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我上青雲》觀後感

太多打著文藝片類別的電影,在那裡莫名其妙、故弄玄虛,我以為《送我上青雲》也是一部這樣的影片,所以上映的時候就沒去影院看,網絡上線後,百無聊賴的打開來看,兩個字——驚喜!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

也許是我本來就很偏愛這種倫理片,並且非常不喜歡扁平化處理的作品,所以這部影片,就我個人感受來說,我覺得是一部不說百年不遇,起碼能說是多年不遇的好片子。

非常的清,清新清減,幾乎沒有任何套路式的痕跡,也沒有冗餘的情節和情緒。就像一副水墨畫,乾淨、流暢、醒目。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

太多的影視劇為觀眾造夢,給普羅大眾提供逃避現實的意淫甜點,所以我們一旦看到能正視現實的作品,不管拍的好不好,總會因佩服制作團隊的勇氣和追求,不忍再過多苛責,對這部影片我也有這樣的情感。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

如果非要冷血的雞蛋裡挑骨頭,我想說,它還是難逃文藝片的一箇舊疾,那就是依然著墨在理想主義和現實境遇的碰撞糾結,這是很多文藝片導演自身以及作品的痛點所在。

很多的文藝片,區別只是故事外殼不一樣而已,內核全都是圍繞著理想主義與現實境遇的矛盾展開。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

我不懂該如何定義影視劇對普通人生活的意義,是不是我們只能從中獲得點意淫或共鳴,要求影視劇有啟發和教育的功能,是不是太貪心,或者限於創作環境的條條框框,不能把問題直達根部。

就比如支撐了這麼多部文藝片的內核——理想主義和現實境遇的碰撞,難道真的只能止步於探討,一直探討下去,最後慢慢變成無力的囈語,自說自話。

這樣除了強化它的對立思維,沒有任何幫助。

是不是可以試著去建立協調思維,起碼不要再強化對立。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

雖然這很難,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在這上面花那麼多的力氣,最終也沒做到平衡認知。

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家庭環境的重要性。父母的認知是孩子認知的天花板。

孩子們從學校畢業後,初入社會,發現自己又成了學齡前兒童,需要重新學習社會生存指南,有時都不能說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負數開始,因為要把很多天真打碎,騰出地方來去填充社會知識。

對於一個剛剛成年的孩子來說,這真的很難,一邊是年少輕狂年輕氣盛,一邊又狠狠被現實打臉,這個認知轉化過程很艱難也很痛苦。

所以,需要家長具備這種認知能力,把理想主義和看清現實的平衡認知,早早的去和孩子做些交流,甚至有能力給孩子做出示範那就更完美了。

《送我上青雲》觀後感

可是我們只有極少數的人有這樣的幸運,大多數的人,都是要靠自己的血肉之軀去經歷這些矛盾與碰撞,頭破血流之後能習得都算幸運了,還有很有多人頭破血流之後才發現已為此蹉跎半生。

理想與現實這個題材,和愛情一樣,是很多文藝作品的支點,但是我們作為觀眾,不能僅僅滿足於描述和探討,我們是要實實在在的生活的,所以,我們要站在更高的緯度,去思考本質,去探索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