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超一流武将最多,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都在前7,为何蜀汉第一个灭亡?

魁哥说三国


兵不在多,在精,将不在勇,在谋,刘备有五虎上将,曹操有五子良将,孙权更有江东十二虎将,一点也不比刘备少。

冷兵器时代,绝不是因为实力强就一定能打胜仗,实力固然是战争取胜的关健因素,但并不是绝对因素。如果仅凭实力就能取胜的话,那么战争就不用打了。



西汉建立之初,兵仙韩信除了垓下之战是以绝对优势取胜的战争外,其它战争无一不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项羽更是以少胜多的鼻祖,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无一不是经典战役。

时间到了三国时期,也同样存在这样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也在隆中对中说过,曹操能够击败袁绍,以弱胜强,并不是因为天时,而是因为人的谋略。



一流武将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作用,一场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主帅的谋略和将领及士兵的配合与士气,武将再历害,在战争中也只有一个人勇猛,一个人再能打,能对付千军万马吗?当然不能了。

按三国演义来说,刘备是拥有五虎上将的,但是刘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关羽和张飞两员武将,后来赵云加入,赤壁之战后黄忠加入,最后是马超加入,刘备的五虎上将除了关羽和张飞外,加入都很晚了。



晚到天下局势已经稳定下来了,当刘备只有关羽张飞的时候,曹操已经有战将千员,士卒数十万,曹操与刘备的势力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依靠武将的勇猛而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当然也存在这种事,比如赵子龙七进七出大战长坂坡,张翼德单骑喝断当阳桥,阻挡曹操百万大军,但这事毕意是极少出现的。



而由于武将的鲁莽,导致刘备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也是刘备集团最丢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排名第四的武将,在正史中,是排名每一的猛将,但是关羽不仅把荆州丢了,而且把自已的命也丢了。

关羽一死,刘备震怒,欲为关羽报仇并誓言夺回荆州,而关羽之死则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关羽在被杀的第二年,张飞也被手下人杀死,刘备在伐吴时,老将黄忠战死,刘备在夷陵大败的消息传来不久,马超也病死了,随后赵云也病死了。



夷陵之战后,蜀汉五虎上将全部去世,再也没有五虎上将了,而蜀汉由于人才调零,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已经非常少了,武将严重缺乏。

可是话又说回来,刘备除了五虎上将还有什么?冷兵器时代,人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什么也没有,战争中的掠夺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打天下除了要一流的武将外,还需要一流的文臣谋将,可是刘备有吗?



曹操不仅有五子良将,还是曹家及夏侯家的宗亲支持,除了这些,曹操还有一大批的文臣、谋士和其他的武将,相比之下,刘备缺少的,不是一点半点的人才。

三国鼎立后,局势进入平衡发展期,三国都依靠各自国内的资源发展,这个时候比拼的就不是谋略了,而是实力,从比拼谋略到比拼实力的变化,反映了三国的斗争已由直接对抗进入到消耗期。



到了这一步,什么五虎上将,哪怕是十大上将,也可能没用了,进入消耗战,就是谁的实力最弱,谁第一个被消灭。

毫无疑问,三国时期蜀汉的实力最弱,在消耗战中,远远不及曹魏,曹魏的地盘是9个州,蜀汉只有一个1个州,曹魏的人口是蜀汉的4到5倍,军队是蜀汉的4到5倍,蜀汉不被灭亡,谁会灭亡呢?



哪怕是东吴孙权的实力,是双倍于蜀汉,自然也就是蜀汉第一个被灭亡 ,柿子都是拣软的捏,打仗也是一样,先吃掉最弱小的蜀汉,是三国时期另外两国既定的国策,所以刘备集团是最先灭亡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正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其实刘备不仅不仅武将勇猛,还同时占有卧龙凤雏两大谋士,那么为什么这样的高配,却还是最先灭亡的呢?有以下几点:第一,根基不稳。

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官二代,所以建立的政权很早,另外除掉董卓之后,曹操的竞争对手只有有勇无谋的袁绍,袁绍虽有雄兵,但是谋略欠缺,很难成就大事,所以说,曹操就得以建立自己的实力,成为丞相之后的他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他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官场是如鱼得水,很快把大权掌控在手中,独占整个北方。而孙权接替了哥哥的位置后就一直都在养精蓄锐,赤壁之前东吴几乎无战事,这就给本身就很富庶的东吴更加增添了实力。而刘备长坂坡一战之后,才带着百姓入川,而川蜀之地本身就很凄凉,再加上刘备当时刚刚兵败,又被百姓拖累,需要很长一段才能修养过来,所以说,从根基上刘备就已经大大的吃亏了。

