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澳門(葡語Macau、英語Macao),簡稱“澳”,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廣東省珠海市拱北相接,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相望,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臨中國南海。由澳門半島和氹仔、路環二島組成,陸地面積32.8平方公里,總人口67.2萬人。(截至2019年8月)。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的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並將此闢為殖民地。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100多年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澳門是一個國際自由港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其著名的輕工業、旅遊業、酒店業和娛樂場使澳門長盛不衰,成為全球發達、富裕的地區之一。2017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錄得4042.0億澳門元。

澳門景點篇

澳門歷史城區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包括22座建築及8個廣場前地。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一、大三巴牌坊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語: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 ,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 ,同時也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聖經”。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裡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西藥在這裡開始流入華夏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裡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澳門迴歸後,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裡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迴歸歷史。

二、媽閣廟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媽祖閣坐落在澳門半島的西南面,沿岸修建,背山面海,石獅鎮門,飛簷凌空,是澳門的三大禪院之一。澳門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初建於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后廟,位於澳門的西南方。主要建築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廟內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媽祖,又稱“天后娘娘”、“天妃娘娘”,人稱能預言吉凶,常於海上幫助商人和漁人化險為夷,消災解難,於是福建人與當地人商議在現址立廟祀奉。

三、聖老楞佐教堂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聖老楞佐教堂,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於風順堂街,澳門慈幼中學的正對面。實際建築年份已不可測,但據史料記載,推算出教堂是1569年間左右由耶穌會會士創建的一座木製小教堂。而據教堂內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重修應在1618年,至於現時教堂的規模則是在1844年改建後而成的。聖老楞佐教堂早年建成的時候,因為它靠近碼頭,所以教堂內立有風信旗杆,是葡萄牙人決定是否出海的重要指標。《澳門記略》載:“西南則有風信廟,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歸,祈風信於此。”所以這座教堂也被俗稱為“風信堂”。後來,因廣東話中“信”“順”同音,也許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吧,“風信”轉為“風順”,而“風順堂街”和“風順堂區”也因此得名。和玫瑰堂以及聖若瑟小堂不同,聖老楞佐教堂建築高聳,氣勢逼人,歐洲古典的風格帶有點巴洛克的味道。由於整個建築並非坐落於廣場(前地),或者出於某段景的位置,所以為了突出整個教堂的存在,並要作為一個住宅區域的中心,於是在教堂的下面,加了有近一層高的高臺,使它顯得更加挺拔顯眼。而善男信女拾級而上的過程,也變成進入教堂膜拜前的一種儀式。另外一點和前兩處教堂的不同是聖老楞佐教堂的佔地較大,所以在教堂的周圍有比較大面積的院子,院子裡種滿了生機盎然的植物,在空間和視覺上和周圍緊鄰著的住宅樓做了區隔,所以進入教堂大門基本上也只關注到建築的本體、周圍的植栽以及其間仰頭的藍天,不見俗世的喧囂,幽靜怡人。

四、伯多祿五世劇院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伯多祿五世劇院(Teatro de Pedro V)(通稱為崗頂劇院,另稱馬蛟戲院,崗頂波樓),是位於澳門崗頂前地的古老劇院,被認定為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1860年由澳門的葡萄牙人集資興建,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建成初期只建成主體部份,其後1873年再於入口正面加建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義的三角楣。昔日為澳門葡萄牙人的大會堂和土生葡人聚會之地。除劇場外,建築內還設有舞廳、閱書樓和檯球室等,所以出現有崗頂波樓之稱。

五、議事亭前地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議事亭前地(Largo do Senado)俗稱「噴水池」,是澳門的一個廣場,位居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議事亭前地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議事亭前地坐落在民政總署總部對面,整個廣場由碎石子鋪成波浪狀,附近道路已闢為行人專用區,周圍有長椅,所以人們都喜歡聚集在這裡憩息和休閒。廣場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噴泉,同時它是這裡的標誌。在廣場的建築物都是重建或重新裝修的,包括有旅遊司,郵政局和仁慈堂,其中,仁慈堂是亞洲地區最古老的慈善機構。

