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曹丕娶庶母遺臭萬年,而王昭君嫁給兒子卻名垂青史?

秋踏梧桐2018


曹丕娶庶母,王昭君嫁給庶子,表面看似相同,實則不然,因為後人在評價兩者行為時使用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套準則,而且兩者位置不同,評價當然完全不同。

曹丕娶庶母,遺臭萬年

曹丕是曹操的長子,各方面與曹操最接近,但曹操生前最喜歡的不是曹丕,反而是才高八斗的曹植,甚至有過傳位給曹植的想法。不過,曹操畢竟是成熟的政治家,曹植一些不成熟的表現讓他放棄了傳位給曹植的想法,最終傳位給曹丕。

曹丕繼位後,對曹操當初的想法還是有所怨恨的,但他不能公開宣洩這種怨恨,只好轉移視線,把曹操留下的後宮全部據為己有。曹操的女人雖不是曹丕的生母(嫡母),但從輩分而言都是曹丕的庶母,公開娶了自己的庶母,而且不止一個,在歷史上絕無僅有,跟儒家傳統價值觀,以及後來三綱五常的道德觀格格不入,自然惡評如潮。

另外,曹丕親自篡漢稱帝,這在強調正統的儒家看來更是不可原諒的,而曹丕一生最大的黑點就是篡漢稱帝,娶庶母這件事不過是後世道學家在曹丕最大黑點上又疊加的小黑點。

王昭君嫁給庶子,名垂青史

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天生麗質,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她本是漢元帝的宮女,因為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毛延壽故意把她畫的很醜,因此得不到皇帝寵幸。當匈奴向漢朝求親時,漢元帝就把後宮“最醜的”王昭君當公主嫁了過去。

王昭君嫁的人是呼韓邪單于,兩人婚後一起生活了三年,王昭君生下一個兒子,取名伊屠智伢師,被封為右日逐王。

三年之後,呼韓邪單于去世,可憐的王昭君成了寡婦,她覺得丈夫死了,正是自己返回漢朝的最佳時機,便向朝廷上書求歸,但漢成帝卻不同意,還專門敕令“從胡俗”。

匈奴人實行收繼婚制,一個男人死了,他的女人就要嫁給這個男人的兒子或弟弟——當然不是親生兒子,而是庶子——這也是古代遊牧民族常見的婚姻傳統。直至如今,在一些邊遠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仍實行收繼婚制。

無奈之下,王昭君只得“從胡俗”,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長子、王昭君的庶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共育有兩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

曹丕和王昭君的不同

曹丕生活在漢代,理應遵從漢制,不應娶庶母;王昭君生活在匈奴,理應遵從胡制,丈夫死後嫁給庶子,所以曹丕是違背了禮制,而王昭君是順應了禮制,二者有根本區別。

再者,曹丕是強者,是否娶庶母,可以自行選擇,主動權在自己手中;王昭君是弱者,是否嫁給庶子,她沒有選擇權,二者也有根本區別。

另外,曹丕被後世史學家定位為“篡漢賊子”,王昭君則被後世評價為“和平使者”,受這一評價的影響,兩者類似的婚姻行為也會被賦予不同的感情色彩。

所以從根本而言,讓曹丕遺臭萬年的不是娶庶母,而是篡漢稱帝;讓王昭君名垂青史的不是嫁庶子,而是促進和平,政治正確才是決定性因素。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曹丕和父親曹操一樣十分好色,而且曹家父子都喜歡少婦。曹操死前曾留下遺言,他的女人如果願意改嫁,就讓他們改嫁,如果不願意就留在銅雀臺,頤養天年。


雖然曹操允許妻子改嫁,她的女人也都是貌美如花,但是由於曹操身份特殊,他的女人沒人敢要。在曹操死後不久,曹丕就去了銅雀臺,將年輕貌美的都召入宮中服侍自己。

曹丕也因此被世人唾罵,不過歷史上還有一個亂了倫理的女人,卻名垂青史。

王昭君位居我國“四大美女”之一,嫁給了匈奴單于,單于死後,王昭君又嫁給了單于的兒子,不過王昭君卻因此被世人頌揚。

那麼為什麼曹丕和王昭君同樣是亂了倫理,一人遺臭萬年,一人卻名垂青史呢?