其次,将寡,刘备入蜀之时,手下仅有关、张、赵三人,黄忠和马超都是入川之后才归顺刘备的。而曹操手下除了夏侯和曹氏兄弟外,还有李典、乐进、徐晃、许褚、张辽、典韦等上将,虽然除典韦以外都没能够上三国英雄榜,但是他们的能力,也仅次于五虎将而已。

第三,谋士少,刘备手下无过卧龙凤雏法正等人,又加上诸葛亮独断专行,所以在刘备处很难听到除诸葛亮之外的第二意见,诸葛亮虽然能力很强,但是人无完人,掌管国事这方面,做丞相绝对无人可比,然而军事才能,却稍逊一些,诸葛亮带兵,多赖计策,在同一时期,他还是要稍逊司马懿、周瑜等人。然而凤雏庞统自跟随刘备以来才几年的时间,便英年早逝了。

所以综上所述,西蜀虽有五虎,又有卧龙凤雏,可是还是最先一个被灭国的原因。


杨金东


一,这不是足球比赛,就11个人的场上对战,全明星队,每个人都那么闪亮,每个人都可以以一打三。没有明星的克罗地亚也可以拿下世界杯亚军,反而,全明星的战队打不出以核心输出的完美配合。

二,战争打的是战略,领导者的战略思想成为左右战争胜负的关键。但是,所在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局势不同,战略方针也会不同。这样,全局方针和局部方针相互制衡,达到所需战略目标。

三,越是能力强的下属,越是不好的领导。给了关键位置,怕没人制约他,像司马懿、诸葛亮。不给关键位置,怕他们不满意,同时,也不能发挥他们的有效能力。所以,强不强,得围绕着君主转。

四,战争打的是资源,甚至是资源的补给。三国蜀国根基最浅,战争时间拉的越长,对蜀国越不利。而且,战将的年龄逐年增长,三国中蜀国的第二梯队远远不如其他两国,所以,蜀国给了人们盛极一时的表象,而随时间的流逝,盛而转衰。此消彼长,蜀国便失去了优势。

五,战将云集,但不能成为一边倒的局势,哪这种暂时的优势,不能成为胜负关键的决定因素。战势多变,时机一失,盛而转衰。

五点浅谈,个人愚见,望能有益。


信铁锋


有这样一个国家,它的主要领土处于一个巨大的盆地之间,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在军事态势上,易守难攻,但想要出去打别人,也千难万难。这个国家就是蜀汉。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往往过于看中武将的武力值,忽略了真实历史中军事作战的客观条件。

自赤壁之战后,从建安十四年至建安二十四年这段时间,是刘备集团的上升期,也是这群武将们的职业黄金期。刘备带着他们先后收复荆州各郡、迫降刘璋占领西蜀,击败曹操攻取汉中,实力大增,进而建立了蜀汉政权。

然而这一切的终点,也就止于建安二十四年,东吴孙权破坏孙刘联盟,白衣渡江,奇袭荆州,趁关羽北上攻取襄樊之际,袭击荆州,关羽被杀。两年之后,刘备亲率大军伐吴,深入吴境,僵持了几个月后,最终在夷陵被陆逊火攻大败,刘备败归永安。基本上,蜀汉前期的将领都是在这一时间段魂归九泉的。

实际上这次刘备伐吴的兵力至多不过10万,但这10万人马,几乎折损了5万,已经耗尽了这些年蜀汉的积蓄。此事的蜀中,人口稀少,农业生产开发不如曹操据有的北方,也不能孙权的江东。以蜀汉的国力,极限的常备军加上各地守卫军,不会超过15万,是三国之中最弱的。

荆襄战场,一直是魏蜀吴三国之间争夺的主要战场,因为这一区域的战略位置极其关键,若蜀汉集团全数占有荆州,那么北上即可威胁曹魏的统治中心,沿江东下,即刻就能抵达东吴建业。

赤壁之战本,孙刘联盟中出力最多的是东吴,却在战后的战果瓜分中所获荆州郡县最少,东吴在周瑜死后,为继续维持孙刘联盟,只能暂时忍让,许刘备“请都督荆州”,使得刘备获得了吴属南郡部分,同时也能完全腾出手来与曹操争夺汉中。

