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能够成就的诀窍,就在一个字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古人能够成就的诀窍,就在一个字上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69集04全文1425字,阅读需4分钟

『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做事情要有始有终,如果做事情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多种事业,为什么?做哪一样都做不好。中国古人有句话说“隔行如隔山”,你自己的行业都没有做好,你又去换一个工作、换一个行业,对一个陌生的领域,你更加做不好。就像一个人挖井一样,他在这个地方挖了一下井,挖到了一定的程度没有水,他又换了一个地方再去挖,刚挖了几下还是没有水,他又换了一个地方又去挖,换了再多的地方也挖不出水来。如果你在一个地方选中了,你就在这个地方挖下去,你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肯定能挖到水。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事情有始有终,要有恒心、有毅力。

古人能够成就的诀窍,就在一个字上

中国古人特别讲要专一,我们做学问、修道,也是特别讲究专一。所以《三字经》上说:“教之道,贵以专”。求觉悟更是要重视专一,所以这个专一,专一就是不杂,而且还能够精进,精一不杂、专一不杂,就是精进的意思。古人成功的关键就是在于能够专心,能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像我们看《六祖坛经》上记载的法达禅师,他读《法华经》读了十年,十年专攻《法华经》,所以他遇到六祖给他开示了几句,他能够开悟。无尽藏比丘尼一生专读《大涅槃经》,她一生的功力就用在《大涅槃经》上。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专一的基础,所以遇到六祖一点化就开悟了。所以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目的都是求明心见性,也就是求明明德,求开悟。怎么样才能悟入?那就是要专一,把你的心力和精力集中在一部经上。

古人能够成就的诀窍,就在一个字上

在儒家我们也看到,历史上的刘宝楠父子对《论语》做注解,作了《论语正义》。这部书是刘宝楠父子两代人经过了七十多年才完成了一部注解;焦循作《孟子正义》,他是给《孟子》做注解,也是父子两代人才完成的。但是这两部注解怎么样?传承久远,非常地权威,是后代人研究《论语》、研究《孟子》的必读注释。为什么他们有这样的成就?原因就是因为专心。

在佛教之中,我们知道周止菴居士他一生只研究《心经》,江味农居士一生只专攻《金刚经》,他给《金刚经》做的注解也是非常权威的。后人如果想研读这些经典,都不能够不参考。这个就是告诉我们,古人能够成就,他的诀窍就在于专。

我们现在人做学问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在于不能专一,希望广学多闻,希望知识很广博,这是一种习气。这种好高骛远的做法,不能够达到求学的目的,反而会让人偏离了方向。而一般人不能够专一的原因,就是因为喜欢名闻利养,因为你讲的东西很多,这个也能讲,那个也能讲,人家提到这一部经你也知道,提到那一部经你也懂得,他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名利,想让别人赞叹自己,所以才去广学多闻。

古人能够成就的诀窍,就在一个字上

孔老夫子很早就提醒过我们,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人做学问、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提升自己的修养、境界。所以孔老夫子说,他所担忧的事情是什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老夫子所担心的是担心在这些方面,他不是担心自己的钱不够多,名声传得不够远,大家都不知道我,大家对我不恭敬。他所追求的是什么?他所追求的是自利利人、自觉觉他,因为自己不觉悟,也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觉悟。

所以《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我们自觉觉他,觉行都是圆满的。“亲民”就是帮助别人觉悟。我们怎么帮助别人觉悟?首先要“明明德”,要自己觉悟,你才能够帮得到别人觉悟。自己还迷惑颠倒,还烦恼重重,你怎么能够帮得上别人?那叫以盲引盲,把人的路都给指错了,自己的因果重不重?

古人能够成就的诀窍,就在一个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