曹丕娶母,天理難容。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

《世說新語》記載,曹操剛剛去世,曹丕就藉著慰問庶母的名義去了銅雀臺,他偷偷從銅雀臺帶出了數十位曾經服侍曹操的女人。後來由於縱慾過度,沒多久曹丕就病了,他的生母太后來看他時,看到身邊的女子大多是曹操曾經的女人,於是大罵曹丕畜生。

曹丕娶庶母,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違背倫理,竟然不自知,所以才會被後世唾罵。


王昭君嫁給庶子,漢朝皇帝竟然不聞不問,王昭君與兒子生有兩個女兒。

在西漢時,匈奴等少數民族有一種叫收繼婚的制度。收繼婚其實就是在丈夫死後,如果丈夫有兒子,那麼妻子就要嫁給兒子(非親生兒子),如果沒有兒子,就要嫁給丈夫的兄弟。

王昭君剛進宮時,正是漢元帝在位,漢元帝在選妃時讓畫師先給秀女畫像,如果覺得畫像好看,才會寵幸。當時宮裡有個叫毛延壽的畫師,由於王昭君沒有行賄,所以他把王昭君畫的不好看,漢元帝也沒有寵幸王昭君。

後來匈奴派遣使者請求和親,漢元帝在後宮找了王昭君,此時才發現王昭君是個大美人,不過一切已經遲了。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後,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為漢朝與匈奴的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單于死後,王昭君按照收繼婚制度要嫁給單于的長子,王昭君上書請求漢朝皇帝幫助。為了兩國的和平,漢朝皇帝並沒有幫助王昭君,於是王昭君嫁給了庶子,生下了兩個女兒。

王昭君天下太平,為了百姓安居樂業,遠嫁匈奴,又嫁給庶子,雖然有違倫理,但是那並不是她的本意,所以她才能夠被後人傳頌。


斯幽說歷史


曹丕娶庶母遺臭萬年,和王昭君嫁兒子名垂千古,原因其實並不複雜,前者是為了個人的私慾,後者則是為了大漢與匈奴之間的數十年和平相處。一個自私,一個偉大,自然是一個遺臭萬年,另外一個名垂青史了。

曹丕納庶母入宮

魏文帝曹丕,總體而言,還是一個相對賢明、有理想的君主。他進行了很多改革,比如採取九品中正制,確立門閥士族的社會統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魏國政治的穩定;又頒佈諭令,禁止宦官和太后干政,削奪曹氏藩王權力,防止內亂;同時,重視文化教育和恢復社會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

曹丕還繼承了曹操統一天下的志向,平定了青州、徐州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北方統一;並擊退了鮮卑等少數民族的入侵,安定了邊疆;而且數次御駕親征孫權,企圖統一南方。

曹丕之所以多受人詬病,主要是因為他的功績並不是十分的顯赫。如果曹丕能夠伐滅東吳,兼併蜀漢,一統天下,相信曹丕將庶母納入後宮的醜聞,根本就不會對曹丕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曹丕三徵孫權,皆以失敗告終,未能實現統一大業,功績就略顯不足了,甚至都沒法跟他爹曹操相比呀。

曹丕沒有輝煌的功績,還做了一件與當時的禮法非常不合的事情,那就是逼迫漢獻帝禪位。雖然曹丕對待禪位後的漢獻帝非常仁慈,讓退位後的獻帝安享天年,在一定程度上給他挽回了一些聲譽,但曹丕的行為不管如何包裝,事實上還是篡位。這就被當時的一些漢朝舊臣所鄙視,特別是在蜀漢一方,更是要善加利用了。劉備和諸葛亮所打的大旗,一直都是“克復中原,恢復漢室!”

正因為曹魏很長一段時間在民間都被認為是篡漢的逆臣賊子,所以,曹丕的淫亂私生活了也就成了曹丕遺臭萬年的最大一個劣跡,還由此產生了一個著名成語“狗鼠不食汝餘”!

曹丕父子好色,就不多說了,曹操非常喜歡收編人妻,而曹丕曾從曹操那裡搶了袁紹的兒媳婦甄宓。曹丕還是一個薄情寡恩之人,後來有了郭女王、殷貴人等妃子,就冷落並賜死了甄宓。

曹操生前收集了很多天下美女,曾囑託曹丕,他的這些寵姬在他死後如果願意改嫁,隨之,如不願意,就供養在銅雀樓中,讓她們頤養天年。曹丕自然是滿口答應了。等到曹操崩逝後,曹操的這些宮人,即使想再嫁,也沒人敢娶呀,畢竟都曾經是曹操的女人。於是,這些女子就暫時都被安置在了銅雀樓中,這也就給曹丕創造了便利。

