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版的“計劃生育”為何沒能攔住“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口

其實,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比咱們推行的要早的多。

上世紀50年代,印度尼赫魯政府就提出了“人口控制計劃”,還上升到了“國策”層面,育齡婦女可以在指定地點領取避孕藥品和工具,同時開足馬力,大搞以各種“少生育”為主題的宣傳。此項國策後來被印度各屆政府承接,延續至今。

印度喜劇電影《海報男孩》講的就是三個男性的合影被印在了印度衛生和家庭福利部用來宣傳計劃生育的海報上——男性結紮好處多,從而引發的一連串蝴蝶效應。

南亞版的“計劃生育”為何沒能攔住“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口

電影海報

這部電影也反應出,從宣傳計劃生育到男女平等,印度政府控制人口數量、提升人口素質的政策,算得上比較用心,只不過折騰半天,仍然很難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

實際上,早在印度獨立前,印度人民超強的“人口生產能力”就曾給英國殖民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戰剛剛結束的1946年,殖民時代的最後一次饑荒中(英國人在收成減產的情況下堅持出口印度糧食,導致數百萬英屬印度原住民人餓死),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經輕蔑的評論道:“印度是殘忍的民族,有著野蠻的宗教。如果有沒有饑荒,印度人會像兔子一樣繁殖,那將是全世界的不幸。”

幾百年來,日益龐大的人口,讓南亞次大陸不堪重負。獨立之初,印度的人口學家們就拿出200年間30次的印度饑荒作例子,認為國家必須趕緊控制人口增長,否則將會成為沉重的糧食、資源負擔,超出土地承載能力的極限,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於是,1952年起,印度在中央和各邦設立計劃生育委員會,開始實施推廣計劃生育政策。

不過,跟咱們曾經的強制性手法不同,印度的計生政策明顯溫和的多,主要以勸導和物質獎勵為主,並未施加強制性懲罰措施。

比如,在公共場所張貼宣傳畫,利用媒體宣傳小家庭。全國範圍內設置絕育站和計生用品領取點等等。

下圖宣傳海報的場景,是不是咱們也似曾相識。

南亞版的“計劃生育”為何沒能攔住“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口

印度家庭衛生和福利部(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宣傳畫

然而,面對政府苦口婆心的勸導和各種鋪天蓋地的宣傳,老百姓卻並沒有怎麼把“計劃生育”往心裡去,人口生產一點都沒耽誤過。

南亞版的“計劃生育”為何沒能攔住“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口

這很大程度上跟印度的宗教、社會傳統和選舉制度有關。

印度幾乎是個全民信教的國家,人口比例佔了83%的印度教徒講究輪迴,對人工干預“輪迴”的絕育活動非常牴觸;而第二大宗教,覆蓋了13.4%的印度穆斯林人口,本身的教義就鼓勵多生育,反對墮胎,而且出於對印度教徒的不滿情緒,他們一直渴望多生育,來擴大人口規模,增加自己民族的籌碼;此外,其他的錫克教、拜火教、佛教徒和基督徒等眾多“有神論者”,對計劃生育這套,也都相當的反感。

更要命的是,印度種姓制度和重男輕女的社會文化傳統。

客觀看,印度生兒子的勁頭,可是比咱們這邊“家裡有皇位要繼承”還要足的多。

在印度,越是中下層和偏遠地區,男性光棍越多,當然,這個情形跟咱們中國類似,但原因倒是各有不同。

印度的光棍男,更多的是種姓制度的產物。女性需要找同等或者高於自己種姓的男人。一旦女性嫁了比自己低種姓的男人,可不是“下嫁”這麼簡單,生下的子女,就會被定義為“賤民”,在印度教裡,連去“輪迴”的資格都沒有。

南亞版的“計劃生育”為何沒能攔住“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口

這樣,女性出嫁往往被認為具有了“高攀”性質,自然要支付高額嫁妝。所以,在印度,女方在結婚時,需要舉全家畢生之力,支付高額嫁妝,比咱們這邊的彩禮壓力還大。有女兒的家庭如果不想因為嫁閨女“傾家蕩產”的話,必須得搭配著生兒子,好拿兒媳婦的嫁妝來嫁出自己的女兒(跟東亞大陸的習俗正好相反,呵呵)。

