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丽与哀愁》浅析川端康成文学的独特艺术风格

一提到川端康成,大多数人会想到《雪国》、《古都》、《千纸鹤》这三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而他作品中字里行间无所不在的各种形态的美以及与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悲哀的情愫更是广为人知,也吸引和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但是身为日本第一位、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川端康成从不拘泥于创作单一元素的文学作品,而是糅合多种多样的文化因素于作品中。他借助优美的笔致描绘出日本人的生活风貌和心灵跃动,把艺术美同深邃的思想结合,为读者展现出撼动人心的力量。

而我今天要与大家讨论的是川端康成的一部晚期作品《美丽与哀愁》,这部作品于1961年1月开始在日本《妇人公论》杂志上连载,直至1963年10月结束,长达两年的刊载,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

从《美丽与哀愁》浅析川端康成文学的独特艺术风格

当然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部作品同样充满了美与悲,而故事也是在忧伤哀愁的气氛中开始,在哀愁中推进,最后在哀愁中结束。

但如果你细细品读,会发现《美丽与哀愁》这部作品中蕴含着的不一样情愫和作者独特的写作风格——文学与艺术的结合。

一、美术与文学的碰撞

川端康成在他多次的著述与演讲中曾经反复宣称,他不单是一个作家,还是美术爱好者。川端康成对于美术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这不仅在日本文艺界,而且在美术收藏界都早已人尽皆知。

川端康成的文学资质中潜藏着的对美术的感悟可以从他的幼年时代说起,他的祖父和父亲不仅通汉诗文,还在绘画方面小有名气。父亲虽然学医,但也擅长书画,而他的祖上曾经收藏了不少有名的僧侣的字画,所以川断康成自幼受此熏陶,他本人也喜爱绘画。

川断康成曾说过自己想当画家,虽然最后选择了文学之路,但他却做到了挥洒自如地把美术欣赏和文学创作交叉在一起同时进行。所以他有一个习惯就是:

在生活中反复欣赏美术作品,并且在写作时一直将美术作品置于眼前。

从《美丽与哀愁》浅析川端康成文学的独特艺术风格

或许正是因为川端康成常年累月反复地欣赏美术作品,美术所具有的特质便在他漫长的创作生涯中潜移默化地与他的文学特点相结合,共同形成了川端康成文学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川端康成有意识地借助美术来丰富自己的文学创作,所以美术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线索,并成为了写作素材。

而小说《美丽与哀愁》中就体现了美术与文学的结合碰撞。这部小说中男主人公大木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小说家,女主人公音子和庆子是画家,而促成他们各自小有成就的事业的因素竟是20多年前两人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

当时的大木已有妻子和孩子,而音子只是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但她信赖深爱着大木,还怀了大木的孩子,可惜孩子早产去世了,而这次孩子事件也剥夺了音子再为人母的权利。不忍看着音子自杀未遂再到发疯被送进精神病院,于是悲哀无奈的母亲带着音子离开了东京。

随后,大木以音子为小说人物创作了《十六岁的少女》,而这部小说不但受到评论家的赞誉,还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重要的是资助了大木一家的生活,为大木的儿女提供了教育费用。

从《美丽与哀愁》浅析川端康成文学的独特艺术风格

大木凭借《十六岁的少女》名利双收,而音子也重新开启了新的人生轨迹,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大木在画廊看到了音子的画《牡丹》时,积压多年的情感重新复苏,而这幅画也引出了大木与音子的再次相逢,也意味着文学与绘画的碰撞序幕就此开始。

小说中提到音子的徒弟庆子送了大木三幅画:《无题》、《梅》和《茶园》,大木用文学的思维品读出画中关于自己和音子相爱的主题和悲哀的情愫,当然庆子和音子二人也都读过《十六岁的少女》,也对小说有着复杂和难以言表的情感,而无论是画还是小说都深藏着音子对大木的爱和音子对过往爱情的悲哀与伤痛。

实际上,纵观《美丽与哀愁》整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大木和音子、庆子之间几乎所有的谈话和交往以及其他描述都围绕大木的小说《十六岁的少女》和音子与庆子的绘画展开,大木以文学家的感觉评论、体会音子和庆子的绘画,音子和庆子也以画家的眼光阅读、审视大木的小说,她们双方都在各自的世界里关注、欣赏对方的创作,并通过对方的作品体味、感知对方的心理感受。

