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景颇族的“三刀半”刀术,驱逐英军侵略者,令日军闻风丧胆

景颇族是爱刀的民族,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日子还是战云密布的“拉事木战”期间,长刀总是忠实地伴随着景颇人。景颇族的格言说:“长刀是男人的影子,刀魂是汉子的魂魄。”“男人不会耍刀出不了远门,手脚上没有刀疤算不得好汉。

揭秘景颇族的“三刀半”刀术,驱逐英军侵略者,令日军闻风丧胆


景颇族的远祖来自青藏高原的“木乔省腊崩”汉语称为“天然平顶山”。随着人口的繁衍,景颇族只好拔出长刀,杀出一条向西南迁徙的血路,不断向远离故土的异域拓殖推进……大致在元、明、清三代他们陆续进入德宏境内。当时的坝区,傣族封建领主的势力已相当强大,景颇族无力涉足,只好滞留山地,在山区垦荒定居。

揭秘景颇族的“三刀半”刀术,驱逐英军侵略者,令日军闻风丧胆


千百年残酷延绵的战争,使剽悍灵慧的景颇先民总结吸取了血与泪的教训。他们不断地改进手中重要的武器——长刀。相传景颇人起初使用双壳刀鞘,有年冬天,景颇人抢夺了德昂族的黄牛,在半山坡上烧火宰牛烤肉吃,长刀切割牛肉后,牛油粘满了刀刃,再插入双刀壳里,刀身便被牛油凝固在刀壳内。凌晨,德昂人举着火把与刀矛突然袭来……景颇刀手却无法迅速抽刀对抗,只有等着挨砍,大败而逃。通过血的教训,遂改用单刀鞘。盈江县盏西嗯戛曾对战时长刀的尺寸与质量作了如下规定:刀身长度应从髋骨脊抵眉:刀柄须有三指宽;刀鞘用鸡广藤篾编制,其长以腰部和肘部可以夹紧为度:一律横挎左侧;给人让道只宜让左,不能让右,以防不测时影响出刀。

长期的战争,还使景颇人创造了极有杀伤力的“三刀半”刀术。所谓三刀半,即为将一截竹子抛入空中不待落地,就出手飞劈三刀,把竹子断为四截,当其中一小截竹子尚未落稳地面时,又跳过去补砍一刀,间去半截。

揭秘景颇族的“三刀半”刀术,驱逐英军侵略者,令日军闻风丧胆


景颇人的长刀,令洋人发怵。景颇人的三刀半使无数洋鬼子变成了景颇山的孤魂野鬼。1875年,英公使馆翻译马嘉里率英兵200人,擅自由缅甸进入我国,行至盈江县蛮允途中,不听劝阻并开枪挑衅,被当地景颇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山民用乱刀劈死。侵略军被一举赶出境外。

1898年中英在陇川勘界时,英国迫胁清政府把国界线再向中方划进六七十公里,这立即引起德宏各族人民的反抗。景颇族山官早乐东在群众的支持下,并拿出虎踞、铁壁二关的碑文拓片,证明这一地区历来是中国的领士,不容侵占。然而英军竞武装进攻章凤街,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景颇人用“三刀半”刀法率先冲杀,把英国军官奥氏打下马来,吓得奥氏跪下来求饶,当即答应退出我国国境。

揭秘景颇族的“三刀半”刀术,驱逐英军侵略者,令日军闻风丧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宏沦陷,瑞丽县勐秀乡户瓦山寨的景颇族在梅干等人的率领下,用长刀、铜炮枪、藤篾刺、荨麻和葫芦蜂击溃了日军一个中队的数次疯狂进攻,击毙了骑着大洋马不可一世的日军指挥官,缴获了耷拉着脑壳的膏药旗。

长刀既是生产工具,又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还是战斗中至关重要的武器,因而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个民族、一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的标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