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如何用3万老弱残兵取得北伐胜利的?

国闻杂谈


平定魏国。

在这种情况下,原来跟随刘邦的魏王豹背叛了刘邦。他回国后封锁了与汉的来往道路,起兵反汉。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刘邦派韩信、曹参去平定魏国。

韩信面对魏王豹的严密防守,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声言要在临晋渡河,把所有的船只都集中在临晋,使得魏王豹把注意力都放在临晋一线。而韩信却用木罂(一种小口的木桶)从夏阳渡过黄河,出其不意的攻击魏军的后方安邑。

魏王豹被迫仓皇应战,结果战败被俘,至此,魏国被平定,改为汉的河东郡。随之,韩信向刘邦提出自己的战略设想:

“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刘邦同意了韩信的提议,给他三万人马,让他去实现自己的计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韩信是要求给他增加三万人马,而不是增加到三万人马。

所以说,韩信北上的人马肯定要超过三万的,应该是这三万人马再加上韩信原有的兵力的总和。而且这些人马虽然是缺乏训练,如同韩信说的“驱市人而战之”,但绝不是什么老弱残兵。

平定代、赵。

接下来,韩信开始了对北方各国的征伐。当时的北方有四个相对独立的政权,代、赵、燕、齐。这四个势力各不联系,使得韩信能够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予以消灭。

代是依附于赵国的。代王陈余辅佐赵王不在国内,因此,韩信首先轻易的就灭了代国,活捉了代国的国相夏说。接下来,韩信就和赵国的陈余决战于井陉口。

在这一战中,韩信采取了背水阵和赵军决战,留下了背水一战的典故。韩信以背水阵,激励汉军置之死地而后生,和赵军殊死搏斗。暗中派遣二千骑兵偷袭赵军大营,换上汉帜。

赵军久攻不克的情况下,想回军时发现阵营旗帜已换,一时大乱,被韩信大败。韩信杀陈余,擒赵王,平定了赵地。

先声后实,迫降燕国。

韩信平定赵国后,对被俘的谋士李左车十分尊敬,并问计于他。深受感动的李左车建议说:

“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后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可图也。兵故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李左车向韩信分析了当时的局势,韩信的长处和短处,建议用兵威压服燕国。韩信接受了李左车的“先声后实”的建议,派人劝降燕国,燕国果然投降了汉朝。

下齐破楚,奠定胜局。

韩信降燕后,中国北方只剩下一个齐国还归附项羽。刘邦派郦食其说降了齐王,使得齐国撤下了守备,与郦食其饮酒言欢。

可是韩信听从了他手下的劝告,以没有得到刘邦命令的理由,袭击齐国。齐国由于没有准备,被打得大败。齐王一气之下烹了郦食其,向项羽求援。

项羽为了侧背的安全,派出他手下的大将龙且率领二十万大军救齐。在潍水之战中,韩信以土囊堵截河水,然后诈败。

在龙且率领先头部队渡河追击的时候,放水把齐楚联军冲为两段,斩杀了龙且。剩下的敌军不战自溃,被韩信消灭,并俘虏了齐王。至此,韩信彻底占领了齐地。

韩信经过以上的征伐,征服了整个中国的北方,在壮大了汉的势力外,还从侧翼包围了项羽。最终,经过垓下之战,彻底消灭了项羽,结束了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韩信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汉高祖刘邦评价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历史笑春风


韩信以偏师横扫诸侯,成就了一段兵仙传奇。可是,正因其传奇,其中一些环节的真实性也遭到过后人的质疑。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段传奇历史,探讨一下相关的质疑!


声东击西,灭魏

刘邦在彭城吃了个大败仗,死里逃生,险象环生,好不容易在荥阳站稳脚跟,传来坏消息:魏豹投楚了!

魏豹在河东,随时可以威胁关中,切断关中与荥阳战场的联系,这是心腹之患呀!

没办法,刘邦亲自率主力跟项羽在荥阳耗,让韩信率偏师攻魏!

要攻魏,谈何容易?

要攻魏,就要过黄河!可是,韩信总共也没几个兵,要是在敌人重兵前渡河,那是送死。

韩信在蒲坂渡口收集船只,做出要渡河的姿态。魏豹马上在对岸屯集重兵,严阵以待!

魏豹就那么傻,这么容易被调动?不担心韩信声东击西吗?

不担心,魏豹不傻,滚滚黄河可不是开玩笑,没船,你怎么过?我盯紧韩信的船,韩信就过不来河,过不来河,韩信拿什么“击西”?

经验主义害死人呀!

韩信在下游的阳夏以木盆、木桶载着汉军渡河,一举攻入魏地!

后面的事情就不必说了,让韩信掌握了主动权,魏豹还能有什么活路?一败再败,被灭了!


曾国藩的质疑,只说对了一半

对于这段历史,曾国藩曾提出过质疑:你韩信能收到多少木盆、木桶?能运多少人过河?最多也就两、三百人吧!怎么可能能运几万大军过河呢?

