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手隔幾發子彈就裝一發曳光彈來指示目標,這樣做難道不會暴露自己所在的位置嗎?

冬季凱風


會暴露,不過現代科學技術可以解決曳光彈暴露射手位置的情況。曳光彈的性能較於其它子彈並沒有任何差異,同樣具備殺傷性,但曳光彈顧名思義,能夠在飛行時發出光亮,加之子彈正處於高速飛行狀態,曳光彈能夠在空氣中留下一道明顯的光亮痕跡,即使是在採光條件良好的白天,而在晚上或者其他光源不足的環境中,曳光彈甚至能夠點亮夜空,成為一道閃亮如流星的“景色”。

安裝在美軍悍馬上的.50口徑M2HB重機槍發射的曳光彈發出的明亮光束

使用“發光子彈”可以說有很大用處,這能夠協助射手修正彈道,甚至作為指引以及聯絡友軍攻擊方向和位置的重要途徑。正是由於曳光彈的存在從而修正了攻擊方向,美軍P-38飛行員才能夠快速完成彈道調整,所以曳光彈具備提升攻擊精準度的功效。

曳光彈的原理其實很簡單,通常由彈頭殼、墊片、鉛芯等常規配件和曳光藥劑組裝而成。採用曳光管結構時,彈頭殼底部卷邊並於底部的凹形藥面貼合,用以延遲曳光。在射擊過程中,曳光藥劑在膛內火藥燃氣的作用下被點燃,併發出曳光。

至於曳光的顏色是可以改變的,這主要取決於其中的曳光藥劑配方,像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採用鍶與鎂混合來發出紅色的光,而中國、俄羅斯等國則將鍶換成了鋇,所以在發射過程中曳光彈呈現綠色,部分軍迷也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大致確定流彈來源國的。

曳光彈就相當於是激光制導,只不過時斷時續的罷了,但是在高速飛行狀態下,以人肉眼的頻率識別能力,每5發子彈甚至每10發子彈配備一發曳光彈足夠為操作員指示出清晰的彈道軌跡。但曳光彈的缺點也很明顯,在方便了自己同時,等於也方便了敵人,敵軍可以很容易逆著曳光彈的發射軌跡來找到射手的位置,“殺敵不成反被殺”的情況如果出現就會很尷尬。

混雜在正常子彈中的曳光彈(橘色彈頭)

為此,“微量型”曳光彈也因此誕生,這種彈頭在飛出槍口後近100碼才會開始發出幽暗的淡光,具備一定的延遲性,使用這種子彈的士兵通常需要帶上夜視鏡。但發展至今天,曳光彈的重要性已經大不如當初,隨著雷達、激光和紅外線成像儀以及夜視鏡的存在,傳統的曳光彈僅能在一些常規火力點上可以“窺見一二”。


科羅廖夫


不會!原因很簡單,稍微有點頭腦的機槍手都會使用延遲發光的曳光彈!而不是使用出膛即發光的彈種。

先說一下能夠暴露自己位置的曳光彈,這種曳光彈出膛就開始發光,在空中顯示完整彈道,也就是說敵人能清楚的看到你的位置。

使用這種彈藥,不是因為士兵不怕被發現,而是因為自己處於進攻方,本就已經被敵人識別。這時主要使用曳光彈為友軍指明攻擊目標方便協同。還有一種情況,己方有火力優勢,壓著敵人打,根本不怕被敵人發現(這種是最爽的)。

下面說重點,不會暴露自己位置的曳光彈-延遲發光曳光彈

簡單看一下曳光彈彈頭組成,在尾部空腔放置曳光劑,並由金屬墊片密封。彈頭擊發的同時,火藥氣體通過傳火孔引燃曳光劑,但此時壓力尚小,曳光劑在彈頭空腔內燃燒,不會發光。

直到壓力變大沖破墊片的時候,曳光彈才開始發光,此時彈頭飛離射手已經有相當的距離,因此也就不會暴露射手位置了。

關於顏色,可以算是多種多樣了,鍶:紅光,鈉:黃光。大家知道加入銅元素髮什麼光嗎?


