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過分相信黑暗力量的人,是什麼心理?

嗜夢者321


啥叫黑暗力量!?

巫詛之術嗎!?

如果迷信這些,心理足夠陰暗…………

但如果是真正的神佛!

那叫信仰兄弟或者姐妹兒…………


微塵子3


社會在進步,幾百年前的奢侈品,如今都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家中。我們比古人更長壽、更健康、生活條件也更優越了,按理說,應該覺得夠幸福了吧?事實卻截然相反。

月入三四千的時候,不快樂;月入三四萬的時候,還是不快樂。追求幸福似乎成了人類永恆的母題,人們永遠在追逐,也永遠追不到。正如愛默生所言:“我們對生活有種種期許,卻從未真正生活過。” 這些感受都源於我們內在秩序的缺失,它是一種生命沒有意義、不值得繼續的感覺。

實際上,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只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相當於接近了幸福的境界了。

一個能從生活中找到樂趣的人,和一個被生活壓垮的人之間的差別,無非是外在因素的綜合和個人對這些因素的闡釋,也就是由他把挑戰視為威脅或行動的契機所造成的。培養這樣一個自我的規則很簡單,直接源於心流的構成要素,可以簡略地歸納成以下幾點:

1.確立目標。要體驗心流,先得有一個清楚的奮鬥目標。

2.全神貫注。學會在行動的機會與本身具備的技能之間取得平衡。集中注意的能力越強,投入就越容易。

3.避免過於自我。一個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只謀私利的人,自我或許覺得很安全,但是跟一個願意為了互動而投入周遭活動的人相比,前者的自我顯得非常貧瘠。

4.從當前體驗中尋求樂趣。能控制心靈就能使周遭發生的事情成為樂趣的來源。

正如現代科學的進步,帶來了如今繁榮的生活方式,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也讓人人獲得幸福成為可能。“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倦怠中徘徊”,當叔本華說出這句令人絕望的話時,不知他會否感到一絲得意?那時沒有心流理論,也沒有積極心理學,叔本華也許無法理解,那一絲得意就是人生的第三種可能——幸福。



葉半碗


這個黑暗力量,指的是什麼?社會黑的那種,還是指諸如扎小人一類的?


唯一紫月


一個人內心有不為人知的一面,才會找一個渠道發洩自我的方式,過分相信的話。其一是他沒有其它渠道感受世界,其二就是他周圍的環境造就了他的一個生活方式。與其本質沒有直接聯繫。


master丨深海


因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因為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

——太宰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