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邻居刘继祖好心赠给他坟地,日后得到怎样的报答?

史学达人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底,已是红巾军镇抚的朱元璋身边多了两位亲兵,朱元璋多次阻挡两人去前线冲锋陷阵,只要他们安全地给自己做个警卫。



朱元璋为人刻薄猜忌,但对这两位亲兵却非常厚待和信任有加,这又是为何呢?原来这个两人的父母都曾有恩于朱元璋。名唤曹秀的亲兵,他的母亲就是当年帮助朱元璋入寺为僧的汪大娘,而另一名亲兵刘英的父亲则是当年送给朱元璋坟地的地主刘继祖。

至正四年(1344年),对朱元璋一家来说是家破人亡的一年。这一年,朱元璋的家乡钟离遭到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田地龟裂,庄稼都要枯死了。可是天灾不断,当时又起了蝗灾,把本来要旱死的庄稼吃了个精光,田地颗粒无收,老百姓食不果腹,哀号遍地。

旱灾、蝗灾还没有过去,瘟疫又肆虐钟离,每家几乎都有亲人故去,朱元璋家更是凄惨无比,半个月之内,他的父亲、母亲、大哥接连染疫身亡。


首先离去的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这位六十四岁的老人故去三天后,他的大儿子朱重四也身亡。祸不单行,十多天后,朱五四的老伴陈二娘也撒手西去。

三位亲人先后故去,可朱元璋家穷得连埋葬亲人的坟地都没有。朱元璋兄弟长年给地主刘德家种地、放牛,因此朱元璋恳求地主刘德能帮他一把,施舍给他一点田地,让他的亲人入土为安。

可刘德毫无怜悯之心,不但不给朱元璋坟地,还大声喝斥、辱骂朱元璋,邻里们听了,都暗骂刘德薄情寡义。

幸亏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地主,他见朱元璋家境的凄苦,就把自家的一块地给了朱元璋做坟地。


埋葬了亲人后的朱元璋与二哥为了活命,各自逃生。朱元璋在邻居汪大娘的帮助下,到了皇觉寺做了个小沙弥,总算有了口饭吃。

可是好景不长,皇觉寺也闹饥荒了,做了五十多天和尚的朱元璋又成为了云游和尚,就是四处要饭的乞丐。

三年后,浪迹四方的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觉寺,做了个安份守己的小和尚。但在战乱的年代,朱元璋做个和尚也做不成。皇觉寺不久就被乱军一把火烧了,朱元璋又没了存身之处。

好在这时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写信邀请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于是,至正十二年初,朱元璋来到濠州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很受郭子兴的赏识,先做了郭子兴的亲兵,后来郭子兴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他。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成为红巾军镇抚,从一名讨饭的和尚成为了红巾军的军官。

也就是在这一年,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和汪大娘的儿子曹秀来投奔朱元璋。原来汪大娘早已病逝,而刘继祖也在至正十三年去世,刘英和曹秀为生活所迫就来投奔朱元璋了。

朱元璋对刘继祖和汪大娘的恩情没齿难忘,他非常厚待刘英和曹秀,坚决不让他俩上战场冲锋陷阵,而是让他们做了自己的警卫。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的部队拿下濠州后,朱元璋带着刘英和曹秀衣锦还乡。


回到家乡后,朱元璋决定修缮父母陵寝,刘英和曹秀被任命为守陵官,负责修缮寝陵。

朱元璋称帝后,刘英和曹秀被任命为从仕郎,全权护卫皇陵。七年后,刘英和曹秀分别任“皇陵祠祭署署令”和“皇陵祠祭署署丞”。朱元璋对刘英和曹秀的后代也非常照顾,送他们进入南京国子监读书。

明皇陵建成后,刘继祖被追封为义惠侯,刘继祖夫妇和汪大娘被陪葬朱元璋父母寝陵,以示朱元璋不曾忘记旧恩。


多年后,刘英去世,朱元璋还满怀悲痛写下悼念刘英的文章。朱元璋不忘旧恩,对刘继祖家情深义重,其子孙世袭侯爵,世代为官,直至明亡。


岁月是一条河流


在这里,有必要再重温一下朱元璋当年无力葬家人的故事,包括放牛,每一个都是一段辛酸的往事,令人叹息。

元朝末年,在安徽凤阳的山野,经常会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孩童,赶着若干只大牛小牛,被一群小伙伴簇拥着,踩着日头的节奏,早出而晚归,在玩闹中忘记了饥饿,渡过一个又一个看似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个孩子就是朱重八,日后大明王朝的开创者,洪武万岁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凤阳,但祖上并不凤阳人,而是江苏人,也就是秦汉时期的楚人,刘邦、项羽的同乡。

对于项羽,朱元璋不太感冒,倒是常把刘邦挂在嘴边,或许他一直就把刘邦当做惺惺相惜的偶像。所以,从幼时起,朱元璋便有了当皇帝的梦想,于是经常一边放牛,一边坐在高高的石头堆上,让小伙伴们高呼“万岁”,如同一位威风八面的真皇帝,接受朝臣们诚惶诚恐的叩拜。

孩子们的想法单纯、幼稚,他们所渴望的东西,有时候连自己都弄不清楚是什么,比如当皇帝,也许只图个威风,或肚子不再挨饿。而世上一多半的梦想何尝不都是说出时有些可笑,而一旦实现后,反倒敬佩做梦者的勇气。没多久,朱元璋就做了一件在小伙伴们看来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他把一头小牛烤熟,给大家解了馋,代价是被刘德揍了个半死。


对于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欢乐是短暂的,饥饿才是一个永远避不开的话题。每当夕阳西下,赶着悠哉悠哉的牛群,呛着夹杂着牛粪味儿的尘土,朱元璋想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回家能不能吃上一顿饱饭!”