世界兵器


曳光彈主意會用做修正彈道或者指示目標。但目前大家看到的大部分“曳光彈”的照片僅僅是普通彈藥在夜間射擊的效果。

這樣的圖片僅僅是相對曝光時間較長的照片給人一種子彈“曳光”的錯覺罷了。

真正的曳光彈也不會發出那麼強烈的光線的。

一般在機槍射擊的時候會在彈鏈中夾雜一些曳光彈(上圖橙色彈頭),夾雜進去的曳光彈叫做低可見性曳光彈。

其結構是這樣的:

在彈頭的底部有一節發光燃燒劑這種燃燒劑僅僅是燃燒但不會噴出火花。因此僅僅能夠從彈尾部一個很小的範圍看到標記光。從側面或者正面是完全看不到曳光效果的。

而之所以我們能看到光線軌跡是因為我們的視覺殘留效應。當一個光點快速在視線中移動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是一條線。

低可見度(non invisible)曳光彈的亮度實際上並不比槍口火焰更高。而且目前在夜戰中往往會使用紅外曳光彈。這是一種使用特殊的燃燒劑的彈種。







由於內部燃燒不產生可見光僅僅可以使用特定頻率的紅外線夜視儀才可以看到指示軌跡。因此就更不可見了。

再有一些高科技的曳光彈產品是使用LED照明的。

利用子彈擊發後的動能轉化為電能發光。

基本上也可以做到僅僅使用特定設備才可以看得到。

但曳光彈不暴露目標其實還有一種更原始的方式:中途發光。

也很簡單,發光劑並不是在子彈離開槍口的時候點燃的,而是在飛行了幾十甚至上百米距離後點燃。這樣子彈已經遠離射手位置了,並不會暴露。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在曳光彈的發光劑末端加了一點不發光的燃燒劑,等這層燃燒劑燒完後才會引燃發光劑。

所以,漫天火雨雖然好看,但那真不是曳光彈。


軍武數據庫


確實有可能暴露自己的位置,曳光彈可以說是一柄雙刃劍,所以曳光彈針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很多研究改進,暴露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機槍使用曳光彈主要是為了修正彈道或者指示目標,曳光彈的彈頭在彈尾安裝了一截曳光劑,曳光劑在飛行中會被點燃,發出明亮的光,拖曳一段距離,以顯示出彈頭的彈道。曳光劑也具有一定的燃燒特性,能點燃一些易燃的小東西,比如干草等。

曳光彈分明亮型,微亮型和幽黯型。明亮型曳光彈一般在白天使用,明亮型的曳光劑發光強,並且在離開槍口後馬上就會發光,這種曳光彈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有一句話叫“曳光彈兩頭幹活(tracers work both ways)”,說的就是不但能指示目標,還會暴露自己。而且因為光太亮,在夜間使用的時候甚至會損壞夜視儀。

而微亮型曳光彈一般在夜間使用,微亮型曳光彈的曳光劑一般和明亮型是一樣的,只不過引燃劑採用了弱曳光方案,這種曳光彈不會很耀眼,而且會在飛出槍口一段距離後才會發光,避免暴露自己的位置。

幽黯型曳光彈一般是配合夜視儀使用的,幽黯型曳光彈的光非常弱,肉眼很難看到,只有使用夜視儀才能清晰的看見曳光軌跡,7.62x51mm M276曳光彈就是一種幽黯型曳光彈。甚至還有一種紅外曳光彈,紅外光肉眼不可見,只有通過夜視儀才能看見,進一步降低了暴露自己位置的可能性。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曳光彈當然會暴露射手的位置,而且二戰中的戰鬥機機槍也確實是幾發子彈就裝一枚曳光彈。可是機槍射擊時本身就會有大量的火藥燃氣噴出,槍口的火焰和煙霧早就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機槍手在戰鬥中天生就是被敵人針對的,所以曳光彈的火光只不過是將暴露的危險又增加了而已,相對於曳光彈重要的作用,實際上這並不是最緊要的問題,所以目前來看曳光彈仍然沒有被淘汰,只是在不斷改進和優化。

什麼是曳光彈?

曳光彈說白了就是抹了發光塗料的普通子彈而已,典型的曳光彈一般是曳光穿甲彈,它的彈頭一般為鎢芯或者鋼芯,唯一不同的是在彈頭尾巴上有一個空腔,裡面裝了個金屬曳光管,在曳光管裡面填充了一些諸如硝酸鍶、鎂鋁粉之類的曳光劑,當子彈擊發後,發射藥燃爆就把曳光劑給點燃了,子彈就會像夜空中最亮的星,帶著一道火光劃破天際。

曳光彈有什麼用?

曳光彈一般用來在光線不好或者夜晚的時候顯示彈道,幫助射手進行彈道修正,也能幫助友軍指示攻擊目標,充當小型照明彈使用。曳光彈一般裝備在機槍、機炮這類概率射擊武器以及狙擊槍這類遠距離打擊輕武器上,而像步槍這類中近距離精確射擊武器則很少裝備曳光彈,因為隨時可以瞄準修正彈道,沒有這個必要。

在二戰時,由於沒有火控雷達、激光測距和紅外夜視等先進儀器,坦克炮通常先使用裝備的同軸機槍進行目標彈道指示修正,然後再用主炮進行打擊。而那時候的螺旋槳戰鬥機狗鬥更加依賴曳光彈,譬如美軍的P38閃電戰鬥機裝備了四具勃朗寧M2機槍,在彈鏈中每五發就壓了一發曳光彈,這些曳光彈為飛行員打出明亮的彈道,指示飛行員調整射角和飛行角度,假如沒有曳光彈,那就真的是完全靠人品了。

