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孫思邈活了141歲,臨終前為何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薛學銘


作為中國古代醫學界的藥王,孫思邈一生經歷西魏、北周、隋、唐總共四個朝代,據說享年141歲。他撰寫的醫學鉅著《千金方》,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被國外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

不過,藥王雖然妙手回春,但在他那個年代,社會上卻有一種藥一直危害著人們,但藥王卻始終對此束手無策,所以他在臨死前,就特意告誡後人:“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而這個被孫思邈要求燒掉的藥方,被稱為“五石散”。

那麼,這個五石散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以至於連堂堂藥王都束手無策!

有句話說想必大家都應該聽說過,叫做“是藥三分毒”。換句話說,不管什麼樣的藥,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都,即便是如人參這樣的大補之藥,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傷害到人體。至於這個五石散,就更是代表中的典型。



最初,這個五石散的藥方,是由東漢名醫張仲景發明,其主要成分由石鐘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五種石類藥物,再加上桔梗、文蛤、鬼臼、太一餘糧、乾薑、附子、桂枝數十種草藥組成。因為服用它後身體會發熱,所以當時主要是用來治療寒症的輔助用藥。

等到東漢末年時,一些無病的人,也嘗試服用五石散,不過只是少數道家煉丹之士;再後來,這個五石散的藥方子被道士們加以改良,在裡面加入了少量砷元素,以至於服用後不僅身體會發熱,而且還會覺得精神特別亢奮,按照書上所說,叫做“亦覺神明開朗”,按照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一個爽字了得。

所以等到魏晉時期,服用五石散就開始變得風靡起來,再加上曹操養子何晏的大力推廣,據傳言,說何晏服藥後可以連著幾日不睡覺,還連續幾日御數女而不困,由此五石散也成為上流階層的“貴族神藥”,深受魏晉名士們的喜愛。

但殊不知,這個五石散中加入的砷元素,實際是一種劇毒的物質,是古代製作砒霜的原料。它的藥性非常強,會引起人體的體表發熱,如果發熱的時候不能及時的出汗散熱,那麼就會有性命之憂,因此服用五石散後,必須要脫去衣物,然後進行長時間的步行來散熱,甚至在冬天裡也要如此。



正因為此,我們經常會在書中看到,那些魏晉風流名士們,在大雪天裡脫去衣服,一邊喝酒一邊散步,給人感覺放蕩形骸、灑脫隨性,似乎非常酷,但孰不知這其實是中毒的表現。

不僅如此,五石散還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副作用,那就是這種藥具有“成癮性”,一旦吃了就會上癮,再想停下來,就會非常困難。

因為,五石散服用後會讓人體內的肝腎脾胃也會受損。而人體器官一旦受損後,人就會變得頹廢,無精打采,此時就需要五石散持續提神。

於是周而復返,服用五石散的人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最終只能等到毒發死亡,才能得以解脫。據統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毒害的人中,不僅有晉哀帝這樣的帝王,也有皇甫謐這樣的名醫,至於其他的諸如裴秀等名人,更是不計其數,由此可見五石散的危害之大。



等到了孫思邈生活的年代,魏晉風流早在五胡亂華的過程中消失殆盡,但是富家子弟食用五石散的風氣,卻並沒有就此改變,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作為一代藥王,孫思邈親眼目睹了太多服用五石散的悲劇,因此他便和當時很多著名的醫生都在積極反對濫用五石散。

縱觀孫思邈的一生,他是非常痛恨五石散的濫用,他常告誡身邊的人,要慎用五石散,甚至他還多次告誡服藥者“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野葛即是斷腸草,服用30分鐘左右即可發病,量大的時候可以致死。孫思邈拿斷腸草和五石散相比較,可見五石散毒性有多強!