曾文正公的话,说对了一半。

1947年,豫西战役,陈赓渡黄河,由于解放军缺船,陈赓也采取了与韩信类似的方法:葫芦队。

擅长泅水的民兵组成葫芦队,跟着少量船只组成突击队,一起渡过黄河。后续部队,也没有足够的船,他们以麦佶、烂棉花塞进大油布,做成“三条龙”,开始渡河!

几万大军,一夜之间全部渡河!

看来,木盆渡河,确实只可能运载少量部队过河。但是,面对防御薄弱的地段,这几百人的突击队,完全可能控制对岸渡口,掩护大军渡河!

控制对岸渡口后,或收集对岸的船只,或以其他土办法渡河,只要没有阻拦,渡河办法还是有的!


短暂的以多打少,灭代

灭魏后,韩信正是提出了大手笔战略:再给我三万人!我把燕、赵、齐都搞下来,一起跟您会击项羽!

刘邦增兵三万(此时韩信军兵力到五六万),韩信实力大涨!

兵强将勇,接下来的灭代之战,毫无悬念!

可是,刘邦前线又告急了,没办法,韩信军中的主要将领曹参、灌婴,率领俘虏的代国精兵,一起去支援刘邦了!

韩信,又要以少打多了!


不可复制的背水一战,灭赵

韩信灭赵,背水一战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但是,韩信的背水一战,却是一连串谋划后实施的策略,绝非后人可以随意复制的!(即使是徐晃也没复制成功)

看准人心,果断行事:没有退路,就一定会拼死作战吗?难道不会投降吗?

韩信吃准了人心。战国末期、楚汉战争时期广泛存在的杀降行为,投降的后果十分严重!这才是背水一战得以实施的时代基础!

料敌于先,建立阵地:韩信吃定了赵军的心思:赵军也想全歼韩信!

韩信先派一万多人出了井径口,背水列阵!赵军见汉军前锋没有威胁,而韩信大军未至,也就耐心地等了起来。(而不是史书中所说的只顾着笑了)

这样,当韩信军抵达战场时,背水作战已经有了巩固的阵地基础!

虚张声势,抄敌老巢:敌军老巢再怎么空虚,韩信留下的那2500人,也是很难迅速拿下的吧!

韩信让这支伏兵每人都带着一面赤旗,虚张声势!

这样,汉军袭击赵军大营时,赵军留营大军以为遭遇汉军大队,心思不宁,在汉军猛烈进攻下,迅速崩溃!

背水一战,破赵成功,韩信完成了千古一战!


颇具争议的破齐之战

灭赵后,韩信军声势大振。趁着声势大振,韩信玩起了外交恫吓。

不费一兵一足,燕国投降了!韩信照单全收!

接着,齐国被说服,准备投降了!

可是,韩信却趁齐国准备投降,大举攻齐!

韩信趁机攻齐之举,历来受到争议,人家都投降了,你还打?

可是,齐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几个姓田的都有话语权,在楚汉战争中反复无常!

因为韩信的军事压力,齐才投降,假如韩信因此退兵,急切参与与项羽作战,齐国的立场,就不好说了!

因此,韩信趁齐不备,大举进攻,虽有违道义,但却是识实务之举。


翻天覆地的潍水之战

韩信攻齐,项羽派大将龙且来救。

韩信先让人在上游用沙袋阻塞河流,同时,派兵主动进攻龙且。龙且率军反击,韩信诈败。

当龙且本人亲率前部过河追击汉军时,上游汉军拿开沙袋,河水猛涨!

龙且军被大河一分为二,韩信猛攻,龙且被杀!


曾国藩的质疑

对潍水之战,曾国藩也提出了质疑:沙袋堵河,堵得住吗?不会漏水吗?我让人做过实验,反正是堵不住!

今天,防洪沙袋已经是抗洪救灾中最常见的防洪利器。

诚然,防洪沙袋是堵不住河流,韩信时期的沙袋与今天专业的防汛沙袋也不是一回事。

但是,潍水之战,正是十一月,不是汛期,韩信有条件从容布置沙袋,积蓄水位,并在必要时,人为制造洪峰!

各国都扫荡了,接下来,韩信陷入了致命的思考题:要独立,还是跟着刘邦一起灭了项羽?

韩信偏师扫荡诸侯,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即使史家在某些方面的记载失于细节,小编自己的思考愚不可及,但是,韩信以这么点人,横扫各国,总是抵赖不掉的事实吧!