六、東望洋炮臺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東望洋炮臺又稱松山炮臺、東望洋山炮臺,建於十七世紀。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東望洋山上之古老炮臺,為澳門八景之一,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之一,是東望洋山上三大名勝古蹟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東望洋炮臺始建於1622年,1637年擴建,至1638年始築成;因位於澳門半島最高的東望洋山而得名,又名基亞(Guia)炮臺,華人稱松山炮臺,有哨房、火藥庫、樓塔等。炮臺的主要用作防禦外敵和觀測站。在過去,東望洋炮臺與大炮臺和媽閣炮臺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此處長期列為軍事禁區,至1976年葡軍撤出澳門,炮臺始開放成為旅遊景點。

七、澳門旅遊塔

澳門旅遊塔(葡文:Torre de Macau,英文:Macau Tower),港澳地區習稱為觀光塔從地面到它的最高點,總高度為338米,1109英尺(56層)。主觀光層位於離地面223米,732英尺高的位置。它是全球獨立式觀光塔第十位的觀光塔,是世界高塔聯盟的成員之一。自2001年6月起,澳門旅遊塔與AJ哈克特合作,推出了全球最高的高飛跳(SKYJUMP),為旅遊塔創下了“世界最高商業減速飛降”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2006年12月17日,AJ哈克特在澳門旅遊塔推出了全球最高的商業蹦極跳,為旅遊塔同時創下了“從建築物躍下之最高蹦極跳”及“世界最高商業蹦極跳設施”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參加者由233米的高空一躍而下,不過20秒的時間、以時速75公里急速躍下,可親身感受空中飛躍,非常刺激。

跳躍者必須先穿上特製的飛行衣,而飛行衣將連接著3條可承受3000公斤拉力的鋼絲,即使在強風下仍可保持飛躍過程的順暢及穩定;降落過程也非由人手或引擎操控,在離地約10米距離時,鋼絲會轉成DOWNGEAR模式,令跳躍者得以輕鬆著地,當中沒有反彈動作或將身體倒轉,可同樣感受到快速飛墜的刺激感。

八、漁人碼頭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澳門漁人碼頭(Macau Fisherman's Wharf)是中國澳門首個主題公園和仿歐美漁人碼頭的購物中心。澳門漁人碼頭建於外港新填海區海岸,鄰近港澳碼頭。由何鴻燊及周錦輝投資興建,總投資約為澳門幣18.5億,經過5年時間籌備與興建。2005年12月31日由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及漁人碼頭主席何鴻燊揭幕儀式及試業。試業一年後於2006年12月23日正式開幕。澳門漁人碼頭的落成使得澳門旅遊業展現全新的旅遊面貌。澳門“漁人碼頭”的概念源自歐美,代表的是一種歐陸懷舊式的休閒,它不是單一的娛樂場所,更是一個綜合性的逍遙宮。此處特色商鋪林立,更有蘭桂坊式的、歐式的餐廳酒吧。稍後還有賭場、酒店落成,將不同的元素綜合於一體,像一座小城市。

九、金蓮花廣場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金蓮花廣場位於澳門新口岸高美士街、畢仕達大馬路及友誼大馬路之間。金蓮花廣場為慶祝1999年澳門主權移交而設立,已成為澳門其中一個著名地標及旅遊景點。“盛世蓮花”主體部分由花莖、花瓣和花蕊組成,共16個造型,採用青銅鑄造,表面貼金,重6.5噸;基座部分由23塊紅色花崗岩相疊組成。

十、觀音蓮花苑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觀音蓮花苑 (Lotus Statue),當地居民通稱為觀音像,是中葡友好紀念物系列的最後一件作品,位於澳門新口岸孫逸仙大馬路對開的人工島上。它是澳門的標誌性景點,它有著非同一般的風貌,因而成為中外遊客必去的地方。觀音蓮花苑於1997年由澳葡政府策劃興建,1999年3月21日正式揭幕。 觀音蓮花苑為葡萄牙設計師李潔蓮(Cristina Rocha Leiria)設計,後期由中國南京的晨光集團公司鑄制,再將47年散件在現址安嵌。觀音像面容的方向是經由風水師精確測算而決定,顯示觀音正翻越松山並走向位於美副將大馬路的觀音堂。 觀音蓮花苑是一座觀音菩薩的雕像,它位於一座人工島上,總共高度為20米,其中基座部分高7米,站像高13米,底部直徑為19米,共由16枚蓮花花瓣包圍而成,總重量達50噸。觀音像造型簡潔,雙手抱在胸間,衣裙輕拂,似緩步而行,顯現了優美線條與動感。觀音容貌安詳,遠看雙目閉合,近觀則眼睛正觀看世人。沿著長長的跨海吊橋前行,可以逐漸看清觀音像的全貌,遠近相看各不同,它的神情端莊肅穆而又充滿著神靈獨特的威嚴氣息。這座雕像的底部是一個宗教建築,裡面既有專業神學研究人員,也有介紹中國傳統的儒、釋、道這三位一體的獨特信仰文化。有趣的是,這座雕像的建築設計是由葡萄牙的藝術家完成,建造地是在中國的南京,這既顯示了中葡兩國的友誼,又彰顯了澳門作為文化交流中心的獨特地位。

