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於屁的討論,“響屁不臭,臭屁不響”,有什麼科學依據?

朋友聚餐的時候,突然從大胖的方向傳來一聲屁響。大胖打著哈哈掩飾著自己的尷尬,自己解釋道:“響屁不臭,臭屁不響,大家別擔心。”朋友們打趣了大胖一陣之後,“響屁風波”引起了新的討論話題。每個人都發現,在大多的時候,真的是“響屁不臭,臭屁不響”,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一場關於屁的討論,“響屁不臭,臭屁不響”,有什麼科學依據?

一、人體屁的來源

俗話說,“屁乃人生之氣,豈有不放之理”,說的就是人吃五穀雜糧,放屁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屁的來源,大部分都是吃下去的食物在腸道內被細菌分解而產生的氣體,還有小部分是隨著吞嚥動作而進入人體消化道的空氣。

從屁的構成來看,其中59%是氮氣,21%為氫氣,9%為二氧化碳,7%為甲烷,3%為氧氣。這些氣體構成了屁的99%,而且都是無色無味的。真正使屁產生臭味的,是最後的1%,裡面包含了氨氣、硫化氫、吲哚、糞臭素、揮發性胺、揮發性脂肪酸等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一場關於屁的討論,“響屁不臭,臭屁不響”,有什麼科學依據?

二、為什麼“響屁不臭,臭屁不響”

放屁的時候,聲音大小與氣流衝出的衝力相關,衝力越大,引起肛門振動的幅度越大。這個原理在初中物理大家就學過,振幅越大響度越高,發出的聲音自然也就大。

1、放響屁:多在直腸中充滿了氣體的情況下發生,人體的直腸好似氣球一樣被“吹”鼓了,於是大腦就會控制肛門肌肉鬆弛,使氣流快速衝出,發出較大的聲響。氣體較多的時候,屁中的臭味物質相對少,所以並不是那麼臭。

一場關於屁的討論,“響屁不臭,臭屁不響”,有什麼科學依據?

2、放不響的屁:多是在直腸中“氣固混存”的狀態下發生,也就是說,直腸中除了屁,還有糞便的存在。為了避免自己出醜,大腦就會小心翼翼地控制肛門縮緊,只漏出“氣體”,不漏出“固體”,結果氣流緩慢,衝力下降,聲音就不大了。但與糞便混在一起的屁,其中的臭味物質,如硫化氫、糞臭素、氨氣等含量較高,所以不響的屁就會很臭。

放屁會不會響,是受大腦控制的。而大腦是通過直腸的壓力感受器是否均勻受壓,來辨別直腸中主要是氣體還是固體,從而放出不同力度的屁。但有一種情況要當心,就是當人拉肚子的時候,液體對直腸壁的壓力是均勻的,與氣體對直腸壁的壓力相似,所以大腦有時會分辨不出具體情況,可能會把腹瀉當作一個屁而放出……

一場關於屁的討論,“響屁不臭,臭屁不響”,有什麼科學依據?

三、憋回去的屁去哪了

有些時候,外界環境可能不適合我們痛快地釋放“壓力”,比如在安靜的教室裡、會議室,或是在狹窄的空間,如電梯、公交車上,有些人就會硬生生的把屁憋回去。那麼這些憋回去的屁去哪了呢?答案就是,這些屁會從呼吸中排出去。

被憋回去的屁,會逆流回腸道,由腸道吸收溶解在血液後,再被送到肺部隨著呼吸排出。所以有時說某人“說話像放屁一樣臭”,很有可能是真的。那些“有味道”的氣體,經過自己的呼吸排出,想想都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所以還是“有屁快放”的好。

一場關於屁的討論,“響屁不臭,臭屁不響”,有什麼科學依據?

四、放屁時要遠離火源

正常人每天大概會放屁5~20個左右,吃纖維素多的人,比如說喜食紅薯、蘿蔔的人,放屁就會多一些,喜歡吃肉的人,放屁就會少一些。但不管怎樣,放屁對人類來說,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也是件好事情。

正常放屁的人,證明其消化功能正常,消化道通暢。在醫院腹部手術後,也用是否“排氣”作為判斷腸道是否暢通的標準。要注意的是,屁中的氫氣、甲烷、硫化氫等成分都是可燃的,所以放屁時不要正對火源,避免燒傷自己。

一場關於屁的討論,“響屁不臭,臭屁不響”,有什麼科學依據?

寫在最後,華子的一位朋友去做了腸鏡,需要吹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把腸道“吹鼓”便於觀察,結果他在檢查結束乘電梯的時候,放了一個“超長、超響、超牛、超丟人”的屁。所以如果有朋友要做腸道檢查時,請提前準備一個大口罩,不是為了擋味道(因為二氧化碳沒有味道),而是把臉擋住,因為在不明真相的觀眾面前,會很尷尬。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