後來,孫思邈還向唐朝的皇帝上書闡述五石散的危害,希望利用國家的力量來幫助大家戒掉五石散。也正是源於對五石散的痛恨,孫思邈在臨終之前才繼續不忘告誡徒弟及後人,如果遇到五石散的方子一定要毀掉。

索性的是,在孫思邈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等到唐太宗後,五石散的食用之風終於漸漸消失,除了那些不怕死的道士還在自己的道觀裡面食用各種改良版的五石散外,民間百姓已經基本沒有人再食用五石散。但可惜的是,千年之後,西方列強的鴉片又打了進來。


我是趙帥鍋


話說當年,孫思邈外出行醫,自己病倒了。孫思邈得了什麼病呢。其實是得到了丹毒。當時唐代很多人都想長生不老,很多醫生都在那裡煉一硝二磺三木炭,拼在一起吃。孫思邈在備急千金方是這樣記載的:人們都說了服了五石散可以長生不老,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應該統統燒掉。我就配過這個藥,吃了之後,這個腦袋大了,左額生丹毒,長了一個大包。


當時,孫思邈走到四川雲陽,早上起來一個大包,到了晚上都是大包。當時雲陽縣令是他的朋友,請了好多醫生看,沒看好。後來自己給自己開了一個藥方,就好了。後來,他寫《備急千金要方》時說:石在身中,萬事休泰。意思是你要是吃了石頭,一萬年都好不了。泰是好的意思。後來又說:寧食野葛,不食五石。有識者遇此方則須焚之,勿久留也。


當然,孫思邈的話有的人沒聽。比如李世民想長生不老,就吃了這個藥方,不到五十歲就死了。雍正帝還開了一個煉丹廠,自己吃死了,又送給李衛吃,三年後,李衛也死了。因此,孫思邈教焚燬五石散,其實是對人民負責。可惜,後世的皇帝不少不聽話。


商業風尚人物


首先,帶大家瞭解一下五石散。五石散又叫更生散或單稱散。因配方中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磺等五種石料而得名。相傳此方發明於漢代,在魏晉時期得以盛行。漢代時五石散大概是由追求成仙的人亂煉丹藥發明的一種藥劑,使用的人宣稱能夠治病強身,但實際上只能增強人的色情慾望。到魏晉時期大明星何宴(思想家、文學家)將五石散藥方進行了改進,實現了五石散由藥品到毒品的轉換,也就類似於現在的“白粉”、“大麻”,使用後能夠使人極度興奮、燥熱急痴,更能使人上癮,長期服用會導致精神恍惚、發狂痴呆、甚則死亡。

然而這款現代版的白粉有了大明星何宴的帶動再加上價格不菲,竟然成了流行品,更是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人們為了追求一時的快樂和繁華,幾乎成了該時期的全民追求,人們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今天你“嗑藥”了嗎,書聖王羲之、晉衰帝司馬丕都是典型受害者。

然後,再介紹下神醫孫思邈。孫思邈是唐代醫藥學家。他關心人民的疾病痛苦,處處為患者著想,對前來求醫的人,不分高貴低賤、貧富老幼,親近疏遠,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晝夜,不避寒暑,不顧飢渴和疲勞,全力以赴。臨床時,精神集中,認真負責,不草率從事,不考慮個人得失,不嫌髒臭汙穢,專心救護。特別是他提倡醫生治病時,不能借機索要財物,應該無慾無求。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實為後世之楷模,千餘年來,一直受中國人民和醫學工作者所稱頌,被尊稱為“藥王”。

因藥王重視養生,所以能夠活到141歲的高齡,他去病救人、心懷蒼生的醫德,藥理精通、起死回生的醫術,無人能比、豐厚博深的閱歷都使他認識到五石散的危害遠遠大於其益處,但是它使人成癮和利益豐厚的特點肯定會吸引一些醫德缺失,利慾薰心的人,所以他老人家叮囑徒弟一應定要毀了五石散藥方。