韩信的兵仙之名,当之无愧!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张良 萧何三人,史称初汉三杰。韩信用兵善于假借地理环境,而且对敌将的心理把握的很准,上兵伐谋的战争策略被他用到极致,因此在帮助刘邦争夺天下时可以以少胜多,率领老弱残兵三万,助刘邦取得天下。

声东击西,暗度陈仓

公元前205年,刘邦兵败彭城后,魏王豹和各诸侯认为刘邦势弱,实力大减,趁机叛变。刘邦派韩信领兵攻打魏王豹,当时魏王投靠了项羽,有恃无恐,得知消息后立即调兵谴将,认为只要守住渡口,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令柏直统领全军,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韩信对魏王豹的心理把握很准,认为他依靠项羽,有恃无恐,定会全力阻止汉军渡河。于是他增加佯动军队,集中大量船只假装要由临晋关渡河,暗中却调兵遣将,突然袭击魏后方,迫使魏王豹仓惶应战,兵败被擒。

巧用心战,背水一战

韩信灭魏王后,立即上报刘邦,请求增兵三万,攻打赵国。当时双方兵力相差悬殊,韩信率领几万老弱残兵,面对的却是赵国二十万大军,双方在赵国边境井陉口相遇,赵国将领陈余认为汉军人少,不足为虑,采取“十则围之,倍则战之”的策略。韩信得知后,认定陈余此人轻敌。于是派两千轻骑藏于赵军老巢附近,嘱咐他们明日汉军佯败,赵军必倾巢出击,轻骑趁机攻占领赵军老巢,并遍插汉军军旗。另一方面,韩信又派遣一万先锋军队退至绵蔓水,列阵等待赵军攻来。第二天,韩信率领剩余兵力主动攻打赵军,并假装败退,逃至绵蔓水,与一万先锋军会合,陈余率全军追至,嘲笑韩信不会用兵,败兵逃至水边,退无可退,更加轻敌。谁知韩信此举颇具深义,让汉军置之死地而后生,汉军士兵在背水阵中,怀殊死之心,以一当十,努力坚持,最后迫使赵军后撤。赵军退回老巢时突然发现遍地插的都是汉军旗帜,以为赵王被掳,纷纷脱甲而逃,毫无战意,汉军乘胜追击,终攻下赵国,俘虏了赵王歇。

示敌以弱,水淹龙且

韩信率老弱残军伐齐,齐军将领龙且,得到项羽二十万援军,自信满满,与韩信相战于夹水滩。大战前夜,韩信派军士用一万多条袋子装满砂石,堵截滩水上游,两军会战时,他亲率部分兵力,强攻龙且军队,又佯装不敌撤退,龙且中计,渡河追击。此时,韩信命令部队开堤放水,将龙且的主力分割成为两部分。韩信迅速攻击,击杀龙且,龙且的败亡齐军散乱逃奔,韩信乘乱追击,大获全胜。

以上三次战役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战役,韩信用兵上做到了因敌而变,因势利导,三次用水而奇招不同,善于借势,巧于攻心,这就是他为何能以老弱残兵取得北伐的主要原因。


Simon3182616


且说汉二年八月,刘邦命令左丞相、大将军韩信与张耳帅兵北伐赵、代,后九月,韩信攻破代,活捉代相夏说。韩信收集代国降兵,进行整编,得到精兵数万。刘邦得知后,立即派人调走韩信的全部精兵,开赴荥阳抵御楚军,只给韩信留下3万老弱残兵,继续北伐赵国。

韩信的精锐部队没有了,只剩下3万老弱残兵(一说五万),与赵国硬拼肯定是不行的,那就只能够智取了。而智取的关键就是如何突破井陉口,只有过了这个险要之地,才能进入赵国地界。

一、派遣间谍、暗探,随时掌握赵国动向。

赵王歇与代王陈馀,陈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广武君李左车(乃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后人)对成安君献计说:“井陉口,车不可并行,骑兵不可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草必落在后面,请给我三万奇兵,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您深挖护营壕沟,加高兵营围墙而待。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荒野无食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希望您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

陈馀则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反对说:“兵法讲,十倍于敌就包围它,一倍于敌人就与之交战。韩信虽号称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地攻打我们。”最终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得到这个情报,这才大胆的把军队开进井陉口。

上图:井陉口道路图片

二、拔旗易帜,扰乱敌军军心。

韩信率军离井陉口三十里时停了下来,半夜选派二千轻骑兵,人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国旗帜,插上汉军红旗。

同时命令副将传令大家:“今天打败赵军之后会餐。”将士们谁都不相信,只好虚应称是。

三、分析敌情,兵行险招,派遣先锋果断走出井陉口。

韩信又召集将领们分析认为,赵军有轻敌自大思想,在已占据有利地势的情形下,估计想一网打尽我军,在没看到汉军大将旗鼓之前,定会担心我们遇到阻击而退兵,所以,是不会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于是韩信兵行险招,派遣一万人为先锋部队,大摇大摆走出井陉口。

赵军看到先头部队毫无防备地走出谷口,没见到中军部队,果然按兵不动,任由先头部队通过。

四、“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背水列阵。

韩信知道自己军队老弱残兵,平素没有很好训练,犹如‘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只有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才有生路。否则,给他们留有生路,在大敌面前就人人逃跑了。所以,他命令这一万人先锋头部队,走出谷口后,在河水岸边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阵势。