但这种联盟的脆弱之处,就在于双方最大冲突,就在战略规划上。荆州时蜀汉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据有荆州,可两线出兵,同时以荆州的人口和富庶,能够保证从荆州出兵,要比从汉中出兵,后勤补给更加有保障。对于东吴而言,荆州依然十分关键,荆州掌握在敌人手中,就意味着只要敌人有相对完整的水军,既可沿江威胁自己的政权统治核心,同时江淮战场上曹操的严防死守,以南攻北,完全没有机会。

所以孙权选择了向曹操称臣,奇袭荆州,于是孙刘联盟破裂。而刘备也并非只是为关羽报仇才发动夷陵之战,而是荆州一失,整个“隆中对”所确立的蜀汉战略规划完全破产,刘备试图重新夺回荆州,然而最终却也以失败告终。

在这样的战略目的下,军事总指挥是刘备,战术制定是大家商议着来办的,并不存在重用不重用的问题。再者而言,所谓蜀汉五虎将,其实几乎没有一个有过独立指挥大规模军团协同作战经验的。

而蜀汉第一个亡国,大致上是因为到了姜维主持内外军事时,在24年里接连进行了11此北伐,结果大胜两次,小胜3次,相距不克,于曹魏而言,既没有丢失城池,人口也没有被蜀汉掠夺,军力也没有削减,而于蜀汉而言,虽然姜维北伐收的也快,军队损失不大,但蜀汉人口依然没有增长,考虑到从成都调转后勤军粮出秦川作战的困难,此举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由此频繁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衰退,这也就是笔者开篇所言,蜀汉想要打出去也千难万难的原因。本身经济发展就不如其他两国,加上道路险阻,运输军粮的成本增长许多倍,损耗巨大,从而使得蜀汉北伐后继乏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至此,司马氏为了加快篡魏立国,只能先拿蜀汉开刀建立威信,五路大军伐蜀,其中自然有成都的决策失误,也有蜀汉国力衰退,军力不足以应付的硬伤。无论怎么守,都是守不住的。自古在蜀种建立政权的,除了汉中王刘邦成功逆袭外,没有一个成功的。


坍塌的历史观


首先呢,战争拼的不是个人武力,而是综合实力。

蜀国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特别是赵云,可是说排三国武将第二了。可是魏国也有五子良将,吴国有十二虎臣。各国都有自己的开国大将。可是我们发现等到三国一统的时候,这些老将们都已先后消亡(老兵不死,只是会逐渐消亡)。

军事上,那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后继乏人,蜀国后基本是无人可用了的,除了姜维,廖化(也已是暮年迟迟)之外,基本无将可用以致于在对抗魏国时,出现无将可守,被邓艾钻了空子。而魏国司马兄弟,邓艾钟会之名将,在灭蜀之战中,显示出其极强的军事才能。

政治上,魏国司马昭精明强干,政治清明,魏国在其统治下,综合国力,是芝麻开花。反观蜀国,刘禅本来就不擅政事,诸葛亮在时,总揽朝政,亲力亲为,刘禅没有得到君主的的锻炼,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阿斗。而在诸葛亮去逝后,随着诸葛为刘禅安排的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去逝,内侍黄皓更是变本加厉的把持朝政,操权弄威,并且还与姜维有过节,严重排挤姜维,使姜维一度屯田避祸。使得蜀国国力一度下滑。蜀魏两国一个是政治清明,国力日盛,一个是宦官当道,国力渐衰。所以蜀国被魏国灭亡是一定的。

最后,说一下,其实在灭蜀灭吴之间,先选择灭蜀,司马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原因如下:1,灭吴成本有点大,这主要是因为,灭吴国要水战,修造战船,还得开水道,工程有点大,旷日持久。2,水土不服,南方气候潮湿,怕发生疾疫。3,先灭蜀国还有一个好处是就可以借沿水势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相比较来说将来灭吴会更容易。4,柿子得挑软的捏,蜀国太弱了,好打。


蝶谷幽兰


战争拼的的国力,而非武将,所谓大国不尚权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阴谋阳谋都是无效的。在三国初期,刘备面对的一直是被其他对手的实力所绝对碾压,因此,纵使武将再优秀,也是无济于事。

到了三国中期,随着刘备占据关中和川蜀,他所拥有的一流武将开始显示出越来越强力的战斗力,这也是蜀国的巅峰时期了,但是由于其政治结构的不稳定,刘备一直不敢倾巢而出,必须留守大量兵马镇守后方,实际可用于对外征战的并不多,这也为蜀国最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到了蜀国的后期,一流大将开始逐渐凋零,再加上没有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是刘备当时订立的政治结构),导致后续没有强有力的继任者,再加之蜀国本来就是三国中经济实力最弱的一方,在长期的消耗战中,第一个被灭亡也是必然的结果。

