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高统治者为什么能共苦而不能同甘?

jinwen5145


关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很多经典的话,像兔死狗烹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话了,而且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有过猜忌功臣的举动,甚至出现大肆屠杀功臣的情况,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刘邦和朱元璋了,跟随他们俩打天下的功臣们,也是最能够体会狡兔死走狗烹的,当然还有一个统治者也很出名,这个人就是勾践了,帮助他复国甚至一雪前耻灭掉吴国,但是最后最大的两个功臣,一个范蠡提前看透了勾践的为人,在功成名就之后跟着西施泛舟西湖了(一种说法,不过没有办法证实真假),而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话,贪图那份荣誉,最后的下场也就很凄惨了。

那么为什么这么君主只能共苦却不能够同甘呢?按照道理而言,这些功臣当初既然选择了追随他们的君主,能够造反的可能性也就不会大,甚至很多功臣都是统治者的亲信,但是在他们得到天下的时候,反而猜疑这些功臣,甚至采用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将功臣们杀害,刘邦手下的韩信、彭越等诸侯王被杀,朱元璋手下开国功臣除了几个早死的人,其他的人基本上都没有逃过朱元璋手中的屠刀了,也正是因为有着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君主,方才显示了刘秀、李世民以及赵匡胤等君主善待功臣的可贵了。

其实,君主们不能够容忍手下的功臣们,第一个原因自然是这些人实力强大,有可能会造反,以为有造反的实力,这些开国功臣,跟随君主建功立业,本身的实力在战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以及有着很高的威望,像韩信在攻占齐国之后,成为了齐王,在但是已经是除了刘邦和项羽之外,最强大的一股势力,在打天下的时候,刘邦可以容忍韩信,但是在他获得天下之后,这些原本的合作伙伴或者重臣,也就成为了新的威胁,依旧是刘邦和韩信的例子,韩信本身军事能力突出,本身又是诸侯王,也就是他有着造反的实力,如果他要是造反的话,刘邦就算是能够获得胜利,对于汉王朝而言,无疑也是雪上加霜,所以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变将韩信调离了他苦心经营的齐国,该封为楚王,这样的操作也是在削弱韩信的实力了。

第二点就是就算这些功臣没有造反的心思,可能谁也不能够保证他身边的其他人没有这份心思,最典型的可能就是赵匡胤了,赵匡胤黄袍加身成功取代后周,虽然赵匡胤称帝的举动,本身就是他谋划的,但是这个事情也说明了,如果他手下大臣身边人,也想要建立一份拥立之功的话,是很可能劝他们的主公谋反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时候,给手下这些武将功臣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武将们虽然是五大三粗的武人,但是这个浅显的道理他们是明白的,而古代这些能够成为皇帝的人,有几个皇帝是傻子,就是精明的人物,这个道理他们怎么会不懂呢?就算这些功臣没有造反之心,可是他们的后人呢?

就算是李世民手下的功臣,比如侯君集,这是李世民最信任的武将之一,当初一起打天下,玄武门之变时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都是最大的功臣,就是因为在打了胜仗灭了高昌国之后,因为私自吐下宝物被弹劾下狱,虽然李世民还是赦免了他,但是就是这次经历让他心怀怨恨,也就有了不臣之心,甚至参与到李承乾谋反案中,想要帮助李承乾在发动一次玄武门之变,所以这样的事情,皇帝们怎么可能没有防备呢?可以说侯君集原本是李世民的铁杆追随者,就是这样的功臣,不也是潜在的威胁吗?当然我们能够看到李世民对于侯君集的喜爱,面对这样的背叛,李世民还是不想要杀他,最后还是其他大臣的反对,才让李世民做出了处死侯君集的决定,但是临终前还是答应侯君集,保全子孙的性命,更是留下了永远不去凌烟阁的决定。

第三点就是担任继任君主无法震慑老臣,可以说朱元璋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大肆屠杀开国功臣的时候,皇太子朱标已经去世了,他选择的继承人并不是某个皇子,而是皇孙朱允炆,一个年轻的继承人,能够震慑住这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们吗?蓝玉死的那么惨,其实就是因为担心无法被皇孙朱允炆压制,要知道最开始蓝玉可是朱标的最亲信的武将,如果朱标没有病逝的话,蓝玉就是朱元璋留给儿子的一个重要功臣,可是因为要考虑朱家江山,自然选择杀掉是最稳妥,也是最可靠的方式了。

权力的诱惑有多大,只有这些坐上帝王之位的人,才能够明白他对于一个人的诱惑,五代十国时期为什么手下武将们纷纷造反,其中的原因就是皇权对于他们的诱惑太大了,而且自身还具备实力,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替不都是后面王朝的武将,推翻前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江山吗?当然后面赵匡胤也是这个操作,只不过玩了一个高明一点的把戏而已。

第四点就是功臣们跟随君王们一起打天下,他们一路吃过苦,甚至可以说知道追随的君主是什么出身,就像刘邦和朱元璋,这些手下的功臣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小玩到大,都是同乡的小伙伴们,谁还不知道谁啊,而皇帝们坐上皇位,都是要编造一些诡异的出身,这一点历史典籍上都有记载,这些看起来非常荒诞的说法,对于普通百姓而言,那是深信不疑的,但是这些功臣们,谁还不知道谁的底细呢?像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底层爬起来的皇帝,那些出身和他差不多,甚至比他高贵的功臣们,心中难免没有一些想法,大家之前身份都差不多,凭什么现在他爬到那么高的位置呢?

