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手隔几发子弹就装一发曳光弹来指示目标,这样做难道不会暴露自己所在的位置吗?

冬季凯风


会暴露,不过现代科学技术可以解决曳光弹暴露射手位置的情况。曳光弹的性能较于其它子弹并没有任何差异,同样具备杀伤性,但曳光弹顾名思义,能够在飞行时发出光亮,加之子弹正处于高速飞行状态,曳光弹能够在空气中留下一道明显的光亮痕迹,即使是在采光条件良好的白天,而在晚上或者其他光源不足的环境中,曳光弹甚至能够点亮夜空,成为一道闪亮如流星的“景色”。

安装在美军悍马上的.50口径M2HB重机枪发射的曳光弹发出的明亮光束

使用“发光子弹”可以说有很大用处,这能够协助射手修正弹道,甚至作为指引以及联络友军攻击方向和位置的重要途径。正是由于曳光弹的存在从而修正了攻击方向,美军P-38飞行员才能够快速完成弹道调整,所以曳光弹具备提升攻击精准度的功效。

曳光弹的原理其实很简单,通常由弹头壳、垫片、铅芯等常规配件和曳光药剂组装而成。采用曳光管结构时,弹头壳底部卷边并于底部的凹形药面贴合,用以延迟曳光。在射击过程中,曳光药剂在膛内火药燃气的作用下被点燃,并发出曳光。

至于曳光的颜色是可以改变的,这主要取决于其中的曳光药剂配方,像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采用锶与镁混合来发出红色的光,而中国、俄罗斯等国则将锶换成了钡,所以在发射过程中曳光弹呈现绿色,部分军迷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大致确定流弹来源国的。

曳光弹就相当于是激光制导,只不过时断时续的罢了,但是在高速飞行状态下,以人肉眼的频率识别能力,每5发子弹甚至每10发子弹配备一发曳光弹足够为操作员指示出清晰的弹道轨迹。但曳光弹的缺点也很明显,在方便了自己同时,等于也方便了敌人,敌军可以很容易逆着曳光弹的发射轨迹来找到射手的位置,“杀敌不成反被杀”的情况如果出现就会很尴尬。

混杂在正常子弹中的曳光弹(橘色弹头)

为此,“微量型”曳光弹也因此诞生,这种弹头在飞出枪口后近100码才会开始发出幽暗的淡光,具备一定的延迟性,使用这种子弹的士兵通常需要带上夜视镜。但发展至今天,曳光弹的重要性已经大不如当初,随着雷达、激光和红外线成像仪以及夜视镜的存在,传统的曳光弹仅能在一些常规火力点上可以“窥见一二”。


科罗廖夫


不会!原因很简单,稍微有点头脑的机枪手都会使用延迟发光的曳光弹!而不是使用出膛即发光的弹种。

先说一下能够暴露自己位置的曳光弹,这种曳光弹出膛就开始发光,在空中显示完整弹道,也就是说敌人能清楚的看到你的位置。

使用这种弹药,不是因为士兵不怕被发现,而是因为自己处于进攻方,本就已经被敌人识别。这时主要使用曳光弹为友军指明攻击目标方便协同。还有一种情况,己方有火力优势,压着敌人打,根本不怕被敌人发现(这种是最爽的)。

下面说重点,不会暴露自己位置的曳光弹-延迟发光曳光弹

简单看一下曳光弹弹头组成,在尾部空腔放置曳光剂,并由金属垫片密封。弹头击发的同时,火药气体通过传火孔引燃曳光剂,但此时压力尚小,曳光剂在弹头空腔内燃烧,不会发光。

直到压力变大冲破垫片的时候,曳光弹才开始发光,此时弹头飞离射手已经有相当的距离,因此也就不会暴露射手位置了。

关于颜色,可以算是多种多样了,锶:红光,钠:黄光。大家知道加入铜元素发什么光吗?


