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志遠讀城》:盛況空前的軍運會,正在更新人們對武漢城市形象和武漢人素質的印象;馬上即將進入後軍運會時代,對於每一個生活在武漢的人而言,都要面對一個現實的問題,你要做一個怎樣的武漢人?

●現象級“武漢專用詞彙”批量誕生

短短10天的軍運會里,誕生了一批“武漢專用詞彙”,將成為武漢人的集體記憶和城市文化底蘊的組成部分

告別的那一刻,說來就來。讓整個城市忙碌了4年的第七屆軍運會,即將正式閉幕。

本屆軍運會中,熱情的市民,主流媒體和自媒體攜起手來,共同創造了多個現象級的武漢專用詞彙,如“軍運會車道”、“止戈為武”、“點燃的水”、“長江燈光秀”、“武漢奧運會”……它們將成為這座城市的集體記憶和文化底蘊的組成部分。

其中,最值得關注,也最容易引起爭論的一個詞彙,就是“武漢人”。

這毫不奇怪。在莎士比亞的《科里奧蘭納斯》第三幕第一景開頭,就曾充滿智慧和哲理地說道“what is a city,but the people(城市即人)”。

一座城市如果只有建築而見不到人,那這座城市一定毫無生氣。

在軍運會的舞臺上,各式“武漢人”被大小媒體用精彩的文字和細膩的鏡頭語言勾勒出來:

在千萬人口大城市中,毫無怨言地讓出194公里專用車道保障軍運會通行無阻的車主;

為戰亂國家敘利亞軍人運動員拼命鼓掌的武漢人;

為泳池裡最後一名的運動員拼命加油的觀眾;

安慰丟失包裹境外運動員,並努力幫忙尋找的“小水杉”;

為完成接待任務,每天練習一小時口語的公交車司機;

讓各國運動員感到熱情似火的廣埠屯電腦城售貨員……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武漢人素質高嗎

今天願意為武漢辯護的人越來也多了,而且是越來越多的外省人

當然,也有另類的聲音。

《志遠讀城》上一篇博文《還是那個武漢,但不可思議的變化正在發生》發表之後,在網友中引起熱議,在三、四百條留言中,有這樣一條東北網友“滾子樂”的留言,引起關注。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他的留言,立刻引起眾多網友的跟帖,有贊同的,有打臉的。

贊同的如: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打臉的如: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部分武漢本地網友也出來善意解釋: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其實,關於武漢人素質的討論,一直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就如同另外一個話題“武漢百萬大學生為什麼留不住”一樣,每到關鍵時刻,總會有人拿出來討論一番。

一個可喜的現象是,今天主動站出來為武漢辯護的人越來越多,不僅僅是武漢本地人,一些外省人也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給出了更為客觀的觀點和建議。

●武漢為何總愛惹人議

“武漢人素質”的話題為何經久不衰?搞清楚了這一點,或許就能找到進一步提升武漢城市形象的鑰匙。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武漢似乎是一個特別容易引起爭議的城市。其中,最熱門的話題,就是武漢人的素質和武漢的城市建設。

似乎,武漢天生就有招人議論的“體質”。

其實,這跟武漢作為“中國大學之城”的特色密不可分。武漢高校89所,在校大學生數量130萬。有媒體稱,武漢是全世界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

也就是說,每年會有數十萬大學生湧進這座城市,每年也會有數十萬大學生離開這座城市。

來的是一批要告別溫暖的家庭,首次嘗試獨自生存的中學生;走的時候,是一批要努力去尋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他們中很多人未必能夠找到稱得上“稱心如意”的工作。

此情此景下,對這兩類人而言,他們即將生活數年的陌生城市,或者已經生活了數年的求學城市,很容易就成為他們個人情緒的承載物。動不動,武漢就會被拿來說事。

武漢人的性格是另一個原因。武漢人的性格,跟這裡的氣候一樣,也是冰火兩重天。

環境、氣候會塑造市民的性格。

“鎮,重兵駐守且兵家必爭之天險也。武漢之所以叫“鎮”,就因為它地處北上南下、西進東征的咽喉要道。”“由於這個原因,武漢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爭的陰雲總是籠罩在武漢人的頭頂上。”“吃軟不吃硬,寧死不服周,這大概就是武漢人性格的內核。”

對很多人來說,武漢夏天夠熱,冬天又夠冷。生活在惡劣環境中的武漢人不但有頑強的生命力,也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用武漢作家池莉的話說,就是:“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

而另一方面,“武漢人是非常可愛的。” “武漢人最大的優點是直爽。愛罵人,就是他們直爽的一種表現。儘管表現得不大文明,但卻至少也說明他們喜怒哀樂膽敢形之於色,骨子裡有一種率真的天性。”

易中天曾經由衷的讚歎:“如果你瞭解武漢人,那麼,你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是極好相處的。因為他們骨子裡有一種率真的天性。”

但是,對從全國各地來武漢求學的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極少有機會去真正的接觸武漢人。

