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精準扶貧:種植南藥 實現穩定“造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扶貧即是如此。發展產業可以充分發揮地方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解決“根本”問題,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實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格局。隨著扶貧工作的不斷推進,培育產業已經成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謀求產業精準發力

近日,潮州市扶貧辦組織的中草藥(南藥)種植產業培訓班在饒平縣城召開。參會人員有的是附近的種植戶,有的從幾十公里外的山路趕來,還有一些是當地的扶貧駐村幹部或者工作人員,他們學習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產業發展實現脫貧致富。“我過來取取經,也想回村發展中草藥。”饒平縣浮山鎮嶺灣村村民邱應強告訴記者。中山市對口幫扶潮州工作組的工作人員說:“近距離了解中草藥種植,希望能給所在幫扶村帶來好的項目。”


潮州精準扶貧:種植南藥 實現穩定“造血”

農民積極報名參加培訓會

“我們想把自己的土地利用起來,但是實在不知道種什麼才好。”潮州市潮安區歸湖鎮東山村村民文衍庭表達了自己的困惑。據他介紹,青壯年出去打工了,很少有人在家務農,村子裡許多田地都處於拋荒狀態,無人管理。他是為數不多的在潮州市區務工的農民,在村子裡的時間也比較多,打算把親朋好友的土地承包過來發展種植業,但苦於不知道種什麼而遲遲沒有行動。

邱應強也面臨相同的問題,他和朋友希望藉著政策東風趕上鄉村振興的步伐。“最近有機會就會參加一些培訓班、觀摩會之類的活動,多多學習提高自己,也瞭解更多的項目,從中選擇適合家鄉的產業發展。”邱應強說。

記者從潮州市扶貧開發辦公室(以下簡稱“潮州市扶貧辦”)瞭解到,潮州市人多地少,土地分佈相對零散,北部山區產業發展比較艱難。“我們通過日常下鄉瞭解到的情況,以及科研單位專家給出的指導意見,結合村民訴求,根據每個地方的實際發展狀況,進行有效規劃。”工作人員表示,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發展什麼”的問題,即考慮產業發展是否可持續,能否實現穩定的“造血”功能。

扶貧發展各取所需

據悉,潮州市正在全力推進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推廣“農民企業(含農民合作社等)+基地+農戶(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力爭實現每個鎮有200畝以上、每個貧困村有50畝以上的規模化產業基地,每個有勞動能力且有參與意願的相對貧困戶都有扶貧產業實質性帶動。

饒平縣建鵬中草藥專業種植合作社的溪黃草種植項目受到青睞。合作社負責人李漢章介紹,潮汕地區溪黃草種植基礎良好,品質優異,發展溪黃草產業資源得天獨厚。“穩定的銷售渠道是這個項目的優勢所在。”潮州市扶貧辦的工作人員說。

溪黃草是民間習用草藥,在古籍中未見記載,但作為清肝利膽藥,在廣東潮汕地區已有很長的使用歷史。近年來,溪黃草在廣東的臨床應用非常普遍,並開發出多種以之為主要原料的防治肝炎的產品,如溪黃草沖劑、溪黃草袋泡茶等,是消炎利膽片、複方溪黃草顆粒、複方膽通片、溪黃草護康茶等中成藥的原料,市場潛力巨大。

“合作社與各大藥廠、涼茶工廠等均有合作,去年還首次出口到國外,市場需求量大。”李漢章表示,溪黃草種植面積需要進一步增加。經潮州市扶貧辦推薦,去年,饒平縣新圩鎮長彬村開始引進種植溪黃草,種子、肥料的成本來自於扶貧開發資金,由駐村扶貧隊統一採購,然後免費發放給貧困戶。

潮州精準扶貧:種植南藥 實現穩定“造血”

基地培育的溪黃草種苗

輻射帶動脫貧穩收

“種植相對省心,對技術要求不高,且價格比較穩定,是溪黃草得以發展並作為扶貧產業之一的原因。”李漢章說。

“我們只需要投入自己的精力,其他的不用管。”村民陳廷豐在今年年初種植了3畝左右的溪黃草,現在第一造(溪黃草一年可以收割兩造)已經收割完畢,收入達萬元。李漢章表示,合作社提前與村民簽訂合同,收貨時按照協議價格進行收購,“今年質量一般的幹品收購價2.8元/斤,品質較好的收購價可以超過3.5元/斤,每畝次可收3000~6000元不等。”他說。

浮山鎮五聯溪口村是較早種植溪黃草的村子之一,據村支書餘正本回憶,七八年前全村只有十幾人種植溪黃草,種植面積才20多畝。“現在(全村)許多土地都種上了溪黃草,總面積200多畝,一畝地全年可以收入7000~8000元。”餘正本介紹,收割全草的時候最為忙碌,人手不足的時候需要請工,“一人一天的工資也有120~140元呢!”

“種植溪黃草帶動貧困戶效應明顯,且投資少、收益快、產業發展可持續,是扶貧穩增收的重要措施。”潮州市扶貧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將在資金、技術培訓和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引導農民保障產業發展源動力,讓貧困地區穩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