世界兵器


曳光弹主意会用做修正弹道或者指示目标。但目前大家看到的大部分“曳光弹”的照片仅仅是普通弹药在夜间射击的效果。

这样的图片仅仅是相对曝光时间较长的照片给人一种子弹“曳光”的错觉罢了。

真正的曳光弹也不会发出那么强烈的光线的。

一般在机枪射击的时候会在弹链中夹杂一些曳光弹(上图橙色弹头),夹杂进去的曳光弹叫做低可见性曳光弹。

其结构是这样的:

在弹头的底部有一节发光燃烧剂这种燃烧剂仅仅是燃烧但不会喷出火花。因此仅仅能够从弹尾部一个很小的范围看到标记光。从侧面或者正面是完全看不到曳光效果的。

而之所以我们能看到光线轨迹是因为我们的视觉残留效应。当一个光点快速在视线中移动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是一条线。

低可见度(non invisible)曳光弹的亮度实际上并不比枪口火焰更高。而且目前在夜战中往往会使用红外曳光弹。这是一种使用特殊的燃烧剂的弹种。







由于内部燃烧不产生可见光仅仅可以使用特定频率的红外线夜视仪才可以看到指示轨迹。因此就更不可见了。

再有一些高科技的曳光弹产品是使用LED照明的。

利用子弹击发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发光。

基本上也可以做到仅仅使用特定设备才可以看得到。

但曳光弹不暴露目标其实还有一种更原始的方式:中途发光。

也很简单,发光剂并不是在子弹离开枪口的时候点燃的,而是在飞行了几十甚至上百米距离后点燃。这样子弹已经远离射手位置了,并不会暴露。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在曳光弹的发光剂末端加了一点不发光的燃烧剂,等这层燃烧剂烧完后才会引燃发光剂。

所以,漫天火雨虽然好看,但那真不是曳光弹。


军武数据库


确实有可能暴露自己的位置,曳光弹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所以曳光弹针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很多研究改进,暴露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机枪使用曳光弹主要是为了修正弹道或者指示目标,曳光弹的弹头在弹尾安装了一截曳光剂,曳光剂在飞行中会被点燃,发出明亮的光,拖曳一段距离,以显示出弹头的弹道。曳光剂也具有一定的燃烧特性,能点燃一些易燃的小东西,比如干草等。

曳光弹分明亮型,微亮型和幽黯型。明亮型曳光弹一般在白天使用,明亮型的曳光剂发光强,并且在离开枪口后马上就会发光,这种曳光弹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有一句话叫“曳光弹两头干活(tracers work both ways)”,说的就是不但能指示目标,还会暴露自己。而且因为光太亮,在夜间使用的时候甚至会损坏夜视仪。

而微亮型曳光弹一般在夜间使用,微亮型曳光弹的曳光剂一般和明亮型是一样的,只不过引燃剂采用了弱曳光方案,这种曳光弹不会很耀眼,而且会在飞出枪口一段距离后才会发光,避免暴露自己的位置。

幽黯型曳光弹一般是配合夜视仪使用的,幽黯型曳光弹的光非常弱,肉眼很难看到,只有使用夜视仪才能清晰的看见曳光轨迹,7.62x51mm M276曳光弹就是一种幽黯型曳光弹。甚至还有一种红外曳光弹,红外光肉眼不可见,只有通过夜视仪才能看见,进一步降低了暴露自己位置的可能性。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曳光弹当然会暴露射手的位置,而且二战中的战斗机机枪也确实是几发子弹就装一枚曳光弹。可是机枪射击时本身就会有大量的火药燃气喷出,枪口的火焰和烟雾早就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机枪手在战斗中天生就是被敌人针对的,所以曳光弹的火光只不过是将暴露的危险又增加了而已,相对于曳光弹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这并不是最紧要的问题,所以目前来看曳光弹仍然没有被淘汰,只是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什么是曳光弹?

曳光弹说白了就是抹了发光涂料的普通子弹而已,典型的曳光弹一般是曳光穿甲弹,它的弹头一般为钨芯或者钢芯,唯一不同的是在弹头尾巴上有一个空腔,里面装了个金属曳光管,在曳光管里面填充了一些诸如硝酸锶、镁铝粉之类的曳光剂,当子弹击发后,发射药燃爆就把曳光剂给点燃了,子弹就会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带着一道火光划破天际。

曳光弹有什么用?

曳光弹一般用来在光线不好或者夜晚的时候显示弹道,帮助射手进行弹道修正,也能帮助友军指示攻击目标,充当小型照明弹使用。曳光弹一般装备在机枪、机炮这类概率射击武器以及狙击枪这类远距离打击轻武器上,而像步枪这类中近距离精确射击武器则很少装备曳光弹,因为随时可以瞄准修正弹道,没有这个必要。