感恩像藥王一樣的先賢聖人,打贏了這場歷史上最早的這次“禁毒”運動,才保證了中華民族有了如此璀璨的成就。




歷史悄悄話


藥王孫思邈在醫學歷史上貢獻很大,他寫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有著古代醫學百科全書的美譽。藥王本事雖大,但在那個年代,有一種藥卻一直危害著人們,而藥王卻毫無辦法,只能在臨死前告誡後人“有識者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這種藥被稱為“五石散”。

五石散的由來

五石散最早由醫聖張仲景發明,是被用來治療寒症的輔助用藥,後來被曹操的養子何晏改良,成為上流階層的“貴族神藥”。

何晏在服用五石散後“亦覺神明開朗”,起到了提神醒腦的作用,還有傳言說何晏服藥後“日御數女”,於是這種藥就開始在富家公子哥的圈子裡流傳開了。

五石散的配方版本眾多,其中“五石”是指五種石頭,目前流傳較廣的說法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這五種,但並不確定。不過從史料中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五石散中還有砷元素。

《晉書·皇甫謐傳》記載了服用五石散後的症狀表現為:“舌縮入喉、癰瘡陷背、脊肉爛潰”,可見這種藥的副作用在皮膚上,而砷中毒的表現也是會引起皮膚損害,比如刺激性皮炎,而且通常會在胸部和背部發作,這也正好與記載相吻合。

砷是一種劇毒的物質,古代製作砒霜的原料,這種物質存在於礦石之中,而且數量還不小,目前檢測出含有砷的礦物質有數百種之多。

由此可見,五石散含有砷一點都不奇怪,而服食五石散之人無異於吃砒霜,如此劇毒之物為何還會有這麼多人去吃呢?主要是這種藥具有“成癮性”。

五石散藥性很強烈,服食之後會令人感到全身發熱,必須要脫去衣物,然後喝著溫酒散步,這樣才能令藥性散發出去。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服用五石散,不但可以脫去棉襖,甚至可以喝冰吃雪而不覺得冷。這樣的藥效在古人看來非常酷,孰不知這是中毒的表現。

孫思邈對五石散的無奈

孫思邈一生鑽研醫學,幫百姓解決疾病的痛苦,但唯有對五石散一點辦法都沒有,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五石散雖然毒性強,但不會當場致命,屬於慢性毒藥,這就讓人放鬆警惕,認為這種藥不會致命;

  • 五石散藥效強,服用者通常只看到“神明開朗”的效果,卻無視“皮肉潰爛”的後果,因此五石散從何晏第一個服用以後,追隨者源源不絕;

  • 五石散會上癮,這種成癮過程是一種惡性循環:五石散服用後會使人興奮,同時也損害了身體,比如肝腎首先受損,如果服藥後大量喝涼水,脾胃也會受損。器官受損後人會變得更加頹廢,無精打采,此時就需要五石散持續提神。

長期服用五石散會造成器官衰竭,比如《晉書》記載服用五石散後“浮氣流腫,四肢酸重”,這就是腎臟衰竭的表現。

孫思邈作為醫生,他深知五石散的危害,他還告誡服藥者“寧食野葛,不服五石”。野葛即是斷腸草,服用30分鐘左右即可發病,量大的時候可以致死。孫思邈拿斷腸草和五石散相比較,可見五石散毒性有多強!因此他告誡徒弟及後人,如果遇到五石散的方子一定要毀掉。


水煮汗青


大家好,我是慕遠,為你解答該問題。

五石散的功效

我們先來了解下“五石散”是什麼?“五石散”還有一個名字“寒食散”,其實是一味中藥。最早記錄在《備急千金翼方》卷十五,它的主要成分是鍾乳、附子、栝樓根、茯苓、牡蠣、桔梗、乾薑、人參、防風、細辛、桂心、白朮這些中草藥,它有什麼用呢?服用“五石散”後,具有壯陽、強體力,治陽痿等功效,會使人性情亢奮,渾身燥熱,身體肌膚的觸覺變得高度敏感,要用寒食、喝溫酒,脫衣裸袒,運動出汗等方式來發散藥力。



