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人生是一张单程票。

正因如此,无论你是17岁、20岁、25岁还是30岁,当你回顾已经逝去的岁月,相信很多人的心理活动都是这样的:“唉当初要是这样就好了…”、“我咋选了个这样的专业?”、“要是抓住了那个机会,可能一切都会不一样…”。当然,我们尚未能到坦然面对这些遗憾的年纪,咱们都是一介凡夫俗子,也没出家入佛门,偶尔碎碎念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真的有这么一次机会,你会怎样从头开始自己的人生?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这就是为什么去年9月,一款叫做《中国式家长》的独立游戏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回忆杀”的热潮。说实话游戏的规模并不大,但在其中,你可以体验从婴儿时期咿呀学语,到上学写作业、打工挣零花钱,再到面对高考压力,最后进入职场的的全过程。你成长中的每个选择,都会最终影响到未来的工作,和感情生活。勾心斗角选班委、窝在被子看小说、与邻居大妈争面子等颇具“中国特色”的梗也让众多网友不禁高呼“这太真实了!”。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当然,短暂的念想之后,生活还要继续。距离PC版的发布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开发者仍然在定期对游戏做着各种更新:女儿版、新的职业道路、家族宝物…直到现在,我也会偶尔放空自己,开一局新的游戏,没有任何倾向地挖脑洞、学习、社交……只为观察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也许是与《中国式家长》的奇妙的缘分,在上周六逛游戏展会的同时,我在极光计划的展台有幸偶遇到了他们带来的《中国式家长》手游版,抢先体验到了这款游戏。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你们现在才看到了这篇评测。其实在体验PC版的时候,我就经常在寻思:这款游戏的操作逻辑,如果也出个手游版本,会不会其实效果更好?好了闲话咱们扯得差不多了,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讲,我所体验的《中国式家长》手游版,究竟是什么样。

还是内味儿:你将如何度过人生的前十八个岁月?

《中国式家长》手游版,将包括PC版到现在的所有更新内容。无论是女儿版的加入,还是各种职业路线的更新,亦或是新的社交角色的加入,手游版的游戏内容都与目前PC的最新版本保持一致。在玩法上,手游版也做到了与PC版原汁原味的还原。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游戏的逻辑其实讲起来非常简单:挖脑洞获得资源+属性(智商、情商、记忆力、想象力、体魄)——安排活动,提升属性——分配资源,学习技能和课程。但在其背后,蕴含的是一套非常深刻的人生运转逻辑,就像你亲身经历的一生:比如挖脑洞就像是你人生中随时随地经历的各种事情,比如阅读了一条新闻、和朋友聊了次天、或者甚至是躺在床上放空自己。而“挖脑洞”中的各种特殊脑洞也颇具玩味:视野脑洞就像你对一个问题突然通透,爆炸脑洞就像日常的灵感乍现,而进入更深的脑洞层数则是代表着你对于知识、对于一个问题的不断反刍,理解的不断加深。前面也谈到,我也经常对一个存档采用“放养”式的玩法,探索人生轨迹的不同可能,实际上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挖完脑洞之后,你就需要合理安排你在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娱乐生活。尽管有些娱乐活动也会给你增加很多属性,但很可惜,你在游戏里的“父母”可不会知道这一点。如果你安排的娱乐活动过多,父母的满意度就会下降。但如果完全没有娱乐,学习强度拉满,你自身的压力也会增加。而满意度的下降,和压力的增加都会导致心理阴影的增加,进而影响性格的变化:孤僻、易怒、多愁善感等等。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而课程和技能的学习则更像是你与时间,以及家长的一种博弈。在你的智商等数值不是很高的时候,你每学一项课程都会耗费大量的悟性点数,这就类似于“揠苗助长”。但如果你想把属性提高一些,悟性耗费降低一些再来学习的时候,面对辣眼的成绩、家长的期望、高考大限逼近的三重压力,你真的能沉得住气么?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当然,游戏最为令人称道的一点,自然还是在各种细节上的接地气,以及各种“梗”的加入。青春期躲着家长进行的社(liao)交(mei)、婆媳矛盾小插曲、过年与亲戚的“红包博弈”、家长之间的面子之争、选班委的勾心斗角、家访前的忐忑不安、考试前的做题突击…….正是这些细节勾起了大家满满的回忆,这款游戏才唤起了那么多的共鸣。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新平台,新气象:适配可圈可点的同时,还将有神秘新玩法?