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斗志更加松懈。

五、佯装败退,诱敌离巢,一战成功。

等待天刚亮,韩信打起大将军旗号和仪仗乐吹,大吹大擂走出井陉口。赵军见到大将军旗鼓,果然出营迎击。双方大战良久,韩信、张耳丢弃鼓旗,佯装被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

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丢下的旗鼓。韩信、张耳退入河边阵地,先锋军退无可退,只有迎战赵军,各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

这时韩信原先所派的二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二千面汉军的红旗。

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

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zhī)水(河北省魏河)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六、求贤若渴,说降李左车,顺利定燕、齐。。

韩信佩服李左车是个人才,于是下令军中不许杀害李左车,有能擒者赏千金。不久,擒获李左车,韩信亲自上前松绑,请李左车面东而坐,自己执弟子之礼。

韩信向李左车求教伐燕伐齐之事,李左车建议: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日日牛酒犒赏将士,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而后遣辩士去游说燕国,燕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燕降服后再派辩士以燕已降汉说齐,齐必从风而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韩信照此办理,果然顺利拿下燕齐。


南宫外史


欢迎大家关注全网唯一用插画演绎明朝历史的动态漫画短视频-大明C位。

公元前205年,楚汉彭城一战,项羽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刘邦一路败退到荥阳,大将军韩信收编溃散的士兵跟刘邦在荥阳会师,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

彭城大战后,各路诸侯见楚强汉败,纷纷倒戈,重又归顺西楚。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逃亡降楚;陈馀发现张耳非但没死,且已归汉,因此也背叛了刘邦,撺掇赵王赵歇,一起和楚国媾和。魏豹借口母亲生病,回魏地探望,回国后便下令封锁黄河渡口,叛汉联楚。

为了摆脱不利的局面,刘邦采纳张良等人建议,制定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为了逐次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侧背发展,刘邦命令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

下面我们跟着韩信路线,且看他如何一步步完成北伐。

一.平魏

韩信北伐,魏国首当其冲。魏豹把重兵部署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市),企图封锁临晋关。韩信则再次运用了“明修暗道,暗度陈仓”之计,在临晋关对岸的黄河边上布置大量船只和疑兵,做出强渡黄河的样子,另一边韩信在临晋上游夏阳的少梁渡口(今山西韩城南)集结重兵,用瓮、大葫芦捆在一起,上边扎筏子,悄悄渡河,偷袭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得手。

另一线,曹参率军攻打蒲坂东面的东张(今山西永济虞乡镇),大胜。魏豹听说东张失守,担心汉军抄后路攻安邑,急忙从蒲坂退兵回防,却发现安邑已经落入韩信之手,魏豹只好向东逃窜。曹参一路追击并活捉了魏王豹。

随后,韩信攻下平阳(今山西临汾),抓获魏豹一家老小,仅仅两个月,西魏国宣告灭亡。

二.灭代

韩信平魏之后,黄河北岸尚有代(山西北部)、赵(河北南部)、燕(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皆为楚的羽翼。汉要灭楚,就必须先翦除这些诸侯国,使项羽陷于孤立。韩信提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对楚军实施翼侧迂回,最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得到了刘邦的赞许和批准。

代国的国君是赵王赵歇所赐封,赵王赵歇又是陈馀赶走张耳后,从代国迎回来的原赵国国君,所以赵、代两国,实为一体。陈馀本人一直在赵国辅佐赵歇,并没有前往代国,而奉命驻守代国的是不明军事的相国夏说。

韩信派出曹参进攻代国,夏说不做防守,反而发起进攻,两军遭遇,代国一战即溃,相国夏说被曹参斩杀,只一仗便轻而易举的灭了代国。

灭代之后,韩信占领陕西全境。而此时,刘邦调走了韩信的全部精锐部队,只给韩信留下老弱病残和新招募的新兵拢共三万人。因为一方面刘邦需要把部队开赴荥阳前线应对项羽,另一方面刘邦希望借此机会削弱韩信的实力,生怕韩信自立。

三.破赵

韩信破赵,两军相会于井陉,造就了韩信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战役之一——井陉之战。更因此流传出“背水一战”和“置之死地而后生”两个典故。

韩信在山西欲攻赵国就得翻过太行山,而要翻过太行山,就必须要经过井陉关。井陉关是太行八径之一,周围全是岭,中间是低洼处,只有一百多里长的窄路,车不能并行,马不能并排。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当即以号称20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

赵军以逸待劳,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汉军仅有数万兵力,又千里行军,将士疲乏,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此时赵国名将李左车分析,井陉道路狭窄,车不能并进,骑不能成列,汉军粮秣必在后面,李左车请率兵3万,从小路截断汉军粮道,而赵国主力只需深挖战壕,坚守不战即可,届时汉军进不能战,退不能还,荒野无粮,不出十天必败。