有着这些权衡,所以帝王们即便是善待功臣们的帝王,通常也不会将权力给与这些功臣,或者逐步收回这些权力,所以我们去看刘秀只留下邓禹几个人之外,其他像耿弇等其他云台二十八将,不都是封爵赐给大量田宅,并不允许他们接触权力吗?赵匡胤的做法和刘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这样,才能够显示出李世民对于功臣们的不同了,所以皇帝们只能共苦,不能够做同甘,在成为皇帝的那一刻,不要说这些功臣了,就是自己的儿子,或者太子都需要猜忌的,而这也是他们自称寡人的原因了。


语说漫谈


老爹的看法:

自私自利是人性,是很难被改变的。同甘共苦的人,都是少数人。绝大多数的人,都只能共苦,无法同甘,古代帝王皆是如此。

当然,也有同甘共苦的人,但是这种人太少了。

从韩信的结局,看古代帝王的冷酷无情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可以这么说,没有韩信,刘邦成不了皇帝。

在刘邦还很弱小的时候,刘邦重用韩信,让他做自己三军的统帅,统领自己的所有军队。也是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动奇袭,迅速拿下三秦之地,为刘邦争夺天下,打下了第一个根据地。

后来韩信带兵横扫各路诸侯,基本上大半个的西汉王朝版图,都是韩信替刘邦打下来的。

就是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功臣,刘邦从一开始的削弱兵权,降低职位,缩小封地,最后逼得韩信谋反,被萧何诱骗到皇宫中,秘密处死。

真的是,鸟兽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一代名将,最终却是这样的下场,足以见古代帝王的冷酷无情。

老爹有话说:我是老爹,一个喜欢研究历史文化的普通人。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老爹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为你解答。


老爹有话说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意思是说,一个人本没有罪,但深藏宝玉便是罪过。“璧”,本是宝玉的意思,后来借指才能。

每个朝代开国之初都有战功赫赫之臣,这些人中后来真正造反的人其实极少,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依然还是会被杀掉。为什么?

不是他们真的要造反,而是因为他们有可能会造反,他们有造反的能力。

开国之君在世之时尚能压制那些功臣勋将,但其子则不一定。那些功臣勋将们与开国太祖曾经共患难,可以不反,但到了第二代,谁能保证?开国之君对他手下的那些人的能力相当清楚。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句话谁都懂,但在创业过程中谁都不认为自己所奉的这位“真命天子”会这么做,事实上这位开国之君自己在最初也多半没有打算要把这帮共患难的“兄弟”杀掉。

但权力的诱惑是无穷的,一旦上位便身不由己,他们都想保住皇位,然后“千秋万代”,于是杀功臣便成了一个重要的传位步骤,例外的皇帝极少。

蓝玉为什么被杀?因为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不放心。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岳父,所以蓝玉是太子妃的舅父,是太子的拥戴者,也是朱元璋留给太子继位之后的武人班底。

然而朱标的早逝,使朱元璋对皇太孙朱允炆能否正常即位很是担心,于是蓝玉便成了那个“怀璧”之人,最终蓝玉的班底被朱元璋全部屠戮。


心向青山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往往是臣子最大的悲哀。很多统治者在创业阶段能够与臣子同甘共苦,生死与共。但是在定鼎天下后却相互猜忌,甚至兵刃相向,大肆屠杀功臣。这是君主与大臣之间的囚徒困境。纵观史书,可以发现这类鸟尽弓藏的君主大多有其共通点,大致总结如下:

1、出身低微。身份是古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个人属性。在和平年代,一个人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是不够的,身份往往是第一道门槛。而遇到乱世,个人才华被不断地放大,这就导致出现了很多草莽英雄和布衣天子。他们依靠自己的才华和魅力聚集了天下的人心,凝聚了天下的力量,最终取得天下。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自卑的,屠杀身边的有功之臣是他们心中不安全感的一种集中体现。他们没有坐皇帝的先天优势,这也说明今天他可以做皇帝,明天和他一样出身的大臣也可以做皇帝。这样就会加深皇帝的猜忌,特别是对于自己身边才能远胜于自己的大臣更为疑心。出身越低微,对于皇权和皇位看的越重。所以古代社会把“让国之德”视为各种品德之首,能够把一整个国家拱手相让,这种品德很可惜历史上只存在于历代贵胄之家的皇族之中。而布衣出身的刘邦、朱元璋则是在历史上以屠杀功臣闻名,也是把皇权看得过重,疑心生暗鬼而已。

2、性格极端。同甘共苦与诛杀功臣是一件事的两个极端,有这种处事风格的人,他的性格必然也是极端的。虽然皇位只有一把,虽然理论上讲身边的贤能之士都有谋反的可能。但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是一种,幽闭禁锢也是一种,罢官夺权也是一种。可惜性格极端凉薄的人往往会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叹多少人无辜枉死。

3.信任。信任是君臣之间、宾主之间、战友之间最可贵的情感。但是对于很多君主而言却是最陌生的词汇。一些布衣天子极端不信任身边的人,包括自己最亲近的亲人,最终的结果往往只剩下冰冷的皇权。可是,强汉盛唐都是以君臣相遇相知,互敬互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信任,没有信任的政治注定是短暂的。正如朱元璋所建立的南京明朝,仅仅二世就败在了地方武装手里,江山易主,也只能说是朱元璋屠杀功臣种下的恶果。


经典守望者


共苦不能同甘因为利益,家天下和共天下的区别。

分封制:天子权利有限,诸侯自治,共天下,周朝800年。

郡县制:皇帝权利无限,家天下。很少超过300年,内乱权利争夺,农民起义不断。


式子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其一为子孙铲除后顾之忧,其二惧怕功臣仗着功劳胡作非为。其三功臣大部分是一起曾经出生入死乱世英雄,一但没有了战乱用处不大,威胁皇位系数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