這麼一來,在高額嫁妝的壓力下,本來貧苦的低種姓階層多不願意生養女孩,而是選擇墮胎或者溺殺女嬰,捨不得閨女性命的,就得拼了老命多生兒子,這樣嫁閨女才能有保證。

此外,除了養育男女的成本考慮外,印度的社會風俗也是減分項。比如,一個家庭要沒男孩的話,那麼所有家庭成員就會受到恥笑和鄙視,低人一等;甚至在印度教教義中,父母身死後,必須由男孩為其點燃火葬柴堆,否則死者的靈魂將不能昇天。在印度,“祝你生個女兒”,長期被認為是最惡毒的“詛咒”。

印度電影《沒有女人的國家》中,真實還原了公開溺殺女嬰的場景。

南亞版的“計劃生育”為何沒能攔住“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口

此情此景下,在印度廣大中底種姓人群中,適婚女性非常少。導致大量低種姓、低收入、地文化水平的“三低”男人,找不到比自己更低或者同樣種姓的女性,成了擇偶競爭中的淘汰對象。印度的新德里也由此成了“強姦之都”。

印度電影《沒有女人的國家》中,寂寞難耐的男性,只能塞上兩個橙子,男扮女裝,自娛自樂。

南亞版的“計劃生育”為何沒能攔住“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口

說到這兒,肯定會有人問,中國也重男輕女,不也讓政府強行矯正的差不多了嗎?印度獨立的時間比咱們還長了兩年,政府怎麼不下功夫讓大家“文明開化”呢。

這就得講講印度那套從英國爸爸手中接過的“民主政治制度”了。

印度沿用的是類似英國議會制的選舉模式——公民投票選議員,獲得半數以上議席的黨派就是執政黨,其黨首自動成為國家一把手。比如現在的莫迪總理,他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打敗了國大黨,拿到了多數選票,莫迪就成了印度最說了算的那一位。

這樣,既然要人民選你,你就得先讓老百姓認同你才行,他們熱衷於“人口生產”,你偏偏攔著不讓生,弄激化了,小心下屆人家不選你。

南亞版的“計劃生育”為何沒能攔住“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口

人人都要投票的印度選舉制

這方面,印度老一輩政治家的經歷很說明問題。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印度因為引進了雜交水稻,糧食產量大增,人口壓力一時間緩解了不少。然而,印度政府很快發現,生產力的提升,很快就被激增的人口給抵消掉了。

於是,到了七十年代中期,英迪拉·甘地政府陸續把計劃生育宣傳納入了學校的必修課,還以官方強制手段,推行大規模絕育手術,主要是針對男性的輸精管結紮。

這些強制性政策包括——領取政府補貼和獲取農業信貸之前必須出示絕育手術證明、第三胎以上的孩子無法入學、囚犯在絕育前不能假赦,有些部門還亂扣罪名,威脅那些不願意絕育的公務員。

結果呢,1978年,人民黨利用水漲船高民怨,成功扳倒了從未失手過的印度國大黨。

此後,印度再沒有哪個黨派和國家領導人敢用強制的形式推進計劃生育。印度版的“計劃生育”又重回到了之前的勸說和物質獎勵的軌道上來。

進入本世紀,印度政府開始加大了計生方面的大物質刺激。比如,當今的印度育齡女性,接受絕育手術後,能獲得1320盧比(約20.5美元)的補助,比當地人半個月的工資都高。當然,吸取教訓的印度政府一直強調,該手術必須要在婦女自願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在“可觀”的獎勵刺激下,不少人還真主動選擇了計生手術。

南亞版的“計劃生育”為何沒能攔住“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口

然而,問題又來了,由於腐敗體制和技術的拙劣,很多印度婦女為了補貼接受了手術,最終等待她們的卻是傷口感染的後遺症,甚至因失血過多,或者併發症引發的休克死亡。

比如去年3月,恰蒂斯加爾邦一共有86名婦女接受結紮手術,一週內就因術後感染和併發症死掉了15人。最後的調查結果是:當地免費派發的藥因為相關部門吃了“回扣”,是假藥;而執行手術的醫療設備根本沒進過消毒處理,甚至有的都生了鏽.....

總之,施行“勸導式”計劃生育的印度,“生生不息”的人口增長狀態,短期內很難得到有效控制。人口量大,並不代表著就等於擁有了豐富的人力資源,質跟不上去,那屬於負擔。所謂的印度“人口紅利”,實際含金量並不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