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有一所著名的經濟研究所

西南聯大有一所著名的經濟研究所

瞭解西南聯大歷史的人應該已經知道這所研究所: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


西南聯大有一所著名的經濟研究所

西南聯大時期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院南開商科研究所經濟學部。西南聯大組織模式有點複雜,雖然冠以聯大名,但實際還是獨立於聯大的歸屬南開大學的研究所,絕大多數經費仍由南開大學自籌解決,在當時抗戰環境中,“化緣”資金嚴重短缺,1931年後美國羅氏基金會捐助直到聯大解散返校,這期間得以繼續堅持各項經濟研究,定期發佈著名“南開指數”。就是這樣一所研究所,其貢獻卓著,可謂壯哉!

01我們先了解下它的歷史沿革與發展

1927.9 社會經濟研究委員會成立,是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前身,何廉任主任。

1931.10《南開指數年刊》創刊。1934年改組成立商學院,另設商科研究所經濟學部(簡稱經濟研究所)。

1935.7 經濟研究所開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國自己培養的、教育部承認的第一批經濟學碩士

1939年夏 在重慶沙坪壩南開學校內恢復經濟研究所,同時設昆明辦事處。

1947.8 政治經濟學院改為財政經濟學院,下轄經濟學系、企業管理系(原為工商管理系)、財政系、金融貿易系(原為貨幣銀行系)、會計統計系、經濟研究所等六個單位。

至1950 年共招收13 屆60 多名研究生,培養了一大批海內外著名的經濟學家和高級管理人才。

1979.9 經濟系和經濟研究所招收文革後第一批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學制三年。

1982.4 首批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科(專業點)及其指導教師,世界經濟:滕維藻,中國經濟史:傅築夫

1983.11 教育部批准我校成立經濟學院,谷書堂任院長。

1984.2 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成立,李競能任所長。

1985.2《南開經濟研究》創刊,向國內外公佈發行。

1987.1 臺灣經濟研究所成立,鮑覺民

任所長。

1987.5 交通經濟研究所成立,桑恆康為所長。

1987.11 國際經濟研究所成立,李卓敏任所長,楊叔進任執行所長。

1987.11 南開大學與北美精算學會簽署了合作培養精算學研究生協議,並於 1988 年招收第一屆研究生。

1997.11 南開大學對經濟、管理學科調整。調整後的經濟學院設有經濟學系、金融學系、國際經濟貿易系、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所、人口與發展研究所、交通經濟研究所、臺灣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法研究所、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研究中心等 11 個單位。

2000.12 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逄錦聚任中心主任。

2000.12 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冼國明任中心主任。

2000.12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研究中心,

宮佔奎任中心主任。

2002.6 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所成立,劉秉鐮任所長。

2007.12 數量經濟研究所成立,張曉峒任所長。

2012.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協同創新中心培育組建。

2013.1 第三次學科評估,理論經濟學科排名全國第四,應用經濟學科排名全國第六。

2017年 第四次學科評估,理論經濟學科排名全國第三,應用經濟學科排名全國第八。

可以看出,經濟研究所的力量在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商業學科的調整與發展中起了骨架作用,為八十年代以後派生出的一系列專業研究院/所/中心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實最值得我們去回憶去探究的還是那段令國人刻骨銘心,令世人驕傲的西南聯大時期。

02西南聯大時期經濟研究所的組織與運行機制

西南聯大有一所著名的經濟研究所

國立西南聯大是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聯合組建,師生及學科各有千秋,統一組織起來有點複雜。看了一些史料,也是有點頭暈,就拿教師薪俸發放來講:1939年8月統計,南開大學參加西南聯大教職員中包括楊石先、黃鈺生、陳序經等14人由本校發薪俸,其他包括張伯苓、姜立夫等23人由聯大發放薪俸。我大致理解的是本科是三所大學共同招生,學籍為西南聯大(組建前招的學生學籍仍歸各校管理),各學科教學資源共享,統一管理。研究生則以西南聯大名義三校聯合招考,報考分流到各大學研究所負責培養和管理,是一種教學合作、研究獨立運行的有機聯合。西南聯大名下所屬研究機構分別如下圖所示:

西南聯大有一所著名的經濟研究所

其中南開大學有兩個研究所:邊疆人文研究所,經濟研究所。

經濟研究所是三校中唯一的一個經濟類專業研究所,也是當時華北創立最早的經濟研究所,說其地位翹楚,份量巨大一點不為過。

我們再看一下經濟研究所的機構組成:

