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流綠 一城清水 長春伊通河繪就水美城美新畫卷

兩岸流綠 一城清水 長春伊通河繪就水美城美新畫卷

伊通河中段美景

城在水上,水在城裡。一條美麗的河就是一幅流動的風景畫,也是一座城市的血脈和靈性所在。

伊通河,長春的母親河,曾賦予北國春城無限的靈氣,由於缺乏治理也曾被視為“城市之殤”。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民意,更是民生。“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都凸顯了中央對生態環境的重視。

秉承“治理一條河、改變一座城”的理念,2015年,長春市啟動新一輪伊通河綜合治理暨百里生態長廊建設工程,並將其視為百年大計的“一號工程”。

從這一年起,一場歷史罕見的、氣勢恢宏、迄今規模最大的伊通河綜合整治全面鋪開。長春市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和市長任雙組長的伊通河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由分管市級領導擔任辦公室主任,對伊通河綜合治理及黑臭水體治理實行高位統籌、統一指揮,累計召開91次領導小組專題會議,集中破解資金、徵拆難題。

從這一年起,長春市實施伊通河“全區段、全流域、全方位”綜合治理,堅持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水維護綜合施策,堅持工程治理與長效管理協同推進,堅持水岸同治、水城同治統籌佈局,從根本上治理伊通河,重塑千年古流的健康肌理。

從這一年起,長春市建委、規劃、水務等多部門和各城區、開發區協同作戰,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緊迫感,全面展開伊通河綜合治理攻堅戰,努力把伊通河建設成為長春城市安全的“生命線”、綠色宜居的“生態軸”、美麗長春的“景觀帶”。

昔日失去生機的長春母親河——伊通河,如今正演奏出生態治河的時代強音。

75個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治理,長春市被國家評為2018年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2017年9月30日正式開放的南溪溼地公園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長春南部 ;伊通河中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漁航文化公園、工業軌跡公園、治河紀念公園、櫻花島等建成開放,13座橋樑完成加固、亮化改造,33公里綠道全線貫通,不僅讓市民多了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也讓兩岸成為藝術的長廊;全流域防洪工程、景觀生態建設、截汙治汙、道路交通全面推進,“水清、岸綠、樂活”的治理目標變為現實;2018年9月30日,集生態景觀、工業文化於一體的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免費向市民開放,長春這座北國春城,又多了一個城市文化新地標……經過綜合治理的母親河,水質明顯改善,環境顯著提升,生態環境全面恢復。

一城清水入畫來,碧水清流潤民心。一個綠色、智慧、人文、生態、宜居、幸福的長春,用驚豔的姿態再度綻放華彩!

南溪溼地公園猶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長春南部,讓這座城市更加靈動秀美 ;伊通河中段的“十園五島”,不僅讓市民多了休閒娛樂的好出去,也讓兩岸成為藝術的長廊;串湖流域、東新開河流域、新凱河流域治理加速推進,曾經的黑臭水體、河泡荒地變身形成濱河景觀帶和濱河綠地……隨著伊通河綜合治理工程的深入推進,曾被視為“城市之殤 ”的母親河,正變成城市的生態軸,繪就一幅水美城美的新畫卷。

生態優先 水城同治

伊通河是長春的母親河,但隨著近年來城市的快速發展,造成上游植被破壞,大量汙水直排,水質逐步惡化,不僅直接影響水環境質量和廣大市民生產生活,對下游松花江等河流水質也造成一定威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春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建設生態一流的東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總目標,全力以赴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深入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

2015年,伊通河綜合治理暨百里生態長廊建設工程啟動,通過實施全方位、全區段、全流域治理,計劃到2020年將伊通河打造成城市的生命線、生態軸、景觀帶。水環境方面實現伊通河靠山大橋國控斷面水質達標;水生態景觀方面伊通河中段慢行系統全線貫通、交通可達,配套和服務設施全面升級,形成濱河景觀帶和濱河綠地,其他流域以生態修復為主滿足功能性要求。

治理工程分九大任務單元,主要包括伊通河主城區部分(含伊通河中段、南湖匯水區)、南溪溼地、南南段、北北段、串湖流域、東新開河流域、新凱河流域(含西湖)、農安德惠段以及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

高位統籌 一河一策

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用生態文明引領城市轉型升級,如何打響伊通河綜合治理攻堅戰?