写在最后:诸葛亮早就预见到蜀国的命运了,因此在蜀国的后期,诸葛亮的晚年,他才不顾一切的去出兵伐魏,明知胜少败多,诸葛亮还得不断的压榨蜀国的百姓,凑足军粮去讨伐魏国,但是一人之力终归无法改变大势,最终蜀国还是走向了灭亡。


科技商业史


战争从来打的就不是个人武力,而是资源,是后勤。就好比成龙早期的电影一样,成龙武功总是不如反派BOSS,经常被打得半死,但是你架不住他抗揍啊,每次倒下都能站起来,最终把对方拖死。


打仗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资源,哪怕你前期赢了99场,只要打不死别人,别人只要胜1场,你就死了。

因此,蜀国最先灭亡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 人才凋零:好的将领虽然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但是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三分天下之前,诸侯众多,各方战斗不断,但大的战役极少,小的战斗中猛将的作用会被放大,而刘备手下一流猛将很多,这也是刘备能够白手起家的重要原因。但到蜀国后期,随着第一代猛将逐渐凋零,人才断代,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以至于“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后主刘禅投降时五虎上将战死的战死,病死的病死,都早已不在了。



2、地理劣势:吴国多水域,擅水战,而北方兵将只擅陆战,如果先打东吴,一旦战事不利怕是会被两家围攻。加上蜀国一直在北伐,与魏国间战事不断,而孙吴采取的是守势,因此魏国必然先打蜀国。


3、资源不足:自关羽失荆州开始,蜀国的战略就滑向了失控状态,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已无实施的可能。尔后刘备伐吴,夷陵大败致使蜀国兵员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加上益州相比荆州贫穷,在连年战争之后已尽显疲敝。荆州丢失之后,土地、粮食、人口、财富都没了保证,只剩下益州的蜀国,各方面资源全面落入下风,连休养生息,打持久战的机会都没有了。

总之,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是一两场战役就能决定胜负的,所谓韩白之勇,非粮不战,最终打的还是资源或者说综合国力。


读古今社会


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方,却是最作死的一方,最先灭亡并不奇怪。

一流的武将,只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已,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和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丞相,更加重要,当然,也离不开地盘、经济、人口等重要因素。

1、建立政权最晚,根基最薄弱

曹操很早就统一了北方,网罗了北方大部分杰出的贤人、武将,而且还牢牢挟持着汉太子,以天子名义四处征讨,消灭了北方的割据势力。他恢复生产,兴修水利,扩大农田,奖励农桑,安置流亡人口,在北方建立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

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君臣精诚团结,民心依附,拥有长江天险,江东才俊尽被其所用。

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快五十岁了,还没有立锥之地,没有一寸根据地,像一条丧家之犬一样,被曹操赶着携民渡江。

接下来就是孙刘联盟火烧赤壁,暂时击退了曹魏。刘备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软硬兼施,伐战邦交结合,取了汉中、益州等地,才入川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权。而此时的魏、吴政权,已经存在并发展了二三十年。

作为一个外来的统治者,再怎么根正苗红,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扎根生长,而这个时间,可能长达两代人。

用现在的话说,刘备入蜀没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无论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是三国中最薄弱的。

2、建国之初,征伐不断,国力损耗

总结刘备的经历,可以说是:颠沛流离,戎马一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他出场到他死,都在打仗,战则生,和则死。

刘备刚刚登基,兴举国之兵伐吴,耗尽钱粮,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国元气大伤。刘备死后,在诸葛亮与姜维掌握兵权的那些年,蜀汉不停北伐,钱粮损耗极大,民力损失殆尽。

为了积攒北伐的钱粮,蜀汉税负极重,富庶的巴蜀被无尽的征战吸干了血,蜀汉第一个亡国,何尝不是巴蜀人之福。

3、朝廷昏暗,奸臣当道,后主投降之心坚决

新版三国中,刘备伐吴兵败回来,住在白帝城,病重将死,诸葛亮跟刘禅说,你爸在白帝城叫你过去,走吧,跟我去看看。

刘禅难过得哭了,诸葛亮一看,这孩子还有点良心。

结果刘禅流着泪说,我能带上我的蛐蛐儿吗,去这么远的地方,没人喂它们,很可怜的。


诸葛亮一口老血到了嘴里,又咽下去了。

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崇信奸臣黄皓,贬斥杨仪,疏远姜维,最后小人黄皓竟然擅自干预朝政,蜀汉逐渐走向衰败。

