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一、引子

老太師甘龍顫顫巍巍地對商君說:商鞅,遭此極刑,乃天道恢恢,你,還有何話說?

商君淡然回應道:甘龍,商鞅雖死猶生,爾等卻雖生猶死。青史之上,商鞅千古不朽,爾等卻萬劫不復。老太師以為然否?

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商君

老甘龍默然不語,“國人皆曰可殺”的情況沒有出現在商鞅的刑場上,反而是萬民活祭商君,讓老甘龍隱隱然覺得背脊發涼!太傅嬴虔高聲宣佈,活祭商君!

鬚髮灰白的上大夫景監捧起了一卷竹簡,高聲宣讀祭文

《大秦帝國.黑色裂變》嗚呼!哭我商君,萬古強臣。昭昭大德,磐磐大才。維新法制,強國富民。獎勵耕戰,怠惰無存。郡縣統制,國權歸一。度量一統,工商無欺。刑上大夫,禮下庶人。唯法是從,極身無慮。移風易俗,文明開塞。收復河西,雪我國恥。立制立言,千秋可依。煌煌法聖,青史永垂。嗚呼哀哉!商君蒙冤,天地混沌。哭我商君,何堪我心?嗚呼哀哉,人神共憤,山河同悲……

二、法家學子衛鞅

春秋戰國時代,中華大地上思想家輩出,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先賢前聖多出於那個時代。衛鞅並不是法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只是後學者兼推廣者,他創建了法家法治派,他的法治思想更多的是來自於魏國法家先驅李悝的《法經》,只不過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衛鞅是衛國公室庶出遠支子弟,因此有史書稱他為公孫鞅。到他那一輩時,家道已經中落,完全沒有公孫的豪華生活。據說衛鞅的父親是做竹簡生意的,衛國公室是周人,庶民是商人,周商的結合讓衛國人有經商的天賦。衛鞅父親的竹簡生意做得十分好,衛氏竹簡是當時最好的記錄載體,相當於今天的得力A4紙。

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竹簡

衛鞅的師父是一個迷,因為衛鞅出場時就是魏國丞相公叔痤府中的中庶子,負責打理丞相府中的所有文書政令。中庶子是一個職務名稱,相當於現在的秘書,只不過衛鞅是總理的秘書。

有人認為衛鞅的師父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因為只有鬼谷子可以教出這樣名徒。有人認為衛鞅的師父是屍佼,因為屍子曾教給衛鞅一句話: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也有人認為衛鞅的師父是趙良,因為《史記.商君列傳》中說商鞅曾以師禮待趙良。筆者認衛鞅的師父是鬼谷子,因為屍佼、趙良出現在衛鞅成名後,公叔痤更不可能是衛鞅的師父,畢竟他沒有那個能奈。

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魏國丞相公叔痤

鬼谷子的學生最著名的有兵家孫臏、龐涓,縱橫家張儀、蘇秦,但應該還有法家衛鞅。如果不是鬼谷子這樣的神人傳授,衛鞅不可能有那麼高的法家理論造詣!鬼谷子教學,在傳授完基礎知識後,就會讓他們下山從政歷練,以實踐檢驗真理。

衛鞅發展了法家法治派,跟申不害的術治派,慎到的勢治派合稱為法家三派。後來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將三家合一,寫成了法家經典著作《韓非子》。

衛鞅在丞相府中做事多年,十分熟悉魏國的政務與法令,他希望丞相公叔痤舉薦他當魏國丞相。衛鞅相信由他執魏國之牛耳,憑藉魏國強大的國力,統一天下可以提前完成。


三、魏國與秦國的選擇

魏惠王算不上是一個昏君,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明君,孫臏、衛鞅、張儀三個乾坤大才都是從他手上失去的。丞相公叔痤病重期間,特意讓魏惠王來聽他的政治遺命,作為三朝元老,魏國宗室重臣,公叔痤確實可以讓魏惠王離開狐姬,穿上簡樸的服裝到丞相府聽政治遺命!

公叔痤對魏惠王說:中庶子衛鞅學問深不可測,老夫之學不及其十分之一,望國君任其為丞相,統領魏國國政。

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公叔丞相薦衛鞅

魏惠王沉默不語,心中暗想:衛鞅何許人也?師出何處?為何在丞相府中當中庶子,公子昂有名將之才,又是我的王弟,他不當丞相,何人可當?

