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型人格障礙——依賴

在本文關於人格障礙的分類之一——邊緣型人格障礙(BPD)做出解釋,在本文中,你將瞭解到:

一.概述

二.病因

三.症狀

四.一些判斷依據

五.對“邊緣“的解釋

六.最後

邊緣型人格障礙——依賴


概述


邊緣型人格障礙又稱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 ,簡稱邊緣人格。邊緣人格因介於健康、抑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分裂症這四者之間的邊緣,故稱為邊緣人格。他們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健康的部分,卻更容易遇到一點小事就感到受傷,無法控制衝動的慾望。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難以忍受獨自一人,為了避免被拋棄,他們會做出一些瘋狂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覆出現。這些行為會導致危險的發生,比如表現出想要自殺,以獲得別人的救援和關心。

根據報告,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病率不同,在普通人群中可能在1.7%至3%之間,在臨床上,這種疾病75%的患者是女性,但在普通人群中,男女的比例為1:1。有些研究發現,在飲食疾病的患者中,大約50%的患者為邊緣人格。其他的研究也顯示,在酗酒與毒癮的患者中,超過50%的患者也符合邊緣人格的定義。

病因


邊緣人格與其他心理疾病的不同在於,此患者有一種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質,這些特質長時間形成後僵化不具彈性,使患者產生負面的思考、行為與應對模式。

  • 幼年、童年時,或結婚前後,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或受到極大創傷如:身體或性方面的虐待。
  • 多數病人的童年與家人分離,或被忽視,雙親有衝動和憂鬱的特質。
  • 人格成熟的過程受到阻撓,與父母分離,或被忽視,或過度保護,並於形成獨立人格的過程缺乏適當的理性指引。
  • 曾遭受過戰爭暴力、刑事案件的傷害所造成難以脫逃的陰影。


在上述情況下,他們仍卡在依賴他人的角色中,無法發展出獨立的自我。

某些人可能具有某些遺傳傾向,對環境生活壓力會產生病理反應,並且邊緣型人格障礙具有明顯的遺傳成分。一級親屬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群患該障礙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5倍。

症狀


① 害怕孤獨和被拋棄

當面對分離、被拒絕或即將失去外部支持時,可出現強烈的應激性反應包括自我意象、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的變化,並有可能採取極端行為如自殺、自殘自傷等來阻止被拋棄。例如,當對他們很重要的人遲到或爽約,他們會極其憤怒或驚恐。他們認為這是拋棄。這種表現意味著他們自己是可憐的,是不被人看好的。他們害怕拋棄的部分原因是不想獨自一人,同時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過各種刺激性行為和物質濫用來排遣空虛孤獨感,需要時刻有人陪伴獲得感情的慰藉。

這些患者對他人看法往往存在突然的戲劇性的巨大變化。他們在早期可能理想化潛在的照顧者或戀人的關係,要求花很多時間在一起,分享一切。然後突然覺得對方不夠關心,感到失望,並且對變得憤怒或者貶低對方。從理想化到貶低對方貶值反映了非黑即白的思維(分裂的,好的和壞的兩極化)。

② 難以控制的情緒

不穩定的、快速變化的心境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一個顯著特點。情緒的不穩定表現在一方面體驗到一種空虛和不安全感,缺乏自尊,另一方面有體驗到一種與上述情況對立的興奮感和全能感。患者難以控制自己的憤怒,並且憤怒往往強烈和不恰當。他們常衝著自認為忽視或遺棄自己的照顧者或親人表達憤怒,表現為尖刻的挖苦或長篇大論,爆發後,他們常常感到慚愧和內疚,加重自己是壞人的感覺。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常常處於一種慢性持久的空虛感和厭倦感中,感到憂心忡忡、悲觀厭世,感到生活沒有意義,常產生無助感、無望感和無價值感,生活缺乏實際的目標。為了解除內心的空虛,患者不斷的找事幹,由於做事的目的不在於本身,往往一事無成。外在的反常活躍恰好反映了內在深深的孤獨,這種表現在臨床工作中經常被誤診為抑鬱症。

情緒(如強烈的煩躁不安,易怒,焦慮)的變化通常只持續幾個小時,很少持續超過幾天,可能反映了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人際關係極端敏感。

