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明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也”,最后还是把皇位留给刘奭,你怎么看这件事?

弋2016


汉宣帝把位置留给太子,是必须的,一定的,从未悔改的。而“乱我汉家者,太子也。”这是这期间一个小小的波澜。

汉宣帝身世

汉宣帝是汉武帝的重孙。其祖父就是卫太子。因为巫蛊之乱而死,满门遇害。

汉宣帝还是婴儿时,就进了监狱。

之后,流落民间,体察遍了人间疾苦,熟知人情冷暖。

十八岁,才被霍光迎立为皇帝。

可霍光是什么人?在他手上,立过三个皇帝,废掉了两个。而汉宣帝就是继汉武帝去世之后,合法且长久的坐上皇帝之位的第一人。

期间忍辱负重,看人脸色。作为皇帝的汉宣帝也并不舒服。对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再熟悉不过了。

那么是太子真的不适合做皇帝?

太子,就是后来的汉元帝。他是汉宣帝的患难妻子许平君留下的唯一骨肉。许平君早早去世,还是被霍光毒死的。对于太子,汉宣帝能忍心废掉吗?

况且,汉宣帝是遭受过当年巫蛊之祸的。那么乱都经历过了,再乱还能如何?而经过汉宣帝的治理,匈奴归降,设置安西都护府,铲除霍光集团。

又汉宣帝也做了补救工作,安排乐陵侯史高领衔,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为副,共同辅佐太子,又为太子亲自挑选了贤良的皇后,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

这样的天下,交给太子,他能怎么乱?

相反的说,如果废了太子,会怎样?是

回头看,汉宣帝的祖父卫太子,就是作为被废的太子,自己才有了那么多遭遇。

再看当下,如果废掉太子,其他宗室就会虎视眈眈。必然使得政治基础不稳。

汉宣帝说这句话的背景

汉代讲究“儒法兼用”,实际执行“外儒内法”。说白了,表面提倡儒家的仁孝,实际上用法家的严刑峻法作为统治手段。

汉宣帝成长在民间。知道民间疾苦,也知道不服教化的刁民、恶霸,自然强调法制的重要性。

太子生长在宫廷(出生几个月,其父就成了皇帝),看到的、学到的自然都是汉家提倡的表面那一套。因此,太子劝说汉宣帝要用德政。

这是两个人所生长环境导致的。

汉宣帝对于太子的说法,无可奈何。你总不能把他发配去民间,让他再感受一下自己的遭遇吧?而对于其他皇子呢?还不是一样的生长环境?换了哪一个,都一样。

所以,汉宣帝说这话,也只是气头上的。

如果按照人情事理的推论,看作是普通父子的争吵,无非是两代人想法不同。最后把老头说急眼了,撇出来这么一句,话题就此打住。

这句话就如同普通人家的父亲经常撇出来的一句,“这个家早晚让你败光了”。但说完也就完了,牢骚一句而已。

况且,汉元帝也并非十足的坏蛋。只能说是个平常君主而已。后世的史家对于他的评价,最重的也无非是优柔寡断。

但最接近汉元帝年代的班固,则不乏溢美之词。


参习处


汉元帝刘奭还是太子的时候,史书记载了一次他和汉宣帝的对话——刘奭喜欢儒术,但汉宣帝却大量任用有法家背景的人做官,用刑法来治理天下, 恰好杨恽和盖宽饶这两位大臣因言获罪,前者被腰斩,后者被逼自尽,于是刘奭看不下去了,说自己的父亲“持刑太深”,应该多多任用儒生,背后的意思就是抱怨父亲太狠了。

汉宣帝听了后很生气,除了重新给刘奭明确了汉朝治国理念——不是靠儒家思想,而是靠霸道和王道,还指出儒生“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是不堪重用的。汉宣帝从因为巫蛊之祸而坐牢,到重登皇位,再到诛灭霍氏一门大权独揽,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看人自然也就很很准了,所以史书说他在批评完刘奭之后,感慨:“乱我家者太子也!”。