公叔痤見國君不允,又說道:國君不用衛鞅,就將衛鞅誅殺,不要讓他去別國效力,否則魏國危矣!

魏惠王漫不經心的答應了公叔痤的要求,心想:將死之人,忽悠他一下,讓他安心去算了;衛鞅無名之卒,殺之徒增罵名,任他去吧!

魏惠王走後,公叔痤急召衛鞅相見,並讓他迅速離開魏國:我向國君舉薦你,但是國君不用你;出於對魏國的忠心,我又讓國君殺你,國君答應了我。你我相識相知一場,我不想你喪命,這出於私心,你可快速離開魏國,免得被殺。

衛鞅默然道:魏君不聽你用我之言,自然不會聽你殺我之言,勿憂!

公叔痤死後,魏惠王給別人講笑話:老丞相失心瘋了,讓我用一個無名小卒,還說不用即殺,這不是瘋了嗎?用衛鞅這樣年輕且無名望的人當大魏國丞相,我大魏國顏面何存?

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魏惠王魏罃

《史記.商君列傳》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

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

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

公叔痤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魏惠王將一個治國大才當草鞋一樣扔了。秦孝公正苦於秦國無人才,無法實現強秦的理想,經過高人指點,秦孝公頒佈了《大秦求賢令》,向天下列國求賢治秦。

《史記.秦本紀》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

秦孝公的求賢令寫得很實在,一點也不遮擋什麼,他說了秦國曾經的輝煌,也說了秦國現在的落魄;他既談理想,也談待遇,不僅僅有詩和遠方,還有豐厚的現實回報。任何人,不論出身,不論學派,只要達到了治秦強秦的目的,那麼高官厚祿不再話下,還可以給他裂土分疆!

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秦孝公親擬求賢令

衛鞅得到了《求賢令》,他決心去秦國一展所學,以便功成名就。衛鞅去秦國還有一個有利的條件,那就是他認識景監。景監是秦孝公十分信任的大臣,多次出使魏國,並在魏國與衛鞅相識,十分佩服衛鞅的才學人品。

衛鞅總結前代變法人的經驗,得出一個重要結論,那就是變法除了需要有主政的變法大臣外,還需要一個心志堅定的變法國君。沒有心志堅定的變法國君,那麼變法就會中途而廢,變法大臣就會身死名裂。吳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在楚國變法九年,楚悼王死後,他也被貴族射殺,楚國變法就此中止。因此衛鞅要好好測試下秦孝公是否有變法的心志與識才的能力!

通過景監的引薦,衛鞅見到了秦孝公,他給秦孝公講了一天的帝道,聽得秦孝公昏昏欲睡,因為人們都知道帝道治國不符合大爭之世的潮流。過了五天,景監再次引薦衛鞅見秦孝公,這次衛鞅給秦孝公大講王道禮治,聽得秦孝公憤而離席。因為用王道禮治治國的魯國已經成為齊國的附庸了。半月後,衛鞅三見秦孝公,將法家之學合盤托出,秦孝公與之詳談三日三夜不知疲憊,大功告成第一步。

《史記.商君列傳》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秦孝公與衛鞅相互認同後,開始同心變法。秦孝公將實權大臣全部升爵,然後束之高閣讓其養老讓賢,將權力集中到衛鞅手中,任其為左庶長,開始秦國變法大業。

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秦孝公贏渠梁與衛鞅


四、變法功成與身死名存

秦國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他是以軍爭立國的,國人沒有多少時間去學習文化知識,秦國的文官幾乎都是外國來的。秦人長期與西戎雜處,最終有很多習俗與中原不一樣,跟西戎十分相近,因此被山東列國辱為戎秦!

