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利好之後的冷靜思考,區塊鏈行業下一步該怎麼走?

相信每一個關注區塊鏈行業的人,昨晚都被那條眾所周知的重磅利好刷屏了。一時間,業內到處迴盪著激昂與興奮的情緒,“正規機構即將進場”已經是行業共識。

從主觀上講,自己所處的行業得到頂層機構的認可,情緒興奮可以理解。但從客觀上來講,考慮到區塊鏈行業有著比其他行業更為複雜的不同技術路線、以及相對獨特的經濟生態,所以嚴格來說,本次利好所帶來的正面效應,不是說處在所謂的區塊鏈行業就能夠從中受益,更不代表著很多人所想象的“躺贏”。

作為一個政策研究室的前僱員,在筆者看來,本次利好很可能不是一個整體性的利好,而將會是一個結構性的利好。如果不進行仔細縝密的分析,很可能無法判斷出未來行業將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具體來說,整個區塊鏈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將會呈現以下三種格局。

重磅利好之後的冷靜思考,區塊鏈行業下一步該怎麼走?

一、宏觀方向層面:區塊鏈與數字貨幣行業國家色彩未來將愈加明顯,跨國社區創建的項目將不會是未來的主流。

為何區塊鏈技術會在突然之間得到中央政府的重點關注、以至於近乎成為舉國關注的一個話題?

具體原因我們難以得知,但從近期國際區塊鏈行業的走勢來看,人們似乎可以窺得一二——從全球範圍內來看,區塊鏈技術在2018年初之後再一次成為熱門話題,其導火索主要是源於2019年年中、Facebook公司所主導的Libra貨幣,在其設想被提出之後,不僅經常光顧世界500強的各種巨頭公司們紛紛表態甚至站隊,就連一向謹慎求穩的各國央行們也開始紛紛行動,而像中國央行、以及華為公司這樣的機構更是比較大膽的提出了“自己發幣”的設想。

但是,由於政策環境不夠成熟、以及用何種經濟生態來支撐數幣價值尚未有公論,因此在Libra剛提出的時候,參與數字貨幣討論的各方都選擇了按兵不動,等待其他玩家、尤其是在監管合規方面走在前端的Libra下一步的動作。

然而,儘管Libra及其協會向來是以“公平開放”的去中心化理念為主旨,但其主導方Facebook方面在近期的國會聽證會中,卻表露出了與中國金融系統的競爭意向,在當前中美競爭的大背景下,Facebook的這一表態不僅讓天秤座貨幣有了一點“美國國家隊數字貨幣”的意味,也引發了中國區塊鏈行業的警覺。

嚴格來說,在事件起因這種比較主觀的問題上,我們恐怕很難證明Libra的出現、以及其相對對立的傾向是讓中國方面高度重視區塊鏈技術的原因,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Facebook的表態以及中國政府對於區塊鏈的高度重視,標誌著政商巨頭未來將是區未來行業裡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而既然是具備一定體量的巨頭,就無法忽視國家意志的影響,由此我們可以判斷:

在未來的區塊鏈行業,國家意志將會成為區塊鏈行業大玩家們不得不考慮的因素,甚至在一些領域,一些國家機關可能會親自上陣,調動自己的資源去參與一些項目研究。舉個例子,我們可能會看見英國人的“國家鏈”ENG、法國人的“國家鏈”FRA、德國人的“國家鏈”GER……而這些鏈的節點,也將主要由一國監管層、或是與該國監管關係良好的企業把控。

正所謂此消彼長,強化了國家因素項目話語權的增長,必然會意味著那些弱化國家因素的“跨國區塊鏈”話語權和存在感的下降,鑑於任何一家企業在發展到一定體量之後,都必須要考慮國家監管方面的因素,所以能夠無視這一點的商業機構,一般來說只有類似於比特幣社區這樣的去中心化社群。儘管現在的多元化世界足以容納這種社區的存在,但這類組織的發展卻面臨著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缺乏穩定的收入。只有當他們手裡的數字資產能夠像比特幣一樣逐漸上升時,整個社群才能夠實現財務獨立以及持續運轉。

否則,就只能依靠外界捐款來維持。但考慮到這種不重視國家因素的社群,往往很難得到政府與大公司的支持,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像比特幣這樣的老牌數字資產之外,其他跨國的數字貨幣社區——包括比特股、萊特幣、甚至是以太坊,其成員都面臨著最現實的生存壓力。所以,可以預計的是,區塊鏈行業的國別色彩也將會越來越濃厚,而那些比較理想主義的跨國社區,除了像比特幣這樣有持續造血能力的老牌項目之外,其他項目恐怕都會在行業的浪潮中逐漸式微。

二、技術路線層面:大公司的聯盟鏈將會崛起,而由初創小公司主導的公有鏈將會邊緣化。

在瞭解了區塊鏈行業未來技術發展的大方向之後,什麼樣的公司能夠從中受益也就不言自明瞭。目前,市場上的區塊鏈可以大致分為兩種技術路線——一種是有幣區塊鏈,也就是俗稱的公有鏈,另外一種則是無幣區塊鏈,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聯盟鏈。