按照《世說新語》的記載,曹操剛剛死去沒多久,曹丕就竄到了銅雀樓中,命令所有女子分批入宮去侍奉他。曹丕很快因為縱慾過度,“病困”。皇帝生病,驚動了卞太后,就親自前往探望曹丕。卞太后進入曹丕的宮殿,四周一看,竟然全是當年曹操所寵幸過的宮人。結果,可想而知了,卞太后雖然生氣,卻也拿曹丕無可奈何,只能嘆道:“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意思就是,狗和老鼠都不會吃你曹丕剩下的東西,病死了活該。等到曹丕去世後,卞太后也沒有去送葬。

《世說新語》中記錄的奇聞軼事,有些還是有比較高的可信度的,曹丕納庶母之事,也就成了曹丕最大的人生汙點。

其實,在古代,妾的地位是很低的,就是簽有契約的財產而已。在民間,父子共享,甚至與他人共享,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甚至還有出租小妾的,簽訂契約之後,小妾跟買家一起生活,生完孩子,後者到期之後,再回來。只是呢,曹丕就不一樣了,他可是一國之君,民之表率,國之楷模,再做這種苟且之事,就不免令人恥笑了。

王昭君嫁庶子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四大美女中,讚譽最高的一位。“昭君出塞”的故事,已經是世人皆知。

漢元帝同意了匈奴呼韓邪單于的和親請求,遣昭君和親,前往塞外。昭君在出塞的路上,騎在馬上彈了一首思鄉曲。飛過的大雁被琴聲所吸引,看到撫琴的昭君容貌,全部被昭君之美所吸引,竟然忘記了繼續扇動翅膀飛翔,紛紛落到了地上。

呼韓邪單于迎娶了如此美貌的妻子,同昭君舉辦了盛大的婚禮,並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呼韓邪高興到向漢元帝上書,表示感謝,同時表示願意永遠為大漢守衛邊疆,保證漢朝的邊疆穩定。

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不到三年,並生有一子,名叫伊屠智牙師。此子後來成為了匈奴的右日逐王,原本還可以按照匈奴“兄終弟及”的傳統,繼任匈奴單于之位,卻被希望傳位給兒子的異母兄長呼都而屍道皋若鞮所殺。

按照匈奴的習俗,繼承單于之位的前任單于的兄弟或者子孫,可以同時繼承上一任單于的妻妾。呼韓邪單于去世之後,王昭君上書漢成帝,希望返回中原。王昭君是漢人,自然希望按照漢俗,哪怕是為夫守節,從此不再嫁人,也是從內心深處不願再嫁給呼韓邪單于之子的。

可是,漢成帝接到昭君的請求之後,不許,並下旨昭君從胡俗。在漢成帝看來,昭君嫁給了新一任單于,讓他可以少出一名和親的宗室女,省去了婚嫁財物和禮儀,還可以繼續保持漢匈之間的和平,是一舉多得之事。在古代,身為女子的昭君能怎麼樣呢?昭君無奈,只能聽從漢成帝的旨意,再嫁自己的庶子復株累若鞮單于。昭君和復株累若鞮單于又一起生活了將近11年,並育有兩女。長女須卜居次,次女當於居次,居次在匈奴語中是公主的意思。須卜居次在新朝王莽的要求下,曾經返回中原,入宮服侍王太后。昭君兩女的兒子,也都曾經出使王莽主政的新朝。因為王莽的傲慢,導致漢匈之間近半個世紀的和平被打破。

復株累若鞮單于去世之後,昭君再嫁其同母弟弟搜諧若鞮單于,並於5年後去世,葬於內蒙古呼和浩特以南的青冢。

王昭君犧牲了自己,和親匈奴,先後嫁了一父兩子三任夫君,為漢匈和平,以及漢匈之間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王昭君憑藉一己之身,保證了漢朝邊疆近五十年的和平,其功績堪比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霍去病,賽過強漢時期的千軍萬馬。所以,王昭君留名青史,實至名歸,更被後世包括杜甫、白居易、曹雪芹在內的眾多文人墨客所歌頌。


奕天讀歷史


想知道為什麼王昭君會嫁給兒子,最後又嫁給孫子,你就要了解匈奴的婚姻制度,就是“子繼父妻,王昭君被迫要嫁給呼韓邪單于的長子復株累單于,王昭君當然不幹了,在中原這麼做的話可亂倫,母親怎麼可以嫁給兒子呢,(名義的兒子沒有血緣關係)王昭君和第二任丈夫一起生活了十一年,生下了兩個女兒,十一年的歲月,自然而然也就習慣了,又過了十幾年復株累單于也死,王昭君的命也口苦的,兩任丈夫先她而去,後面的事你們也應該猜到了,又嫁給復株累的兒子,也就是王昭君的孫子,人的忍耐和壓力是有度的,王昭君最後還是繃不住,選擇服毒自盡了


夢醉紅顏48111714


父妻子繼,有悖人倫,但是也要分環境而論!

