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區塊鏈“上鍊”難題:如何做到百億供應鏈融資零不良

“我們供應鏈金融項目的核心是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物聯網的關鍵點是解決傳統銀行不敢做的動產質押貸款難題”。

10月26日,在深圳的首期金融科技師(CFT)認證培訓上,江蘇銀行網絡金融部宋震表示。該行“區塊鏈+物聯網”的供應鏈金融模式“蘇銀鏈”已累計實現融資100多億元,企業產品週轉週期縮短到26天。

該次培訓由中國銀行業協會主辦,於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組織學習聚焦區塊鏈的翌日舉行,培訓主題聚焦區塊鏈應用,5G和物聯網新技術及案例。CFT培訓由中國銀行業協會、深圳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建行大學共同開發,培訓以金融科技的應用技術為核心內容,覆蓋ABCDI(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主要金融科技在金融機構的應用場景及解決方案。

10月26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密碼法,將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再為利用密碼學方法組織和記錄數據的分佈式賬本技術區塊鏈加持。

當前,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場景主要為聯盟鏈,涉及金融業務的應用場景以供應鏈融資(包括貿易融資)等為核心,物聯網等技術也逐漸被引入,用以解決“上鍊”難題。

在CFT培訓期間,中銀協高管研修院金融科技實驗室主任姚徵對記者表示,在其調研中發生過一個案例,通過物聯網感知,總行甚至比分支行提前察覺到標的物移動,直接打電話給經辦行查明是產品“移庫”,傳統的倉單質押造假問題被物聯網和區塊鏈破解。

“供應鏈金融面臨四大痛點:交易真實性、數據準確性、預警及時性、資產可控性,”10月26日,CFT授課專家王正在培訓期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說,“物聯網+區塊鏈”適用於信息化程度高、可多點監測、互相之間可交叉驗證數據的小額高頻交易。

為何供應鏈先落地?

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的應用早在2000年就已興起,但解決其風控難題的,還在於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近日表示,可用區塊鏈等技術打造供應鏈金融。

潘光偉說,在供應鏈金融方面,針對核心企業信用無法覆蓋的小微、民營企業,可以藉助區塊鏈、人工智能打造供應鏈金融,獲取核心企業上下游、交易對手及生態圈的客戶。利用區塊鏈可追溯、可留存,不可篡改的特點,解決鏈上各方的信任問題;同時,利用人工智能進行交叉驗證,解決銀行跟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貿易真實性難核驗的問題,助力解決小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王正對記者表示,供應鏈的關鍵是真實性確認。實際上,供應鏈金融70%-80%的不良來自交易不真實。

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報道,今年7月份,諾亞財富34億元私募基金踩雷,承興國際控股實控人因涉嫌金融詐騙被刑拘,給供應鏈金融市場敲響警鐘。更早之前,銀行業從事供應鏈融資也曾遭遇倉單質押造假導致不良等問題。業內期待通過新技術破解供應鏈融資問題。

王正認為,傳統的風控手段時不動產質押出發,延伸到倉單質押、動產抵押等,但也面臨造假問題。供應鏈融資難題需要新技術解決。其做法是通過閉環風控技術解決。包括鑑真溯源交易真實性、交叉驗證數據準確性、雷達預警風險及時性、賬戶監控資產可控性。

即在供應鏈融資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各自上週下游歌曲一個監控點,通過傳感器監控是否造假異動,再抽取其他一個數據點,行成十個點交叉驗證。通過風險雷達、感應器等生成大數據檢查庫存等的真實性。

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其邏輯是,物聯網與供應鏈金融結合,通過傳感技術、導航技術、定位技術等方式,在倉儲和貨運環節來控制交易過程,提高終端交易的真實性。供應鏈金融需要多方合作,數據也來源於多方面,但是多方合作卻缺少一個傳統“中心化”的治理機構,可以利用區塊鏈來搭建場景並建立信任。

在國外,已有多家科技初創公司藉助這一理念。例如,一家美國區塊鏈創業公司,採用源代碼標識來跟蹤貨物的運輸,使用該代碼,企業可以獲得貨物流轉的全程可見性。

一行一策破局“上鍊”難

區塊鏈在技術上不可篡改,但對參與者而言,如何保證其“上鍊”數據真實性,是當前區塊鏈應用中的一大難題。

除監管“入鏈”驗證外,最新的做法是,使用物聯網技術。

對於前者,今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深圳中支、深圳市稅務局在央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實現自動稅務備案。該模式具體為,企業在線上提交稅務備案申請,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稅務局和付匯銀行可利用央行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查詢、核實相關信息,完成付匯和監管工作。同時,利用區塊鏈的統一賬本、實時共享特點,由企業源頭錄入跨境交易信息,銀行和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實時獲取信息並追溯,消除了人工重複核驗、驗真難、虛假交易等問題,提高了企業、銀行、外匯和稅務等四方的效率。

對於後者,使用物聯網技術,是業內最新的做法。2017年6月,江蘇銀行組織分行、總行公司業務部、風險管理部等提出“動產質押”項目,實現物聯網動產質押融資業務模式。2018年3月,江蘇銀行實現物聯網監管數據同步到銀行的區塊鏈,已經在集團和其他合作銀行部署了相應的區塊鏈節點。

江蘇銀行相關人士表示,該“區塊鏈+物聯網”模式已累計實現融資100多億元,產品週轉週期縮短到26天,“週期雖然縮短,但是企業的貨物量、流量上來,企業理財等業務也跟著起來”,目前沒有一單不良。

在該模式中,銀行經由物聯網實時獲取企業質押物信息,並通過區塊鏈傳輸,實現質物與貸款一對一對應。為解決質押物監管問題,銀行與無錫某物聯網公司合作設計基於物聯網的動產質押監控系統,實現質押物動態監控,質押物倉儲數據實時同步銀行。

“最難的是說服風控部門,”江蘇銀行相關人士坦陳,該項目通過多種物聯網手段實現安全可控的風控,比如銀行會監控企業用電,通過攝像頭及其他感應器監控貨物物件的輪廓、位置、重量和震動,綜合判斷。

在技術上,江蘇銀行搭建多通道、多鏈的蘇銀鏈平臺,採用了 Hyperledger 開源項目中的Fabric 1.0子項目。多通道技術將集團的數據與其他通道的數據進行隔離,既保證了邏輯結構的清晰,又保證了不同用戶之間數據的保密性。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