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

大多數人對澳門的印象,都是豪華大氣的賭城,許多人在這裡千金一擲,卻極少有人探訪這座袖珍城市的細節:紙醉金迷的奢華氣息,街坊鄰里的人情味,看似毫不相關,卻在這裡奇妙地融為一體。用心體會這座城市,東方和西方的文化交融,現代和歷史的矛盾衝擊,個性之複雜,一言難盡……

這片僅3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隱藏著眾多歷史遺蹟,無愧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之一。

◎ 溫柔地走進那“靜土”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門的居住權,因此,澳門深受葡萄牙文化的影響。許多人探訪澳門的第一站,往往是極富葡萄牙風情的議事亭前地。前地,在葡萄牙語中是“廣場”的意思。議事亭前地的地面黑白相間,呈獨特的波浪圖形,走在上面,仿若在海邊踏浪前行。這是當年澳葡政府花重金聘請葡萄牙技師,用葡式黑白碎石鋪砌而成。環顧四周,議事亭前地雖小巧卻十分精緻,讓人恍惚感覺置身歐洲:不足4000平方米的廣場,四周都是極富特色、色彩清新的歐式建築,連旁邊的小巷也被花壇和綠植裝飾得極為漂亮。廣場上的建築不僅顏值高,而且不少都被列為保護類文物。

澳門,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

■ 大三巴牌坊

在議事亭前地的西南面,有一棟白色的建築,簡約而莊重,這便是民政總署大樓。進入二樓,有一間非常精緻、復古的圖書館,厚重的木質書架上擺滿了珍貴藏書。這裡專門收藏17世紀至1950年的外文古籍珍品,包括創刊於1822年的葡文報紙《蜜蜂華報》。

民政總署大樓對面的一座巴洛克風格三層建築,是一座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的郵政局大樓,它還曾在周潤發、趙雅芝、呂良偉版的《上海灘》中“扮演”過“上海火車站”。

從民政總署旁邊的小巷向前走,不過兩三百米,就能看見一座清新典雅的花園式建築,一進門,綠樹庭院,鬱鬱蔥蔥,竟是一座圖書館!它原是香港富紳何東爵士的別墅,後捐出作為圖書館,老樓收藏了許多中國的古典文獻書籍,新樓則是澳門最大的圖書館。有別於冷冰冰的現代圖書館,新樓設計新穎,大面積的黃色讓人感覺明媚、燦爛,落地窗讓房間看起來更加寬敞透亮,室內安靜得只能聽見蟬鳴,從年少書生到鶴髮老人,都沉浸在圖書的海洋裡,這和人們原本預想紙醉金迷的“賭城”澳門,彷彿是兩個世界。擇一本好書,坐在鮮豔的橙色沙發上慢慢閱讀,抬眼望,便是青翠的綠樹和明媚的藍天,陽光斜斜地照在身上,心情頓時變得明亮。

◎ 西式建築與東方屋舍比鄰

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在這裡興建了眾多天主教堂和修道院,澳門面積雖小,卻是教堂“扎堆”。果然,步行幾分鐘後,遠遠便看見一座氣勢宏偉、帶有巴洛克式風格的教堂,拾級而上,原來這便是聖老楞佐教堂。當初建造教堂時,為了凸顯教堂的威嚴,設計師特意在教堂底下增加了高臺。

走進教堂,高臺和庭院隔絕了街道和民居,有別於知名的大三巴牌坊和玫瑰聖母堂的洶湧人潮,只有兩三人靜坐的聖老楞佐教堂顯得格外安靜,這裡雖然遊客甚少,卻是澳門三大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始建於1560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聖老楞佐是羅馬教皇西斯篤二世的助手,一生樂善好施、常接濟窮人。在葡萄牙人心中,聖老楞佐是一位庇佑平安、賜予風信的海神,因此聖老楞佐教堂又稱“風順堂”,教堂內設有風信旗杆,曾是當年葡萄牙人決定是否出海的重要標誌。