<strong>

眾所周知,古代一起多妾,兒子除了親孃以外,往往可能還會有庶母。娶生母自然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娶庶母在特定情況下,也不是不行。

因為庶母作為妾室,往往年紀較小,有的甚至還沒有“兒子”年長。夫君死後,往往就只能守寡。至於改嫁,這並不是大多數家庭的選擇。因為改嫁就意味著分家,不利於家族的繁衍團結。

對於娶庶母的兒子來說,這種方法不僅僅在給自己找老婆,更是在維繫家族財產,同時也是為庶母們給與依靠。這更多的是一份責任。

當然,隨著禮制的發展,這種情況在中原社會中還是比較少見,大都出現在北方遊牧民族中。比如說匈奴,“父妻子繼,兄嫂弟及”基本上就是他們的風俗文化。沒辦法,在生產能力低下,物資匱乏的草原上,只能用這種辦法來保證部落的繁衍生息。

所以王昭君嫁個兒子,乃是匈奴的風俗,而且她是一庶母的身份下嫁,兩者之間並沒有血緣關係。

至於曹丕娶庶母這事兒,之所以遺臭萬年,更多的是在於一個“偷”字!

即他娶庶母即沒有父親曹操首肯,也未經過母親卞夫人知曉,完全悄悄的進行。要知道按照曹操的遺願,這些女人可都是可以再改嫁的!

“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述志令》

結果改嫁是改嫁是改嫁了,但是全部被曹丕給笑納,他不被罵誰被罵。

所以具體來講,可以有一下三點原因:

其一,兩者當時社會文化背景不同

曹丕所在的魏國時期,還是比較注重民風民俗的,雖然當時民間對於寡婦再嫁人這種事情是比較松的,但是這畢竟和普通白平民不同,帝王有更多的約束。

所以這件事情傳開以後,曹丕的母親卞太后罵他連豬狗都不如,可以說,這樣的事兒在當時是會收到譴責的;王昭君所在的漢代,她嫁到匈奴,那裡的社會制度就是如此,如果老單于去世以後,由新單于繼承除了母親之外的妻子。

其二,兩者的目的不同

按道理來講,曹丕身為帝王,根本不缺女人,他完全沒有必要去娶庶母。他之所以這麼幹無非就是為了滿足他那可恥的慾望。

老話說得好:曹魏好人妻、東吳愛蘿莉、蜀漢全是基!

曹丕將他老爹的人妻癖徹底的發揚光大。

當然了也有人說曹丕當時娶自己的庶母是因為要報復自己的父親曹操,而並非其他,當時曹操在位時,本來不想讓他作為接班人。

他因為這件事情記恨自己的父親,曹操去世之前囑咐到,善待後宮自己的妾室們,但是後來他一去世,曹丕就將他的妾們接到了自己的寢宮。

總而言之,曹丕沒有一個正當合理的理由,去娶庶母!而當時王昭君是為了漢代邊境安定去聯姻的,是出於政治原因,而並非個人私恨,這在當時新單于繼位,她嫁於自己的兒子,是符合當地風俗,是被允許的。而且她以一個漢人的身份,接受了這種風俗,於漢匈和平有利,甚至是被推崇的。

其三,兩者的方式不同

還是回到那一個“偷”字,曹丕當時娶自己庶母的時候並沒有讓其他人知道,沒有告知天下,而是秘密進行,所以被發現之後才會被譴責;王昭君嫁到匈奴,是當時皇帝允許的,並且在她的第一個丈夫去世以後,王昭君還向當時的皇帝請示是否能嫁於新單于,這也是獲得當時皇帝允許的,所以並未被後世譴責。

當然了,王昭君其實挺慘的,當時呼韓邪單于身死,按照風俗王昭君要下嫁其子。王昭君自然是無法接受,她想回到漢朝,於是上書漢成帝,請求回家。可成帝不許,要她遵循當地的風俗,這才有了其嫁個兒子一事。

說來也是身不由己,可憐的緊!