一直以來,有幣的公有鏈在認可度上都要比無幣的聯盟鏈更高,原因很簡單——從理論上說,管理公有鏈賬本的主體由於分屬不同的利益集團,所以極難聯合起來對賬本進行共同修改,這也是公有鏈乃至數字貨幣能夠在輿論上佔據高地的重要原因。

然而,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一個無法進行信息修改、或是需要協調全球各方勢力進行信息修改的區塊鏈,絕對不能算得上是一條好鏈,原因非常簡單:因為國家層面會有信息修改的需求。

儘管政府方面為了減少治理成本對難以進行信息篡改的區塊鏈會比較推崇,但這個信息修改的成本,對被管理的企業和個人來說也許會很高,而對於作為管理者的監管部門和政府部門來說卻不能太高,否則國家方面難以執行信息修改的權利。簡單的說:區塊鏈的確是難以進行信息修改,但這個“難以”,針對的只是商業社會中的企業、個人、甚至是個別政府部門而已;而國家層面進行信息修改,則應該是很容易的。

這樣的需求,其實在互聯網行業中我們早已經有所體驗——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曾經介紹過:雖然在理論上來說,互聯網用戶都是匿名的,但在監管人員眼中,網民的信息幾乎都是透明的。這種思路放到區塊鏈行業同樣適用:雖然從理論上來講,區塊鏈上的信息是難以被篡改的,但如果從國家層面的角度去看,為了便於實現社會治理,如果想要修改甚至是刪除鏈上的信息,有關部門應該是不需要花費太高成本的。

如此一來,我們便不難發現: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區塊鏈技術路線,並不會是理論上極難篡改的公有鏈,而應該是存在特權角色的、能夠輕鬆調動51%以上節點共同行動的聯盟鏈。

也就是說,如果接下來,相關的產業政策有著類似於5g基站建設的大面積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畢竟正如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一樣,目前的區塊鏈行業嚴格來說連上半場都沒有正式開啟),那這個鏈也主要將是以聯盟鏈為主,而相關基礎設施,將主要是阿里騰訊這樣之前在區塊鏈早有佈局的大公司進行開發,至於節點的運營權,則會根據行業差異,落到具體行業不同的大企業手裡。這兩類比較有實力和公信力的大企業,將會分享區塊鏈上半場的機遇蛋糕。

那麼,之前在區塊鏈行業內叱吒風雲的底層公鏈、以及相關的初創公司會怎麼樣呢?如果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建設機遇真的隨之開啟,他們能否也從這塊市場蛋糕中搶一塊下來?而今年下半年被普遍看衰的底層公鏈賽道,又能否乘此東風扭轉頹勢?

很遺憾,答案可能還是否定的。原因很簡單:從技術路線上來講,公有鏈並不是國家層面理想中的分佈式賬本,而從經濟生態上來講,以初創公司為主導的公有鏈行業也很難通過自身發展或是外界連接,進而將自身與繁榮的數字經濟生態綁定。簡而言之,即便是接下來區塊鏈行業會有一波發展熱潮,公有鏈企業也很難從中獲得較多的助力。

三、從業主體層面:區塊鏈行業內部將會出現“分叉”,原有的草根幣圈面臨著邊緣化的風險。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我們便不難預測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區塊鏈行業內的企業,未來將會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貌。

第一種機構,是經營主體處於境內、而且相關的經營活動一貫符合政策要求的的區塊鏈機構。在短期之內,由於熱點效應的存在,這些機構將會受到人們的重點關注,而在經過一定的競爭與篩選之後,一些脫穎而出的機構可能會分享即將到來的區塊鏈蛋糕。當然,根據機構所處領域的不同,他們所從事的業務可能也有所差異,比如說一些區塊鏈智庫、一些互聯網大公司、或是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開發機構等。

而第二種機構,也就是以眾多山寨幣為核心的項目方和服務商,則很有可能會面臨著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首先,在區塊鏈層面上,有不少項目已經被證明與區塊鏈技術並無太大關聯,甚至區塊鏈技術本身在這些項目裡就不是剛需。

其次,在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上,這些項目所發行的通證也已經被證實是僅僅相當於證券的存在,無法在並不存在的數字經濟生態裡流通,也無法像Facebook所主導的Libra一樣,作為貨幣等金融憑證得到認可。他們的性質與命運,現在可以說是完全取決於即將到來的頂層政策。

客觀的說,從以往密集發佈的相關政策來看,目前人們接觸最多、也最熟悉的“幣圈”前景其實並不是很樂觀。尤其是前一段時間行業曾經出現過從公鏈到交易所的大規模離職潮,使得這個賣水的行業的從業人數竟然達到了全行業從業者的42%。說明這個圈子裡相當一部分從業者的命運其實是與諸多山寨幣緊密綁定的。

然而,當區塊鏈與數字貨幣行業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消失之後,這些曾經靠山寨幣起舞的機構和個人們又會走向何方呢?這無疑是一個讓人頗感迷茫、卻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畢竟,絕大部分自下而上發展的行業,在面對自上而下的監管之時,都會出現類似的“分叉”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幾年前的互聯網金融行業:那些之前在摸著石頭過河的人,一部分走向了fintech賽道,在正規軍的陣營裡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另外一部分則走向了P2P,在現今的政策動盪中,等待著最終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