然而赵军主帅陈馀并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他坚信正义之师不用奇谋。韩信探知陈馀拒纳李左车建议,即挥军前进,在距井陉口 30里处扎营。随后夜半时分,韩信下了两道命令,一是派出2000骑兵,一人带一面汉军红色军旗,抄小路,走到可以看到赵大营时埋伏下来,只等赵军倾巢而出时,将赵营中的军旗全部拔掉,插上汉旗即可。另一道命令是派万人为前锋,背水(绵河)列阵,置军于绝地。

第二天一早,天亮,赵军看到韩信背水而战,退无可退,大笑韩信不懂兵法。两军交战,韩信佯攻不久后下令撤退,并把所有军旗战鼓扔了,因为当时谁能抢得到敌军的战鼓和军旗就能得到重赏,赵军士兵为了抢夺军旗战鼓一时乱了阵型。

而此时韩信事先埋伏好的骑兵已经冲入赵军军营,插上了2000面汉军军旗。

韩信退到背水的阵营中,赵军攻过来,双方对峙,汉军虽是老弱病残和新兵,但无路可退,只得拼死抵抗,赵军眼见胜利无望,准备撤军,转回头一看,军营中到处都是汉军军旗,赵国二十万大军以为赵王被抓,一哄而散,成了散兵,赵国将领想阻止,却有心无力。

赵军大乱,韩信趁机重新杀了回来,慌乱的赵军已无抵抗之力,被一举击溃,乱军之中陈馀被杀,赵歇活捉,赵国就此灭亡。

四.胁燕

井陉一战之中,韩信下令士兵必须活捉李左车,且有重赏。不久士兵绑来李左车。韩信一见李左车当即松绑,并让他上座。

韩信向李左车讨教:“我想北灭燕东灭齐,怎么办?”

李左车说:“败军之将不言战。”

韩信说:“当年有一人名曰百里奚,他在虞国虞国灭亡了,他在秦国秦国称霸了,并不是百里奚变聪明了,而是秦王听信了百里奚的话。你李左车正如当年百里奚,如果赵王听了你的建议,我韩信早就被捉了。今天我有机会请教你,请不要推辞。”

李左车被韩信的真诚感动了,他说了两句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陈馀非常熟悉兵法,一次败仗便丢了命。

李左车分析到韩信现在的强处是一连串的胜利,弱项是连续的战争使得军队非常疲劳,要去打燕国,燕国只要做好防守就可以了。汉军现在最好是按兵不动,吃好喝好,休整部队,然后把精锐部队调到通往燕国的大道上,派一使者送信给燕,铺张一下你的长处,以及这一路以来的胜利,燕国自会投降。

韩信一听,非常高兴,就照着李左车的建议行使,果然燕国投降。

自此,韩信于公元前205年(汉二年)8月出兵北伐,9月灭魏,闰9月灭代,冬10月灭赵,同月燕国投降。韩信仅用四个月连灭四国,北伐成功。但是,韩信并没有乘胜东征齐国,而是接受了李左车的建议,按甲休兵,镇抚赵国,展开近一年的休整。

而韩信镇抚赵地,招降燕人,南与成皋(河南荥阳汜水镇)战场的汉军互相呼应,对楚军侧后形成极大威胁。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正面阻击项羽大军,韩信逐渐从北部对项羽合围而来,项羽被困之势初见端倪。

欢迎大家关注全网唯一用插画演绎明朝历史的动态漫画短视频-大明C位。


大明C位


韩信是楚汉时期非常能够打仗的,但其能够一路北上,壮大自身,除了自身军事指挥和谋略素养非凡之外,项羽被各方牵制,早期没能扑向韩信这一支北伐队伍,也是主要原因。


1.奔波至死的项羽。

项羽是怎么死的,项羽自然是自刎乌江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李清照的五绝本身就描述了项羽的死因。

但是,给项羽的死找个最根本的原因,项羽是奔波而亡的——项羽自分裂天下封王侯后,就没有过过一天安稳的日子,其一直都在各路诸侯中平叛,裁决。

“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这实际上说明,楚汉时期,天下是项羽的,是由项羽主宰的,只不过项羽开了倒车,建立了类似周朝的那一套制度而已。

也就是说,项羽是主宰者,是收成者,刘邦只是个创业者而已。


两人身份和性质的不同,是刘邦能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在楚汉前期说楚汉争霸,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刘邦出蜀之后,一边利用各诸侯之间的矛盾让项四地奔走,灭反叛的诸侯、裁定诸侯之间的纷争,一边自身身先士卒,吸引项羽的优势军力,这一切都给了韩信制造了避开项羽精锐之师,一路北伐的机会。

另一方面,刘邦在兵力、物资补给方面给予了韩信支援,让韩信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开拳脚大干。