曳光彈的未來發展趨勢

曳光彈雖然有種種不小的作用,但是其火光太大,確實增加了射手目標暴露的危險,特別是在夜間視線不好的時候,簡直就是敵方火力覆蓋的不二選擇,所以也經常被人吐槽為“曳光彈幹兩頭的活”。軍工人員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問題,所以通過減少曳光劑的裝量發展出了明亮型、微亮型、幽暗型多種適應不同環境的型號。後來索性又通過減少發射藥劑量和曳光劑成分發展出了延時燃燒曳光彈,子彈在出膛一百米以上才會發光。到了現在,有些國家甚至放棄了曳光劑,直接改用發光二極管,這種曳光彈的光不會發散,只能被子彈後方自己人看見,不過這種彈重量太大,目前還沒有被大規模推廣。除了這些方法,關於曳光彈小夥伴們還有什麼別的創意嗎?歡迎留言討論。


軍武吐槽君


曳光彈是一種在子彈後方填充發光材料讓子彈彈道可視,方便射手修正射擊的子彈。

既然如此,使用曳光彈就有暴露位置的潛在危險。

所以在實際使用中,曳光彈並不是一定要隔幾發就裝一發。

曳光彈一般分為3種:

1,明亮型:亮度較高,子彈出膛後就會一直髮光。

2,低亮型:亮度稍微低一些,並且子彈出膛後飛過一定距離才會發光。

3,微亮型:專為配合夜視儀使用,肉眼看亮度很低。

美國人還搞出了一種高端的曳光彈,在子彈尾部加裝LED燈和電池,讓子彈的軌跡只能從放射方向看到,其他位置看不到。

其中二三種是步兵常用的,並不是那麼容易暴露目標,而第一種是飛機機炮,坦克機槍常用的。另外,如今的很多班用輕機槍其實不怎麼用曳光彈,部分射手會喜歡將彈匣的最後幾發子彈換成曳光彈,提醒自己換彈,這是因為班用機槍和突擊步槍的攻擊距離並不是那麼遠,曳光彈能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

曳光彈最廣泛的作用其實是給12.7mm以上的重機槍,機炮測距,觀察彈道。

比如英國的酋長Mk3,它就裝備了專門的測距機槍,通過機槍發射曳光彈,通過子彈命中地面的時間計算距離校準主炮,提高主炮命中率。

F-15,Su-27,F-22這類戰鬥機的機炮也廣泛採用曳光彈,提高命中率,而A-10這樣的攻擊機的機炮反而是不使用曳光彈的,因為在現有火控系統下,空對地機炮設計不需要曳光彈。

另外,通過隔幾發裝填一發曳光彈的方式並不能精確校準彈道:因為曳光彈的曳光劑會燃燒,這會造成彈道畸變,發射後的子彈實際上是越來越輕的,和普通子彈的彈道有一定區別。

所以真正需要曳光彈指示彈道的場合,一般使用的都是純曳光彈。


貞觀防務


機槍使用曳光彈當然會暴露自己的位置,但是機槍的作用就在於火力壓制、封鎖敵軍,因此必須使用曳光彈才能取得不錯的效果。而如果機槍陣地暴露了,完全可以後撤至後備機槍陣地繼續作戰。

機槍在使用中往往要射擊很遠的目標,因此彈道就會有較大的下滑,而在光學瞄準具不發達而且裝備量很少的情況下,射手很難判斷究竟有沒有命中目標,所以曳光彈就成了很不錯的裝備。再射擊時,每隔幾發普通彈就有一發曳光彈,通過彈頭物質的燃燒來形成一道明亮的光線,這樣一來即使是在白天,依然能讓機槍射手能大致判斷命中情況,並據此做進一步的調整。

而在夜晚,機槍射擊時的曳光彈產生的痕跡會很明顯,也就是夜間戰場常見的一道道光線,而實際火力密度會更強。而此時機槍陣地就會很容易被敵人發現,並會受到壓制或者反擊。但是其實機槍即使不使用曳光彈,敵軍也會根據聲音等大致判斷攻擊來源,所以機槍陣地暴露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給機槍是用燃燒彈獲取更好的射擊效果更實際一些。此外,機槍一般都佈置有預備射擊陣地,及時的機動就能避免敵人的還擊,從而繼續作戰。


用戶5770541302


曳光彈不光可以用來修正彈道,還可以用來指示敵方位置,在一名老兵的回憶錄中《橡膠林中的回憶》一書中就有類似的片段,全連把所有的曳光彈給他,射擊敵人的陣地,用來給炮兵指示敵人的位置。