在我們現代看來這就是毒品加春藥啊,服用之後精神亢奮,脾氣暴躁,渾身燥熱、皮膚敏感等狀態。回到問題本質,藥王孫思邈臨終前為何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因為他見到過吃了“五石散”的人後的症狀,藥王本身對藥理非常熟悉,他在行醫治病時對開過的藥服用之後有什麼後果非常明白,在他的著作《備急千金要方》有記載:“石在身中,萬事休泰”。他親眼目睹了服藥人的狀態,額生丹毒,留有大包,使人上癮。



藥王孫思邈對此即憤恨又無奈,當時的風氣就是認為吃了“五石散”可以長生不老,至少可以強身健體,但是藥王深知“是藥三分毒”,更何況這“五石散”幾乎都是礦石煉成的呢。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對所謂延年益壽、強身壯體的不死藥——“五石散”、金丹一類情有獨鍾,哪怕被藥石屢屢弄得燥熱上亢、通體難受,也樂此不疲,為此在唐太宗五十之際便死去。


綜上,藥王孫思邈非常瞭解“五石散”的療效和它可怕的後果,它的療效可以用其他藥物來替代,服用“五石散”的後遺症卻南以根治,甚至會導致死亡,作為懸壺濟世的醫者,他肯定希望這種可怕的藥物消失,所以在臨終前告誡徒弟一定要毀掉“五石散”的藥方?


慕遠看歷史


神醫孫思邈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唐代時期的醫藥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而且活了141歲,可以說是非常長壽了。不過孫思邈去世之前,卻有一個很奇怪的舉動,他臨死前抓住自己徒弟的手,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這是為何?

“五石散”到底是什麼呢,五石散又被稱為寒食散,是用五種礦物配置而成的方劑,主治傷寒等症,配方歷代都不大相同,主要有石硫磺、石鐘乳、紫石英等。

在魏晉時期五石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因為當時古代的統治者認為五石散可以長生不老以及達到修仙的目的。

雖然吃完以後會全身發熱、臉色發紅、精力旺盛、甚至出現幻覺,在現代的我們看來是人體礦物中毒,可是在古人看來,認為這是藥物發作,因此很多人跟風學著眾人吃,就連歷代吃這種藥的皇帝也很多。

而到了唐代,作為一個活了100多歲的孫思邈看來,他深知五石散的危害,五石散並不能讓人長生不老,也不是修仙的仙丹,其實對身體很有害處,相當於一道催命符。

因為服用五石散以後,身體會出現極度亢奮,而且會產生內熱,這樣吃了以後就不能坐、不能躺著,必須持續走路,這樣一段時間全身發熱,這樣就需要大量往身上澆涼水,吃涼東西,這樣冷熱交替,非常損害身體的元氣,而且傷害身體肝腎。

五石散服用的越久,中毒越深,時間久了,就導致腎臟衰竭,浮氣流腫,四肢酸重,最後痛苦死去。

而且五石散還讓人上癮,一旦沾染上就很難戒掉,如果有人上癮,常年食用,也沒有人去勞作或者正常生活了,會導致家破人亡,國家也不得安寧。

神醫孫思邈清楚五石散的危害,因此哪怕在自己臨終前也再三告誡徒弟一定要毀了五石散,這是一位醫者的仁愛之心,後來大家也都漸漸的都知道五石散的害處,漸漸都敬而遠之了。


小聰歷史客棧


五石散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寒食貼,其實是一種處方藥。它具有一定的毒性,初衷非常好,是用來治病的,只是後來被用亂了。


曹操養子何晏首吃藥,五石散成為潮流

人們談到中國歷史上的士大夫,肯定避不開魏晉時期。因為很多人認為魏晉時期的士大夫才是真正的名流,出現了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導、謝安等人。

但是伴隨著他們飄飄仙的姿態的時候,總是和另外一個名詞聯繫在一起——五石散。魯迅曾經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就大肆批判過這種藥。

在這篇文章當中,他如此批判何晏:其一,他是空談的祖師。其二,他是吃藥的老祖。這裡的吃藥,說的就是五石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五石散是由張仲景所研發的一種中藥,在漢朝的時候還都不敢亂吃。但是何晏改了配方,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些藥的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石硫黃,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幾種。

吃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狀況?和鴉片差不多!

