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聖泉宮又稱聖泉祖殿,始建於後唐年間公元930年,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法主仙妃文化信仰發祥地,位於仙遊縣孝仁裡鄭宅(今鯉南鎮聖泉村),唐御史中丞鄭良士故里。

清康熙《仙遊縣志》之十五卷載;聖泉在縣南七里,一名“龍井”。曰;聖泉者,唐時有法主聖妃以鐵鞭所引之泉也,今立宮以祀之,亦曰;聖泉宮。《舊經》雲:“其泉秋淺微冬枯涸,春農將作、設祭方湧,灌田千餘畆。”明弘治乙未年,大旱。沙縣人來此請水有驗。

聖泉宮供奉法主仙妃,又稱聖祖仙姬,俗姓許,故稱許仙姑。晚唐許仙姑,浙江金華人,曾學道於黎山老母。法成,雲遊四方,唐昭宗乾寧間入仙遊,行至鞏橋鄭宅,視此間鍾靈敏秀,誠定居勝地,乃向鄭家祖媽求賜宅地,鄭家祖媽慨然與之。許仙姑感恩面謝,祝願鄭氏子孫官運亨通。鄭家祖媽謂曰:仕官者皆離鄉背井,離母離妻,非老身所求。唯敝村水利不興,多遭苦旱,望仙姑助修水利,造福後代,以拯萬民。仙姑概然相許。

許仙姑通曉水文地理,既允修水利,遂親自勘察附近各地,發現“苦溪下雨大水流,雨停無水流”異象,探明苦溪地下多沙石結構水必往低處之理,若能尋出地下泉眼,必可得水。親率民眾挖出井亭邊、珠山橋下、廬碑、龍井、碗井(三穴)七個泉眼,地泉瀑湧。即縣誌所云;“鐵鞭托地,以成泉”。又開溝築壩,水到渠成,順流而東,灌溉附近七村近萬畝良田。雖久旱不竭,萬民得利,誠為聖泉。

許仙姑定居鞏橋鄭宅後,她興水利、製藥茶、濟世人等諸多善舉,深受當百姓崇敬。後梁末六月初一日許仙姑仙逝於溪邊,此地名曰“倒橋頭”。

後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唐御史中丞鄭良士公暨長子禮部尚書鄭元弼公,為感念許仙姑法創水功,濟世救民的功勳,特舍地捐資在草廬原址上,創建宮殿,號“聖泉宮”,奉祀許氏仙姑,眾稱聖泉媽,後敕封法主仙妃,分靈宮又稱聖祖媽、聖祖娘娘、法主媽、孩子媽、金華大仙、金華聖母等。法主仙姬聖功法力,廣披四方,由祖殿分祀法主仙妃者,有六百多宮,可謂源流普潤。歷代官民進殿進香,祈賜福祿壽、榮添財丁貴皆有效驗。

許氏仙姑法創水功, 利澤千秋,宋度宗御賜“法創水功,萬世稱尊”宸翰幅; 明神宗御賜“水為救民”宸翰幅。

改革開放後,仙妃文化深受百姓敬仰,2015年10月,法主仙妃聖泉媽信俗列入莆田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月,法主仙妃聖祖媽信俗列入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聖泉祖殿始建於公元930年,宋鹹淳九年(1273),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各有大修,至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其規模基本定局。宮殿模式,莊嚴堂皇。地處盆地,群山含翠,秀水環流,環境奇麗。後遠靠大蜚山,穩如泰山;前峰雄鷹展翅,獅象保口;西有飛鳳銜書,九龍搶珠;東連筆架山,八仙過海,日月輝映。宮殿坐北向南,五間兩進,穴號飛蝶,中間三間為“金桶”、“四窗”、 十八對柱之石土木結構。兩邊上下為廂房,廊前一對石柱,鐫刻清名家手書“靈山不遠,惠水常流”對聯。中大門上懸有唐御史中丞鄭良士題立“聖泉祖殿”匾額。宮內所保存的清康熙十年的《令行禁止》殘碑,清道光年間的“源流普潤”等5塊貼金古匾和“德育”等4塊陽刻貼金聯板,以及清代道教神像掛軸16幅、清代鑾椅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宮庭前遺留仙妃祭法所用“文房四寶”,石皿法器,天然妙成。其中“水池”,系後唐古水井,患者在井中吸水飲服,有水到病除之效,曾有“飛蝶甦命”之譽。宮庭前方分別為文化廣場,文化戲臺、老人文化活動中心和仙妃亭;在宮左側百米處,有法主仙妃手植的一棵古樟,主幹需十多個成年人才能合抱,樹齡1100多歲,依然枝繁葉茂,令人讚歎不已,現列為“福建省一級古樹名木”。宮的右側一千米處仍有仙妃祭法引泉的井亭邊井、廬陂橋下井、大龍井等七井泉脈,依然福澤萬民。2009年11月16日,聖泉宮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聖泉宮成為了海內外遊客和法主仙妃信眾旅遊朝聖觀光勝地。

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泉州市信眾到聖泉祖殿進香。

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仙遊鯉南鎮有座千年古廟,聖泉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