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棠:學會倫巴只三晚,金環銀環於一身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這麼一句話——“男看王心剛,女看王曉棠”。在王曉棠還是個女中學生時,她便擅作主張北上參軍加入了總政話劇團。隨後,在電影《英雄虎膽》中因出演女特務阿蘭而風光一時。“文革”時期她被髮配到林場做林業女工,六年後回到八一廠勵精圖治為中國電影做貢獻。王曉棠的人生跌宕起伏,堪稱傳奇。而這背後,都蘊含著她堅強的個性、追求進步的精神和對事業的執著。

王晓棠:学会伦巴只三晚,金环银环于一身

王曉棠

生日:1934年1月4日

出生地:河南省開封

工作單位:八一電影製片廠

王晓棠:学会伦巴只三晚,金环银环于一身

18歲隻身北上參軍,一眼改變人生

王曉棠的父親是畫國畫的,母親畫油畫,兩個人都很喜歡京劇,父母這些藝術愛好也讓王曉棠耳濡目染。

即便如此,在王曉棠父親的觀念裡,讓女兒去演戲還是不行的。1952年,只有18歲的王曉棠自作主張,從杭州隻身北上參軍,家裡嚇壞了,父母連夜趕到火車站想留住愛女,追到月臺時火車都開走了。之所以這樣選擇,是一種朦朧的意志伴隨著王曉棠:人要有作為,得靠自己去闖。

北上後,王曉棠考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京劇團,後被調入總政話劇團,她只有一個想法“刻苦用功”,“那時練功真的很苦很苦,晚上都上不了床,一上床就‘啪’的一聲摔了下去。”

而她邁出演藝之路的第一步,要歸功於在總政話劇團操場上的一次練功,那時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王曉棠,被林農和朱文順兩位導演選中,“一眼改變人生”,很快她便主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神秘的旅伴》,飾演彝族姑娘小黎英。

王晓棠:学会伦巴只三晚,金环银环于一身

電影《神秘的旅伴》

“王曉棠給人印象最深,兩個水靈靈的大眼睛,戲演得好,人也漂亮,對人還好。”老演員凌元曾回憶。那時的王曉棠不懂電影,經常向凌元請教演戲該注意什麼,該如何進入角色。

為拍好戲,她成了話劇團旁電影院的常客。1955年《神秘的旅伴》在全國公映,一首《緬桂花開十里香》唱得無數觀眾情竇初開,時至今日片中的純真情感依舊讓人心動,王曉棠也憑該片成為那個年代觀眾心中的偶像。

一曲“倫巴”引轟動,分飾兩角獲認可

1958年初,話劇團的演出隊長告訴王曉棠,馬上要調她到八一廠,角色都派好了,是個女特務,很多聲音告訴她“別演,你以前演的形象多好”。後來導演嚴寄洲找到她,給了她《英雄虎膽》的劇本,片中的阿蘭也成了王曉棠藝術生涯中飾演的唯一一個反派角色,“他當時問我演不演,我說演員應該‘一人千面’,能演各式各樣的角色。”

王晓棠:学会伦巴只三晚,金环银环于一身

電影《英雄虎膽》

王曉棠為阿蘭特別設計了出場動作——揪辮子。至於那段讓無數人不斷揣摩的倫巴,她說,其實自己演之前也不會。八一廠當時發出緊急通知,找到三位會跳倫巴的廠裡職工,從中選出一位教她跳舞,白天還有拍攝工作的王曉棠只用了三個晚上就學會了,讓男主角於洋稱讚不已。《英雄虎膽》的人氣之旺,至今居高不下,“阿蘭這個角色有爭議,也很複雜,我演完後讓很多人被觸動,甚至在這個反面人物死的時候還能讓觀眾感覺惋惜。”

1959年,她和王心剛在《海鷹》中首次合作,這一次王曉棠塑造的女民兵連長吳玉芬與阿蘭判若兩人。“看《海鷹》,王曉棠老師戴著個鋼盔,喊著‘敵人打炮了’,那時候我們雖然還小,也不禁感嘆,好美呀,好漂亮啊。”演員濮存昕說,兩位前輩給了他表演上的感悟。

王晓棠:学会伦巴只三晚,金环银环于一身

電影《海鷹》

除了吳玉芬,讓這對銀幕搭檔風頭一時無兩的當屬1963年上映的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導演嚴寄洲首次在片中嘗試一人分飾兩角。事實上,王曉棠並非金環、銀環扮演者的首選,但最終廠領導、作家李英儒和嚴寄洲拍了板。這在當時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件大事。食堂裡大家議論的都是王曉棠到底能演好哪一個?他們普遍認為她演銀環最合適,只有導演嚴寄洲和王曉棠堅信,她同樣也能演好金環,事實果然如此。“我有個特點:在順境中慎思實幹,在逆境中挺胸前行。在絕境中會說‘我是最棒的,一往直前,永不言敗,直到勝利’。面對兩個角色,要麼就別演,要演就一定得演好。”該片上映後,王曉棠接到了很多女學生的信,信上說“曉棠姐,我和同學打賭,都說是一個人演的,我說是兩個人”。

王晓棠:学会伦巴只三晚,金环银环于一身

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

金環和銀環成了中國電影史上最經典的人物形象,《野火春風斗古城》也是王曉棠表演事業的里程碑,本來她應該在1964年舉辦的百花獎上高票獲得最佳女主角,可惜最終停辦。

懷柔六年人生低谷,再著戎裝回報人民

1969年末,王曉棠夫婦被安排到北京懷柔當了林業工人,此後的六年她體會到人民對她的關愛,“老百姓真的很呵護我,不認識的人都會從門縫裡塞一封信說約個時間給我糧票,雖然我沒去,但能感受到大家的好。”

這期間,王曉棠還遭遇了痛失愛子的沉重打擊,但她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到重回八一廠、重回銀幕。

1975年3月,王曉棠“再著戎裝”,回到八一電影製片廠。她想用影片感謝人民,可當時沒這樣的劇本,她就自己寫,自導自演電影《翔》,通過主人公女園藝學家說出自己的心聲:“中國人說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我受了人民湧泉的恩惠,竭盡心力也只能是滴水之報。”

王晓棠:学会伦巴只三晚,金环银环于一身

1984年,王曉棠六下洪澤湖深入生活,1986年編導出電影《老鄉》。因工作出色,再次榮立三等功。此後她被任命為八一廠第一副廠長,主抓創作,立下規矩——“要來看片子的人不能說好話,不要捧,因為沒有必要,要說毛病”。

上世紀90年代,八一廠拍攝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大決戰系列,在中國影史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1992年,王曉棠晉升八一廠廠長,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大轉折》《大進軍》等重大電影題材的拍攝中,同時,她還給八一廠留下了最大一筆財富——王佐八一影視基地,佔地47萬平方米,給八一廠創造了不菲的收入,證明了她的超前眼光。

在南京藝術學院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餘泳印象中,王曉棠是個特別認真的人:“‘十七年電影’(1949年到1966年)中,她是唯一一個分飾兩角的女電影人,她為人幹練果斷,八一廠在她的組織下,給國家、給電影史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