秦國以戰爭的手段掠奪資源,商業不發達,農耕不興望,百姓勇於私鬥,怯於公戰。秦國長期用周禮王道治國,國內世族林立,國君權限少,世族根基深。秦國人治之風盛行,法律朝令夕改,百姓不信國法,而信老村長,老世族。

衛鞅變法,不是小打小鬧,他是全方位的立體化變法,相當於是將秦國的舊傳統全部打爛,破而後立。衛鞅的變法從九個方面入手:《田論》、《賦稅論》、《農爵論》、《軍功論》、《郡縣論》、《連坐論》、《度量衡論》、《官制論》、《齊俗論》。九個方面囊括了一個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無不一不包括。

衛鞅變法開啟於立木為信,因為秦國百姓大部分不認識文字,又不相信國法,因此商鞅用實際行動給百姓上了一課:法出必行,令出必賞。

衛鞅召集櫟陽百姓,在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告示民眾,將其搬至北門賜十金。百姓不信國法,紛紛不為所動,衛鞅又將賞格提高至五十金。終於有膽大之人行動了,結果真得了五十金。由此百姓們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全國民眾都知道變法要動真格了。

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立木為信

不久衛鞅頒佈了第一批法令,行之全國,民眾皆認為不便,但都執行了。兩年後,夏農之時,百姓為了爭水,發生了舉族械鬥之事,死傷者數以千計。衛鞅斷然執法,一次性拘捕殺人者、鼓動者、策劃者七百餘人,並在渭河邊搭建巨大的刑場,將全國縣令、村長、族長都強制帶來觀刑。判決後,七百餘人皆被斬首,無一人被特赦,一時間秦國上下譁然,天下震動!

渭水決刑後,秦國百姓知道法律是鐵則了,它不僅能帶來利益和榮譽,還能剝奪性命!秦國百姓開始自覺守法護法了,時間一久大家發現秦法是好東西,紛紛開始自覺向法官學習法律知識,用法律處理糾紛,再不敢舉族械鬥了。

不久後太子犯法殺人,群情洶洶,民意沸騰!衛鞅再次果斷執法,將太子的兩位老師刑治,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老傳統!這次秦人真正知道衛鞅是一位鐵血執法者,誰都不敢違法亂紀了!秦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悅,國力大幅度提升,治安情況明顯轉好,社會風俗跟文明燈塔魯國、衛國一樣好。

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太子左傅嬴虔被處劓刑

《荀子.強國篇》應侯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

孫卿子曰:“其固塞險,形埶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

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觀其朝廷,其朝閒,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是所見也。故曰:佚而治,約而詳,不煩而功,治之至也,秦類之矣。

衛鞅變法功成後,受封大良造爵。秦國富強後,營建王城咸陽,並遷都咸陽。咸陽是按照洛陽王城所建,但是規模比洛陽王城更大,功能比洛陽王城更齊,是得到墨家技術支持的。秦國咸陽、魏國大梁、齊國臨淄、宋國定陶成為戰國時代四大一線城市。

秦孝公二十二年,衛鞅率秦軍收復河西失地,逼迫魏國從安邑遷都至大梁。衛鞅因收復河西有大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封地在商於郡,因此衛鞅被稱為商鞅!

秦孝公死後,老世族復辟,新君贏駟為了穩定秦國,犧牲了商君,將其屍體車裂以殉。商君雖然死了,但是他的秦法得到繼承,最終秦國奮七世之功,消滅了六國,統一了華夏。商君主導的秦政成為以後兩千多年的統治模式。


五、商君名留青史

戰國時代的先賢前聖,通常稱為子,“子”是對他們的敬稱,並非子爵。楚國最初被封為子爵國,號稱楚子,子爵是最低的一級諸侯。戰國時代,諸侯紛紛稱王,“子”漸漸被施加給士大夫階層,獲得“子”的名士就相當於開宗立派了。

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相里子、鄧陵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莊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君、申子、慎子、韓非子;兵家的代表人物有孫子(孫武)、吳子(吳起);縱橫家的代表人物有張子(張儀)、蘇子(蘇秦)。

諸子百家唯有商鞅稱君,他的代表作是《商君書》!我們可得出這樣的結論,諸子百家的諸子理論居多,但只有商鞅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且取得了萬世之功,故他的學說不是《商子書》而是《商君書》!

諸子百家多為子,商鞅為君,商君名垂千古,還幫帶七人青史留名

商君

商君名垂千古,為他而寫的《史記.商君列傳》中還記載了一些跟商君有關的人,他們因與商君有交集,故在青史上留名了。他們是:景監、甘龍、杜摯、公子虔(贏虔)、公孫賈、公子昂(魏昂)、趙良。在史官惜字如金的古代,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實屬不易,此七人皆因商君之故,得以名留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