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六大國家政策,中醫藥市場再迎利好,進入爆發時期

文 | AI財經社健識局 陳廣晶

編 | AI財經社健識局 嚴冬雪

中醫藥市場大利好。

10月26日,國務院正式發佈《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推動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升級,以及人才建設等六大任務。

這意味著,中醫、中藥已正式獲得國家政策支持,未來其市場將進入爆發式發展時期。

根據《意見》,中醫治未病,中西醫結合,治未病,中醫在基層、慢病治療、康復訓練等領域的作用等,都是重要內容。

而在中藥領域,新藥享有優先審評審批等利好的同時,《意見》中關於中藥材、中成藥質量提高、上下游可追溯等也提出了要求。

由於中醫藥具有“簡便廉驗”的特性,一直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直到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上述《意見》,其在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使命,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然而,與國家層面一直力挺不同,此前社會各界甚至行業內部對中醫、中藥的價值存在不同看法。

由於歷史原因,大批中藥飲品、中成藥儘管銷量樂可觀,但未經過現代科學手段證實,缺少循證醫學證據,安全有效性還面臨質疑。

 

經歷了長期的野蠻生長,很多中藥飲片,中成藥質量不過關,還涉嫌帶金銷售就更是加重了患者和行業人士的不滿。

在《意見》促進和規範中醫藥發展的綜合作用下,業界分析,整個行業也將進入產業升級的陣痛期。

承接六大國家政策,中醫藥市場再迎利好,進入爆發時期

聚焦十餘專科,中醫藥將承接政策紅利

根據《意見》要求,在鼓勵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過程中須完成六大任務。

具體包括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發展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大力推動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中醫藥傳承與開放創新發展,改革和完善中醫藥管理體制機制。

上述六大任務,從中藥生產源頭到臨床用藥終端,對整個中醫藥行業進行了全方位的促進和規範。

而從臨床角度看,至少十大專科將是上述利好政策的著重發力點。

按照《意見》要求,在疾病治療領域,將加強中醫優勢專科,將做優做強骨傷、肛腸、兒科、皮科、婦科、針灸、推拿以及心腦血管病、腎病、周圍血管病等十餘個專科專病。

在大約3年內,相關單位還將篩選出50箇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和100項適宜技術、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向社會發布。

同時,《意見》要求,聚焦癌症、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藥問題等,開展中西醫協同攻關,到2022年形成並推廣50個左右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這意味著,上述常見病多發病將成為中醫藥大顯身手的舞臺。對於醫藥行業,僅兒科市場就達到了千億量級,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市場空間更大。

結合醫保動態調整政策對兒科、心腦血管等的傾斜,業界分析,中藥市場也將大有作為。

承接六大國家政策,中醫藥市場再迎利好,進入爆發時期

行業陣痛將至,中藥飲片、中成藥須升級

除了直接對專科的扶持,《意見》還專門列出多項內容規範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行業。

對於中藥材,《意見》要求到2022年,要基本建立到道地藥材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等級評價體系制度。

對中藥飲片、中成藥,《意見》要求全面提升質量。標準體系建設、生產規範、市場競爭環境,以及臨床價值評估等多方面內容。

特別是,對相關產品的評價還將與公立醫院採購,基藥遴選,醫保目錄調整等直接掛鉤。業界分析,大批中藥,特別是中成藥將面臨衝擊。

數據顯示,過去的三十年,中醫藥市場已經實現了飛速發展,2017年中醫藥產值已經逼近萬億元,相關大健康產業甚至超過2萬億元。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由於標準化程度不高、人工鑑別難度大等原因,中醫藥領域亂象也層出不窮。從飲片摻雜摻假,到中成藥安全有效性缺乏臨床數據支撐。萬億市場背後行業質疑之聲不斷升高,甚至有“中醫將亡於中藥”的論調。

在此基礎上,業界認為,此番國務院發文,也是從源頭,給了中藥市場全面自我清理,整體升級的機遇。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田瑞華在接受央視《焦點訪談》採訪時表示,採用含量測定的方法,以及DNA技術,已經可以分辨以前難以鑑別的中藥材了。這也預示著,在國家鼓勵之下,新技術將在規範行業發展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意見》也提高了中成藥准入門檻。

按照要求,有關部門將建立健全中藥安全、療效評價辦法和技術標準。確實安全有效的藥品,將有機會進入優先審評審批通道。同時,可以想見,不符合要求的產品也無法過關。

而在用5年左右時間,逐步實現中藥重點品種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基礎上,飽受爭議的中藥注射劑還被明文要求加強不良反應監測。分析人士認為,其市場前景堪憂。

承接六大國家政策,中醫藥市場再迎利好,進入爆發時期

對標痛點,中醫藥已是醫改破局良方

此外,從《意見》關於“到2022年,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築牢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等表述看,下沉基層仍然是中醫藥市場發展的主流。中醫藥與基藥一起將成為服務基層醫療,促進分級診療的主力軍。

毫無疑問,結合現代化技術和醫聯體,以“簡便廉驗”的特點,中醫藥已成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新發力點。

可以看到,此前通過醫保談判、帶量採購、打擊騙保,國家醫保部門已經間接為患者節省醫藥費用數十億元。前不久,國家層面又提高了各級公立醫療機構配備基藥的比例,最高達到90%以上。

分析人士認為,在大力推動中醫藥發揮在預防、治療、康復中的作用,特別是在基層的相關作用,無疑會更好地減少患者支出。同時通過醫聯體等方式,還有望實現將慢病患者等留在基層的改革目標。

根據《焦點訪談》報道,2018年,全國中醫診療人次已達10.7億人次,比2012年增長了43.4%,年平均增長6.2%,佔總就醫人次的16.1%,且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增長趨勢更加明顯。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有98.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備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能力,這個數字將很快達到100%。

這也意味著,圍繞基層醫療,醫療、醫藥行業將投入又一場市場爭奪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