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惠是张作霖的把兄,为何一度背叛他,最终还成为大汉奸?

文史砖家


张景惠(1871~1959)辽宁台安人,和张作霖是盟兄弟。他比张作霖大4岁,因此为兄长,后来成了张作霖的手下干将。

张景惠从小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喝酒、赌钱样样俱全。25岁时,在地方乡绅的支持下,张景惠于家乡成立了自卫团,自任团练长。

恰好这一年,张作霖由于黑吃黑被土匪金寿山追杀,带着一帮人经过张景惠的家乡,二人一见如故,遂结拜为兄弟。

事后张景惠说:“兄弟,你就别走了,你做正团练,我做你的副手,你看行不?”张作霖推辞不过,于是做了团练长,从此,二人一起打拼,张景惠对张作霖言听计从。



讲真张景惠在危难时拉了张作霖一把,张作霖也是有情有义的汉子,到后来对张景惠提携有加。

张作霖被清廷诏安后,35岁(1910年)升任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委任张景惠为27师团长,要知道27师是张作霖的嫡系部队。

1918年,张作霖成了“东北王”以后,张景惠更是位高权重,升任奉军副司令。

但是,当第一次直奉战争发生后,由于张景惠对时局判断失误,他认为张作霖不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对手,由此产生了脚踩两只船的想法,一致造成了兄弟之间的反目,也可以说是张景惠背叛了张作霖。

在“直奉战争”开始后,张作霖委以张景惠重任,对他说:“哥,曹锟不是东西,想把我赶出东北,我把奉军西路总司令职位交给你,可别辜负了我的希望啊!”



张景惠一拍胸脯说:“兄弟放心,谁敢动大帅的位子,我跟他没完!”然而事实却非如此。由于张景惠早就产生了取悦直系军阀的想法,所以战争开始后并不卖力,行动迟缓,处处给对手机会,曹锟心领神会,二人唱起了双簧。唯独瞒过了大帅张作霖。

张景惠的消极避战,致使整个战局因西路溃败而失败。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张作霖失败而告终。

当时张作霖一怒之下把张景惠解职,他回到北京做了寓公。

1923年10月,直系军阀曹锟重金收买议员,贿选成为了第五任民国大总统。当时新设了全国国道局这一部门,曹锟特任张景惠为督办。

张作霖得到消息后,一切都明白了。原来他这个把兄弟吃里扒外。张作霖深恨张景惠有负重托。



1925年冬,张景惠的母亲病逝,这时他心虚觉得对不住张作霖,不敢回家奔丧。最后求张作相,吴俊升说情,张作霖才准其回家治丧。

回到辽宁后,他看到张作霖早已为他的母亲操办好了一切,当张作霖祭奠自己母亲时,张景惠满面羞愧,痛哭流涕,向张作霖叩头谢罪,最后张作霖原谅了他,委其为奉天督军参议,但是从此后再也不让他染指军权了。

这就是张景惠背叛张作霖的经过

张景惠一生信奉“有奶就是娘”,在第一次直奉战役中,他看到张作霖并不占优势,因此产生了投靠直系军阀的念头。常言道:“盟兄弟狗臭屁。”张景惠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这是他性格的暴露。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张学良接了老爸的权力成了少帅,他对张景惠防备大于利用,张学良深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句古语。





果不其然,1931年9月1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东三省成立了伪满州国,此时张景惠再一次暴露了他“有奶就是娘”的性格。

张景惠认为马上就要亡国,为了自己的“钱”途,不知廉耻做了日本人的汉奸。先后任伪满洲国参议员,满洲国行政区最高长官、军政部总长、满州国总理大臣等职。

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东北被苏联红军占领,张景惠逃亡。

1950年8月1日,张景惠被苏联红军俘获,随后交给我国,被关押在抚顺看守所。

1959年,张景惠病逝于战犯管理所,终年88岁。


秉烛读春秋


张景惠出身不是很好,小时候更是只上过一年的私塾,成年之后的他更是和当地的土匪勾结在了一起,做着在绑匪和被绑人之间谈价钱的买卖。后来张作霖与其他土匪争斗失败,这才来到了张景惠的地方,和张景惠联合成了当地最大的土匪,一直到后来被官府招抚,张作霖这才成了奉天的官,而张景惠也跟着他成了张作霖的副官。