可以说,文学和绘画成就了双方的事业,也共同成为了跨越20余年时空隔绝的桥梁,更是转变为后来两人交流与感知的媒介。

从《美丽与哀愁》浅析川端康成文学的独特艺术风格

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川断康成与许多画家有过亲密的交往,与他们共同探讨艺术,而他本人又是小说家,所以他的作品中的重要人物都设定为画家或是小说家,而这也形成了他作品艺术美的独特风格。

二、佛教的“万物一如”思想

川断康成从幼年开始就经历了亲人的死亡,到青年时代更是目睹了世界范围的死亡,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

川端康成对佛教深有研究,因此对佛教的万物一如的思想的深刻领会,帮助他意识到整个人类同自己一样,不得不面对死亡,也不得不时刻处在无常之中,也让他在痛苦和苦难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慰藉。

接下来我们先认识一下万物一如思想:

万物一如的观念,认为万物彼此平等,各各一如,因而不能相互伤害。
万物一如思想使人们可以在禽兽草木之中寻找到死者的亡灵和生者的生命,可以使生者触摸到死者的存在,从而消除亲人的死亡给生者带来的痛苦。
从《美丽与哀愁》浅析川端康成文学的独特艺术风格

而川端康成所接受的万物一如思想不止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于人与无生命的自然万物之间,所以他认为美术作品也承载着生者和死者或是生者与逝去的东西之间的情感,生者与死者虽然已经分离,但将来他们会在某一点或是某一物品上会连接起来。

在小说《美丽与悲哀》中,音子反复提到的一幅画是《婴儿升天》,虽然音子曾画了几幅早产婴儿的手稿,也一直想要画一幅《婴儿升天》的正式画,可是总也不合心意。

因为音子的潜意识中,《婴儿升天》的婴儿早已不再是她八个月早产且死去的婴儿,而只是她想把对那失去的没有明确形体之物的哀悼惋惜和哀怜之情用画表现出来。就如文中所说:

每当悲哀的时候,所想起来的便是这死去的婴儿的幻象,就连一直活到今天的自己也一定成为这幅画的象征。自己和大木的爱情的美丽与悲哀也必然融入这画中。

其实,无论是母亲的画像、还是庆子和死去婴儿的画中,都潜藏着音子自画像的夙愿,同时也体现了音子的自我憧憬与自我爱慕,而依照自己的样子画母亲的画像与画婴儿和庆子画像时涌现的圣幼儿像、圣少女像足以证实这一点。

所以整篇小说中音子看似与其他人无太多的交往,但与身边人的情感关系全都无意识地体现在她的画作中,无论是早产夭折的婴儿还是已故的母亲或是身边的庆子,在她为这些人创作的肖像画中都浮现出自己的影像,渗透着自己的影子。

从《美丽与哀愁》浅析川端康成文学的独特艺术风格

而音子对大木的爱,对婴儿的爱、对母亲的爱一直毫无改变的保留至今,已经无形中变成了音子的自爱。这些人都一直活在音子的心中,这也正是他人与自己合一的结果。

就如周阅所说:“川断康成所掌握的万物一如的思想是:引领人们进入超越一切差别的境界,既超越时空、物我、圆缺、长短、生死等相对的物理现象,也超越顺逆、是非、得失、怨憎等对峙的心理观念,从而从烦恼、痛苦中获得解脱,进入澄澈明净的精神世界“。

三、结语

人类以语言文字作为思维工具和交流的媒介,而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的艺术,所以文学能保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并给予精神力量。

对川断康成来说,文学创作平复了他的精神创伤,因为无论是亲人的相继去世还是爱情的背叛都让他遭受了莫大的打击。

从《美丽与哀愁》浅析川端康成文学的独特艺术风格

川断康成的许多作品都是在现实挫折和精神痛苦的状态下创作的,而创作的过程淡化了他的挫折,也缓解了他的伤痛,重要的是文学阅读和创作支撑着川断康成顽强的活到古稀之年。

所以川断康成认为:“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人间痛苦的悲悯与疗救,文学能给人以心灵的自由和快乐,能让人摆脱死亡和痛苦的记忆,能使人置身于一个生命自由、死亡消隐的完美的精神世界。”

从川断康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川断康成已经从自我疗救走向了疗救他人,因此他的作品帮助广大读者消除了心理障碍、解脱了心灵困扰,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