一个朝代在改朝换代之前,必显露颓废之征兆。政治黑暗、官吏贪腐、恶霸横行、饥荒遍布天下,百姓无以过活,只能扶老携幼、背井他乡,寻找新的栖身之处。

其实到了元朝后期,无论是流民,还是朱元璋的祖上,不管是从何地迁往何方,只不过是如灰坑跳入火坑,不但改变不了赤贫的面貌,而且在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中越陷越深,很难再有翻身机会,除非推倒腐朽的元朝廷。

当然,对于年幼时的朱元璋来说,不会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即便有,不过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穷人家的日子向来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朱元璋十六岁那年,家乡爆发瘟疫,没过几父母及大哥被夺去生命。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伤,还有一无钱,二无地,如何将亲人遗体安葬的问题。于是,朱元璋与二哥试探性地找到了东家刘德,希望刘地主能够伸出援手,以解燃眉之急,不至于让亲人露尸荒野。

当然,朱元璋开出的条件就是为刘德做牛做马,直到还清丧葬欠下的债务。没想到刘德一顿棍棒将兄弟俩轰出门外,在刘德看来,“泥腿子”一抓一大把,何必在乎一个放牛娃,而且前阵子无缘无故少了一头小牛的帐还没算清呢!想起来,刘德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正当灰头兄弟俩的兄弟俩绝望的时候,刘德的堂兄刘继祖给了朱元璋一些旧衣服,并送了一块地。朱元璋千恩万谢,将亲人草草安葬,之后去黄觉寺剃度出家。没过两年,寺庙也成了自身难保的泥菩萨,朱元璋只好开始了以和尚为招牌的乞讨之路。


二十五岁那年,朱元璋的人生迎来转机,经好友汤和的引见,加入郭子兴领导的反元义军。从此,朱元璋算是踏上了去往皇帝宝座的光辉大道。

因此,朱元璋的早年,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地主刘德,一位是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刘德刻薄寡义,让朱元璋看透了炎凉的世态,刘继祖施舍人于危难,给了朱元璋活下去的勇气。

然而,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风光还乡,刘继祖已经过世,而刘德还健在,只不过如一段枯藤,似一片败叶,被风吹着、兜着,蜷缩于没人在意的角落里。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道的变化还是快了点。昔日飞扬跋扈的大地主,如今一贫如洗、风光不在。曾经的放牛娃,现如成了最大的地主,给谁地种他说了算。好在朱元璋不记前嫌,如韩信对待当年胯下之辱的恶霸一样,不仅没有责罚刘德,而且还赐了他良田三十亩,免十年税赋,以示皇恩浩荡。



而对于已故的刘继祖,朱元璋格外的恩惠,追封其为义惠侯,余荫子孙。义惠侯,字里行间突显一个义字,也彰显出朱元璋知恩图报的作派,给天下百姓树一股新风,立一道标杆,成就洪武之治良好的开端。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假如说这是一场投资的话,无疑是低投入高回报的典型案例,正应了那句“积善人家,必有余庆”:当年的穷小子朱元璋实在看不出有啥可图的地方,刘继祖也想不到:一个无心善举,给他的后人带来了一张长期饭票——封侯爵,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其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 哉!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联。肤得斯地, 乐葬皇考、砒于是,至今难忘。” ——《高皇帝御制文集》


(明太祖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家贫,往上数三代到他曾祖辈儿都是交不起赋税的“逃户”,在淮河流域流落躲债,最后在凤阳落脚靠给地主做佃户糊口。

到了元至正四年,淮河沿岸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朱元璋的父母被先后饿死,家里仅剩他和他二哥俩人,但是别说预备棺材寿衣了,就连一片埋葬父母的坟地都没有,因为他家只是佃户,种的地是属于地主刘德家的。

兄弟俩只能去求刘德,看在给他家做了多年佃户份上,能找个地方埋了饿死的父母,刘德很干脆的拒绝了,理由是你家干活,但我也给粮食了,死不死的跟我有啥关系!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明史·太祖本纪》

父母饿死却不能入土为安,朱元璋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好在同村的刘继祖不忍心,赠了一块地才让兄弟俩草草办了父母身后事,刘继祖这种不图回报的善心对朱元璋来说自然是天大的恩德,并在发迹后对刘家多次封赏。