自从跟随了张作霖,张景惠可以说是混的如鱼得水,可惜到了一九二八年,张作霖被日本人陷害炸死了,其实他是作为张作霖副官的张景惠和他的长官是在一个火车上的,不过张景惠命大,只有腿部受了点伤,保了一条小命,后来张学良接过了父亲的大旗,成了东北军的最高领导人,而张景惠就被他任命为东北的行政长官。

九一八事件发生之后,日本就对张景惠实行了严格的监控,并且要求他脱离南京政府,帮助日本人负责行政区的治安。张景惠一听这可是大事啊,于是马上就把自己的遭遇报给了张学良。张学良听了之后就对张景惠说“这件事还得南京方面来处理,我会尽快上报,现在你还是维持现状好了”。不过可惜当时的蒋介石目光短浅,并没有想要解决东北问题的迹象,所以张景惠就在维持现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后来留下维持局面的张景惠一步步的得到了日本人的信任,终于还是被日本推到了前台,担任“总理大臣一职”。现在来看,日本之所以会选择张景惠的原因,可能不仅因为他是投降派中的巨头,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听话的老好人。


谈历史儿


张景惠共叛离两次,一次是背叛张作霖,另外一次是背叛张学良。

时势不仅造英雄,有时候也出汉奸。局势动荡之下,有的人为国家、为正义公理、民族大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有很多人为了争名夺利、恃强凌弱则依附于暂时强势的一方,而不管强势的一方属于哪种势力,哪怕卖国也在所不惜,比如说本文的主角儿张景惠,普通农民出身,做过小生意,爱交朋友爱赌钱,物以类聚,慢慢的身边聚拢了不少敢于生事,敢于入寇,敢于打家劫舍,甚至敢于造反的人,这就成了他发家的资本。

当时群雄四起,不止张景惠,很多人都落草为寇,当了土匪,他们欺男霸女,图财害命,无恶不作。就靠着仅有的些许势力,张景惠竟然攻占了台安县城。虽然张景惠当了土匪,做起了无本万利的买卖,奈何同行太多,都当土匪抢谁去呢,况且还要为了地盘,为了利益相互火拼,于是占据台安县城的张景惠建立自卫团,自任团练长,基本收入来源就是为给钱的富户看家护院,不给钱的富户则需要发扬土匪本色去抢一抢,提升一下富户们的安全意识,深刻认识到自卫团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富户们深切反省、盘算一下,到底是交保护费多,还是被抢的多,怎么选你懂的。

后来机缘巧合之中,张景惠结识了逃亡中的张作霖,当时张作霖正值落魄状态,被人打得昏头昏脑,就跑到了张景惠的老家(路过)八角台,手下的人马不过剩下七八人而已。

张作霖虽是土匪出身,但嘴皮子可不含糊,他为自己规划的宏伟前景,深深的打动了做梦都挑不好场景的张景惠,当时张景惠的自卫团有100多人,但出于对老哥的尊重,张景惠竟然让出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基业,请张作霖做首领老大,自己甘居人下做了二把手,这样的好事,这样的实力正是张作霖急需的,他需要迅速扭转局势,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所以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张景惠的要求,半步没走就在张景惠的家乡八角台扩充势力,这期间自然又得到了张景惠的诸多帮助。

张景惠对张作霖的原始资本积累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但如此张景惠对张学良还有救命之恩。张作霖的原配妻子不小心被金寿山围困,是张景惠击退众多土匪,张学良才得以安全降生。最初张景惠对张作霖的话言听计从,奉天将军曾琦想以盗制盗,所以招抚了张作霖,而张作霖为了避免打击并且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则接受了清廷管辖,张景惠听从张作霖的安排投靠满清,两个人的身份洗白,张作霖成了统领。而张景惠则为管带。

张作霖仕途能如此顺利,同样少不了张景惠的功劳。比如,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被威逼,是张景惠急电张作霖前来救助,张作霖诛杀革命党人后,因功掌管东三省兵权,这才是张作霖真正发迹的开始,如果没有张景惠的紧急情报,奉天总督和东三省军权将会与张作霖擦肩而过。