——韩信赫赫有名的一仗,背水一战,看似韩信是精于兵法,但如果韩信不深知自己就是消耗尽了一支队伍,自己也可以快速得到补充,那么韩信是否还敢如此作战。

总之,在前期,由于眼下的纷争、也由于项羽小看韩信,所以未能及时抽身去阻止韩信,这让韩信在没有后顾之忧,亦无强劲敌手的等条件下一路凯歌。

等韩信坐大,项羽也已经无可奈何,只得拉拢了。


2.韩信角色的复杂。

在楚汉博弈过程中,韩信的角色是否复杂。

实际上韩信的角色很复杂,一方面,其为汉臣,官拜大将军,萧何在蜀中的补给和兵力,源源不断的在向韩信输送。

另一方面,韩信也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创业者的,也就是夺取天下权柄的人物的身份自我认定的。

楚汉后期韩信成为了刘邦项羽之外第三方势力,其自立则楚汉成为三足鼎立局面,其倾向于楚则汉亡,反之则楚亡,这一时期各方都公认韩信是第三方势力。

但实际上,韩信在北伐时,就是这种心态——韩信假齐王事迹众所周知,这时候其就已经表现出自立的动向,但念头总是比动作要更早的,尤其是像韩信这样的很喜欢纠结的人(指对自身道路的选择上,韩信也是败于自身这个缺点)。

其即是刘邦麾下大将,又把自身当做一个夺取天下群雄中的一员,能够有效的把这两个身份和这两个身份各自拥有的资源、优势利用起来,自然是其北伐能够顺利的内在驱动力。


第七军情间


韩信此人,为刘汉皇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在为刘邦效力期间,南征北战,指挥了大大小小无数场战役,皆无一败绩,最后更是逼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韩信之名,至此流芳百世。

韩信足智多谋,用兵之道也颇为诡谲,纵然是以兵马居于劣势的情况下,也能杀得敌方溃不成军,这也正是韩信的高明之处。

楚汉大战陷入胶着期间,双方展开了拉锯战,谁也奈何不了谁,韩信建议刘邦重新开辟战场,从各个方位打击敌军。刘邦虽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却没有给他一兵一卒。

于是韩信就地拉起了一只三万多人的队伍,虽然都是老弱病残,但韩信始终有着过人的智计,依然杀得敌方片甲不留。

三万对二十万,这是一场看似毫无悬念的硬仗,但韩信偏偏具备这扭转乾坤的能力。

先派两千骑兵迂回包抄,在敌军的营帐旁埋伏,一旦赵军离开大营,就伺机下手。然后一万士兵借着夜色,渡河过后背水结阵,背水在兵法上历来是兵家绝地,一旦背水就无退路,必死无疑。

赵国大将陈余得知消息之后,大喜,笑话韩信不懂兵法,自取灭亡,孰不知韩信这一招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汉军自知没了生路,便悍不畏死,奋力杀敌。

赵军久攻不下,准备回到大营之时,却发现自己的大本营早已被汉军攻下,以为汉军援兵来了,便四散而逃。此时,韩信命令部队两面夹击,一举歼灭了赵军。

一场看似充满悬念的战争,就这样不可思议的取得了胜利。

这便是“背水一战”的典故由来,兵法有云“陷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是在有退路的地方,三万将士面对二十万大军,早就四散而逃了,怎么可能还有能力打仗呢。





轻侃古今


我看有别人回答的很详细,就不献丑了。因为我就知道“背水一战”和灭三齐。


真诚地看着你


北伐不仅仅靠韩信,也不仅仅只有三万。


长岛男爵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他只带三万老弱病残就取北伐胜利,具体内容如下;

 

1、声东击西,活捉魏王豹

  汉王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的夏天,刘邦在睢〔sui虽〕水北岸被楚军杀得大败,原来归附汉军的魏王豹看到楚军势力强大,又背叛刘邦投降了项羽。魏王豹当时占据着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他向西进兵可以威胁关中的安全,向南出兵可以截断关中和荥阳的联系,造成配合楚军夹攻荥阳的形势。这对汉军来说,就好像扎在背上的芒刺一样。为了拔掉这根芒刺,刘邦派人去争取魏王豹重新站到自己这方面来,谁知魏王豹不肯答应。刘邦就在这年八月,派韩信、曹参等,率领部队去进攻魏王豹。

  魏王豹听说汉军前来进攻,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领全军,扼守黄河东岸的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封锁黄河渡口临晋津,阻止汉军渡河。柏直还组织了一支别动部队,沿着黄河巡逻;同时还把民用船只全部赶走,不许在河内来往停泊。柏直部署完毕,很是得意,认为汉军如果要渡河,除了通过险要难攻的蒲坂要塞外,再没有别的路了。

  韩信领兵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形势险要,魏王豹又派有重兵把守,知道要从正面进攻很难取胜。经过一番研究,他决定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法。他把汉军大营隔河设置在蒲坂对岸,在军营附近插满了旌旗,并且把汉军方面所有的船只都集中到这里来;白天叫士兵们擂鼓呐喊,夜间灯火通明,调兵遣将忙个不停。表面上,汉军好像是要从这里渡河,实际上韩信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地向北调动,选择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作为渡河地点。