張仲景發明這種藥方的初衷是好的,主要是給傷寒病人所使用。因為這種藥有燥熱的功能,所以對於傷寒病證非常有用。但是普通人吃了就不行了。

由於這種藥可以轉體弱為強,因此何晏有錢之後就開始吃了起來,其他人也跟著效仿。當時五石散的流行程度,和清朝末期的鴉片差不多。根據是否吃了藥,來判斷這個人富有與否。

因此你有沒有能力吃五石散,在當時竟然成為了攀富的一種手段。但是根據隋巢元方做的《諸病源候論》,這種藥吃起來還比較麻煩。

剛剛吃下去之後沒有什麼反應,得稍微過了一段時間才有反應,這個過程稱作是散發前期。如果沒有後來“散發”的過程,那麼就是有弊而無利。

因為這種藥屬於熱性,無散發說明熱存在了體內,古人尊崇體內“冷熱均衡”,因此認為是有弊無利。

另外吃了之後不能休息,必須要持續走路,只有走路才能散發。所以當時把走路稱作是行散。有詩為證:至城東行散。其實這首詩也是個笑話,因為不是魏晉時期所作,離開了時代背景,就沒有了“行散”之意。

走了一段時間之後,身體會全身發熱,發熱後全身發冷。一般情況下發冷就多穿點衣服,再不濟吃點熱的東西。然而吃了五石散之後,發冷和平時不一樣。

要把衣服脫掉,吃一些冷的東西,再用冷水往身上澆。倘若你把它當成平時發冷處理,比如說多穿點衣服,多吃點熱的東西,那肯定必死無疑。

但是服用五石散之後,有一樣可以不用吃冷的——酒。因此在當時服用五十散之後,要用冷水往身上澆,然後吃一些比較冷的東西,再喝上一些酒。


由於五石散在當時非常流行,基本上魏晉的名流時不時的都會來上一口。所以在後世的記載當中,我們所看到的魏晉名流,基本上都是輕裘緩帶、寬衣,後來甚至被推崇為高逸的表現。

但是也有不吃藥的人,為了迎合這種時尚,穿衣服也就寬大起來。另外吃了這種藥之後,皮膚也變得容易磨破,這是由於體內燥熱,需要通過毛孔排氣。

當時的名流不穿鞋襪而是木屐。我們所看到很多魏晉名畫,裡面的人仙風道骨,以為他們很舒坦,實際上內心很痛苦。

再者因為皮膚容易破,破了之後就容易流血,很容易把新衣服弄髒。因此他們道風仙骨的衣服,實際上都是一些舊衣服。而且因為長時間不洗,上面還有很多跳蚤。

吃藥吃到居喪無禮,實在是荒唐至極。

當時有一個名詞叫做捫蝨而談,沒想到竟然成為了一種時尚。不過也正如我們前文所述,這種藥是富貴的象徵。然而買不起藥的還大有人在,買不起藥怎麼辦?那就假裝吃了藥。

(捫蝨而談”這是王猛的故事。《晉書·王猛傳》說:“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蝨而言,旁若無人。)

