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仿製藥”到“創新藥”,創新就是要走在別人前頭

目前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特別是抗生素濫用導致的細菌耐藥性問題已成為臨床治療最為棘手的難題之一,然而這樣的難題正被重慶科研團隊逐漸攻破,這背後的科研帶頭人正是現任重慶大學藥學院院長、海外高層次專家賀耘教授,他領導參與了數十項創新藥物研發項目。在賀耘的帶領下,重慶科研團隊目前針對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已經有了重大進展,有望在未來的2-3年進入市場。

從“仿製藥”到“創新藥”,創新就是要走在別人前頭

除了進行抗生素的創新藥物研究之外,賀耘在抗癌、抗病毒、糖尿病、代謝病等創新藥物研究中也取得一系列成果。

行行查,行業研究數據庫 www.hanghangcha.com

醫藥產品研發週期長,投入高。以創新藥為例,從最初發現階段到最終上市銷售的完整歷程來看,創新藥的研發難度大,5000-10000個候選化合物才能有一個藥物最終上市,新藥的研發要經歷化合物篩選、臨床前試驗、臨床試驗、註冊申報等過程,每個階段均需要持續投入,一個創新藥研發週期耗時可長達10年,所以創新藥的研發需要持續的巨大資金投入。

從“仿製藥”到“創新藥”,創新就是要走在別人前頭

國內一共經歷了三種藥品定價模式:1)1949年~1978年政府定價;2)政府指導價;3)市場調節價。仿製藥企業自主定價開始於2000年,要比原研藥和創新藥早約15年,主要因為仿製藥數量眾多,政府希望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促使仿製藥價格合理化,但市場競爭下的仿製藥定價與其真實價值仍然大相徑庭。

從“仿製藥”到“創新藥”,創新就是要走在別人前頭

2015年以來,政府發佈一系列政策鼓勵創新藥的研發,包括進行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加強專利保護、探索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等。2017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上市藥品目錄集,探索建立藥品專利的鏈接制度,開展藥品專利期補償的試點,完善和落實數據保護制度。一系列的改革為創新藥獲得可預期的合理回報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激發了國內企業投資創新藥的熱情。

從“仿製藥”到“創新藥”,創新就是要走在別人前頭

行行查,行業研究數據庫

請至網站www.hanghangcha.com

手機訪問“行行查”小程序更方便


從“仿製藥”到“創新藥”,創新就是要走在別人前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