  魏军看到河对岸汉军调动频繁,真以为韩信要从蒲坂渡河了。柏直认为,蒲坂要塞这样坚固,又有重兵把守,而且黄河水流很急,不管韩信有多大本事,也无济于事,魏军只要守住这个要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此,他对黄河上游的防备,根本没有放在心里。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做了大批的小口木桶,几个木桶连成一体,上面绑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作为渡筏。这种渡筏既平稳,浮力又大。汉军乘着这些渡筏,从夏阳偷渡过去。魏军在这里根本没有设防,汉军很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攻下了魏的后方重镇安邑(今山西省安邑县东北)。这时候,魏王豹慌忙领兵迎战,可他哪里是韩信的对手?没有多少天,韩信指挥汉军把魏军打得大败,最后活捉了魏王豹,把他送到驻扎在荥阳的刘邦那里。

2、韩信攻赵,背水为阵

  韩信在灭魏以后,立刻上书刘邦,请求增兵三万,去消灭赵、代这两个割据势力,以改变成皋之战中汉军的不利地位。刘邦批准了韩信的这一作战计划,拨给他步兵三万人,并且加派熟悉河北情况的张耳去协助他。

  汉王二年九月,韩信大破代兵,活捉了代的相国夏说〔yue月〕。经过灭魏、平代两大胜利,韩信收用了一大批俘虏兵,增强了汉军的力量。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领数万人马向东越过太行山,对赵国发动了进攻。汉军和赵军在赵国西部边界的险要隘口--井陉〔xing行〕口相遇,一场决战就要开始了。井陉口是太行山八个隘口之一,就是现在河北省井陉县东面的土门关,在井陉口的西面,有一条长约100里的狭窄驿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赵王歇和赵军统帅陈余集中10多万赵军,扼守井陉口。韩信的军队不过几万人,而且有一半是新招募来的,缺乏训练,没有作战经验。就兵力来说,赵军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战争开始之前,赵国的谋士李左车曾经向统帅陈余提出一个作战计划。首先,他向陈余指出:“韩信在活捉魏王豹以后,出兵攻破代国,现在刘邦又派张耳协助韩信,乘胜来打赵国,汉军士气正旺盛,我们必须避开它的锋芒,不可轻敌。”接着,他又向陈余提出破敌计划说:“汉军从远道来进攻我国,粮草需要从千里以外运来,这就好比要等到樵夫打了柴后才能烧饭,士兵是吃不上饱饭的。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通过;汉军的作战部队虽然已经通过100里的隘口驿道,估计他们的运粮部队必然没有跟上来,一定还在大军的后面,请您拨给我三万人马,从小道去劫夺汉军的粮草,切断汉军的粮运,并且堵住汉军后退的道路。您率领赵军深沟高垒,据险坚守,不要同韩信进行主力决战,使他求战不能,后退无路,这样做,用不了10天,我就可以把韩信、张耳的人头献到您的帐下。否则,我们是一定要被汉军打败的。”

  李左车的作战计划,是依据双方实际情况提出的,比较稳妥可靠。但是书生气十足而又骄傲轻敌的陈余,却说什么“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并且引用兵法上“十则围之,倍则战”(兵力比敌人多10倍,应当采取包围的战法;兵力比敌人多一倍,就可向敌人发动进攻)的话作为根据,来反驳李左车。他说:“汉军号称数万,其实不过几千人。他们从千里以外来进攻赵国,士兵早已疲劳不堪。对这样的弱敌,我们如果避而不打,以后再遇到强敌进攻,又该怎么办呢?这样,各路诸侯就会讥笑我们胆怯,轻易地来攻打我们。”陈余就这样断然地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是一个有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深知敌我力量相差很大,不能直冲猛打,就把大军驻扎在离井陉口很远的地方,观察形势,研究赵军的部署,寻找有利战机。他侦察到赵军统帅陈余拒绝了李左车的作战方案,心中十分高兴。同时,他了解到陈余的胃口很大,想在井陉口一口吞掉汉军。针对陈余这种盲目轻敌的心理,韩信心中形成了一个出奇制胜的作战方案。他立即指挥部队开到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韩信从汉军中挑选了2000名年轻力壮的骑兵,叫他们每人手持一面红旗,等到半夜的时候,趁着天黑悄悄地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本营的侧后方,在那里埋伏下来。韩信嘱咐他们说:“明天我军就要和赵军决战了。赵军如果看到我军后退,一定会倾巢追击。你们乘赵营空虚,赶快攻进去,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插上咱们汉军的红旗。”韩信把任务交代完了,就传令开饭。这次出征和往常不同,往常临战之前,总要饱餐一顿,这次却只给士兵们预备了少量饭菜。将士们不明白是什么缘故。韩信解释说:“大伙儿先少吃一点东西,等到天明大破赵军之后,再举行丰盛的会餐吧!”将士们知道赵军人多势众,是个劲敌,对统帅的话都不敢相信,只得勉强答应说:“是了!”大家壮着胆子出发。