所以等到了東晉時期,大街上經常有各種人作假。他們在大街上橫七豎八的躺著,但凡有人過來問他們,他們就說自己在這裡“散發”,以此來顯示自己很闊氣。

另外由於“散發”之後,要儘快的吃一些比較冷的食物。而且吃的還要快,否則身體會無比的燥熱。而且也不分時候,只要吃完藥過了散發的時間,就要立刻吃冷的食物。

有的人為了顯示自己有錢,一天要吃好幾次藥,因此一天要吃好幾頓飯。而正是因為這種不規律的情況,影響到了魏晉時期的居喪之禮。

何為居喪之禮?據考究發現,在魏晉時期對於父母的禮節非常繁瑣。比如說你今天打算拜訪友人,要提前打聽他們的父母、祖父母的名字。

但凡有一人去世,和他交談的時候,不小心說了他名字當中的某一個字。那麼你這個朋友要立刻大哭起來,否則會被認為不孝。

而且居喪的時候,是不允許多吃,也不允許喝酒的。但是但凡你嗑了藥,不僅要多吃,而且還要喝酒。因此影響了居喪之禮,形成了居喪無禮的情況。

不過由於吃藥主要發生在名流上面,因此在居喪之際,喝酒吃肉,竟然成為了名流的象徵,實在是荒唐。


另外還有很多由於嗑藥發生的荒唐事情,這裡就不再贅述,不過也說明了五石散在當時的危害性堪比鴉片。藥王孫思邈才會在彌留之際讓弟子把這種藥毀掉。

參考資料:《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魯迅,1927


史之策


孫思邈是否真的活了141歲?他的年齡在歷史上存在很大的爭議。他到底高齡多少,至今無有定論,關於孫思邈的年齡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101歲說: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孫思邈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辛丑(581年),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682年),活了101歲。

2,120+說:賈得道在《中國醫學史略》推測孫思邈享年應為120歲以上。

3,125歲說:依《舊唐書·孫思邈傳》推測孫思邈出生在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左右,卒年仍為永淳元年(682年),享年125歲。

4,141歲說:馬伯英郭靄春等人據史料推測認為孫思邈終年141歲。

5,164+說:黃竹齋《醫仙妙應孫真人傳》認為孫思邈活了168歲。清劉毓松所著《通義堂文集·千金方考》的推算認為孫思邈活了164——165歲。

無論何種說法,孫思邈是一位高壽老人自然是一定的。

關於五石散

在古代人們為了追求長壽,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冶煉丹藥,特別是到了漢朝,漢武帝時幾乎家家開小作坊,人們支起地鍋爐,在煙火瀰漫中,忙的不亦樂乎。伴隨著古人的風風火火,一種叫“五石散”的中藥橫空出世。

它的主要成分是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等。如果想散熱只能靠吃冰冷的食物,或者冷水沖洗,穿衣不可多,穿衣多再吃熱東西容易死。只有酒可以不用涼吃。五石散又被稱為寒石散。



五石散後來被不良的人改造,這個改造寒石散的人叫何宴,他是曹操的女婿,傳聞何宴是個小白臉,整日拿著粉撲,滿臉撲粉,他愛照鏡子十分自戀,他被人戲稱為:“傅粉何郎”。就是他,將五石散中加了一些其他的配料。向人們宣揚服用五石散的好處,他說,服用了五石散以後,身體強壯有力,吸引他的朋友互傳人效仿。



服用五石散後:

1,麻痺人的意志,讓人在服用之後感覺到精神興奮,會感到從內到外身體發熱,神志恍惚。為了更好地散熱,他們會把衣服改的極為寬大。不耐熱的人往往會禁不住退去衣衫,像個瘋子似的滿大街亂跑,而且不穿鞋子和襪子。


2,另外“五石散”讓人吃了很容易上癮,它類似“鴉片”對身體損害很大。有人看到何宴,苗條且膚如凝脂,容貌秀麗,都以為他是吃五石散吃的。紛紛效仿,一時間成為魏晉上層名流追求的熱潮,他們每吃完五石散就開始發瘋,大街上橫七豎八躺滿被五石散腐蝕的人士,他們不思進取,渾渾噩噩,場景不堪入目。從此魏 晉 南北朝 名士服用此散,成為一時的風氣。因為上癮很難間斷,魏晉時甚至服喪期間也要吃,但在吃藥之後,為了活命,也不顧及顏面,亂吃冷食,喝酒,所以就變成‘居喪無禮’了。



3,五石散價格昂貴。因它配置工藝比較複雜,成本很高,價格昂貴,所以也只有身份地位高貴的人才能吃得起,於是就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加上人們攀比從眾虛榮的心理,有些人甚至為此傾家蕩產。