③ 強烈又極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人際關係特徵為在極端理想化和過於貶低之間不斷變化。BPD患者對他人既依賴又充滿敵意,他們相當依賴周圍的人,當其需求得到滿足時,便把對方理想成他的照顧者或朋友,很快要求和對方建立親密關係;但當其依賴無法滿足時,則表現強烈的情緒反應,貶低、攻擊或挖苦對方。因此難以維持深度而親密的關係,經常在極端親密和極端對立之間快速變化。要麼與人極好,要麼與人極壞,幾乎沒有持久的朋

④ 衝動及自毀、自殺行為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控制情緒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衝動導致自我傷害常見。他們可能賭博,從事不安全性行為,暴飲暴食,野蠻駕駛,濫用物質。自殺行為和威脅以及自殘(如切割,燃燒)很常見。雖然許多自傷行為並非旨在結束生命。在這些患者中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群的40倍,大約8%至10%的患者最終自殺死亡。這些自傷行為通常因為照顧者或戀人可能的遺棄或對其失望拒絕而觸發。患者可自殘來彌補感到自己是壞人的感覺。

BPD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同樣表現衝動、缺乏目的性與計劃性,做事虎頭蛇尾,很難堅持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的事情,做事往往沒有預見可能要發生的事情。大多數患者在行為過後往往又感到非常後悔。經常傷害自己以達到目標。例如,他們可能會在畢業前夕輟學,或者毀掉一個頗有前途的關係。

⑤ 應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狀

一般比較輕微,歷時短暫,多發生在應激情況下,可在幾分鐘至幾小時內恢復。言語缺乏條理,動作雜亂,無目的性,對周圍感知不真切,出現人格解體和非真實感,但現實檢驗能力相對完好。或出現短暫的或情境性的,似乎有現實基礎的錯覺或幻覺等,一般來說這些症狀在精神壓力解除後能很快緩解。

⑥ 自我身份的識別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病人自我同一感(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整合為統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與態度,自我貫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恆定的目標和信仰)形成滯後,長期停留在混亂的階段,其自我意象不連續一致且相互矛盾,處於一種“身份感延滯狀態”。

多數患者的症狀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減輕,複發率很低。然而,社會功能狀態通常不會顯著改善。

一些判斷方法


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必須持續存在不穩定的情緒,並有顯著的衝動性,下列情況存在5種以上,可能存在邊緣性人格障礙:

  • 努力避免被遺棄(實際的或想象的)
  • 交替出現理想化和貶低他人,不穩定的緊張的人際關係
  • 不穩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識
  • 在大於或等於2個區域展示出可能傷害自己的行為(如不安全性行為,暴食,魯莽駕駛)
  • 反覆自殺行為,威脅以及自殘
  • 快速的情緒變化,通常只持續幾個小時,很少超過幾天。
  • 持續的空虛感
  • 不適當或無法控制的強烈憤怒
  • 暫時的偏執思想或由壓力引發的嚴重分離症狀(徹底忘記幾分鐘、幾小時乃至更長時間內發生的活動)


症狀必須從成年早期開始,但是某些表現也可以發生在青春期。

對“邊緣“的解釋

上文提到,邊緣人格因介於健康、憂鬱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這四者之間的邊緣,故稱為邊緣人格

① 健康

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② 抑鬱症

在 中有關於抑鬱症詳細的解釋。

③ 神經官能症

多數神經症是在人格已形成後才發展起來的,即具有病程特點,而人格障礙是由早年開始的,持續一生的。神經症患者適應環境能力尚好,而人格障礙則有明顯社會適應障礙。

④ 精神分裂症

在 中有關於精神分裂症的詳細說明 。

邊緣型人格障礙——依賴


最後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就像一個身上90%的面積被重度燒傷的人,他們的情緒沒有皮膚保護,輕輕的一個觸碰就會引發極大的痛苦“

如果你周圍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要防止親密的關係,堅持自己的邊界。在面對他們的威脅或者誘惑的時候,要表達出“不能完成行為或意願,但是不會離開“的意思。

邊緣型人格障礙經常認為自己是差勁的,從而感到無力與空虛。這種觀念很難糾正,所以不要過分的責怪他們。若是可以,儘量提供一段穩定的關係。

治療的目的應該是減少自殺行為,改善抑鬱症狀,以及改善社會功能為主,儘量幫助患者發展一個更穩定的和更現實的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