而历史的进程也印证了汉宣帝的判断,可能是因为痴迷儒术的原因吧,当了皇帝的刘奭少了父辈的强硬,在他在位期间,宦官和外戚相继崛起,也为西汉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所以班固一方面感慨他:“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另一方面又夸赞他“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概括起来,就是说刘奭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

但汉宣帝为什么没有废他呢?我觉的这可能是因为刘奭的生母许平君吧,她在汉宣帝贫寒之际下嫁,却在飞黄腾达的时候因为政治原因,被霍光之妻毒死,因为没有手握大权,汉宣帝看着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被杀,却只能隐忍。这种情感的压抑,在他重掌大权之后,得到了宣泄——不管是封刘奭为太子,还是不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只因为他在补偿许平君。

一面是汉代的基业,另一面是补偿自己最爱的女人,面对这样的抉择,汉宣帝还是选择了后者,也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好名声。


王朝的废墟


刘奭(shì),是汉宣帝刘询与结发妻子许平君所生之子,汉宣帝对于这位曾经的患难妻子很是敬重。

公元前74年,许平君生下刘奭。刘奭出生几个月后,其父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没有能持续多久,掌权的大将军霍光之妻想让自己女儿成为皇后,于是在公元前71年,霍显派女御医淳于衍在许皇后的滋补汤药中加入孕产妇禁服的一味中药——生附子,毒杀许皇后。可怜许平君去世时年仅19岁,可怜的刘奭才4岁。

许平君的死让重情重义的汉宣帝痛心不已,而对于幼年丧母的刘奭,刘询也是加倍怜惜。

公元前66年,汉宣帝一举将意图谋反的霍家子弟及其余党一网打尽,将参与叛乱者处以极刑:霍光的儿子霍禹被腰斩,霍皇后被废,霍光的妻子霍显和其他子女均被斩首,许平君大仇得报。

相比于父亲的雄才大略,成长于深宫之中的刘奭性格柔弱,汉宣帝也是知道性子柔弱的刘奭并不能完全担起皇帝的责任。

但是出于对于结发妻子的思念,他还是让刘奭继承了大统。

也许,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不幸的;但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汉宣帝绝对是慈父和模范丈夫,也许在九泉之下,刘询可以欣慰的对许平君说:看,我们的儿子当上皇帝了。


古今众谈


汉宣帝,汉武帝的曾孙,卫太子刘据的孙子。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死了卫太子刘据,牵连了母亲皇后卫子夫以及自己妻儿自杀。刘据的这个孙子刘病已尚在襁褓,被投入监狱。当时管理监狱的官员知道太子是被诬陷的,可怜这个孩子,就让狱中女囚抚育。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将这个曾孙重新列入玉蝶。让其祖母的娘家抚养。刘病已少年高才好学,游历民间。

刘病已虽然有皇曾孙的身份,但境遇大概也不咋地。该娶媳妇了,却没有大户人家的女儿肯嫁给他。最后,是娶了平民之女许平君。这许平君的老爹是一个犯了死刑而选宫刑犯过错误的小官。

武帝去世前安排八岁汉昭帝继位,但昭帝二十一岁就病逝,并没有留下子嗣。

权臣霍光不得不从宗室中选接班人。那个大名鼎鼎的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就是那个倒霉蛋。28天被废后,刘病已进入霍光视线中。他是正宗的汉武帝嫡嫡亲的重孙子,父母、祖父母都早死,媳妇家也就是个小吏,没有强大的背景。这特别还有利于霍光继续专权。这太完美了,就是他了。

霍光的媳妇希望自己的女儿为皇后。之前,新君小心翼翼地和权臣相处,只有这件事刘病已冒着成为第二个刘贺的危险,让大臣去民间为自己寻找曾经遗失的宝剑,就有了“故剑情深”这个形世间形容夫妻情深的成语。足见刘病已是个非常重情重义的人,不忘结发之情。