在二战时,由于没有火控雷达、激光测距和红外夜视等先进仪器,坦克炮通常先使用装备的同轴机枪进行目标弹道指示修正,然后再用主炮进行打击。而那时候的螺旋桨战斗机狗斗更加依赖曳光弹,譬如美军的P38闪电战斗机装备了四具勃朗宁M2机枪,在弹链中每五发就压了一发曳光弹,这些曳光弹为飞行员打出明亮的弹道,指示飞行员调整射角和飞行角度,假如没有曳光弹,那就真的是完全靠人品了。

曳光弹的未来发展趋势

曳光弹虽然有种种不小的作用,但是其火光太大,确实增加了射手目标暴露的危险,特别是在夜间视线不好的时候,简直就是敌方火力覆盖的不二选择,所以也经常被人吐槽为“曳光弹干两头的活”。军工人员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通过减少曳光剂的装量发展出了明亮型、微亮型、幽暗型多种适应不同环境的型号。后来索性又通过减少发射药剂量和曳光剂成分发展出了延时燃烧曳光弹,子弹在出膛一百米以上才会发光。到了现在,有些国家甚至放弃了曳光剂,直接改用发光二极管,这种曳光弹的光不会发散,只能被子弹后方自己人看见,不过这种弹重量太大,目前还没有被大规模推广。除了这些方法,关于曳光弹小伙伴们还有什么别的创意吗?欢迎留言讨论。


军武吐槽君


曳光弹是一种在子弹后方填充发光材料让子弹弹道可视,方便射手修正射击的子弹。

既然如此,使用曳光弹就有暴露位置的潜在危险。

所以在实际使用中,曳光弹并不是一定要隔几发就装一发。

曳光弹一般分为3种:

1,明亮型:亮度较高,子弹出膛后就会一直发光。

2,低亮型:亮度稍微低一些,并且子弹出膛后飞过一定距离才会发光。

3,微亮型:专为配合夜视仪使用,肉眼看亮度很低。

美国人还搞出了一种高端的曳光弹,在子弹尾部加装LED灯和电池,让子弹的轨迹只能从放射方向看到,其他位置看不到。

其中二三种是步兵常用的,并不是那么容易暴露目标,而第一种是飞机机炮,坦克机枪常用的。另外,如今的很多班用轻机枪其实不怎么用曳光弹,部分射手会喜欢将弹匣的最后几发子弹换成曳光弹,提醒自己换弹,这是因为班用机枪和突击步枪的攻击距离并不是那么远,曳光弹能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

曳光弹最广泛的作用其实是给12.7mm以上的重机枪,机炮测距,观察弹道。

比如英国的酋长Mk3,它就装备了专门的测距机枪,通过机枪发射曳光弹,通过子弹命中地面的时间计算距离校准主炮,提高主炮命中率。

F-15,Su-27,F-22这类战斗机的机炮也广泛采用曳光弹,提高命中率,而A-10这样的攻击机的机炮反而是不使用曳光弹的,因为在现有火控系统下,空对地机炮设计不需要曳光弹。

另外,通过隔几发装填一发曳光弹的方式并不能精确校准弹道:因为曳光弹的曳光剂会燃烧,这会造成弹道畸变,发射后的子弹实际上是越来越轻的,和普通子弹的弹道有一定区别。

所以真正需要曳光弹指示弹道的场合,一般使用的都是纯曳光弹。


贞观防务


机枪使用曳光弹当然会暴露自己的位置,但是机枪的作用就在于火力压制、封锁敌军,因此必须使用曳光弹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而如果机枪阵地暴露了,完全可以后撤至后备机枪阵地继续作战。

机枪在使用中往往要射击很远的目标,因此弹道就会有较大的下滑,而在光学瞄准具不发达而且装备量很少的情况下,射手很难判断究竟有没有命中目标,所以曳光弹就成了很不错的装备。再射击时,每隔几发普通弹就有一发曳光弹,通过弹头物质的燃烧来形成一道明亮的光线,这样一来即使是在白天,依然能让机枪射手能大致判断命中情况,并据此做进一步的调整。

而在夜晚,机枪射击时的曳光弹产生的痕迹会很明显,也就是夜间战场常见的一道道光线,而实际火力密度会更强。而此时机枪阵地就会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并会受到压制或者反击。但是其实机枪即使不使用曳光弹,敌军也会根据声音等大致判断攻击来源,所以机枪阵地暴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给机枪是用燃烧弹获取更好的射击效果更实际一些。此外,机枪一般都布置有预备射击阵地,及时的机动就能避免敌人的还击,从而继续作战。