  2000名轻骑兵出发之后不久,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为先锋部队,前进到井陉口附近,沿着绵蔓水摆成阵势。绵蔓水由现在山西省太原市附近北流入井陉口,当年是一条水深流急的河流。韩信知道陈余想把汉军一网打尽,不会攻打汉军的这一万先头部队。他对先头部队的将领说:“赵军已经抢先占据有利地形,筑成壁垒。我们这一万先头部队既不是主力,又没有设置大将旗鼓,陈余必然不肯先来攻打你们。因为他怕一攻打你们,我们后面的主力部队就会往回撤退。”事情果然不出韩信所料,这支先头部队并未遭到任何阻击,就顺利地开到了绵蔓水的东岸,建立起阵地。赵军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讥笑韩信根本不懂得兵法。

3、井陉大战,阵斩陈余

  汉军按照韩信的计划布置完毕,已经天色微明了。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号和仪仗,敲起战鼓,呐喊着向井陉口杀来。陈余看到汉军发起了进攻,认为消灭汉军的机会到了,立刻传令赵军出击。赵军漫山遍野,向汉军冲来,双方大战了很长时间。韩信、张耳假装战败,把旗鼓仪仗都扔掉,向绵蔓水方向后退。赵王歇和陈余看到韩信、张耳后退,误认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就命令全体赵军空营而出。十几万赵军一面争着抢夺战利品,一面追赶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带着汉军主力部队退到绵蔓水边,和原来背水列阵的一万汉军会合起来,重新同赵军展开激战。前面是倾巢追赶过来的敌兵,背后是水深流急的绵蔓水,在这紧要关头,汉军要么是向前拼死杀敌,要么是后退淹死水中。只见汉军将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无不以一当十,拼死战斗。赵军依仗人多势众,往来冲杀了很多次,仍然攻不破汉军阵地。韩信、张耳指挥的汉军,就这样把十几万赵军牢牢地拖住在绵蔓水边。

  再说埋伏在赵营背后的汉军2000名轻骑兵,一看到赵军倾巢出动,就立刻乘虚攻入赵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上了汉军的红旗。霎时间,赵军的大本营竟变成了汉军的大本营。

  赵军在绵蔓水边和汉军苦战了大半天,没有取得胜利。陈余看到士兵们往返冲杀,已经疲劳不堪,活捉韩信、张耳的美梦渐成泡影,便下令鸣金收兵。筋疲力尽的赵军乱哄哄地往回撤退,走到半路,就远远地望见大营的四周已经插满了汉军的红旗,不禁大惊失色,以为赵王已被汉军俘虏,于是抛戈弃甲,纷纷溃逃。赵将虽然杀了不少溃逃的士兵,依然不能制止赵军的溃散。占据赵营的汉军乘势杀出,韩信指挥的汉军主力部队同时反攻过来,把赵军全部彻底打垮,斩了赵军主帅陈余,俘虏了赵王歇。韩信统率的汉军获得了井陉战役的完全胜利。

  战争结束,汉军将领一一呈献斩杀的敌军首级和上报俘虏敌军的数字,庆祝这次战争的胜利。将领们十分佩服韩信的指挥艺术,但是依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纷纷问道:“按照兵法,行军布阵应该是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面临水,现在将军却违反兵法规定,背水列阵,并且充满信心地告诉将士们说,等天明打败赵军再一同会餐。我们当时并不相信您的话,可是您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韩信回答说:“背水为阵在兵法上也是有的,只是诸位没有考察罢了。兵书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之所以要背水列阵,就是按照这个道理。我知道,我在军中时间不太长,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威望来。况且汉军大多数是刚刚招募来的新兵,缺乏训练,战斗意志不够坚定,指挥新军作战,就好比赶着市上的人群去作战一样。因此,必须把他们安置在后退无路的'死地',才能使他们人自为战,拼死冲杀;如果把这些士兵配置在安全地带,有路可逃,一到战斗激烈,他们就会争着逃走,哪里还会听从指挥呢!”将领们听了韩信的解说,都异口同声地说:“您的计策太妙了,我们哪能赶得上啊!”

  韩信破赵之战,在楚、汉战争中是一个重要战役。由于这次战争,使韩信的“背水阵”名传后世,韩信也从此成为一个灵活运用兵法的著名军事家。像“背水阵”这样的战法,我们今天进行正义战争一般不会采用。不过在当时当地,韩信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赵军统帅的轻敌思想,灵活运用兵法上的原则,将计就计,进行背水列阵,故意向敌人露出破绽,引诱赵军脱离有利地形空营来战,然后用奇兵袭击赵军大本营,再两面夹击,一战而胜,全歼赵军。这些都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