看到这儿大家恐怕要说张景惠够朋友吧,不好意思,他还真不够朋友,他的眼里只有利益,包括依附于张作霖。他的兄弟杜立三,受清廷忌惮,他连招降都懒得和主子说,直接想骗杜立三自己回来,杜立三不回,张景惠又欺骗杜立三的母亲,说兄弟同心,全是为了立三的前程,杜母被骗,让儿子归顺朝廷,结果呢,刚到地儿就被张景惠枪毙了。

民国建立后,袁世凯将张作霖的军队改编为中央正规军第二十七师,张作霖被任命为师长,张景惠又张作霖被任命为炮兵团团长,于三年后又再次提拔为陆军53旅旅长。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冯国璋任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院总理,三人相处不睦,张作霖以实力判断,最终决定归附于段祺瑞,并帮助段祺瑞将冯国璋与阎锡山从日本购进的3万支枪械抢到自家营房,并将原来的两个师改编为7个混成旅,一时之间实力大增,张景惠自然更受器重。因为这次任务的执行者就是张景惠,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景惠不只会硬打硬拼,还能以智取胜。

卸任东北军第一师师长的张景惠,曾一度出任湘西司令,后升任奉军前敌副总司令,代表张作霖常住北京。

简单叙述以后大家应该大概了解了两个人的关系,相互之间私交不错,事业上,张景惠也是张作霖的得力臂助,张景惠对老帅的帮助,恐怕更大于张作霖所给予的,张作霖每一个风生水起的重要转折点,几乎都少不了张景惠的帮助。

在张作霖的安排下,张景惠曾就读于奉天讲武堂,奉天也就是现在的沈阳。以知识武装了头脑的张景惠,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再完全听命运张作霖的命令。比如是否对吴佩孚开战的问题,张景惠就持反面观点,很可惜张作霖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这是他们之间离心离德的开始,也是第一次直奉大战,奉系战败的主因之一。

等到正式开战的时候,张景惠虽然被委以重任担任西路军总司令,但因曾经的建议不被采纳,所以负气消极怠战,阳奉阴违,整天花天酒地。吴佩孚则通过曹锟贿赂、收买张景惠,以期得到合作机会,张作霖大怒,张景惠无奈之下奔赴前线,却又赶上前线士兵哗变,姗姗来迟的张景惠已无法有效指挥,在全线崩溃后,张景辉逃回北京,至于部队的疏散和聚拢安置,则完全置之不理,一切都源于张作霖对他意见的轻视,至少他自己是怎么认为的。可以说此次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张景惠的指挥失职和临阵脱逃。张作霖明白这一点,张景惠自然也知道,所以不敢再返回东北,避免自己被盛怒之下的张作霖打击清算。

长期居住北京的张景惠钱财用尽,无奈之下接受曹锟安排的政府职位,致使张作霖与其反目成仇,张作霖曾说某天如果攻破北京,抓到张景惠,不会念及旧情,这样一来,张景惠就更不敢自投罗网了。

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张景惠又是个大孝子,所以请以前的老兄弟在张作霖面前求情,准许他回家置办丧事,而张作霖则想直接扣押清算张景惠,后来在众人劝解之下,张作霖才勉强同意,并在见面后谅解了张景惠。张作霖也明白只有七八个人的他,突然风生水起,全是张景惠的百十号人给他坐镇打底,他得势力才逐步做大,没有张景惠,张作霖虽然可能同样成功,但不知要再拼搏多少年,而且拼搏的前提是有命可拼才行。

1928年皇姑屯事件,与张作霖同行的张景惠身受重伤,好在性命算是保住了。张学良接手军权后,没有在意张景惠曾经的叛离,当时蒋介石为了拉拢张学良,实现统一部署,授予张学良国民革命军陆海军副总司令一职,并拿出一个有头有脸的肥缺跟张学良示好,于是张学良把军事参议院院长一职,转手安排给张景惠,并且按张景惠的请求,保留了他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等要职。