白話歷史君


這是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在禮制上的兩種表現,其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決定了生產要素,女人的作用和價值,才有如此差別,這也從側面反應出女人的地位,開始從神壇走向從屬品演變的不同階段。



女人作為人類繁衍的重要工具,種群部落壯大的重要要素,從人類開始獨立於自然界,並認識到單打獨鬥無法對抗自然,開始有了集體協作意識以後,女人的生育功能,讓女人走向地位的巔峰,由此誕生了一個女人統治世界的時代——母系氏族社會。

母系氏族社會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人們不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生產開始變得多元化,人們逐漸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方法——採集食物,但隨著燧人氏鑽燧取火開始掌握火的技術以後,



人們開啟了新的時代,對抗自然的力量開始變得空前強大,這時候力量型的男人,地位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開始變得吃香,他們強壯的體格和力量,讓他們在狩獵時代,

狩獵

能夠獲取更多的食物上,在飢餓的年代,只有食物才能帶來安全感,在本能的驅使下,女人開始向強壯的男人靠攏和聚集。強壯的男人不僅可以得到食物,還可以通過食物,換取更多的交配機會,等級開始逐步演化,開始分類。

隨著人類掌握的技術越來越多,獲取食物的方式越來越多,同時發現了一些規律性的食物,如:野果,他們具備季節性特點,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植物上。

野果

同時在一些動物身上發現了,他們沒有攻擊性,可以和人類和睦共處,可以儲備著對抗狩獵的隨機性。再加上火的使用讓原來堅硬的、生澀的東西,變成食物。這些技術的掌握,讓人們的第一生物需求,飢餓再不是第一需求,男人和女人開始分工,地位開始走向對等,開始擔負相應的職責,但是食物的分配權力依舊掌握在強壯男人的手裡,女人開始變得逐步向具備食物分配權的男人,提供更多的交配權。

在不同的地域上,演繹著不同的階段,平原、草原、山地這個演化進程有快有慢,女人在不同的階段上的表現卻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擔負繁衍的工具,但是繁衍後代的重要性卻在不同階段,其重要性不同,在食物緊缺的草原,他們對食物的需求異常的強烈,因為產出稀少,固定性的植物無法給他們提供基本的食物,只有通過動物獲得食物,為了獲得動物性食物,草原需要更多的人來圍捕獵物,女人的繁衍後代的功能,得到空前強化,地位居高不下。

但是農耕的中原,卻處於另一個世界,有季節性供應的水果,有馴養的動物,這兩個基本的食物來源,讓人們對食物的需求,並不像草原那樣的強烈,女人繁衍的功能就不像草原那樣強烈。

由於需求的不同,會在人們思想意識領域,產生不同的反應,詩歌、制度、音樂都是關於需求的反應,也是文明的表現。關於女人的作用的強調,也反應在文明中,在資源豐富的中原地區(農耕文明)女人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展示資源,成了附屬品(和豬、牛羊等同),他們僅僅提供子嗣一種產品,而且子嗣非唯一產品。但是在資源匱乏的草原地區(草原文明),女人不僅是一種展示資源,她們還擔負一種更重要的職業繁衍後代,擴大種群,提供更多的勞力。

根據馬斯洛人性需求理論,當吃飯不再是第一要務,那麼彰顯自己能力,就會轉變成第一需求,“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個展示的方式有多種方法,對資源的佔有就是一個極好的方式,女人作為一種資源,也是展示的一種方式,表現更多的是財富,因此女人的多少,決定了能力的大小,財富的多少。而在資源匱乏的草原地區,女人被展示,其實體現的是更多的交配權,展示自己部落發展的程度。

為了讓財富具備私有性,打上個人的標籤,發達農耕文明,通過文字和詩歌的方式,將資源以名義的方式,確認下來,為了便於管理和界定,同時規定了順序,這個順序就是倫理。而草原文明由於資源的匱乏,還沒有解決吃飯問題,一切工作的目的還是解決吃飯問題,他們的詩歌和文字還掙扎在鼓勵大家,生產勞動增加食物上,關於順序還沒有思考。

因此,曹丕娶曹操的庶妻,這些女人已經被自己的老子曹操,打下了他的標籤,屬於私有財產,任何人的染指都是對曹操的侵犯,這是被大家所不能接受的!而吐蕃他們處在草原文明發展階段,資源匱乏,吃飯是第一要務,女人的作用和價值還是生孩子,同時女人作為重要資源在草原文明地區依然匱乏,自然選擇,讓他們認識到女人的生育功能才是最重要的,打個人標籤和私有化這個問題他們還沒有考慮到。


少華聊史


曹丕是歷史上頗有爭議的帝王,他建立魏國,結束了東漢末年北方地區長達幾十年的戰亂,並開創了新型的人才選撥制度——九品中正制。然而他卻違背倫理,“偷娶”自己的庶母,為後世所唾棄。其實這種跨輩分的婚姻並非他首創,早在西漢時期就有一位女性改嫁給兒子,她就是王昭君。但世人對王昭君的評價卻十分高,這是為何呢?