许平君在刘病已的坚持下成为皇后,但霍光媳妇为了自家女儿在许平君生产的时候买通在皇后身边服侍的人下药毒死了许平君。

刘病已虽然悲伤,但也还是忍耐。霍光的女儿也如愿成为皇后。

一切在霍光死后彻底改变。刘病已平了霍家,废掉霍皇后。自己改名刘洵,立许平君所生的儿子刘奭为太子。开始真正执掌政权。

汉宣帝的政绩在文治武功上直追文景与武帝,汉代迎来了昭宣中兴的大好局面。

但在这一片繁荣之下,汉宣帝担心的就是太子。太子刘奭性格柔仁好儒,喜欢用儒生。但汉代治国是霸道王道并用,儒只是给世人看的。刘奭不能领悟其精髓,令汉宣帝十分担忧,发出“乱我汉家者太子也”的预言。

理智上应该另择合适的储君,但一想到“故剑情深”的结发之妻许平君,刘洵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刘洵犯了一生中“唯一的错误”,这个太子果然让汉朝代开始衰落。

一个特别理智的君主虽然圣明,却缺了人情味。刘洵是人,是人就有软肋,爱情就是他的软肋,他是一个有情义的君主。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汉宣帝说这个话的时候是这样的,当时他立的太子刘奭,看到汉宣帝重用法家人物,用严厉的刑罚处置大臣。当时有两个大臣杨恽、盖宽饶对汉宣帝有“刺讥辞语”,因此汉宣帝就把他们杀害。刘奭很担心,就劝他爹说:“陛下你的刑罚用得太重了,应该多重用儒生,实施仁政。”汉宣帝听了大怒:“你懂什么?咱们汉家的制度就是霸道与王道一起用,才能安天下。如果只实行周朝那样的所谓‘德政’,怎么行?(意思是周朝因此搞得四分五裂)。咱们也不能单纯用儒生。那些儒生只晓得厚古薄今,连‘名实’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够治理天下?”

(汉宣帝)

汉宣帝说到激愤处,甚至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并没有说错。后来刘奭(汉元帝)上台后,柔仁好儒,结果造成大臣们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相互争斗厮杀,汉元帝却控制不了局势,汉朝因此从汉元帝开始走向衰败,而外戚、儒臣、宦官的这种争斗,一直延续到整个西汉灭国。

既然汉宣帝已经很瞧不上他的太子了,为什么不废了他另立一个人,还要继续把皇位传给他呢?

其实,汉宣帝当时并不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第一个皇后许平君被毒死,第二个皇后霍成君自杀以后,汉宣帝特别宠幸一个张婕妤。这个张婕妤生了个儿子叫刘钦。刘钦在性格上非常像汉宣帝,史书记载:“宪王(刘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汉宣帝甚至直截了当地称赞他道:“真我子也!”

既然如此,汉宣帝为什么不改立刘钦为继承人呢?

其实,汉宣帝并不是没有想过,他多次动了要改立刘钦为太子的念头。最后没有立,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太子起于微细,上少依倚许氏,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许平君)

这段话说的是,汉宣帝不忍。

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是汉宣帝和许皇后生的。汉宣帝和许皇后(许平君)结婚的时候,汉宣帝还在监狱里,两人可以说是患难夫妻。当汉宣帝当了皇帝以后,霍光和他的老婆霍显想立自己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是汉宣帝不愿意丢了患难夫妻,下诏说要寻找自己落难时期的那口旧宝剑。大臣们心领神会才推荐许平君为皇后。但是后来,当许皇后再度怀孕的时候,霍显派医生下毒把她毒死了,霍成君如愿以偿当了皇后。

正因为如此,汉宣帝才不忍心废黜刘奭的太子之位。不废黜刘奭,也就是对他患难夫妻许平君最大的纪念和安慰。

汉宣帝是如果处理他最喜欢的那个儿子刘钦呢?对此,史书上也有一段记载:“上以故丞相韦贤子玄成阳狂让侯兄,经明行高,称于朝廷,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欲感谕宪王,辅以推让之臣,由是太子遂安。”

(汉元帝)

也就是说,已故丞相韦贤有个儿子韦玄成,这个人很贤明。韦贤去世以后,为把侯爵让给自己的兄长,他装自己发了疯。直到兄长成功袭爵后,他才恢复正常。这件事在朝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大家都称颂韦玄成。于是,汉宣帝便让韦玄成辅佐刘钦,希望能够感化刘钦,让他安心做一个贤王。