无论东省的职位还是南京的职务,都已经证明了蒋介石和张学良对张景惠的器重,但张景惠蛇心不足,并没有满足。无论是张学良近乎于纵容的宽待,还是蒋介石、宋美龄对其热情款待和盛情拉拢,都没有阻止张景惠投靠日本人的步伐,早期张景惠在张学良与日本关东军之间穿针引线,试图搭桥劝说张学良投靠日本关东军,但张学良拒绝了这种“合作关系”。原因很简单,张学良对他说:老叔,我与日本人有杀父之仇,无法卑躬屈膝的投降。第二,东北的每一寸领土属于中国,不能做出卖国求荣之事。

9.18事变后。张景惠安心宅在家里,并未逃跑,却原来是心中早已打定主意,在事变发生的第2天,张景惠就联系上了日本关东军司令,最终他放弃了南京军事参议院院长和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等职务,死心塌地的为日本人服务。他所要的是官职与实权,投靠日本人后张景惠积极参与打压抗日活动,并替日本人安抚地方。张学良得知此事以后曾经给张景惠拍发电报要与其共效党国,无奈张景惠贪图利益,决意叛变,无从争取,也无可挽回。张景惠决心之大,连同期抗日的冯占海等人都被张景惠出卖、提供情报后围歼致死。

张作霖被炸死后在珠林寺停放长达6年,无人看管也少人祭拜,老兄弟张景惠,不想看到张作霖身后如此凄惨,便想给张作霖下葬,经过申请后日本人同意张景惠的主张,但是在选址发生了分歧,一是把张作霖安葬在元帅林,二是要把张作霖安葬在海城老家,而这两个选项,都是日本人所不乐见的。不但如此,日本人看到张作霖死后还能有如此能量,于是后悔当初答应张景惠安葬请求,本想收回成命,张景惠却选了另外一个折中的方案,把张作霖安葬在他的母亲和原配所在的家族墓地,至少相对来说这个地点离奉天不近,同时也摆脱了海城的影响,算是完美的折中之计。主持仪式的最佳人选也是张景惠,所以日本人将这件事交给他全权处理。

日本人重用张景惠,任命他为伪满洲国总理究其原因无外五点:

第一,他有一定声望,内斗是把好手。

第二,胸无点墨,知识贫瘠,没什么政治主张和倾向。

第三,胸无大志,不会造反,用着放心。

第四,善于逢迎,手下皆是阿谀之辈,没有出色的人才。

第五,言听计从,坚决服从管理。

也正是他的言听计从,阿谀奉承,令他在伪满洲国长期屹立不倒。1945年,苏军令70万日本关东军全线崩溃,当苏联军官想从张景惠探听溥仪下落的时候,张景惠还替溥仪隐瞒,没想到殊途同归,他和溥仪一同被押往苏联,最终又一同进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在这里,张景惠长期服刑,直至88岁去世。

他曾经忏悔过自己的罪行,也曾感激过新中国给予他生活上的特殊照顾,还曾经盛赞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威武之师。但即便如此,他个人的污点却也是永远难以抹除的,罪行尚且无法赎清,就更谈不上给国家人民作出贡献,长期监禁未必不是一种变相的保护,以他的作恶多端,如果活着出来,仇家遍布全国的他,恐怕是否死于非命都是未知之数,只要不是横死的结局,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宽待了。


古今通史


张景惠太糊涂了,张作霖一死,他就没了“主心骨”,当了汉奸。

(张景惠)

从清末开始,东北就开始乱了,日本和俄国为了占地盘明争暗斗,清政府不闻不问。所以,到处都闹土匪,老百姓日子过得苦。

张景惠就读过两年私塾,家里是做豆腐的,也很穷。没办法,就去当土匪。后来手下多了,有点名声了,张景惠就被地方豪绅叫过去当了“团练长”。当时这种情况很普遍,每个地方都是自己的武装,保着这个地方不受土匪的侵扰。

后来,张作霖认识了张景惠,两个人看对眼了,结拜成了兄弟。张景惠属于那种没啥文化,性情豪放,喜欢交朋友,但是没啥主心骨的人,更提不上什么“高瞻远瞩”了。所以,他认识张作霖之后,就甘愿跟在屁股后面,指哪打哪。


张景惠背叛张作霖,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张景惠是西线总指挥。但是他选择投靠了曹锟,拿了个全国国道局督办的职位,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的高薪。