十一、關閘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關閘,為澳門與廣東省兩個的陸路通道出入口的其中之一。原位於關閘馬路中段,於1574年(明萬曆二年)由廣東香山縣所建,為中式閘門城樓一座,樓高三層,門楣刻有「關閘門」字樣,並派官兵駐守。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關閘重修,增建官廳,設關閘汛。

十二、葡京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澳門葡京酒店(葡萄牙語:Hotel Lisboa Macau)是位於澳門南灣友誼大馬路西南端的一間賭場酒店,酒店正門向著嘉樂庇總督大橋,由澳門旅遊娛樂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並與富利達國際酒店集團管理營運。酒店設有四間賭場及一間角子機娛樂場,由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所營運及管理。

葡京酒店經過三十多年不斷擴建之後,現由三幢啡黃與白色相間相連建築物組成,包括:東座(舊翼)、西座(新翼)兩幢酒店大樓,其主建築為一個圓筒型的葡萄牙風格建築物,遠看形狀像一個鳥籠,另東、西座各有一附翼大樓與圓形主建築物彼此相連。葡京娛樂場則位處酒店正門左側,為一座5層高圓形建築物。2002年起整幢酒店外牆加設大型變色燈飾及霓虹燈招牌,舊翼附翼面向友誼大馬路一邊頂層設有大型屏幕,入夜時分從對岸的氹仔亦可清晰看到其發出的光線。

十三、威尼斯人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澳門威尼斯人(The Venetian Macao)位於澳門路氹城塡海區金光大道地段,佔地1050萬平方呎,開幕時是亞洲最大的單幢式酒店及全球第二大的建築物,為澳門最大型的酒店。酒店是威尼斯人(澳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澳門威尼斯人)於金光大道地段的一個重點大型建設項目,集會展、酒店及表演、購物元素於一體。在正式啟用前,首個試用的客戶是英超球隊曼聯。

第一期工程於2007年8月28日揭幕,並於晚上7:18正式對外開放,開幕首日5小時入場人數約7萬人,首三天接待約30多萬人次入場;而在酒店開幕後首個農曆新年年初六(2008年2月12日),也就是酒店開幕後的169天便迎來第1000萬名訪客。2008年,澳門威尼斯人酒店被酒店星光獎評選為中國十大最具魅力酒店之一。

在坊間經常俗稱為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威尼斯人、威記等。度假村酒店由威尼斯人澳門所持有及營運,其建築特式依照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威尼斯人酒店。酒店以威尼斯水鄉為主題,酒店範圍內是充滿威尼斯特色拱橋、小運河及石板路。由於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的概念是源於拉斯維加斯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因此一直被視為後者的複製版。

十四、巴黎人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澳門巴黎人酒店開業於2016年9月13日,是金沙中國有限公司及其母公司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旗下最新的綜合度假村 ,耗資約25億美元 。澳門巴黎人的落成,標誌著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蕭登.艾德森的金光大道願景圓滿落實 。隨著澳門巴黎人開幕,連同澳門威尼斯人、設有澳門四季酒店的澳門百利宮、設有瑞吉酒店、康萊德酒店、喜來登大酒店及假日酒店的金沙城中心,以及位於澳門半島的澳門金沙等物業在內,金沙中國合共提供近13000間酒店客房及套房、國際巨星娛樂表演、超過800家品牌免稅購物商店、總面積達165萬平方呎(15萬平方米)的會議展覽場地、交通運輸配套,以及涵蓋米其林星級餐廳、酒吧及酒廊等超過140項餐飲。