4,有服後殘廢致死的。隋巢元方做的《諸病源候論》可略見一二。據此書,可知吃這藥是非常麻煩的,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毒死。服用此藥後不能休息,必須走路,所以走路名曰‘行散’(吃冷食,喝溫酒,用冷水澆身子,還要出去暴走)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等就因服藥而死,學者皇甫謐則變成殘疾。

由此可見此藥亂服用危害極大,到了隋唐時期出現了《解散方》但並未徹底斷絕。

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詳細列出了五石散之害,深斥其禍,儘管加入其它成分,可以成為治瘧疾的藥物。他告誡弟子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他出身貧寒,熱衷於醫療研究。他根據在民間積累的醫療經驗完成著作《千金方》,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的人;第一個麻風病專家……他創造了歷史上24個第一。最值得提出的是他的醫德非常高尚,所以他不希望此藥繼續害人。


小姐姐講史


回答這個問題,那麼就得首先知道什麼是五石散,五石散的作用又是什麼。

官方答案是這樣,配方是:\t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都是石頭類的,所以這方藥劑的名字才叫五石散。

1、丹砂:又名硃砂,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有鎮靜安神的作用,而且也是提煉汞的原材料。

2、雄黃:又名黃金石、石黃,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有解毒殺蟲的作用,也可以治療瘧疾。

3、白礬: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外用解毒殺蟲,內用止血、止瀉、化痰等。

4、曾青:又名樸青,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明目、鎮驚、殺蟲等作用。

5、慈石:又名吸鐵石,是一味礦物質中藥材,用法與普通藥材不同,不能直接服用。

以上就是五石散的組成,是那個時代想要成仙的人吃的丹藥。這些藥物基本上都有毒性,這樣的藥組合在一起吃下去,對身體的副作用應該是有的。

再來說說孫思邈這個神醫。

1、他是陝西人,出生於西魏541年,去世於唐朝682年,享年141歲,被稱為藥王。著名的《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就是他的著作。

他能成為一名醫生,真是應了一句老話:久病成醫。他小的時候身體特別不好,經常生病,家裡為了給他治病,差點花光家底。但這也讓他立志要做醫生,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解除病痛。

20歲的他就已經在家鄉有名氣啦。等他到了40時候,他發現這個世界太亂了,於是就一個人進了太白山,鑽研醫術,研究藥物,給人看病。

2、他給人看病,最看重的就是預防,其實從他的年齡也能看出來,預防大於治療是多麼正確的選擇。

他是提出醫生要有醫德的第一人。他說醫生應該:\t“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醫生要膽大心細,靈活正直,這才是合格的醫生。

那麼孫思邈做為一個這麼有職業道德的醫生,本著對人的健康而言,他對於五石散這樣有毒性的修仙的丹藥,又怎麼能提倡服用呢,讓徒弟毀了這藥也很正常。


緹朵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中醫配方,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黃等五石,所以取名為五石散。

五石散的出處及作用

東漢末年,當朝政局不安,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平民不僅飽受戰亂之苦,更要抵抗疫病流行,而政府縣衙自顧不暇,很多人因此死於非命。


據史書記載:東漢共發生大疫不下十次,疫病流行肆虐,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這時候,有一個叫張仲景的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從小見慣了官場的種種醜惡,也見慣了當時的“生靈塗炭”,所以他立志成為一名濟世為懷的醫生。也好在他家境也算殷實,所以他有機會讀書,他也確實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更是接觸到了很多醫學典籍。經過他不懈的努力,後來他終於成為了一位出色的醫生。


隨著日積月累,張仲景有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醫術也日漸精湛,救下了不少的疫病患者。後來他根據自己的醫術、他的臨床經驗,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這部著作包含了豐富的臨床醫學和中醫方劑,“五石散”就是出自於該著作。