应该说,汉宣帝的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的,刘钦一生并没有实质性的造反之举。后来,连汉元帝的儿子汉成帝也比较尊敬他。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为汉元帝刘奭自身格局和能力的局限,以及西汉自元帝起由盛及衰的事实,让宣帝那句“乱我家者太子也”的话有了理论支撑。但我觉得并不能据此倒推言论的精准,因为这话更侧重于情绪的宣泄。刘询是位有魄力的皇帝,真要看得透即便不忍痛割爱也会做出主观上的补救。然而并没有。

太子刘奭的性格做派和治政理念跟刘询并不趋同——刘询强硬而尚法、刘奭优柔而尊儒,是刘询说这句话的大背景。二人在大臣杨恽因言论不当而获极刑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刘奭认为执法者过于严酷,建议启用相对温和的儒生。宣帝则坚持汉初以来的王霸并用之道,并由此感叹:“乱我家者,太子也!”

这其实是就事论事,表达了一种情绪,不是对刘奭的整体评判,也不是对儒学理念的反对。事实上刘询也很尊崇儒学,他曾亲自召开儒学大会并支持太学的发展。他给刘奭安排的老师是儒学大家萧望之,留给他的三位辅臣有两位都是儒家——萧望之和周堪。如果他不想刘奭在这方面发展,完全可以在教育方向和方法上加以引导,但他没这么做。

也就是说,刘询并不肯定以儒治国一定会导致国家乱源,他担心的可能是刘奭过分尊崇儒术而手段偏软,无法驾驭形势。他也可能由此更加关注“明察好法”的淮阳王刘钦,并一度想让他取代太子。之所以没换,按《汉书》中的说法,是因为刘奭是他在平民时期有着患难真情的老婆许平君所生,而后者在立为皇后不久便被霍光的老婆毒杀,他不忍背离初衷。

这个饱含情感的理由冠冕堂皇,却显然不符合刘询嘴里的王霸之道,因情所困而去赌帝国的明天也配不起中兴明主的美誉。我认为以下几个因素也不能忽视:一、刘奭是嫡长子更具合法性,不会出现过渡上的变乱让“乱家”的时间提前;二、刘奭除了性格柔弱其他方面还算令人满意;三、刘询喜欢刘奭的儿子刘骜——也就是后来的汉成帝,还给他起了个小字“太孙”;四、刘钦并未达到刘询的期望值,他后来轻易被舅舅张博忽悠就是证明。

综合来看,刘询传位刘奭应该有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考量,刘奭也是当时的最佳人选。《汉书》在评价刘奭时说,由于他的文艺气质和优柔的手段导致“孝宣之业衰焉”。其实历史上以仁治国的成功典范并不少——比如宋仁宗赵祯和明仁宗朱高炽,导致汉朝由盛及衰的原因很多,也不能全赖刘奭一个人。


路卫兵


在汉元帝刘奭之前,历代汉家皇帝,基本上都是明君,从汉高帝到汉文帝,从汉景帝到汉武帝,从汉昭帝到汉宣帝,都是出色的君主。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评价两汉政治时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其实,“亲小人、远贤臣”不独东汉所有。自汉元帝后,西汉王朝就离光荣与梦想渐去渐远了。这个转折,就是汉宣帝立刘奭为接班人。但是,汉宣帝生前,却早已看到太子的弱点,为什么还要立他呢?

与汉宣帝不同,刘奭没有没有父亲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又受到“独尊儒术”的社会风气熏习,自小便喜欢儒学,对政治阴谋却很不敏感。

有一回,他跑去跟父亲宣帝说:“父皇用法太深刻,还是多用一些儒生的好。”

汉宣帝听了陡然变色,厉声喝道:“你懂什么,帝国皇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杂之,怎么可能单纯以德治国呢,难不成还要搬周朝时的那套制度?你听好了,世俗的迂儒不识时务,喜欢厚古薄今,搬弄一些‘名实’的概念,徒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根本不知所云。这种人,怎么可以委以大任呢?”宣帝刘询又叹了声:“乱我家者太子也!”