一、出發點與性質不同

首先筆者簡要地敘述下此二人娶庶母、嫁兒子的來龍去脈。據載曹丕上任不久,便將曹操生前的夫人偷偷地接到自己宮中,作為內侍。(所以實際上連偷娶都算不上)原本這一切並未公開,直到卞太后前去探望他時,他正與前夫人們在“嬉戲”。太后勃然大怒,斥責道:“狗鼠不食汝餘,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這句話大概是說曹丕豬狗不如。實際上曹操死前曾明示:等他死了,他的妻妾均可改嫁。這一思想體現了他對女性的尊重,但曹丕卻反其道而行,故意讓曹操蒙羞。

有人說,曹丕這麼做,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色之心與征服欲;二是為了報復當初曹操對自己的態度。眾所周知當年曹操並不看好嫡長子曹丕,甚至對他冷眼相待,後來傳位給他是曹衝英年早逝,曹植又無心政事的無奈之舉。對此,曹丕一直耿耿於懷,待曹操一死,立馬“笑納”曹操生前的女人以作報復。所以他“偷娶”庶母的出發點及其惡劣,故遺臭萬年一點兒也不稀奇。

反觀王昭君,一個平民女子,有幸選入宮中,卻因不願賄賂畫郎而遠嫁塞北。儘管也無奈之意,但為了大漢王朝的安穩和平,她甘願前行。好在昭君美麗、端莊,深得單于呼韓邪喜愛。可惜好景不長,三年後呼韓邪去世了。昭君向長安城上書,要求回到故里。然而漢成帝卻讓她“從胡令”,即遵從匈奴的婚姻制度。依照當時匈奴的“收繼婚制”,老單于死後,他的妻妾必須由新單于收繼。(除新單于生母)。如此一來,昭君只好再嫁新單于,也就是她的庶子復株累。昭君用她的一生換來漢王朝幾十年的和平,實在令人敬佩。

二、文化與習俗不同

另外曹丕與王昭君所處的文化環境截然不同。曹丕生於東漢末年,當時的儒家文化深入人心。不論是皇家貴族還是平民布衣都非常遵從三綱五常和倫理道德,他們甚至將“孝”作為最高的行為準則。況且曹丕不是偷娶一兩個、而是一大群,這明擺著就是和他老子置氣。這種罔顧人倫、大逆不道的行為乃世人所不容的。雖然王昭君也處於儒家盛行的時代,但是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入鄉隨俗”,王昭君嫁給匈奴,理應順應匈奴人的習俗,更何況她所作的一切均為了母國的安寧。

綜上所述,曹丕偷娶庶母與王昭君嫁庶子不得相提並論,一個是帝王的貪婪、報復行為,一個是為國獻身的偉大行為,故二者所得評價必然相差甚遠。


鄧海春


魏文帝曹丕,是曹操的次子。相傳,曹丕當上皇帝以後,把他父親曹操的妃子們都悉數偷偷收入自己的後宮。這件事成了曹丕人生最大的短板,也讓後人唾棄千年。

而西漢時期的王昭君後來嫁給庶子,卻名垂青史。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有書君就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這兩個歷史事件。

我們先來看一看曹丕是如何偷取庶母的。

曹操在晚年的時候,做了一篇有名的《述志令》,文中生動詳盡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與遠大志向。