作为一款PC移植的游戏,玩家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PC版的UI和操作,如何针对手机来进行改变。我在现场经过体验之后,总体来说游戏针对手机的UI优化还是可圈可点的。商店、脑洞、安排等按钮都放在了右下角,高考的回合数也以日历的方式放在了左下角。压力、满意度、悟性值等角色数据集中放在了左上角,整体的UI排布甚至相比PC版来说更加合理和美观。对于触屏操作的适配也很不错。

而在画面方面,虽然初版《中国式家长》的画面和立绘受到了不少吐槽,但经过几个版本的更新之后,游戏的整体立绘,和画面质量都得到了不少提升。而在手机版上,更加适配的分辨率让游戏整体的观感体验都很舒适。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但不得不提的是,由于手机版对于空间的要求很高,因此我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有些UI的改动还有不少改进的空间。比如“安排”画面,每个安排增加的属性现在仅由小小的图标来代替,即使是对于如此熟悉《中国式家长》的我来说,也要反应半天才明白这代表什么属性。

除了适配和画面效果外,我还了解到《中国式家长》手游版亦将会包含PC版所不具备的全新玩法:比如家族传家宝,以及新的货币——学费值等等。我还记得上小学那会儿,是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在那之前,每到开学之前,我都会捧着100多块钱,屁颠屁颠地找老师交学费。现在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比我年纪更大的朋友可能还会有更深的感触吧。

尽管目前《中国式家长》手游版的具体上线日期还未确定,不过在11月,这款游戏还将在展会中再次亮相,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够体验到这款作品了。

在现场经过一番试玩后,我也和负责发行这款游戏的极光计划工作人员聊了聊。令我惊讶的是,极光计划甚至早在《中国式家长》PC版发售之前,就已经拿下了游戏移动版本的代理权。而我比较好奇的一点是,在有过《纪念碑谷2》、《蜡烛人》这样的成功经验后,对于《中国式家长》这款咋一眼不太讨喜的作品,他们是如何决定接下这款作品的?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他们告诉我说,其实在最初讨论这款游戏的时候,极光计划内部有过争论。争论的焦点自然是,游戏题材的创新、大众的共鸣,是否能淡化游戏本身在画面和耐玩性上的不足?而在游戏爆火之后,他们更加坚定了这一点:那就是创新性不仅仅只有核心玩法上的创新,在叙事和题材上的创新,其分量也是非常重的。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在现场我也顺便体验了一会儿极光计划带来的其他游戏。除了有我们熟悉的《星露谷物语》、《尖塔奇兵》、《神明在上》这些作品,也有卡牌对战游戏《奇奥英雄传》、Rogue-like冒险游戏《元素地牢》、3D冒险解谜游戏《不可思议之梦蝶》等等。有些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作品,而有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过这也没有关系,就像成长本身一样,做游戏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反刍的过程。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结语:未完待续的《中国式家长》——每个相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成长的过程当然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总会在年少之时伴随着很多争论、冲突和不理解,再到中年妥协的后悔、不甘心;然后再花整个下半辈子去释怀。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但其实,生活又是谁可以预料的呢?我相信在《中国式家长》中,许多玩家肯定做过这样一件事:那就是预设好这个孩子想要从事的职业,然后照着这个方向,从出生开始就专门培养。但慢慢你就会发现,如果你专盯着一种脑洞进行挖掘,你会受到很多随机因素的影响——比如碰到了视野脑洞,比如在每一年之间发生的各种随机事件,再比如未能完成家长期望对心理阴影的影响。你预设的选择?真的就是最好的安排么?或者说,即使给你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真的能够活出你想要的人生么?甚至再直白一点——没有一些家族属性天赋,你敢拿这一生去赌一个可能么?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中国式家长》是一款没有结局的游戏,除了家族接力这一层含义以外,每一个存档、每一次选择、你看到的每个人生轨迹,都会让你对生活多一番理解。

指尖上流动的成长岁月——《中国式家长》手游版评测

所以,在体验过这款游戏之后,回家抱一抱自己的爸爸妈妈吧,顺便再抱抱自己。每个相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不仅仅是一句鸡汤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