用户5770541302


曳光弹不光可以用来修正弹道,还可以用来指示敌方位置,在一名老兵的回忆录中《橡胶林中的回忆》一书中就有类似的片段,全连把所有的曳光弹给他,射击敌人的阵地,用来给炮兵指示敌人的位置。


所谓的曳光弹原理其实也很简单,前半部分一般都是钢芯或者是铅芯,后半部分有一个空腔,里面就装着曳光剂,装的曳光剂不同,发光的颜色也不尽相同,比如加入铜盐就有原谅色,加入锶盐就发红光,加入钠盐就发黄光。发射曳光弹的确会暴露射手的位置,所以说曳光弹干的两边的活。不过现在各个国家也已经注意这个问题了,同样也采取了各种的措施,例如降低子弹的装药量,从而降低子弹的初速,以达到延迟点燃曳光剂的目的,但是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在弹头的速度,距离和威力都相应程度的降低。后来美国又研制了更加先进的曳光弹在子弹上直接装上发光二极管,这样只在弹尾发光,只有射手可以看见。


其实曳光弹轻武器使用的极其有限,因为轻武器可以自己随时修正弹道,一般是特殊任务例如给炮兵指示敌人位置,或者在弹夹最后装上几发来提醒自己该换弹夹了,相对来说重武器用的比较多,尤其是在空战中,P38战斗机上的重机枪每5发子弹就有一发曳光弹,借此来修正弹道,二战著名战犯山本五十六的死亡就是它的杰作,当时山本五十六在坠机之前就已经被P38战机上的勃朗宁M2重机枪给击中了。所以说曳光弹在二战空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如今各种先进导弹横行的年代,在空战中不用说曳光弹了机炮都用的很少了,曳光弹在现代空战中地位也越来越低。


军武小咖


先来大概解释一下什么叫曳光弹,顾名思义,曳光弹就是一种弹头在飞行过程中会出现明亮弹道的子弹,可在黑暗环境或者是光源不足的条件下帮助机枪或者火炮修正弹道,至于弹头的发光原理,则是因为其内部装有曳光剂,在弹芯尾部有个空腔,里面装有引燃剂、传火剂以及曳光剂,如下图所示,当子弹被击发时,同时会点燃里面的引燃剂,在通过传火剂把曳光剂给点燃,使弹头发出亮光!


所以,曳光弹这玩意既然是用来帮助机枪手或者火炮指示、修正弹道的,那么同时也会把己方的位置通过弹道给对方发现,使用曳光弹暴露位置肯定是在所难免的了,但是对于机枪手来说,被发现然后遭到火力反击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没有曳光弹,枪口焰、声音等也是暴露机枪手自己方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黑暗环境下,枪口焰就已经让机枪手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目标了,此时使用曳光弹会不会暴露自己的目标也就显得没那么重要!

其实,对于排用甚至是连用机枪的来说,其火力压制距离通常是在1000米的距离上,并且机枪手周围会有很多掩体,所以,即使暴露了自己的大概方位,那么只要没遭到对方重火力反击,对于轻武器反击基本上可以无视。而更容易遭到对方火力反击的其实那些班用机枪,但是班机的主要作用是体现在移动中的交替火力掩护,也就是一组火力掩护、一组移动,这样一来,即使暴露了位置,遭到了对方火力的重点照顾,那么也能及时转移阵地,减小自己背打成筛子的可能性!

<strong>因此,曳光弹虽然会增大暴露自己方位的概率,但是作为机枪手,在进行火力压制的时候,不是应该早就有遭到对方火力反击的觉悟么?毕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伞兵天生就是要被包围的,机枪手则天生就是要被火力重点照顾的,所以,机枪手做好火力压制就行了,反正暴不暴露位置啥的,不是早就注定了么?


哨兵ZH


机枪手用曳光弹来指示什么目标?给谁指示目标?真正战斗中没听说过要装曳光弹来指示目标的,如果需要给其他人指示目标,装一发进去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吧。何况现代战争地面枪战已经很少了,很多时候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战斗就结束了,很多年前就看过一个统计,说现代战争大约要十万颗(?)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现代战争都是不对称作战,更多依赖于导弹、飞机,只有一些穷国小国比拳头,才会主要用到枪械,这应该算是新时代的扔石头比赛了吧。

想起来了,以前学习的时候,专门教过要把曳光弹和正常子弹分开装,区分清楚,以免装到弹匣里打出去暴露目标。所以题主说的情况在战斗中是大忌,应该是不存在的,除非是在电影里。反正手榴弹都可以打飞机,电影里用曳光弹效果更好,导演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