琺琅彩製作工藝流程

一件琺琅彩瓷,其瓷胎形狀先是由造辦處設計繪製造型,呈預覽應允後交與宮內木作製成木模,木模做好後再次呈覽應允後,方可送到景德鎮御窯廠交與督陶官制胎,燒製好的瓷胎解運回宮。其胎骨及釉子均以御窯廠最上等的原料,由技藝最精湛的藝匠精工細作,

以求胎骨緻密細膩,胎體俏薄精緻,釉質潔白明淨。

除康熙時期創燒的琺琅彩瓷胎外壁為不施釉的澀面外,此後的瓷胎均為內外施釉,尤以雍正時期為佳。雍正時期宮廷製作琺琅彩瓷所需的白胎,由當時督陶官唐英親自督造,其白度、透光度、硬度等物理性能已接近現在優質硬質瓷的標準。如景德鎮陶瓷館藏雍正琺琅彩胭脂紅地梅花紋碗殘片。

琺琅彩製作工藝流程

雍正琺琅彩瓷胎骨

而琺琅彩最出彩的應該是其繪畫施彩。琺琅彩的的繪畫大多出自宮廷御用紙絹畫的畫稿。據記載,從康熙到乾隆畫供奉職的名畫家眾多,如:王原祁、蔣廷錫、郎世寧等。這些畫稿及圖案紋樣先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後,由宮廷畫師用秘製的琺琅彩料精細地描繪於瓷器上。在宮內奉職畫琺琅的畫師先期主要是原銅胎畫琺琅的,如來自廣東的張琦、鄺麗南。稍後也有來自景德鎮的藝人,如宋三吉、周嶽、吳大琦等。更重要的是一批宮廷畫院的畫家也參與了畫琺琅瓷,雍正時期有賀金昆、戴恆、鄒文玉、湯振基、譚榮等,其中鄒文玉屢獲皇上讚賞。乾隆時期也有許多宮廷畫家在琺琅作兼職畫琺琅,如專攻花鳥魚蟲的餘省、擅長人物樓觀的張廷彥、專攻人物花鳥耳朵金廷標等。他們的加入極大地提高了琺琅彩瓷的繪畫性和藝術水準。琺琅彩瓷上的題詞、印章、落款等有用專人分工,包括題詞的臨摹、字體都是由皇上親自指定安排。據記載,底款為原武英殿修書處後調造辦處的徐同正書寫,詩句為武英殿待詔戴臨題寫。所有繪製工序完成後由宮廷造辦處燒造。

琺琅彩製作工藝流程

清.王原祁《盧鴻草堂十志圖冊》

此外,參與琺琅彩製作的管理人員也是最高級別規格。康熙、雍正、乾隆都充當了琺琅彩瓷的督造者,而造辦處的司職人員都是皇帝親自安排的朝廷重臣。以雍正時期為例,雍正皇帝命其弟怡親王允祥為造辦處大總管。怡親王允祥是康熙帝諸王子中少數幾個沒有政治野心,而醉心於藝術的皇子。此外,雍正朝造辦處的管理人員還有莊親王、裕親王、信郡王、海望等高層官員,具體辦事人員有郎中保德、趙元、年希堯、唐英、沈喻、馬爾漢等一批能書善畫的翰林畫家。雍正六年造辦處增設六品庫掌3人,八品總催9人,筆貼式9人,進一步加強了造辦處的行政管理,從而確保嚴格掌控琺琅彩瓷製作的每道工藝。

琺琅彩製作工藝流程

清宮琺琅彩瓷製作工序

可見,製作一件完美的琺琅彩需要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其成本非民間所能企及的。通過對琺琅彩瓷製作工藝的復原實驗,一件琺琅彩的常規工序就達30多道。

其中瓷胎製作工序有:泥料精選、二次過篩除鐵、二次榨泥、二次陳腐、二次練泥、手工揉泥、手工拉坯、乾燥、修坯、素燒、挑選素胎、上釉、燒煉成瓷等10多道工序。

彩瓷製作的基本工序有:繪製樣圖、描圖過稿、挑選瓷胎、拍圖、描繪紋樣、彩底色、定圖、清圖、顏料配色、試照鏡子、顏料精研、填底色、料地耙花(做軋道紋)、料地堆花(做錦灰堆)、填粉底、填色料、罩面色、洗染、畫面結果、臨寫字印、摹寫底款、燒製成品等20多道工序。根據藝術效果和繪畫技法的不同,有的琺琅彩瓷還需要經過數次彩燒才能完成。

琺琅彩製作工藝流程

料地耙花

琺琅彩製作工藝流程

料地堆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