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保持復甦勢頭

核心閱讀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了最新一期《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1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為3.2%,較今年4月份該組織的預期下調了0.3個百分點。報告認為,受全球增長不確定性影響增加、尼日利亞和南非增長弱於預期等因素影響,該地區中約2/3的國家經濟增長不及預期。儘管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整體仍保持復甦勢頭,經濟增速有望在2020年小幅反彈,達到3.6%。

IMF在報告中指出,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預期下調,體現了該地區受外部經濟環境惡化的影響正在增加。與今年4月份相比,全球經濟持續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金融狀況收緊、國際資本回流發達經濟體等不利因素的影響。

結構性改革力度不足導致貿易增速放緩

世界銀行也在近期報告中下調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增長預期。今年4月,世行將2019年該地區經濟增長預期由去年10月的3.3%調降至2.8%,表示自2015年以來該地區經濟增速有可能將連續5年維持在3%以下水平。10月初世行發佈的報告,又將該地區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世行報告認為,因各國政策不確定性加劇和電力供應不足導致固定投資增速回落,製造業和採礦業擴張速度有所放緩。

撒哈拉以南非洲兩個最大經濟體尼日利亞和南非經濟弱於預期,使得地區經濟發展“火車頭”動力不足。IMF報告表示,今年尼日利亞和南非經濟預期增速分別為2.3%和0.7%,2020年將小幅升至2.5%和1.1%。IMF認為,尼日利亞經濟受制於財政狀況、稅收制度和經濟結構性問題表現欠佳,南非則受罷工和國家電力公司大規模拉閘限電影響,經濟增長預計將進一步放緩。

此外,氣候變化的衝擊、安全形勢挑戰加劇以及剛果(金)埃博拉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等也是該地區經濟面臨的風險因素。報告還專門以一章篇幅闡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普遍存在公共財政管理薄弱問題,對私營部門活動和社會公共服務的供給產生了負面影響。世界銀行也認為,結構性改革力度不足會導致該地區貿易增速放緩,營商環境改善受阻。

數字經濟成為非洲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

儘管未來經濟增長前景面臨挑戰,撒哈拉以南非洲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IMF報告顯示,該地區非資源密集型國家的經濟增長都將保持強勁,平均增長率約為6%,這表明有24個非洲國家約5億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將超過眾多世界其他地區。

布魯金斯學會在近期的報告中指出,“今年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約有一半位於非洲大陸,該地區經濟增速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2019年,埃塞俄比亞、盧旺達、加納、科特迪瓦、塞內加爾、貝寧、肯尼亞、烏干達和布基納法索的經濟增速仍將在該地區處於領先位置。隨著政局日趨穩定、投資機會增加、行業發展激勵政策出臺、基礎設施建設擴張等因素,東非國家將繼續扮演地區增長引擎的角色。

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協議於今年5月30日正式生效,有望形成一個覆蓋12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合計2.5萬億美元的大市場。IMF報告認為,隨著非洲自貿區的逐步落地,各國貿易壁壘將解除,地區的發展動力將更加強勁。

此外,數字經濟成為非洲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亮點。世行的報告認為,數字科技革命將給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帶來光明前景,有助於促進該地區包容性增長,推進創新變革,增加就業機會、改善政府公共服務、解決貧困問題等。世行非洲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阿爾貝特·佐法克也談到,數字科技革命每年可以提高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經濟增長率近2個百分點,降低貧困率近1個百分點。

中非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正在不斷加強

IMF報告認為,中國與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貿易關係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數據顯示,與中國的貿易額佔該地區貿易總額的20%左右。報告表示,在過去20年間,中國通過貿易和金融渠道與該地區的經濟關聯顯著加強,中國已成為該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非洲與中國鞏固了夥伴關係”。

數據顯示,2018年中非貿易額達到2042億美元,同比增長20%,中國已經連續10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近年來,中國企業在非洲實施了一大批軌道交通、港口、航空、電力等重大項目,為非洲互聯互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8年底,中國在非洲設立的各類企業超過了3700家,對非全行業直接投資存量超過460億美元。

同時,中非經貿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正在不斷加強。據悉,中國金融機構已在非洲設立了10多家分支機構,南非等8國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中非跨境電商合作等新業態也在快速增長。非盟貿易和工業委員會委員阿爾伯特·穆昌加表示,中國在促進非洲經貿發展上發揮著多重作用,“一帶一路”倡議正積極助力非洲大陸的基礎設施建設,這與非洲大陸自貿區建設的需求高度一致。

(原標題: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保持復甦勢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