当邓艾偷渡阴平,袭击成都的时候,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刘禅拒绝了儿子刘谌背城一战的请求,也拒绝了霍弋守卫成都的主张,携带文武百官向邓艾投降。

刘备痛恨的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却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也成了这样。

陈寿在写《三国志》时,称刘禅为后主,从此被俘亡国的君主都叫后主了。

比较搞笑的是,蜀国天天喊着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但是王业一直都在偏安,汉贼一直都两立着。


平凡人读史记


三国时代人人知道,是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之一,(220年-280年)是上接东汉下接西晋的一段战争历史时期,分别是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的时候,刘联军把曹操击败的同时,并建立国家。

这个国家的建立,是三国最原始的雏形刘备一生征战,建立了蜀汉,可是蜀汉却是在三国争霸中当中第一个灭亡啊!在这个三足鼎立的时代,为什么蜀国会第一个灭亡呢?

一、 天时。在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发身亡,活了六十三岁,葬在了惠陵。 刚打下的江山还没享受就病逝,之后诸葛亮,以儆效尤,便听刘备遗言,辅佐刘备的大儿子刘禅为帝,并且和东吴孙权再次联盟,以至于恢复国家的鼎盛。在三国中后期,诸葛亮带领军队无数英雄豪杰北伐曹魏,但还是不能改变三个国家的分布格局以及政治格局。

刘备是刘胜的后代子孙,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政治家。只能说刘备死的不是时候啊,如果说刘备在世,和诸葛亮相互配合,那可是强强联手啊,怎么可能让蜀汉这么快就淡出历史的地图的板块呢?只能说刘备死的真不是时候啊,失去了天时 。

二、 地利。蜀汉可是出了名的山川险要之地啊!古人记载蜀道之路简直比登天还难啊,可见地势多么险要由此可以看出,蜀汉的地势是多么险要,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虽然对打仗有用,但是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就不好了,耕地不多直接导致粮食也就不多,再加上关羽大意,失去荆州,雪上加霜,能耕种的地更是少之又少。

没有了更多的耕地就没有了更多的粮食,蜀汉的面积只有107万平方公里。在历史记载中,公元262年,吴国的面积高达145万平方公里,在用一年中,魏国的面积更是达到了291万平方公里,国家的面积大小,更是决定了人数的多少!

如果你手中有五万大军!而别人的手中有十万大军!在那个还是冷兵器的年代!无疑是人数的多少决定了战争的成功与失败啊!军人不足,是兵家的大忌,没有占据更好的地利啊

三、人和。由于关羽的大意而失去荆州,造成蜀汉耕地面积的减少,也使蜀汉在整体人口,落后于曹魏和东吴两个国家,更是严重的导致军人不足,魏国出兵征战的人数就高达20万大军!仅仅是出征讨伐蜀国的军数啊!而蜀国全国的兵力才有10万啊,这是多么大的差别呀!

四、 在刘备死后,刘婵继承了父亲刘备辛苦打下来的大业,在诸葛亮出兵讨伐的时候,更是写了千古流传的出师表一书警示刘婵,“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而刘婵却最后却不听诸葛亮的劝,亲进近小人,远离贤臣。

这个更是让不少的忠良的人死在小人的手里,这无疑是推进蜀汉的灭亡啊!没有达到诸葛亮要求的人和目的啊!









小夏日常生活


1.战将是决定战争的重要因素,却不是王朝更迭的唯一因素。笼统地来讲,内政外交的稳定,经济的富强,归根到底百姓的充实,才有利于军事的强大,君主放心,将军有可用之兵,老中青的将领梯次分布,合理而分明等等,这些重要因素,哪一方占据的优势多,就发展的快。三国争雄是拉锯战,是魏蜀吴综合实力的较量。

2.对比同期的魏、吴两国,从地缘、内政、军事上,曹魏一直占据主动的优势,自赤壁之战之后,吴和蜀才有抗衡的底气,而战将来说,魏国和吴国也是人才辈出,并且随着战争的后期主动出击等不断消耗,本是富庶的蜀国也是疲惫不堪,后来诸葛亮采取休养生息。当时蜀中大将陆续凋零,年轻一辈短缺,不堪重任。刘婵又不争气,曹魏、司马一系无论人才补给还是修养生息上都要快过吴蜀两地。吴国君主孙权本就是有作为的人,乃是善守天下的人。一直虎踞江东就是曹丕也不得不安抚。再对比蜀中,大将已不复,刘禅连孔明都无奈,作为优势的曹魏,当然是先拿下蜀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