1938 陳序經任聯大法商學院院長、經濟研究所主任;

1939年夏 在重慶沙坪壩南開學校內恢復經濟研究所,同時設昆明辦事處。

所長:何廉

研究主任:方顯廷,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共9人,1942年增至27人

主要成員有:何廉、方顯庭、吳大業、陳序經、李卓敏、鮑覺民等;

1946年機構組成是:

主任:何廉

研究主任:方顯廷

教授:張純明、吳大業、葉謙吉、陳振漢

研究員:汪祥春、藤維藻、於登斌、楊叔進

助理研究員:張本懿

助教:鄧綬林

圖書館主任:鄭鍾琨

秘書:陳文明

調查員:丁恆洲

研究員中的汪祥春、藤維藻、楊叔進

就是西南聯大時期從經濟所畢業的研究生,1946年返校時已經留在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了。

03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在西南聯大時期的人才培養

我這裡有一份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北大、南開研究院二十九年(1940年)度招生簡章,我選取其中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本年度本大學研究院招考第一年學生,男女兼收;

南開大學商科研究所經濟學部招考的研究方向為:

1、經濟理論(包括國際貿易與貨幣理論);2、經濟史;3、農業經濟;4、工業經濟;5、統計學;

考試科目:國文、英文、經濟原理、貨幣與銀行、統計學;

另外還有一份附錄,關於三校研究院暫行辦法,有關於當時研究生的獎助待遇的說明,也摘錄部分給大家瞭解:

1、凡成績及格的研究院學生可以申請津貼,此項津貼每年每人600元,按月發放。津貼名額為10人,每一研究部門不超過4人;

2、研究院學生成績優異者,年終給予甲種或乙種獎學金,甲種300元,乙種150元。獲甲種獎學金的總成績平均分不得少於80分,獲乙種獎學金的總成績平均分不得少於75分。獎金人數不超過10人,已獲得津貼的學生不受影響仍可以參與評獎;

怎麼感覺那時的研究生待遇還很豐厚?那津貼一年600元是多還是少呢?我看了楊敬年先生(畢業於經濟研究所的第二屆研究生,著名經濟學家)的一篇回憶文章,他戰時去重慶行政部工作月薪是200元,是研究生津貼的4倍,與我們現在社會收入比較也是相當的。有津貼還有年終獎學金,和我們現在體制也差不多,只是那時津貼有人數限制,現在的研究生助學金是人人有份。

據史料統計,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從1939年恢復到1945年聯大時期共招收7屆研究生(第三屆到第九屆)共35名,畢業學生有24名,其中6名因各種原因未畢業,還有第九屆的5名研究生是在聯大解散返校後畢業的。

這35名研究生的生源質量(本科畢業學校)如何呢?說出來估計要震住你了!

我完整統計了一下:武漢大學:7人;清華大學:4人;中央大學:4人;燕京大學:4人;中央政治學校大學部(與黃埔軍校並列一文一武的學校):3人;西南聯合大學:3人;重慶大學:3人;東北大學:2人;浙江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湖南大學/大夏大學:各1人。

是不是槓槓的?頂尖人才悉被納入經濟研究所。

西南聯大有一所著名的經濟研究所

西南聯大有一所著名的經濟研究所

他們的畢業論文從題目來看,既有理論高度,又有接地氣的實際研究。研究範圍涉及經濟史、經濟理論、國際經濟、貨幣銀行、工業經濟、農業經濟、經濟統計7大門類,舉幾個論文題目:

西南聯大有一所著名的經濟研究所

西南聯大有一所著名的經濟研究所

王正憲的《重慶戰時組別物價之研究》;文廣益的《四川省農佃制度及其改革之途徑》;

屠修德的《沙坪壩學生生活費的研究》;沈慶生的《戰後國際貨幣本位問題之研究》;

楊叔進的《經濟擴展與貨幣政策》;汪祥春的《利息理論的發展》;

藤維藻的《經濟進步與經濟變動中之農業與工業》。藤維藻先生大名鼎鼎,大家都知道吧?第六屆(1943年)經濟研究所畢業生,後任所長,南開大學校長,著名世界經濟學家,現在的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大樓前立有他的塑像。

04戰時(西南聯大時期)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工作成果累累,為戰時及戰後國家經濟政策制定與建設貢獻巨大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從建立起就樹立用近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研究中國經濟,帶著問題研究。除了繼續戰前的研究項目外,戰時特別針對性地開始以下研究:

