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放水,會帶來哪些影響?

布拉德的發言是針對美聯儲前主席耶倫言論的反饋,因為耶倫認為降低利率和普通的寬鬆手法,仍然是最為先進的央行策略。不過就像耶倫已經早已不再是美聯儲主席,普通的貨幣政策也已經不再先進了。

一、為何說常規貨幣政策不再有效?

第一,流動性基礎帶來效果下降。

在本次的經濟下行週期中,我們通常可以看到,對美聯儲和其他央行更極端的貨幣手段的呼籲。這是因為市場普遍認為常規的貨幣政策在當前的局勢下,不一定能夠更好的應對經濟下行趨勢。這是因為雖然美國在次貸危機之後,依靠頁岩氣革命的拉動,迅速走出了衰退,但歐洲和其他一些主要經濟體經濟情況卻沒有得到明顯的好轉。

美聯儲放水,會帶來哪些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和日本開啟了在經濟增長週期的量化寬鬆和負利率,並且規模不斷擴大。而這些流動性的釋放,並沒有來得及縮減,經濟週期就已經接近了結束,也就是說下一步,各大央行只能在之前流動性氾濫的基礎上,繼續擴張貨幣政策了。那麼常規貨幣手段可能遭遇流動性陷阱,效果下降。

美聯儲放水,會帶來哪些影響?


第二,為何需要更極端的貨幣手段?

如果我們把美聯儲或者其他主要央行的利率政策走向進行一個梳理,會發現在應對每一次危機的時候,貨幣政策總是要比上一次更為寬鬆,利率也逐步降低,終於到2008年次貸危機時,美聯儲首次將利率降低為0。這是因為由於不斷的降息寬鬆,市場已經適應了寬鬆環境對經濟下行的干預,因此每一次都需要更極端的寬鬆手段。

美聯儲放水,會帶來哪些影響?


在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美聯儲實施了史無前例的零利率和量化寬鬆,但是在使用之後,零利率和量化寬鬆就已經逐漸失效了。所以在耶倫的那個時代,零利率和量化寬鬆仍然是最先進的理念,不過現在而言,美聯儲再使用零利率和量化寬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更不要說前三輪量化寬鬆帶來的龐大資產負債表尚未完全縮減,現在還需要在量化寬鬆的基礎上繼續寬鬆。

二、準備應對的衰退可能超過預期。

第一,流動性氾濫帶來的龐大泡沫。

我們並沒有完全的把握認為這一次的經濟衰退會強於2008年的水平,但是從某些因素上來講,現在的風險可能還比較大。這是因為在歐日負利率和量化寬鬆的基礎之上,大量的資金從銀行系統釋放,進入到投資市場上,使資產價格被推高,在經濟增長狀況並沒有太過強勁的背景下,這些資產價格推高之後就帶來了泡沫,遠比2007年之前的水平更高。

美聯儲放水,會帶來哪些影響?


雖然現在的泡沫程度與2008年相比還不能相提並論,但是2008年的泡沫水準是在美聯儲降息週期開啟之後被再次推高的。現在美聯儲已經開啟了降息,各國也開始了進一步的寬鬆,很可能當衰退真正到來的時候,金融市場的泡沫已經被推高到了危險的程度。

第二,全球環境不如上輪經濟週期。

在本輪經濟週期當中,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長還能算作強勁,但是歐洲卻始終沒有從歐債危機的陰影中走出,這讓全球的經濟環境很難說強勁。也就是說對比2007年的情況,現在的經濟總體狀況更加疲軟,也因此在面對下行壓力時,全球經濟的抵禦能力更差。

美聯儲放水,會帶來哪些影響?


另一個需要強調的是,各國央行既然並沒有從上一次寬鬆週期中走出,這就是說,在應對下一次危機來臨的時候,儲備的彈藥就相當匱乏,因為寬鬆手段已經被提前透支,繼續擴大寬鬆的空間很小。

三、 什麼樣的政策可能被使用?

第一,更多的量化寬鬆。

美聯儲現在已經啟動了購債計劃,但是這樣的購債,從質和量上都無法與量化寬鬆相提並論。這個購債計劃主要是針對一年以內的短期債券進行購買,那麼釋放的流動性也會在一年之後出現縮減。屆時美聯儲很可能繼續開展量化寬鬆手段。

美聯儲放水,會帶來哪些影響?


就像之前提到過的,量化寬鬆既然已經被使用過,那麼繼續量化寬鬆的效果就會逐漸降低。所以對於美聯儲來說,在三輪量化寬鬆過後還要持續寬鬆,只可能釋放更大的量化寬鬆規模。我們看到美國財政部已經在籌劃推出超長期債券了,在這個配合之下,美聯儲很可能開展超乎預期的龐大量化寬鬆。

第二,負利率仍然在考慮範圍。

按照薩默斯的長期停滯理論,發達國家市場的均衡實際利率,一般保持在負值,那麼為了使實際利率降低,就需要打破零利率的限制。目前歐日央行已經採取了負利率,甚至有些國家開啟了存貸款利率為負的先河。這也是未來美聯儲可能採用的方向。

美聯儲放水,會帶來哪些影響?


現在我們還沒有看到美聯儲有使用負利率的增長,但是從舊金山聯儲的研究可以看出,美聯儲已經將負利率作為了一項考慮中的政策選項。如果未來衰退規模更為猛烈,在零利率環境的基礎之上,負利率非常有可能發生。

綜上,由於各國央行應對經濟衰退的寬鬆手段不斷加碼,過去的零利率和量化寬鬆已經不能夠應對更為猛烈的衰退了。目前看來,本輪衰退,有一定可能性超過2008年的水準,那麼就需要非常規寬鬆手段來對經濟進行干預,甚至可能是過量的量化寬鬆和負利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