長春市將其作為一號重點工程,舉全市之力推進工程建設。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和市長任雙組長的伊通河流域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由分管市級領導擔任辦公室主任,對伊通河綜合治理及黑臭水體治理實行高位統籌、統一指揮。集中破解各類難題。伊通河綜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實現了城市功能、城市水環境質量、城市文化、群眾滿意度全面提升。

在治理過程中,長春市始終把重心放在解決水汙染、提升水環境質量上,組織華東院、北京桑德等多家國內知名專業治水團隊參與設計,一河一策制定整治方案。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方案專家組組長,對方案進行把關論證。全面推行治水工程質量保證金制度,嚴格組織考核驗收,實行按效付費。聘請東北市政院、中科院生態中心作為第三方技術諮詢和評估機構,對竣工工程進行全面評估,確保投資見效、水質達標。

科學統籌 注重實效

“現在的伊通河,景色更美、更通透、更大氣!”家住好景山莊小區的市民孫文峰每天都會到伊通河畔遛彎,和許多世代生活在這裡的“老長春”一樣,幾年前他天天盼著被視為“城市之殤”的伊通河能夠再現波濤拍岸、游魚如梭、水鳥起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昔日風光。如今,希望變為現實。

水環境方面,全流域累計完成截汙納管120公里;治理吐口124個;完成河道清淤347萬立方米;完成了75處黑臭水體治理;建設完成3座汙水處理廠;完成了永寧路等3處溼地及旁側氧化工程;建成區基本實現汙水管網全覆蓋,非汛期無汙水直排。伊通河水質總體向好。 伊通河靠山大橋斷面(國考),2019年1~8月與2015年同期相比,COD、氨氮和總磷指標改善比例分別為69.72%、79.26%和79.36%。

水安全方面,修建提防22公里、護岸98公里,修建140餘處防洪設施,防洪能力明顯提升。伊通河中段已實現200年一遇標準;串湖、西湖、新凱河、東新開河、南南段、北北段流域正在按20年~50年一遇標準實施。

水生態方面,伊通河中段五島十園完成提升改造,33公里綠道全線貫通,新建驛站22座,加固及美化亮化橋樑13座,伊通河風光帶基本建成;全流域新增綠地1350公頃,栽植樹木8萬餘株,新增地被植物20.6萬平方米,新增雕塑83件,新建道路19條。

健全機制 注重長效

“水更清澈了”“臭味沒有了”“環境更美了”“這才是公園該有的樣子”……一句句來自周邊群眾真誠的讚美,是衡量伊通河綜合治理成果最好的標尺。

經過綜合治理的伊通河流域,水質明顯改善,環境顯著提升,生態環境全面恢復,也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欣賞美景。南溪溼地公園吸引了東方白鸛、綠鷺、池鷺、紅嘴鷗等20餘種鳥類遊禽,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舉辦的“東北民俗+溼地文化”主題冰雪活動,吸引遊客3萬餘人;伊通河中段綠道舉辦了全國徒步大賽長春站活動,3000餘名徒步愛好者參加;長春水文化生態園去年國慶期間累計到訪遊客20萬人次,廣大市民開始共享治理成果。

為確保伊通河治理的效果,我市制定了《主城區水汙染防治實施辦法》,堅持水岸協同,建立“管、治、保”一體化綜合治理格局,防止治理成果出現反覆;完成治理的水體及時移交屬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實現由治理向管理的無縫連接;全面落實“河長制”和“湖長制”,建立了四級河長、湖長體系,健全完善了配套制度,形成了“屬地吹哨、部門報到”的工作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