由此可見“五石散”是用來治療傷寒症的,而且治療的效果都非常的好,張仲景利用這個方劑救活了很多人。由於這個方劑確實效果很好,就這樣一直著流傳下,到了東晉時期,由於使用的人越來越多,產生的作用效果也越來越“寬廣”。

根據當時東晉人的說法,吃了“五石散”之後,人不但不畏風寒,同時還有其他的諸多好處,人的性格也會變得開朗活潑,還能治療腰痠背痛的老頑疾。而且體力也逐漸增強。

還有些人服用後,人體忽而發冷忽而發熱,等一會精神卻可以進入一種恍惚忘我的境界。世俗的煩擾、內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懷,進入一種超凡脫俗的“忘我境界”。






因為功效獨特,一時間讓人對“五石散”趨之若鶩。發展到後來,家裡來了客人,可以不上茶,但是不可以不用“五石散”待客,如果家裡沒備有“五石散”,會讓主人家覺得是沒有面子的事。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按照書上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

關於服用“五石散”,由於其藥性燥熱,食用方法也很講究,也很麻煩,價格也很貴,所以只在士族貴族中間流行。雖然很麻煩,不過那些貴族都是樂此不疲,在當時也有一套很完善很流行的服用方法,具體方法如下:

1、服散後一定不能靜臥靜坐,而是要走來走去。所以魏晉名士最喜歡散步,稱之為“行散”。



2、服用“五石散”後可以讓人性情亢奮,渾身燥熱,身體肌膚敏感變高,所以急需散熱,方式有不停地吃冷東西、喝溫酒、泡涼水澡,或者脫衣不停地運動,用出汗方式來發散熱量,直到身體的餘熱發散完全為止。

“五石散”盛行於 魏 晉 ,就連一些名人雅士都有服用。

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何平叔 雲: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

在那個時代的薰染下,就連“書聖”王羲之也不能免俗,對這些“服散”好處多多的傳聞深信不疑,隨波逐流服用起了“五石散”,而且達到了沉迷的地步。

《晉書·王羲之傳》中的記載:“羲之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採藥石不遠千里,遍遊東中諸郡,窮諸名山,泛滄海”。

這裡說的是王羲之認識有一個叫許邁的道士,兩人經常一起遊玩,一起服用石散。由於服用途中並沒有預期的效果,於是不惜踏遍萬水千山,就是為了採集好的藥石。

(王義之)

關於王羲之服用石散,還誕生了一個“東床快婿”的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剛服用完五石散,熱的受不了,就把衣服脫下來散熱,“老丈人”郗鑑看到王羲之也服用五石散,有當地文人雅士的風範,於是就決定招他做自己的“東床快婿”。


這當然是故事了。不過這個故事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當時在東晉時期的“上流社會”,確實很流行服用“五石散”。

為什麼孫思邈在臨終前告誡弟子要毀了五石散

我們先看看遊山玩水、撫琴飲酒,長期服用石散的“書聖”王義之是怎麼樣的。

長期服用五石散,王羲之身體並沒有越來越好,反而變得越來越差。

他曾向親友多次提及:“胸中淡悶,乾嘔轉劇,食不可強,疾高難下治”。

王義之更寫了(夜來腹痛帖)來抒發心中憋屈的心情,也有一些後悔的情緒在裡面,可惜已經為時已晚。王羲之長期服散的結果是:乾嘔、心痛、吃不下飯、肚子痛、且病入膏肓難以治療。在被病痛折磨一通後,王義之於公元361年去世,享年59歲。




由於“五石散”含有(砷)的成分,也就是砒霜,而且該方藥效“燥且猛烈”,長期服用無異於慢性中毒,還會導致精神恍惚,急躁之時透徹骨髓,狀若顛狂,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對人拔刀相向。

“藥王”孫思邈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正因為他很長壽,活了141歲,見多識廣的他更明白“五石散”對人體、社會的危害,“服散”惡習的流行也讓他深惡痛絕,所以他在臨終前就告誡弟子一定要毀了“五石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