既然知道刘奭不合格,为什么不更换太子呢?

第一,汉宣帝存有一丝侥幸心理

<strong>太子刘奭并非一无是处。

作为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刘奭没有父亲经历过那么多人生的磨难,对世界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人心的险恶更是知之甚少。他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没有直观的认识,在他眼里,世界总是充满爱的。但是,刘奭是个有同情心的人,他反对父亲用法过于深刻,这说明他很有仁慈心。他性情宽厚,这既是他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

刘奭没有父亲的才干与魄力,不懂得统御之术,从这点说,他不适合当统治者。但是,汉宣帝心里还是存有一丝侥幸心理。一方面,他语重心长地教育儿子要“王霸道杂之”,不要光说王道,离开霸道,王道就难支撑下去,人善遭人欺,一般人如此,皇帝亦是如此。他希望自己的教导,能让儿子能有一个新的认识。另一方面,汉宣帝认定儿子不是开拓之君,但仍希望他能当一个守成之君,守住先王的一亩三分地,也就可以了。

第二,刘奭是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平君的儿子

汉宣帝没有废掉太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刘奭是许平君皇后所生。汉宣帝身世坎坷,身为汉武帝的曾孙,他出生时便爆发巫蛊之祸,祖父、父母都死于这场灾祸,自己的童年在监狱长大。宣帝由少及长,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遍尝世间冷暖。许平君是他尚是平民时的结发妻子,后来他当了皇帝,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当皇后,汉宣帝不忘旧情,顶着巨大的压力,立许平君为皇后。应该说,汉宣帝是很有人情味的。

后来,许平君被霍光夫人霍显毒死,这件事成为汉宣帝一生的痛。在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对霍氏开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许平君被害之仇。刘奭是许平君所生,就这一点说,汉宣帝立他为太子,也是想告慰许平君。

与汉武帝相比,汉宣帝充满人情味,因而在立太子一事上,也不如武帝坚决果断。武帝一旦担心出现后宫乱政,便毫不迟疑杀死太子的生母,冷血到极点,但是杜绝了可能的隐患;而宣帝在明知太子不备具执政能力的情况下,仍然下不了决心废他。这一念之差,最终葬送了这个强大的帝国。

第三,汉宣帝为刘奭安排几位出色的辅政大臣

汉宣帝寄希望于辅政大臣能为刘奭保驾护航,其中最重要的人便是萧望之。萧望之是著名的经学家,曾担任太子太傅,是汉元帝的老师,汉宣帝去世前,拜他为前将军、光禄勋。作为辅政大臣,他得到汉元帝的尊敬与重用。萧望之与周堪、刘更生等人成为汉元帝的左膀右臂,时不时进谏良言。

当初汉宣帝能坐稳江山,与霍光的辅政分不开,因此他深信辅政大臣的重要性。然而,可事实证明,良臣遇到糊涂皇帝,也是一点用也没有。

汉元帝登基后,就出现石显乱政。石显本是一名宦官,掌管中枢机要,熟悉各种典章制度。元帝即位后,体弱多病,不能在政事上花费太多精力。由于石显对于宫廷事务熟悉,而且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党羽,值得信任,便放心地把大权交给他。然而,石显他利用皇帝信任的优势,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便权倾朝野,文武百官,无不畏惧。权力导致腐败,一旦大权在握,他便开始积极结党营私,与宦官弘恭连同许氏、史氏外戚集团,共同对抗萧望之为首的重臣集团。

石显先后害死忠良之臣萧望之、周堪、张猛、京房等人,然而,糊涂蛋汉元帝却一直蒙在鼓里,被几个宦官佞臣玩弄于股掌之间。这种结果,是汉宣帝最不想看到,但竟然都发生了,他的预言不幸成真:最终毁掉大汉的,正是刘奭。


君山话史


汉宣帝刘询的太子叫刘奭(shi四),刘奭生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也就是汉宣帝即位的那一年,刘奭是刘宣帝的长子,他的生母是汉宣帝的原配许平君。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是掖庭当差的,刘宣帝是在掖庭长大的。

