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Netflix 出發,看生意本質

本文來自我們的創投社群「創投理想國」 42 Daily。

你好,歡迎打開創投理想國會員通訊。今天我們來聊聊生意的本質。

之前,我們聊過Amazon、Walmart、Netflix、Google 的價值鏈,對於已經達到一定體量的公司來說,只有不斷整合原有價值鏈,才能讓護城河越來越深。

從 Netflix 出發,看生意本質 | 42 Daily

所謂“價值鏈”,本質上關注的還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生意是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分得清樹幹和樹葉,才能在冬天到來的時候,決定哪個該砍,哪個該留

同時,這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要在多條業務線中抽象出一家公司或一個行業的核心生意並不容易。

“價值鏈”的邏輯相對複雜一點,今天的通訊將用更簡單的邏輯討論核心生意的問題,首先通過 Netlfix 看 TV 行業的槓桿和核心,再用這套邏輯看 DTC 和 Apple 做 TV plus。

Netflix 是現在全球範圍內最矚目的流媒體平臺,然而在它之前,率先對 TV 行業進行技術改造的公司是應該一家電信公司, Sky。

最初,Sky 花了一大筆錢買下了一次足球賽事的版權,藉助加密衛星頻道,通過訂閱和廣告的方式賺錢。

Sky 以技術為槓桿,做出了一項新的 TV 業務。也就是說,它實際上還是一家 TV 公司。無論技術多好,假如打開 Sky 之後,裡面是同一部劇反覆播,用戶不太可能會經常打開。

同樣,儘管 Netflix 的應用程序便於使用、推薦算法非常精準、界面怡人,但是假如裡邊兒只是不斷重播《Frasier》,大家還是不會去看。

視頻網站 Hulu 沒做到 Netflix 那麼大也是這個原因,Hulu 的技術水平是很高的,當年觀看體驗一度可以跟電視臺出的內容媲美,沒做那麼大還是因為版權和渠道不行,以及董事會想要快速變現,而不是打磨好的內容。

對於 TV 行業的公司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有多少節目?是什麼類型的?質量怎麼樣?預算多少?其中有多少要支付給演員?製作節目或影片的目的是拿獎還是收視率?節目被拿掉怎麼辦?拿掉了要怎麼爭取回來?怎麼跟迪士尼打交道?

這些問題似乎跟 LA 和紐約關係更大,而不是硅谷。換句話說,這是一些娛樂圈的問題,而不是科技圈。

用這個邏輯看近幾年在北美爆發的 DTC (DTC 指跳過電商/中間商直接在線售賣消費品,具體介紹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通訊《美國大火的 DTC,如何 pick 其中的獨角獸》)會比較清晰。

很多人說,在線銷售本身可能是護城河,可以帶來網絡效應。

在線銷售只是槓桿,本質上,做 DTC 還是做零售。比如你做化妝品 DTC,成不成功還是取決於你賣的化妝品,而不是這個渠道。

當然,在線銷售這個事情做好了,還是有加成作用的,只是說,它不是 DTC 的核心。

再看 Amazon,它也做內容,但是內容只是防止用戶流失的方法,也就是剛剛說的槓桿。本質上,Amazon 是想通過《指環王》讓大家成為 Prime(訂閱生意),然後在 Amazon 上買衛生紙。

所以,Facebook 和 Google 做音樂和 TV,都不是戰略層面的操作,而是營銷層面。

但是看蘋果做 TV Plus,還是有點迷的。

你可以說蘋果是一種訂閱業務,每兩年換一部 iphone,每個月平均付 30 美元,得到一系列的服務,包括新聞、遊戲、音樂等等。

你也可以大膽猜想,蘋果此舉要進軍 TV 行業。

關鍵問題是,它之後是打算每年花 10 億美元買通用內容,還是 150 億美元去 LA 買獨家內容?

這兩個量級代表著不同的本質,前者只是把 TV 當作訂閱蘋果的增量服務,而後者,是 TV 行業的玩法,對標的也許就是 Netflix。

不過怎麼想,這好像都不是技術問題。

編者注:

Netflix 是否是一家科技公司這個問題不僅關乎公司定位和商業模式,還有監管壓力。

Netflix CEO 在今年年初強調 Netflix 只是一家媒體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有媒體猜測,原因在於,美國現在的一大政治議題就是監管科技公司和對科技公司實行反壟斷。

而美國馬上要舉行大選,政治上可能會收緊這一舉措,如果 Netflix 把自己定義為媒體公司,說不定可以避開這個坑。

成為「創投理想國」會員,第一時間獲取最新的國內外科技文章深度解讀,並參與線下活動、加入線上創投社群,結識更多創投人群~

關注「42章經服務號」,點擊右下角“加入會員”,即刻加入我們~

從 Netflix 出發,看生意本質 | 42 Dail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