1、戰時通貨膨脹的研究:蒐集戰時實際資料開展經濟調查,包括家庭收支、批發物價、零售物價、生產數量、工資與薪給、外匯匯價及黃金價格等,撰成

《物價繼漲的經濟學》。相關研究還有中國戰時物價與生產,中國戰時外匯問題,重慶金融市場等;

2、中國農業經濟的研究:開展了中國之農業金融,戰時糧食政策與糧食管制,川北米麵之生產成本,中國土地利用等專題研究,都是通過實地調查,整理分析得出的成果;

3、戰後經濟建設的研究:帶著戰後經濟建設關係國家前途的理念,提前著手研究,開展國際經濟之重建與戰後中國,戰後中國經濟問題研究,戰後經濟建設期中內外資金需求數額估計及其籌措方案等主要三個專題的研究工作,出版了《戰後中國經濟問題》一書;

4、中國經濟史的研究:以中國棉紡織廠區位變更史和中國人口移植史二個專題為中心進行研究;

5、社會與文化問題研究:出版《中國文化詮釋》《文化學概觀》;

6、統計工作:編制指數有

《重慶市批發物價指數》,《重慶市公教人員、商人及地主與工人之生活費指數》

這裡要著重說一下享譽全球的”南開指數“

1934年經濟研究所將發行的《經濟統計季刊》改名為《政治經濟學報》,取消了統計附錄創刊,將本所編制的各種指數,每年彙編成單行本出版,七七事變時出至第二期。到1944年5月改為《南開統計週報》,覆校時停止。期間出版發行的南開指數專刊還有:《中國進出口物價物量及物價交易指數》,《華北批發物價指數》,《天津工人生活費指數》,《天津外匯指數》。《上海外匯指數》等。

從2003年開始南開大學連續17年發佈“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簡稱“南開治理指數”,這是新時期的南開指數。

05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開創了中國經濟”實證研究“的先河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秉持”知中國,服務中國“及”學術中國化“的理念,在方顯廷的率領下,以

鄉村工業和農村經濟為核心,開展了大量而廣泛的社會實地調查。有評價說: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是第一個私人的大規模開展社會調研的研究機構,其社會調查開“風氣之先”,“不僅在國內獨樹一幟,在西方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形成了一個著名的群體:三四十年代以“何廉、方顯廷、張純明、畢相輝、陳振漢、吳頌先”等歐美留學生為主體的“南開經濟學人”。

我忍不住要介紹下這位南開名師:方顯廷。

有人把他比喻為一架不休止的機器,1929年從耶魯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後,就來到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工作,此後十幾年,他把全部身心貢獻給了事業。

這個洋博士的治學準則並不唯西方馬首是瞻,而是理論聯繫實際,注重實際調查。他開展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調查天津地毯工業,他率人走進天津地毯業的大小工廠、作坊和工人中間詢查訪問,詳細瞭解生產組織、制度、發展沿革、生產狀況、設備與技術、廠房和工人生活狀況,獲得大量翔實的原始資料,然後開始歸納整理和統計分析,常常通宵達旦,守著一臺打字機,終日不停地打。那段時間,他放棄新婚假期,白天跑木齋圖書館,晚上還要在寒夜中多次為孩子蓋被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堅持寫作,他卻樂趣無窮。

到1937年整整8年間,他堅持實地考察和統計與實證的方法,從天津工業調查研究入手,後推及河北、山東鄉村工業、農業經濟,進而又進行地方行政、地方政權、社會組織及文化等問題的研究。為搞明瞭經濟現狀歷史背景及其發展演進,還著手中國經濟史的研究。足跡遍及天津地毯業、棉紡織業、棉花運銷業、製鞋業、糧食及磨坊業等工廠作坊,深入華北鄉村工業如河北高陽縣的織布業、寶坻縣的手織工業等。

方顯廷先後寫出了眾多著名的論文專著,代表作有:《天津地毯工業》。《中國工業化之統計分析》,《河北省之工業化與勞工》,《天津織布工業》,《中國之鄉村工業》,《中國之糧食及磨坊業》,《華北鄉村織布工業與商人僱主制度》,《由寶坻之手織工業觀察工業制度之演變》,《中國之合作運動》,《天津棉花運銷概況》,《中國之棉紡織業》等。

他不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而是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建立起一套純熟的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方法。形成了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與眾不同的研究特色與風氣,延續至今,造就了幾代著名經濟學家。

本文內容參考:《南開逸事》《抗戰烽火中的南開大學》及南開大學官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