繼續漫步在澳門的歷史城區,一座含蓄端莊的古典中式建築讓人目不暇接,這正是澳門的奇妙之處,彷彿上一秒還漫步在異國街頭,下一秒就穿越時空,到了清代民居……清新的西式建築和雅緻的東方建築常常只是一牆之隔,相互映襯、兼容幷蓄。這就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先生的故居,大屋的建築範圍約4000平米,在寸土寸金的澳門絕對是大戶人家。屋內灰磚黛瓦、曲徑通幽,簷壁上的中式繪畫、門廊內牆身的神龕,都是典型的中式建築風格,而在細節處又融入了西方元素。西式圖案的石膏裝飾,源自印度的雲母窗片,小小的細節背後,是澳門中西合璧的歷史見證。踏入室內,裝飾古樸典雅,書香十足,當年鄭觀應先生就是在這裡完成了一部較早認真考慮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著作——《盛世危言》,而大廳兩旁的對聯則更反映了鄭家的處世之道:“惜食惜衣不獨惜財還惜福,求名求利必須求己免求人。”

澳門,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

■ 議事亭前地

◎ 花街、當鋪,歷史雲煙過處

澳門的老街上,有一條紅漆灰牆的古樸街道,街道兩旁都是兩層高的晚清建築,門窗都被刷上了鮮亮的紅漆,尤為獨特、顯眼。這條古色古香的老街就是澳門有名的福隆新街。

這曾是富商巨賈最流連忘返的“花街”,樓內絕色佳人、夜夜笙歌。隨著澳葡政府禁娼禁菸活動的開展,花街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而這片古老的建築卻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成為保存得最完整的中國青樓建築群。如今,這裡再也看不見絕色佳人的模樣,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美食老店,從奢華魚翅到平價手信一應俱全。

除了美食,這裡還是平價旅館的聚集地,路口的新華大旅店,小小的門面招牌並不顯眼,實際上卻大有來頭,旅店至今已有百年曆史,仍保留著當年的風韻。王家衛的電影《2046》就在此取景,當時梁朝偉和章子怡就住在這裡的2047房和2046房;梁洛施、黃秋生主演的電影《伊莎貝拉》也曾在此拍攝。

離新華大旅店不過百米,有一棟三層高的民國初期的灰色建築,上面用紅色字體寫著“德成按”,這曾是澳門最大的當鋪。澳門賭場的旁邊,總少不了兩種店面,探索澳門歷史,典當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成按”更是被作為澳門典當業的縮影。

走進當鋪,小小的鐵窗裡是古老的算盤,老舊的桌椅和復古的吊燈都透露著濃濃的民國風情。當鋪設計頗為人性化:為保留客戶的顏面,大門和櫃檯之間隔有一塊“遮羞板”。來典當的客人,往往由正門入,偏門出,既取“發偏財”之義,又避免被熟人撞見的尷尬。站在櫃檯下,彷彿能看見當年的場景:為解燃眉之急的市民帶著珍貴物品來此抵押典當、財物和金錢,在這裡一進一出,仿若年代戲中的場景。

◎ 老街的味道,藏在粵曲和糖水裡

澳門的老街,承載了更多普通人的情感,破舊的門扇背後,往往是一段綿長而溫情的回憶。巷口的國貨店,依舊開著,老字號的糖水鋪,有難得的家常味道,街坊鄰里早已從陌生變得熟絡,這也是許多人特別喜歡澳門的原因,它有著繁華都市裡難得一見的味道:人情味。

