。

按照主父偃自己的話來說,他的前半生是:一直在遊學,可依舊做什麼都不成功。父母認為他不是好兒子,兄弟不認他這個同胞,賓客紛紛棄他而去。那種處境艱難的日子,他過了很久。

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西進函谷關,前去拜訪大將軍衛青。當時衛青正為漢武帝對自己的進諫視而不見而苦惱。碰巧來個主父偃這麼一個文筆了得的讀書人,衛青便很快任用了主父偃。不過漢武帝“忽視”衛青都快習慣了,對主父偃一開始也毫不理睬。最終走投無路的主父偃鋌而走險,給漢武帝寫了表達個人觀點的奏章。

主父偃確實是個頗有才華的人。他上午才上奏,晚上就受到漢武帝召見。高高在上的漢武帝,居然一臉惋惜的對主父偃說:“何相見之晚也。”

正是因為看中了主父偃的才華,漢武帝一年以內,四次提拔主父偃,讓主父偃很快從一個平名成為內朝的重臣。

在擔任漢武帝的顧問期間,主父偃針對當時諸侯國坐大的情況,為漢武帝提出了“推恩令”這一良策。

主父偃想到,可以通過層層分封的方式,削弱各諸侯國的勢力,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慢慢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

主父偃提出的這一辦法,確實是當時處理諸侯國和中央問題的一個好辦法,也被漢武帝採納。配合著對諸侯國和地方的其他政策,漢武帝時,困擾漢朝皇帝幾十年的郡國並行制的弊端終於得到了有效解決。提出推恩令,可以說是主父偃在任期間做出的最大貢獻。

而主父偃的過錯,更多的是他個人的毛病。作為一個先前不順了四十來年的讀書人,主父偃發達以後,頗有一種“暴發戶”的氣勢。

我們常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可主父偃不一樣,他是睚眥必報。“倒行逆施”這話,最初就是用來形容主父偃的。他發跡以後,對行賄的大臣來者不拒,毫不收斂。而朝中大臣,對這個皇帝身邊文筆了得的紅人,也是有怒不敢言。

後來主父偃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進當時勢力較強的齊國的後宮,結果被齊王和齊國紀太后拒絕。於是主父偃便想報復齊王。主父偃給漢武帝列了兩條齊王的罪狀:一、齊國都城臨淄是富庶之地,應該是皇帝親近的家人的封地,而不該是齊王這個遠方親戚的封地;二、齊國國君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多次有謀反之心,現在齊王還亂倫。所以現在齊國到底是個什麼情況,應該好好查一查。

隨後漢武帝如了主父偃的意,派主父偃以齊國國相的身份前去查案。主父偃一到齊國就開始興師動眾,獲得的每條口供幾乎都牽扯到齊王。年輕的齊王看到主父偃這番架勢,最後頂不住,服毒自殺。

齊王一事,他不自殺時還安好,一自殺,其他有過亂倫的諸侯王就坐不住了。趙王就選擇先發制人。在齊王自殺後,趙王上書漢武帝,說主父偃受賄,還逼死了齊王。

主父偃對自己受賄一事到是供認不諱,但卻不認逼死齊王。可齊王又確實是在主父偃開始查案以後自殺的。漢武帝捨不得主父偃這麼個有才的大臣,可主父偃又確實難以脫身,便只好先把主父偃關入了大牢。

本來這時候憑著漢武帝對自己的喜愛,主父偃還可以翻身。但讓人意外的是,公孫弘這時候跳了出來。他告訴漢武帝,此時要是不殺主父偃,恐怕難以給天下交代。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主父偃是“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看著主父偃此時失勢,平時看不慣主父偃的大臣都跟著公孫弘開始踩他。不僅朝臣不樂意主父偃出獄,趙王也在漢武帝那煽風點火。最終,為了平息眾怒,平時樹敵過多的主父偃被誅了全族。

倚仗自己的才華,主父偃擺脫了早年的困窘,為漢武帝提供了治國良方。可由於深入骨髓的刻薄,他沒能和周遭的人打好關係,得饒人處不饒人,最終牆倒眾人推,葬身群攻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