他還說,等到他死之後,這些妻妾可以改嫁,也要宣揚自己的人生主張。這樣自己就可以瞑目了。

到了曹操臨死的時候,也還惦記著這件事,他把繼承人曹丕叫到跟前說:“你的庶母們要是改嫁,你不要攔著。如果她們不想改嫁的話,讓她們居住在銅雀臺,你不要為難她們”。

沒想到,曹操死後,曹丕就把這些庶母們悉數“笑納”了。

他偷偷把父親的這些庶妃們接到自己的宮中,並不敢對外聲張。

在當時來說,雖然民風方面,對待寡婦再嫁這種事比較寬鬆。但畢竟這件事非同小可,與普通平民百姓婦女喪夫再嫁,有著本質的不同。

可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曹丕偷娶庶母這件事,還是讓他的母后卞太后知道了。

卞太后因為來看患病的曹丕,竟然在他的宮中看到了幾位自己昔日的“姐妹”,這些女子,都是之前曹操的妾室。

於是她罵曹丕有悖常倫,“豬狗不如”。曹丕卻說母親大驚小怪。

其實當時曹丕作為一國之君,什麼樣的美女娶不到?卻偏偏冒天下之大不韙,偷娶了老爹的後宮佳麗。

連他的老媽也罵他,可見這件事在當時來說是很受道德譴責的。

有人說,曹丕這樣做,一是有些變態地滿足自己的好色之心與征服欲;二是為了報復當初曹操對自己的態度。

因為當初曹操看到曹丕對待父母及妻兒兄弟都冷酷無情,並不是很情願讓他當接班人。

而是在連失兩個兒子之後,曹丕又是嫡長子,迫於壓力才不得不傳位給他。

對於這件事,曹丕應該是懷恨在心的。他或許想用這種有悖常倫的方式,讓九泉之下的曹操蒙羞,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我們再來看一看那位嫁給庶子的女人——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生於西漢時期。她與貂嬋、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生於平民之家,在當時通過選秀,成了一名宮女。

當時皇上選妃子,首先由朝廷中的畫師給各備選宮女畫一張畫像,由皇上親自過目,該宮女才有資格納入後宮。

可是王昭君並不想賄賂畫師,畫師毛延壽就把她畫得並不是十分美麗。因此,王昭君也沒能進入漢元帝的後宮。

五年後,匈奴單于呼韓邪來到西漢,要求娶一名西漢的妻子。

當然呼韓邪也是想用聯姻的方式,來表達與西漢和平共處的願望。漢元帝當然不肯把自己的女眷嫁到千里之外。於是有人推薦了王昭君。

單于看到傾國傾城的王昭君,自然像是撿了一個寶。當即表示一定要永遠與西漢友好共處,絕不再冒犯邊境地區。

王昭君作為一個弱女子,只好服從皇上的安排,跟單于呼韓邪遠走他鄉。

王昭君和呼韓邪共同生活了3年,生下一個兒子。不幸的是,不久單于呼韓邪就去世了。

王昭君向西漢朝廷上書,要求迴歸故里。當時的漢成帝回覆說“從胡令”,也就是說讓王昭君按照匈奴的婚姻制度來。

因為依照當時匈奴的“收繼婚制”,老單于死後,除了生母之外,由年輕一代的單于繼承所有的庶母。當然,這種婚姻制度是不受道德譴責的。

王昭君只好又嫁給了年輕的單于,也就是她的庶子復株累,兩人一共生活了11年。

婚後二人生下了兩個女兒。復株累去世2年後,王昭君也去世了。后王昭君的長女還曾返回中原生活數年。

可見,曹丕偷取庶母的行為,與王昭君嫁給庶子的做法,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不同。

曹丕偷取庶母,說明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說明他色令智昏。

曹操後宮佳麗,肯定個頂個漂亮。可是曹丕只顧醉臥花叢,卻不想想這些妃子好多都被他的老爹寵幸過。

但凡有一點人倫觀念,是不會做出這種事情來的。

再者,曹丕這樣做,也是出於對父親曹操的報復。

不管怎樣,曹操最後還是把江山給了他,他就應該心懷感恩之心。他不但對父親當初的做法耿耿於懷,甚至在父親死後,他還用這種方式對父親進行羞辱。

這更說明了曹丕這個人沒有格局、心胸狹隘。作為帝王,這種胸襟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他的行為受到了人們的鄙視。