而在極短、有限的幾次接觸中,又很難真正去了解武漢人。感受到的,都是武漢人的“衝”、“火大”。

“武漢人最大的優點是直爽。愛罵人,就是他們直爽的一種表現。儘管表現得不大文明,但卻至少也說明他們喜怒哀樂膽敢形之於色,骨子裡有一種率真的天性。”有民俗學家曾經這樣總結。

這樣的直爽,在初來乍到的外地人那裡,未必就能留下好的印象。

百萬外地大學生每年會定期穿梭於全國各地與武漢之間,難免會被人問到對武漢的印象。他們的回答,就有可能影響到千萬人,包括他們的親戚、朋友、同學。並且,親身體驗東西,非常有說服力。

這百萬外地大學生的口碑,對於武漢的城市形象來說,塑造力量不能說不強。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軍運會期間,誤闖專用車道的小紅車

●兩張皮如何融合

武漢人要收斂一下自己過於直率的性格,外地大學生則要多一點對武漢這座城市的理解

既然找到影響武漢城市形象極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百萬外地大學生和冰火兩重天的武漢本地人率真性格之間的不相容,接下來該怎麼做呢?

換而言之,武漢市最大的城市特色和武漢人頗為獨特的性格,這“兩張皮”如何融合呢?

其實,雙方都應該做點什麼。

隨著“軍運會效應”逐步發揮,武漢會越來越國際化。對於武漢人而言,需要收斂一下過於直率的性格,畢竟外地來漢上學的大學生也好,短時間在武漢停留的遊客也好,都沒有義務要去深入瞭解你武漢人。而你就代表了武漢的城市形象,你需要主動出擊,而不能被動等人來理解你。

對於百萬外地大學生而言,則需要多一些對武漢這座城市的理解。面對這座正在蒸蒸日上的新興城市,學子們對其更多的瞭解,意味著可能抓住這座城市騰飛的機會,為實現人生的價值找到方向。

而這中間,需要一座溝通的橋樑。6年來,筆者一直在做這樣的嘗試。

2013年,筆者進入華中師範大學任教之後,利用自己所教授的創意寫作、新媒體營銷、廣告文案等課程的機會,極力促進外地大學生們對武漢更深入的瞭解。

筆者的做法是,對於寫作、營銷以及廣告這些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盡力將課堂開在社會一線。

比如讓學生們走進武漢那些有特殊意義,承載著武漢城市發展史的街巷,為它們設計廣告形象;帶學生到武漢本地知名的企業考察,比如“周黑鴨”、“武漢80萬噸乙烯項目”,去一線撰寫文案,採寫新聞。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大學生走進武漢工業中的明珠“80萬噸乙烯項目”參觀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周黑鴨的市場總監來到課堂與大學生們交流

筆者發現,通過這些深入接觸,外地大學生對於武漢的印象,有了極大的改觀。他們中的很多人,逐漸愛上了武漢這座城市。

筆者這樣做,已經連續堅持了6年。已經有600名左右的大學生對武漢的印象有了重新認識。

這樣做,受益的不僅僅是外地大學生,與大學生們接觸的武漢人也從中受到鼓勵。

建國70週年前夕,在組織大學生參觀“武漢80萬噸乙烯項目”之後,他們興奮地寫下自己感想。這些感想也極大鼓舞了武漢石化的工人,他們將大學生們的感想,一字不漏的刊登在《武漢石化報》上。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武漢石化報》刊登華中師範大學大學生參觀企業後的感想

當然,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志遠讀城》呼籲,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促進外地人尤其百萬大學生對武漢這座城市的瞭解。

《志遠讀城》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從兩個方向去努力,將會極大提升和改善武漢人和武漢城市的形象。

步入後軍運會時代,怎樣做好一個武漢人

《志遠讀城》:有思想的表達

出品人:吳志遠 傳播學者(微信gywzyy)


《志遠讀城》精彩文章

還是那個武漢,但不可思議的變化正在發生

軍運會,一場武漢盼望已久的成人禮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長江(深度長文)

老式書店的倒閉,也是城市的進步

武漢度伏:熱到窒息,美到極致(攝影)

大人物走後看東湖

綠茶是湖北茶產業的壓艙石

有什麼樣的書店,就有什麼樣的城市

“小混(渾)蛋(淡)”會把信陽毛尖帶到坑裡去嗎?

“大湖幻境”:邂逅此生東湖最美的日出

在漢名校高調舉辦畢業典禮:有儀式的人生,讓你從不相信到相信

“利川紅”借勢,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

一曲傾心

當6000只天鵝來敲門

粉紅湖,寫給天下女人的一封情書

路過Albany,你會覺得自己很喧鬧

絕世小鎮遇見誰

世界最長、最無用的橋,卻讓每個路過的人終生惦記

奇幻的“地下城”:庫伯佩地

Fremantle,端杯酒走你千遍

夏醉利川,就貪那點涼

身體的張力

華中師大百名女生致信馬化騰:你欠我們一杯茶

迷失在茶館的妹子們

“周黑鴨”危機公關的得與失

千年銀杏谷,尋一個像聶隱孃的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