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水旱轮作的“活化石”: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


云南剑川稻麦复种系统就是以水稻和小麦、水稻和大麦一年两熟复种为特色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每年的5—6月份,是剑川农民栽种水稻的时节。水稻收获后的10—11月份,则是在同一片土地上播种麦子的日子。来年5—6月份麦收之后,继续种水稻,依次循环。图为剑川甸南镇兴水村的水稻。

剑川素有“文献名邦”“木雕之乡”“白族文化的聚宝盆”和“云南文明的发源地”之美誉。每年5—6 月份栽种水稻,10—11 月份水稻收获后,翻耕播种大麦或者小麦,来年5—6 月收获,麦茬翻耕后再栽水稻。水旱轮作,提高复种指数,减轻病虫草害,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养分循环。图为剑川甸南桃源村民插秧的场景。

当地村民种植小麦的场景。

自3000 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剑川稻麦复种水旱轮作的耕作方式一直沿用至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亘古不衰的稻麦复种系统蕴含的生态价值理念、自然农法思想以及古老农具、农耕技术,处处或隐或显地展现了白族先民的身影和智慧。图中村民在做春季秧田的准备。

剑湖是云南重要的高原湿地之一,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南段,大理州剑川县境内,紧靠县城。图为剑湖东岸的种植小麦场景。

剑湖东岸拍摄的种植水稻场景。

继1957 和1978 年之后,国家文物局于2007 年12 月批准对剑川海门口遗址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出土编号小件2000 多件,其中农作物包括有炭化稻、麦、粟、稗子等。图为剑川的水稻。

剑川的小麦。

剑川素有“白族文化聚宝盆”的美誉。当地白族既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主要岁时节庆,也坚守着丰富多样的民族节俗,其中许多节庆民俗都与稻麦复种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图为稻田里的剑川白族百姓。

图文摘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像志》,中国摄影出版社2019 年8 月第1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