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季氏篇(一)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論語》:季氏篇(一)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原文】

16.1 季氏將伐顓臾①。冉有、季路見於孔子②,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③?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王④,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⑤?''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⑦?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⑧,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⑨。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10)。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11)。”

【註釋】

①顓(zhuān)臾(yú).魯國的附屬國,在今山東省費縣西。

②見於:被接見。

③無乃:豈不是。爾是過:責備你。“過"用作動詞,表示責備。“是"用於顛倒動賓之間,無義。

④東蒙主.東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⑤為:用於句末的語氣詞。這裡表詰問語氣

⑥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⑦相(xiàng):攙扶盲人的人叫相,這裡是輔助的意思。

⑧兕(sì):雌性犀牛。

⑨費:季氏的采邑。

(1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當作“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據俞樾《群經平議》。

(11)蕭牆:照壁屏風,指宮廷之內。

【翻譯】

季氏準備攻打顓臾。冉有、子路去拜見孔子,說:“季氏準備對顓臾用兵了。”孔子說:“冉求!難道不是你的過錯嗎?顓臾,以前先王讓它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在獸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為什麼要攻打它呢?”冉有說:“李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人都不同意。孔子說:“冉求!周任說過:根據自己的才力去擔任職務,不能勝任的就辭職不幹。後人遇到了危險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幹什麼呢?而且你的話說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裡跑出來,龜甲和美玉在匣子裡被毀壞了,是誰的過錯?”冉有說:“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季氏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攻佔它,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禍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些不說自己想樣做卻一定要另找藉口的人。我聽說,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囗少而怕不安定。因為財富均衡就沒有貧窮,和睦團結就不覺得人匚少,境內安定就不會有傾覆的危險。像這樣做,遠方的人還不歸服,那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致他們。他們來歸服了,就讓他們安心生活。現在,

仲由和冉來你們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又不能招致他們;國家分崩離析卻不能保全守住;反而謀劃在國內動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他自己的宮牆之呢。”

【解讀】

治國三要

就季氏將伐顓臾一事,孔子與弟子冉有和子路展開辯論,他不僅直截了當地揭穿了冉有的狡辯,還提出了治國應該遵循的三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掌權的人只有做到這三點,國家才會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孔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句話牽涉到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財富分配,第二個問題是社會關係和睦,第三個問題是社會秩序。孔子告誡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要從這些層面人手,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國家自然就治理好了。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一,分配。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要從事某種勞動,維持自己的生存。也正是這些勞動創造了社會財富,推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通過勞動創造財富,自然都有權利享受社會財富。因而,社會財富的分配原則應該是均。均不是說平均分配,而是指均衡,既要多勞多得,也要照顧到貧病孤寡。人人生活都有保障,這就達到了孔子所說的“均無貧”。但是,在孔子所在的時代,廣大勞動人民的勞動果實有一大半要上繳,上層統治者不勞而獲還是當時社會的常態。這就導致了人和人之間在財富佔有上的巨大差異,這種結果的長期存在,必將引起付出實際勞動的人們的不滿,從而引發社會動盪。回顧歷史,有很多朝代因為嚴重貧富分化而崩潰。因此,孔子所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不怕財富少,就怕分配不合理。所以,如何分配社會財富是任何國家和社會舉足輕重的大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社會關係的和睦。我們知道,人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資源,以人力為王的古代史是如此。因而,人囗多少就成了一個國家能否強盛的基礎。在孔子時代,由於社會動盪,連年征戰,人們的生活沒有保障,各個國家的人囗增長很困難。孔子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退而求其次,說社會環境如此,國家人少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如果全國上下能齊心協力,心往一塊兒想,勁往一塊兒使,就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就能戰勝人少的缺陷。有的國家雖然人多,但由於內部矛盾重重,人們各不心事,甚至還互相攻訐,這種內耗必定使整個國家成為一盤散沙,毫無凝聚力。這樣的國家不僅無法強大起來,還會隨著內部爭鬥的加劇而迅速瓦解。認識到了這一點,統治者就要注意做到“和無寡”,不論人多人少,都要上下和睦,只要大家同心同德,就不會覺得人少。

第三個問題是社會秩序。安定的社會秩序是人們安居樂業的保證。如果社會混亂,官貪吏暴,賊盜橫行,百姓又怎麼能安安稔穩地過日子呢?社會無序不僅使人民遭殃,生命和財產統統得不到保障,而且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還會危及國家政權。歷史上,因為統治階級無道,使社會陷人混亂,最終被新力量推翻的情況不可勝數,比如東漢和西晉。因而,維護社會秩序是統治者的重要任務之一。維護社會秩序最好的辦法就是制定詳盡的法律制度,用法律約束君的行為。如果上層都能遵紀守法,那麼整個社會就會良性發展,社會秩序就會非常穩定。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就能夠安居樂業,幸福生活,而國家政權也會因此而更加鞏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安無傾"。

只有做到了“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三點,國家才能穩定發展,走向強盛。治理國家如此,管理一首、企業也如此,這三點對任何組織的管理來說都具有指導意義,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