王昭君嫁給庶子,一是因為聽從了西漢皇帝的安排。

丈夫死後,她曾上書給西漢皇帝,要求回到故里。但是皇帝要求她按照匈奴的規矩去做,她毫無怨言地去照辦了。她的行為,是得到了當時朝廷認可的。

自然,她不會受到人們的非議。

再者,她是“入鄉隨俗”,按當時匈奴的婚姻風俗行事。在與兩代單于生活期間,她安分守己,盡了一個女人應該盡的職責。

最主要的是,王昭君一個弱女子,離開生養自己的故土以及親人,遠嫁匈奴。

她克服了語言、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的障礙,在一個舉目無親的地方生活多年。

她犧牲了個人,卻為穩定西漢的邊疆與和平做出了突出貢獻。

因此,她嫁給庶子,不但沒有受到譴責,還受到後人的懷念,名垂千古。

同樣的行為,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人們對曹丕偷娶庶母,與王昭君嫁庶子的評價當然也相去甚遠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遠嫁匈奴,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及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後,為其生育一子伊屠智牙師,後來成為匈奴右日逐王。三年後呼韓邪單于去世後,昭君就向漢廷上書請求迴歸漢朝,畢竟昭君已經算是圓滿的完成了和親任務;但是此時漢朝皇帝漢成帝下令昭君依照匈奴人風俗,“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昭君再次嫁給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一女。復株累單于在位期間,沿襲前任呼韓邪單于的遺志,繼續改善與漢朝的關係,開放邊塞貿易,首次以和平方式代替百年來匈奴人野蠻掠奪的時代。復株累單于去世後,由其弟糜胥繼任為搜諧若鞮單于,繼續與漢朝保持和平關係。王昭君在兩年後去世,在匈奴十六年,先後嫁給兩任父子單于,但都是遵照匈奴人的風俗,並且都是漢朝皇帝下旨再嫁的,為漢朝創造了近半世紀的和平安寧環境,能夠名垂青史那是理所當然了。



曹丕在曹操去世後,不但繼承了曹操的魏王爵位,更是將曹操的小妾照單全收,納為己有。在魏晉時期,封建門閥士族勢力佔據主導地位,儒家文化佔據文化主流。曹丕的做法無疑違背了儒家道德倫理,其吃相難看甚至連自己母親卞夫人都看不下去了,出面進行指責。


當然曹丕在歷史上名聲如此不好,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得罪了儒家。首先,篡漢自立,在儒家文化之中就被打上了謀逆的標籤。其次,曹丕稱帝后,一生的作為與曹操相比相形見絀,就造成儒家士族的看不起。最後,將父親的妻妾納為己有,無疑更加實錘了曹丕的惡名。


蘇紀龍讀史


這個是兩個不一樣的例子。曹丕呢,可能就是有一個獨特的愛好吧,就像他的父親喜歡寡婦一樣,但是這不是漢族的傳統。而王昭君嫁的就是匈奴人,他是為了能夠減少戰爭,不惜是葬送了自己幸福的一生,這樣的人才是值得我們去敬佩的。曹丕是不能夠和王昭君相比的,王昭君應該是名垂青史,而曹丕應該是遺臭萬年。

王昭君是為了減少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她對於人民就是真正的救星。

在漢朝剛開始的時候,匈奴一直在騷擾著漢朝,劉邦率領著幾十萬大軍去和匈奴對決,可惜的是他最後也失敗了。在平城之戰之中,他一個人逃了回來,然後再也不敢和匈奴相爭了。為了能夠讓匈奴和漢朝和好如初,劉邦採用了和親的政策,讓自己的漢室子女嫁給匈奴人。雖然這個讓漢朝人感到非常的恥辱,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實力不夠,落後就只能捱打,沒有辦法只能採用這樣的方式。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空前強大,而且漢武帝是有著強大的野心的,他想要擴張自己的領土,想要改變自己祖宗以來的和親政策。於是他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在霍去病和衛青的幫助下,匈奴一次一次的減弱,最終是將匈奴打的元氣大傷,但這個時候漢朝也是疲憊不堪了。

在之後匈奴也提起了和親,不過這次他也不是欺負漢朝,而是他們也想要和平了。後來漢朝皇帝也答應了匈奴的請求,王昭君就是這和親的一員。王昭君知道自己待在皇宮裡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而當時的皇帝看到了,王昭君長得這麼漂亮,心裡是非常懊悔的,但是已經說出了將他許配給匈奴,於是就只能目送他離開。


王昭君帶著漢朝皇帝的希望,就是希望漢朝和匈奴能夠一直和好如初,再也不用發動戰爭了,王昭君和他的子孫一直都堅守著這個希望。在這以後的幾十年裡,漢朝和匈奴再也沒有發動過大的戰爭。

因為沒有了大的戰爭,人民的生活才能夠穩定起來,所以對王昭君是非常感恩的。雖然他自己一個人委屈了,可是他拯救了所有的人民,所以人民會把她放在心底。

而曹丕這個是不符合漢族的倫理道德的。


漢朝一直以來都是文化先進的民族,從周朝開始就已經開始進入了禮儀之國,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人民規範的措施,像曹丕這件事是不符合人民的規範的。到了孔子的時候,孔子更加的制定了一套符合所有人的倫理道德,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等等一系列有關人民規範的言語。


而在漢朝的時候,孔子的思想被更加的確定,尤其是到了漢武帝的時候,大一統的思想將孔子的思想確定了為正統的思想。人民已經經過幾百年的這樣的思想洗禮,再也接受不了這樣的事情,可是曹丕感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是應該得到這樣的唾罵。

你們認為曹丕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歡迎在下面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