当时的掖庭令叫张贺,张贺是汉宣帝的祖父刘据的家吏,所以张贺对汉宣帝十分的照顾。刘询成年后,张贺打算把自己的孙女嫁给刘询,张贺的弟弟张安世此时是右将军,与霍光一起辅佐汉昭帝。

张安世听到加张贺这个打算之后,生气的说:刘询是卫太子刘据的后代,能够被免罪做一个普通平民就算不错了,你还是打消息把你孙女嫁给他的想法吧。张贺没办法,这个事情就不在提了。

而此时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也到了嫁人的年纪,长得也还不错。张贺就去找许广汉说:刘询现在虽然地位不高,但以后可能能当关内侯,你把你女儿嫁给他吧。许广汉就同意了,许广汉的妻子听说之后很生气,但没办法,许广汉主意已定。

于是在公元前75年,许平君和刘询就成亲了。刘询即位后,得立皇后了,霍光有个女儿叫霍成君,大家都认为应该立霍成君为皇后。汉宣帝下诏书说,要寻找他以前的一把宝剑,大家就知道汉宣帝的想法了,“糟糠之妻不可弃”。

这个就是著名的故剑情深的故事了,许平君最终被立为皇后。而霍光的夫人霍显还是想让她的女儿霍成君能当上皇后,公元前72年,许平君再次怀孕,霍显买通了女医淳于衍,害死了许平君。而霍成君在公元前70年,被立为皇后。

刘奭是在公元前67年被立为太子的,而刘奭这个人“柔仁好儒”,而刘询比较重用法家,刘奭有一次跟刘询说:陛下有时候刑罚太重了,应该多重用一些儒生。

刘询一听就生气了,他说治理国家应该要王道与霸道兼用之,怎么可以用那些儒生呢?说完之后感叹的说,乱我家的,就是太子你呀。刘询有几次想废黜刘奭的太子之位,但都想到了已去世的许平君,一直不忍心。


历史简单说


公元前68年,大权独揽的一代权臣霍光病死了,装孙子的汉宣帝毫不留情地打击了霍家势力,随后才真正开始宣帝时代,由于自己的特殊经历,体味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刘询走上前台后,通过整饬吏治,重视工商,加强军事等等措施,全国上下很快出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繁荣的景象,使匈奴降服,席卷了西域,实现了抑制兼并,轻徭薄赋,让国家得到休养生息,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从而开创了“宣帝中兴”。


那么如此英明的汉宣帝,为什么明知“乱我汉家者,太子也”,最后还是把皇位留给了刘奭呢?

1.太子刘奭是自己与许平君在落难时候出生的孩子,当时自己身处逆境,混迹于江湖,许家父女对他有过无微不至的关怀,这给了刘询人性的温暖,也让刘询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当皇帝后,尽管权臣霍光要把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给自己立为皇后,汉宣帝却向群臣讲了“故剑情深”的故事,随后将平民妻子许平君由民间接进宫中并立为皇后。这是念及许家恩情,不允换下太子。


2.自己上位及清除霍家势力后,在中央安插了许多许家外戚高官,有的已经成为亲信,如果冒然“废长立幼”,势必引起朝廷动荡,不利于国家安定, 所以权衡利弊,迟迟下不了废黜刘奭的决心。


3.刘询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观念倡导者,他是尊重立嫡立长制度的人,尽管觉得次子刘欽比长子更适合当太子,但由于传统观念在自己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所以不愿意彻底转变这个观念。


且废长立幼导致的腥风血雨余味没消!秦始皇废了长子扶苏,立次子胡亥为帝,秦二世而亡,高祖刘邦废长立幼还没摊开,后来戚夫人儿子一命呜呼,戚夫人自己已成了“人彘”,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所以,刘询没有轻举妄动!