(张作霖)

后来张景惠回忆说,他劝张作霖不要和曹锟争,两人合作就是了,曹锟先当大总统,然后张作霖再当大总统。但是张作霖不听,非要打仗,结果打输了,还要怨张景惠打了败仗,忘恩负义……

如果事实真像张景惠这么说的,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想着轮流当大总统,大家和和气气的过日子,这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实在是“很傻很天真”。

所以,这一次的“背叛”,可以看出张景惠是多么的糊涂。

后来,张景惠又回到张作霖身边,痛哭流涕的承认错误,两人才化解恩怨。其实,张景惠是什么人,张作霖应该很清楚的,所以这次小小的背叛,算不了什么大事,兄弟间还是要讲义气的。


真正让张景惠彻底“蒙圈”的,就是张作霖的死。

(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的时候,张景惠也在车上,幸好他只是被炸伤了。但是张作霖一死,张景惠没了指路的大哥,就迷茫了。他是典型的旧社会“土匪作风”,有个官当当,有钱有女人就行。跟着张作霖,这些不会缺的。但是张作霖一死,张景惠就要开始担心自己的“前途”了。

九一八之后,不仅东北成了日本人的,一直罩着自己的小六子张学良也彻底失势,张景惠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么跟着蒋介石被使唤来使唤去,要么跟着日本人被使唤来使唤去,完全没有“民族大义”概念的张景惠,很自然的选择了跟着日本人,最起码可以留在老家东北。

所以,没有张作霖,张景惠彻底成了汉奸。

张景惠对张作霖,确实是有情有义的。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了大帅府,张作霖的家人都跑到了关内。而当时张作霖还没有下葬,棺材就被日本人送到了荒凉的珠林寺,一直放了六年。

张景惠当了伪满洲国的总理,决定要把张作霖好好的安葬了。于是,他和日本人商量,最终把张作霖安葬在了锦县驿马坊,和张作霖的母亲及原配葬在了一起。这件事情,张景惠做的确实很不错,有情有义的人。

不过,作为汉奸的他,也是老老实实的听日本人的话,依然没什么主见。

日本投降后,张景惠在战犯管理所,表现的还是不错的。1959年,张景惠死在了战犯管理所,终年88岁。

历史不容假设,但是如果张作霖不死,能一直带着张景惠,相信他也不会跟着日本人混,成了人人喊打的大汉奸。


七追风


张作霖从一介土匪最终发展成东北王,一路上历经坎坷,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许多曾帮助他的人。如果将尚未崛起的张作霖视为潜力股的话,那么,张景惠显然是最早投资张作霖的“天使投资人”。

张景惠

1902年,在中安堡镇舒服过日子的张作霖受到了金寿山匪帮的袭击,张作霖不敌,被迫率领残兵出逃。没有了老巢张作霖独木难支,随时可能被其他土匪帮派吞并。为求自保,张作霖决定率领自己剩下的几个弟兄投靠实力颇强、也与自己有旧的大土匪冯德麟。

在前往投靠冯德麟的路上,张作霖率领自己手下的土匪经过了辽西台安县城八角台镇。而此时,盘踞在八角台镇办理保险队的,便是张景惠。

张作霖

张景惠就是八角台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以做豆腐为生。然而,自幼聪颖、不甘寂寞的张景惠不甘心做一辈子豆腐。他先是成为一名赌徒,后来又上山当了胡子。靠着自己读过两年私塾识文断字,再加上脑子灵活,能说会道,张景惠很快成为了一支土匪队伍的头子,并占据了八角台镇,办起了保险队。

张作霖到达八角台镇后,张景惠发现,张作霖为人十分机灵,且谈吐不凡,因此起了接纳之意。再加上张作霖威名赫赫,实力强劲,自叹不如的张景惠主动提出让张作霖留在八角台镇,坐上本地民团的第一把交椅,他则退位让贤,甘做第二把手。当然,这也绝不仅仅是张景惠一人的意见,其中也少不了商会会长张紫云对于张作霖的认可。