所謂的曳光彈原理其實也很簡單,前半部分一般都是鋼芯或者是鉛芯,後半部分有一個空腔,裡面就裝著曳光劑,裝的曳光劑不同,發光的顏色也不盡相同,比如加入銅鹽就有原諒色,加入鍶鹽就發紅光,加入鈉鹽就發黃光。發射曳光彈的確會暴露射手的位置,所以說曳光彈乾的兩邊的活。不過現在各個國家也已經注意這個問題了,同樣也採取了各種的措施,例如降低子彈的裝藥量,從而降低子彈的初速,以達到延遲點燃曳光劑的目的,但是這樣的結果就導致在彈頭的速度,距離和威力都相應程度的降低。後來美國又研製了更加先進的曳光彈在子彈上直接裝上發光二極管,這樣只在彈尾發光,只有射手可以看見。


其實曳光彈輕武器使用的極其有限,因為輕武器可以自己隨時修正彈道,一般是特殊任務例如給炮兵指示敵人位置,或者在彈夾最後裝上幾發來提醒自己該換彈夾了,相對來說重武器用的比較多,尤其是在空戰中,P38戰鬥機上的重機槍每5發子彈就有一發曳光彈,藉此來修正彈道,二戰著名戰犯山本五十六的死亡就是它的傑作,當時山本五十六在墜機之前就已經被P38戰機上的勃朗寧M2重機槍給擊中了。所以說曳光彈在二戰空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如今各種先進導彈橫行的年代,在空戰中不用說曳光彈了機炮都用的很少了,曳光彈在現代空戰中地位也越來越低。


軍武小咖


先來大概解釋一下什麼叫曳光彈,顧名思義,曳光彈就是一種彈頭在飛行過程中會出現明亮彈道的子彈,可在黑暗環境或者是光源不足的條件下幫助機槍或者火炮修正彈道,至於彈頭的發光原理,則是因為其內部裝有曳光劑,在彈芯尾部有個空腔,裡面裝有引燃劑、傳火劑以及曳光劑,如下圖所示,當子彈被擊發時,同時會點燃裡面的引燃劑,在通過傳火劑把曳光劑給點燃,使彈頭髮出亮光!


所以,曳光彈這玩意既然是用來幫助機槍手或者火炮指示、修正彈道的,那麼同時也會把己方的位置通過彈道給對方發現,使用曳光彈暴露位置肯定是在所難免的了,但是對於機槍手來說,被發現然後遭到火力反擊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沒有曳光彈,槍口焰、聲音等也是暴露機槍手自己方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黑暗環境下,槍口焰就已經讓機槍手成為一個非常明顯的目標了,此時使用曳光彈會不會暴露自己的目標也就顯得沒那麼重要!

其實,對於排用甚至是連用機槍的來說,其火力壓制距離通常是在1000米的距離上,並且機槍手周圍會有很多掩體,所以,即使暴露了自己的大概方位,那麼只要沒遭到對方重火力反擊,對於輕武器反擊基本上可以無視。而更容易遭到對方火力反擊的其實那些班用機槍,但是班機的主要作用是體現在移動中的交替火力掩護,也就是一組火力掩護、一組移動,這樣一來,即使暴露了位置,遭到了對方火力的重點照顧,那麼也能及時轉移陣地,減小自己背打成篩子的可能性!

<strong>因此,曳光彈雖然會增大暴露自己方位的概率,但是作為機槍手,在進行火力壓制的時候,不是應該早就有遭到對方火力反擊的覺悟麼?畢竟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傘兵天生就是要被包圍的,機槍手則天生就是要被火力重點照顧的,所以,機槍手做好火力壓制就行了,反正暴不暴露位置啥的,不是早就註定了麼?


哨兵ZH


機槍手用曳光彈來指示什麼目標?給誰指示目標?真正戰鬥中沒聽說過要裝曳光彈來指示目標的,如果需要給其他人指示目標,裝一發進去就行了,沒必要搞那麼複雜吧。何況現代戰爭地面槍戰已經很少了,很多時候連敵人的面都沒見到戰鬥就結束了,很多年前就看過一個統計,說現代戰爭大約要十萬顆(?)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現代戰爭都是不對稱作戰,更多依賴於導彈、飛機,只有一些窮國小國比拳頭,才會主要用到槍械,這應該算是新時代的扔石頭比賽了吧。

想起來了,以前學習的時候,專門教過要把曳光彈和正常子彈分開裝,區分清楚,以免裝到彈匣裡打出去暴露目標。所以題主說的情況在戰鬥中是大忌,應該是不存在的,除非是在電影裡。反正手榴彈都可以打飛機,電影裡用曳光彈效果更好,導演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