希望星晨58298869


汉宣帝文治武功比汉武帝犹有过之,更有精准的知人之能,他虽然知道“乱我汉家者,太子(刘奭)也!”但它仍然选择了刘奭作为继承人,这是因为在汉宣帝心中,刘奭的太子之位是不可动摇的,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想过换太子的事情。

我认为汉宣帝在这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或者说主要有三个缘故,第一个就是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第二是故剑情深,第三个应该就是为弥补爷爷刘据的遗憾了。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汉民族最为强大和辉煌的时期之一,它的由盛转衰正是从汉元帝刘奭开始的。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刘询的长子,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名士杨恽等人张狂讽刺朝廷遭到汉宣帝的严厉惩治而劝谏父亲汉宣帝用法过度,汉宣帝却批评他过于柔弱和宽容,这样会让一些不良势力抬头,把局面弄得不可收拾,最后还感叹了一句“乱我汉家者,太子也!”

然而之后的历史果然如汉宣帝所预料的那样,汉元帝刘奭继位以后,重用儒家广施仁政,致使法度废弛,终于造成了大臣、外戚和宦官三方势力迅速崛起,皇权不振大权旁落,局面渐渐无法收拾,最终西汉王朝为权臣王莽一人所灭。

汉宣帝刘询看透了汉元帝刘奭,知道他当了皇帝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但是却仍然选择他做了皇帝,首先就是因为他是长子,要选择皇帝当然就是要先选他了,古人认为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虽然汉宣帝很喜欢他的另一个儿子刘钦,史书记载:“宪王(刘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帝甚爱之。”但是汉宣帝并没有把他作为继承人去培养,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地方的王爷培养的,后来刘钦一生的表现也中规中距很不错。

汉元帝刘大奭的太子之位几乎不可动摇,不单是因为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的长子,更因为他是汉宣帝心爱的女人许平君的儿子,这就不得不说说“故剑情深”的典故了,汉宣帝虽然也是皇室贵胄,但是因为爷爷戾太子刘据当年被诬陷造反的原因而从小就在监狱中长大,可以说实际上是出身于细微,年少的时候与许平君结发为夫妻,基本上是依赖许家人生活,后来汉宣帝作了皇帝,就想立许平君为皇后,但是权臣霍光及其家人不同意,霍光的妻子强行把女儿霍成君嫁给了汉宣帝,并迫使汉宣帝立她为皇后,汉宣帝不想这样做,就想了个办法,他下诏让天下人寻找他以前丢失的一把剑,说他非常喜欢,一直念念不忘,大臣们见皇帝对一把旧剑都如此深情,纷纷心领神会,于是一起上书,建议汉宣帝立许平君为皇后。


汉宣帝就顺水推舟,立了许平君为皇后,但是没想到霍光的妻子等人恼羞成怒,于是派人暗地里下药毒死了许平君,汉宣帝终于明白这个时候还斗不过霍光家族,弄不好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只好改立霍成君为皇后,之后通过几年的等待和筹备,在霍光死后霍家人准备造反之前提前行动,将霍家人一网打尽,并罢免了霍成君的皇后之位。

不过这件事也让汉宣帝觉得很对不起发妻许平君,那么既然刘奭是许平君的儿子,只要他的能力尚可,汉宣帝肯定要立他为太子,让他继承皇位了。



刚才还讲到了汉宣帝的爷爷戾太子刘据的故事,刘据本就是汉武帝的长子,如果没有太监江充等人诬陷的话,那么刘据继承汉武帝的皇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刘据受冤自杀而死,那是他们刘家永远的伤痛,那件事也导致汉宣帝从小生活困苦,在监狱中长大,虽然那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汉宣帝还小,但是那种创伤对他来说也是刻骨铭心的,即便只是这一件事情,汉宣帝都不会再去做废长立幼的事情。


其实,汉宣帝能说出“乱我汉家者,太子也”这句话实际上也表明了他立刘奭为太子让他继承帝位的打算是很坚定的,他看到了太子的性格有可能使得未来朝政混乱汉室衰微,仍然说未来汉家天下将被太子搞乱,并且他还称呼刘奭的儿子刘骜(未来的汉成帝)为太孙,所以很明显,虽然在汉宣帝看来刘奭并非理想的皇帝人选,但是在汉宣帝心中他的太子之位却是不可动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