张作霖

在众人的劝说挽留之下,张作霖决定留在八角台镇,并在张景惠的支持之下,当上了团练队队长。不久之后,张作相又带领一支人马投奔了八角台,张作霖、张景惠、张作相三个人正式结拜为兄弟。按照年龄排序的话,老大是张景惠,张作霖排行老二,张作相则为老三。

在张作霖败亡之际,张景惠敏锐的发现了张作霖的巨大潜力并果断投以重资,从中也可以看出张景惠的成功并非侥幸,他不但看人的眼光很准,也有足够的魄力。

随后,张景惠一直跟随着张作霖。成为官军之后,在张作霖麾下历任哨长、管带、团长、旅长等职,张作霖成为东北王之后,张景惠则先后担任奉军司令部副司令、察哈尔特别区都统、陆军部总长等要职。诱杀杜立三、镇压东北革命,秦皇岛劫持军械等东北军重要事件,张景辉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张景惠

然而,随着职位和权势的增加,张景惠开始有了异样的心思,1922年,第1次直奉战争爆发。张景惠则被张作霖任命为第三路军总司令。不过,在战争中,张景辉却表现得极为反常。

他先是消极怠战,后来,张景惠所部第16师直接在战场上哗变,导致了京汉线奉军全线溃败。而京汉线奉军的失败,也使得奉军在整个战线都受到了巨大影响,最终以奉军的全面失利而宣告结束。

关于张景惠的表现,有很多说法,但毋庸置疑的是,张景惠对于第1次直奉大战失败,有着直接责任,而张作霖显然也是这么想的。张作霖在一次总结战败的会议上明确说:第1次直奉战争有个张杂种(指的就是张景惠)坏了事,并大骂他背叛了自己。

张作霖和奉军将领

精明如张作霖,显然不可能不了解自己麾下部将的作为,因此,在此之后,张景惠先是在北京做了寓公,失去了所有权利,后来虽然又被启用,但担任的职务都是有名无权的虚职。

为何张景惠在位高权重之时却选择背叛张作霖呢?很简单,因为张景惠是民国典型的“有奶就是娘”的投机者,他忠诚的永远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张景惠无论是跟张作霖拜把子,对他竭力奉承,还是背叛张作霖,乃至于最终当了汉奸,都是基于他个人利益的选择。

张作霖

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张景惠在奉军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而这种局面,显然不是有奶便是年的张景惠所能接受的,因此,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张景惠就已经投靠了日寇,当了汉奸,也因此,当日寇闯入张学良等人的公馆时,张景惠的家不但没有被日军侵犯,而有4名日军站岗予以保护。

九一八事变日寇占据东三省之后,早与日本有默契的张景惠宣布脱离国民政府,并成为了伪满洲国伪参议府议长、军政部总长兼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1935年,张景惠还“高升”了,他成为继郑孝胥之后,伪满洲国第二任国务总理大臣。

日寇在中国建立的傀儡政权

这个在汉奸之中仅次于溥仪的职位,张景惠一直当到了日寇垮台,也就是说,他当了10年之久的伪满洲国总理大臣。作为一个傀儡政权的傀儡总理,张景惠能当10年之久,自然是很好的讨好了他们的主子日本。而张景惠讨好日本的方式,当然除了卖国有方,就是对于日本的命令百般遵行。

日寇投降之后,张景惠被进攻东北的苏联红军俘虏,并被押送到了苏联,1950年,张景惠被移交给新中国,并在1956年死在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结束了他投机、肮脏的一生。


鸢飞九天2018


张作霖本是一介土匪,他之所以能成为割据奉吉黑三省的“东北王”,进而入关夺取直鲁苏沪等地,登上国家元首(安国军政府大元帅)的位子,跟一帮把兄弟们的辅佐有很大关系,张景惠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那么,张景惠是如何发迹的?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张景惠是奉天省八角台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很早便在社会上讨生活,因为交际广泛、为人仗义,在黑白两道都有不少的朋友。日俄战争结束后,东北的局势异常混乱,遍地都是土匪,在这种情况下,张景惠在家乡成立自卫团,帮助商号富户看家护院。正是在此期间,张景惠跟当时还是土匪的张作霖相识,因为意气相投,便结拜为把兄弟。