澳門美食

澳門以前為葡萄牙殖民地,其菜系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粵菜和葡萄牙菜相結合的菜系,命名為澳門葡國菜,除了有粵菜的風味以外,還有葡萄牙風味。

一、豬扒包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豬扒包是一種澳門著名的食品,當中以位於氹仔的大利來記豬扒包最有名。豬扒包是指一個塗上牛油的麵包(一般使用豬仔包)中央夾著一塊豬排。豬排通常是煎熟或油炸,但亦有以水煮熟後再把表面煎香,豬扒包的“豬扒”就是“豬排”,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塗上牛油(即臺灣的奶油)的麵包(通常用豬仔包)裡面夾著一塊豬排。豬排通常是煎熟或油炸,但亦有以水灼後再煎熟。豬扒包是澳門有名的小食,當中以位於氹仔的大利來記豬扒包最有名。

大利來記咖啡室的豬扒包是用老式柴爐烘製而成。為了保證質量,店裡每天只會準備出產一爐的麵包原料,等到下午三點半準時出爐,出爐即賣;至於豬扒,也要事先用特殊的香料醃製,松過骨之後才能下油鍋炸。豬扒帶骨,口感一流,豬扒份量十足,炸至松化香口,一啖之下,肉質鮮美爽甜,豬肉味濃而不油膩,配以用炭爐烤制面飽,外脆內軟,令人回味無窮。

二、馬介休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馬介休,來自葡語Bacalhau,是鱈魚經鹽醃製而成,是不少澳葡式美食的主要材料。地道葡國菜最聞名的是馬介休(即鱈魚,葡國人最愛的鹹魚),這種魚可以燒、烤、燜或煮,新口岸葡國餐廳用薯絲炒的馬介休更是一大特色,新鮮的薯仔配以馬介休,葡式肉腸等大火炒成,薯絲香脆味濃,據說這款菜還是葡式菜中的典範呢!它可以用煎、燒、烤、煮等不同的方法烹調,無論用什麼方法烹調,都會令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三、非洲雞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非洲雞是澳門的一種地道美食,是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莫桑比克(有人說是安哥拉)傳入澳門,經當地的廚師的改良後,成為澳門獨有的非洲雞。非洲雞是葡國菜裡一般都有標準的菜式。傳統葡人料理的非洲雞較為乾澀,而改良後的非洲雞則醬料豐富。料理非洲雞前,先將半隻鮮雞用香料醃半天,再將椰汁、鮮奶、椰蓉、花生和紅椒、洋蔥等二十多種材料混制而成的醬料鋪滿雞隻表面,再拿去焗,即成獨具風味的料理。

四、葡國雞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葡國雞算是澳門的代表菜之一。是葡國人從非洲及印度食品中學到的將整雞、土豆、洋蔥、雞蛋,配以咖喱鹽制而成的美食。其特點為香味濃郁、雞肉鮮嫩可口。

五、水蟹粥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水蟹粥是澳門小吃。澳門地處鹹淡水交界,出產的蟹具有美味的特點。水蟹粥是各取水蟹、膏蟹、肉蟹三種蟹的精華,再配上特別制的蠔粥,豐富了它的味道。蟹全是用本地蟹,因澳門的蟹生長於鹹淡水交界,蟹味鮮甜,肉質豐美爽口。水蟹粥裡的蟹斬得大大件,這樣就可防止蟹碎殼混入粥內,影響口感又不安全。剛出爐的水蟹粥一上桌,你就會被它那香噴噴的味道、黃澄澄的賣相吸引,惹得口水直流。粥不稠不稀,豐腴的蟹黃、鮮美的蟹肉,充滿蟹香。

六、葡撻

大灣區攻略之澳門篇


葡式蛋撻,又稱葡式奶油塔、焦糖瑪琪朵蛋撻。港澳及廣東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屬於蛋撻的一種,焦黑的表面為其特徵。最早的葡式蛋撻來自英國人Andrew Stow,他在葡萄牙吃到里斯本附近城市Belem的傳統點心Pasteis de Nata後,決定在傳統食譜上加進自己的創意,於是1989年在澳門路環島開設安德魯餅店,用豬油、麵粉、水和蛋,以及英國式的糕點做法,創作出廣受歡迎的葡式蛋撻。葡式蛋撻(葡撻)是澳門小吃中最有名的,特別講究烘焙技巧。深受食客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