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觀後感

《太行山上》是一部最真實、最熱血的抗戰電影,它沒有將日軍貶低的不堪一擊,相反電影中日本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這也充分表現了中國八路軍,敢打必勝的信念。八路軍子彈打光,跟敵人拼刺刀的一幕,也是最讓我感動、震撼的。

《太行山上》觀後感

太行山上

電影中有這樣的一個鏡頭,日本軍官揮刀大喊:“退彈”日本部隊整齊劃一的推掉子彈。很多朋友好奇,為什麼日本軍隊拼刺刀時要退掉子彈呢?很多年前,小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存在這樣的疑問,那麼現在小編給大家普及一下吧。

《太行山上》觀後感

二戰時日本兵

第一,日軍使用的步兵輕武器性能限制

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它繼承了其前輩村田式步槍的特點,那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不但日軍喜歡用,中國軍隊繳獲後也喜歡用,戰前還從日本進口過一批。但是它也有缺點,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目標後往往易於貫穿(也就是說目標被子彈打穿),創口光滑,對傷口周邊組織破壞不大,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的中正式步槍。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彈丸射中對手後會貫穿人體繼續沿彈道飛行,經常打中目標身後的自己人,容易造成誤傷。而且,由於貫穿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目標後彈丸會在人體內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僅受貫穿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就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在二戰時的中國戰場,因為裝備和訓練的優勢,日軍人員損失與中國軍隊相比,達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軍處於人員劣勢。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槍在肉搏戰中開槍射擊,因為誤傷造成己方大量減員,顯然是賠本的事情。

《太行山上》觀後感

二戰時的日本軍隊

第二,日軍對白刃戰的戰術認識

白刃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問題是如果擺一下這個姿勢,就會發現原來這樣一比劃,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鬥起來,射擊的機會很難比突刺的機會更多。而如果作射擊準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一、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這時候使用槍托進行打擊對手無疑是更為方便的作戰方法。可見,日軍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取得戰果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

看完這些大家明白了吧!這就是日本軍隊在拼刺刀時退彈的真正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