澳門,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

■ 聖老楞佐堂

又拐入一條老街,路口的青花瓷路牌上白底藍字地寫著“十月初五日街”,讓人不禁想起電視劇《十月初五的月光》中的文初哥哥和君好。原來這條老街不僅是這部經典港劇的拍攝地,還藏有不少老字號,大龍鳳茶樓便是其中的經典代表。推門而入,便聽見優美動聽的粵曲,只見茶樓中央的紅色絲絨幕布前,各種樂器一應俱全,一眾票友在此吹拉彈唱,好不熱鬧。食物是原汁原味的“古早味”,雖外形不是特別精緻,但分量十足,價格合理,足見老闆的誠意。畢竟現在美食易尋,融入當地文化的茶樓卻難得一見。聽著粵曲、品著茶點,這或許才是茶樓正確的打開方式。

吃完茶點,再到附近的杏香園喝碗糖水。在廣東,糖水是飯後經典的甜品選擇,和好友或戀人到老店喝碗糖水的場景,經常出現在各大經典港澳電視劇中。走入店內,懷舊氣息迎面而來,聽店主介紹,杏香園是專注於傳統糖水的老字號,至今已經營了五十多年,連美食家蔡瀾也曾推薦過這裡。核桃糊、杏仁茶、馬蹄沙都是招牌美食,均以生磨食材製成,貨真價實。蛋白杏仁茶口感細膩柔滑,帶有濃郁的杏仁香氣,用料紮實;馬蹄沙則清甜可口,淡黃色的馬蹄小顆粒,喝完瞬間便覺得清爽解渴。

◎ 黑沙細浪之間的慢生活

澳門的“後花園”——路環島,和新城的娛樂場所不同,這裡鳥語花香、悠閒舒適,是澳門當地人休閒度假的好去處。這裡流淌著慢生活的氛圍,路上行人極少,步調悠閒,鬱鬱蔥蔥的大樹旁,是清新粉刷的彩色民居。這裡曾經是一座小漁村,直到現在還保持著當年的質樸清靜。

沿著公路向前走一兩百米,眼前豁然開朗,大海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出現在眼前,一面是馬卡龍色的小房子,一面是開闊寧靜的大海,漫步其間,宛如置身童話世界。

在一排民居中,有一座小小的廣場,鋪著波浪般的花紋,廣場中央佇立著一座灰色的紀念碑,那是為了紀念1910年戰勝海盜而建。風景如畫的路環島,曾經竟是海盜出沒、荒草叢生的地方,直到居民們趕走海盜後,這裡因宜人的自然風光,才逐漸變成澳門的“後花園”。

路環島上一家不起眼的老店,竟是澳門最出名的安德魯餅店,其創始人安德魯·史鬥則是澳門葡式蛋撻的開創者。經典的安德魯蛋撻,蛋撻皮薄餡足,撻皮層次分明,鬆脆酥香,餡料香滑柔軟、甜而不膩。

澳門,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

■ 鄭家大屋

吃完蛋撻,可以去路環島南側的黑沙海灘走走。世界上的許多海灘以沙子細膩潔白著稱,而黑沙海灘則別樹一幟,沙子細膩、黝黑。獨特的黑色細沙與海洋中的海綠石密切相關:受海流影響,海綠石被風沙、海浪帶到海邊,將原本潔淨的白沙灘,變成了奇妙的黑沙海灘。

坐在沙灘上,感受溫柔的海風,聆聽海浪聲,同澳門的奢華和懷舊、清新和典雅、美景與美食一樣,讓人沉醉其中,也讓人陷入深思——

提起澳門,人們總是聯想到賭場雲集、紙醉金迷。然而,為什麼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它被評為“中國最美的五大城區之一”?自四百多年前開埠起,中西文化在澳門不斷碰撞交融。作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澳門中西合璧的獨特文化,日益釋放出無邊的芬芳與活力。2005年,風格獨具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澳門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

澳門,生活在世界文化遺產中

■ 福隆新街

與其他世界文化遺產不同,“澳門歷史城區”不只是歷史,更是現實;不僅是景點,更是百姓的生活。被政府和百姓視為“寶貝”的文化遺產,並沒有被高牆阻隔,而是與人群、街道融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