张作霖接受清廷招安并开始发迹后,便将把兄张景惠召至身边,与他一起“打江山”,仅仅用了数年时间,便独霸奉吉黑三省。随着张作霖的势力日渐膨胀,张景惠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在第一直奉战争时,已经做到奉军西路总司令的高位。然而在战后,张景惠却并没有跟随战败的张作霖退回关外,而是叛降直系军阀首领曹锟,由是让张作霖对他恨之入骨。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直系战败、奉军进入北京,张景惠回到奉天向张作霖叩头谢罪,后者念及兄弟之情,最终选择宽恕,并任命他为陆军总长、实业总长。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张景惠出任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东北易帜”后,又到南京就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正是在此期间,被剥夺实权的张景惠跟张学良产生极深的龃龉,并为他以后从事卖国事业埋下伏笔。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政权,并以高官厚禄为诱饵,积极拉拢原奉系军阀的头面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不甘寂寞且被日本实力所迷惑的张景惠,竟然就此投敌,出任伪满政权的参议府议长兼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不久又改任军政部总长。1935年,首任伪总理郑孝胥因得罪日本人被迫辞职,张景惠遂取而代之。


此后十年间,尽管各部长官如走马灯一般更换不迭,但张景惠却一直占据阁揆的位置,始终都没有“挪窝”。之所以会如此,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和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在给昭和天皇的电报中,曾直白无隐地说明原因:“(张景惠)在满洲有一定声望,但毫无学问,又无大志远谋,手下尽是阿谀之辈,全无人材之所言。臣等为我帝国一贯政策速达目的计,必使此等人物为图利用可也。 ”



事实的确如此,张景惠在职期间,一切唯日本人之命是从,奴颜媚骨之态令人作呕。某次,张景惠在报纸上看到自己即将访问朝鲜的新闻,大惊之余赶紧向秘书官、日本人松本益雄询问此事,后者告知他确有此事,并声称是因为自己“公务繁忙”,才忘记通知他。张景惠听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向松本益雄连连道谢,其对日本人的顺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说张景惠在职期间还有可称道之处,那便是顶着各种压力,帮助自己的把弟、老上级张作霖下葬。原来张作霖被炸死后,遗体被暂时安置帅府院子里,以等待陵墓(元帅林)建好后再下葬。然而还没等元帅林竣工,“九一八事变”便爆发,东北三省迅速沦陷,导致张作霖下葬的事宜就此被搁置多年。


由于张作霖在东北三省的威望极高,即使在他死后,日本人依然心存忌惮,害怕他的葬礼会被“别有用心者”利用,以从事抗日反满运动,因此迟迟不肯为他下葬。张作霖的旧部属们大多畏惧日本人,所以都不敢提及此事,只有张景惠出于义气,屡次在日本人面前陈说利害,请求他们允许张作霖下葬。



1937年5月,在张景惠的一再劝说下,日本人最终答应将张作霖安葬在锦县驿马坊,而主持葬礼的正是张景惠。众所周知,在张作霖人生的晚期,张景惠跟他的关系并不好,甚至一度走向决裂,然而最终为他掩埋尸骨的,竟然是这位曾让他恨到牙根儿痒的把兄,实在是令人唏嘘。


日本投降后,伪满政权也随之覆灭,张景惠自知在劫难逃,便率领没有跟随溥仪逃跑的官员前往迎接苏联军队,准备通过出卖情报和东北权利,来换得对方的宽恕。然而苏军根本不吃这一套,而是将他逮捕后移交给中方人员。1950-1959年间,张景惠被关押在抚顺的战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改造。



在此期间,不学无术的张景惠开始学习政治时事,并对朝鲜战局的发展很是关心,曾不止一次地称赞我军作战神勇,让他深感钦佩。此时,年逾八十的张景惠行动、饮食不便,为此管理人员对他进行各种优待,让他在监狱中获得足够的人道主义关怀。1959年,张景惠病死在战犯管理所,终年88岁。


史料来源: 《张作霖传》、《奉系军阀大事记》、 《北洋军阀史话》、《我的前半生》 等


文史砖家


不谈别的,枭雄张作霖的尸体在院子都发臭了, 牛逼儿子都不管只顾自己逃走,还是他这个兄弟给他安葬的,对待兄弟情谊还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