丙午年春,朱元璋攻取了张士诚据有的淮西诸城,当年四月,已经是吴王的朱元璋回濠州省墓,重新修缮了父母陵墓。

陵旁居民汪文、刘英于上有旧,召至,慰抚之,令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命有司复其家。——《明太祖实录》

刘英就是已经去世刘继祖的儿子,汪文则是朱元璋另一个好邻居汪大娘的儿子,当时就是她指点朱元璋去当和尚讨口饭吃,而且还置办了点礼物,让儿子汪文送朱元璋去黄觉寺出家。

洪武七年六月,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又下令“立皇陵祠祭署,以汪文为署令,刘英为署丞,专典祀事”,使二人“俾不去其乡,而身享安荣之贵”。”

汪刘两家算是彻底脱离了农民阶层,成了明皇陵的奉祀官,虽然谈不上实权有多大,但绝对是个富贵差使。

洪武十一年九月,朱元璋又亲自下令,追封死去的刘继祖为义惠候,妻子娄氏为侯夫人,在诰文中写到: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万历野获编》

要知道,明代开国功臣刘伯温也只是被封了个诚意伯,连侯爵都没挂上,可见朱元璋对这个雪中送炭的恩人是有多看重,历史上或许只有韩信的一饭千金可以稍比。

此外,对于薄情寡义的地主刘德,虽然深受其剥削压榨,但朱元璋并没有以直报怨,反而原谅了他的行为,认为刘德当初的所做所为是人之常情,如果他能算到朱元璋能做皇帝,就不会只是个小地主了。

朱元璋不但没杀他的,还赐给刘德三十倾良田,免除十年赋税徭役。

世人皆说朱元璋是暴君,立国后大肆屠戮开国勋臣为后世诟病,但朱元璋对普通老百姓和老家的这些恩人却显得尤其宽仁,哪怕是对“仇人”刘德都以原谅的姿态进行赏赐,只能说朱元璋的“仁”只针对那些对皇权没有威胁的普通人,对于贪官或者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人——放眼皆可杀!


疯狂的008


刘继祖本人倒是没有等到朱元璋衣锦还乡那一刻,朱元璋衣锦还乡的时候刘继祖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个消息还是朱元璋还乡之后从前东家地主刘德口中得知的,也不知道朱元璋有没有后悔没有见到刘继祖最后一面。

但是朱元璋真是个有恩必报的明君,即便恩人已经不在世了,也要照顾上他的子孙。不顾众人议论坚持追封恩人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爵位是世袭的哦(也就是这大明朝能有多少年无重大变故上这爵位就保多少年)。大家都知道丞相是官至一品,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哦。至于侯这个爵位在可是“超一品”哦,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侯并不算是官位,不能跟官位进行比较,但这个仅授予皇亲国戚和对国家有特大贡献的臣子(当时只有外姓人来说只有一直忠心耿耿陪着打天下的汤和以及刘继祖最先获得爵位哦)已经是天大的殊荣。

无论怎么说至少保证了刘继祖的子孙带着荣恩眷顾,即使不能算荣华富贵用之不尽也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样辛勤劳作也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了,加上身份所在也多多少少会受一些照顾不会被人欺负吧。

我想刘继祖在天上看到因为当时自己的善举惠泽到自己的子子孙孙,也是甚感欣慰了吧。

所以说我们平时做人呀,还是要多行善举,能帮则帮,所谓种善恩得善果,万一哪一天你就吃到了这甜美的善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报呢?




小小螞蟻


可以说刘继祖的一个善意的举动,为他的家族和后辈赢得了几百年的繁荣。朱元璋得天下后封他为义惠侯。他的家族与明朝同寿。

元朝末年,由于饥荒跟战乱,当时饿死了很多人。朱元璋的家人跟亲人在饥荒中相继被饿死。由于老朱家当时非常穷,很穷很穷。朱元璋的父母死了,没有地来安葬。其实啊,完全可以找个荒山野岭的埋葬。但是朱元璋啊,重孝道。由于父母双亲啊,都是农民种了一辈子地。死了以后啊,安葬在耕地里比较好。于是啊,朱元璋就在村子里面到处借地。问遍了所有人啊,都没有人愿意把地借给他。

这时候啊,他想起了刘德。这个刘德啊,他是村里面的地主。你想啊,地主啊,地主啊,他肯定是地有很多。再加上他以前帮刘德家放牛。朱元璋就想啊,凭这份交情,去借一块地应该能借到。然后啊,他就上门去借。但是这个刘德啊,他死活都不愿意。刘德想这个朱元璋,在他家放牛啊,他也是开工钱的,没有谁欠谁的,所以他就不借。

就在朱元璋没有办法的时候啊。刘德的弟弟就是刘继祖,他听说了这个朱元璋要借一块地安葬双亲。所以啊,他就主动找上门去。刘继祖就说啊,你要地早说啊,我这里地多的很。你随便选一块,把你父母先安葬好。朱元璋,这个感动啊,当时是很感动的。他也就记住这个恩情,以后等他发达了,一定要报答。

后来啊,朱元璋投身军旅,四处征战。刘继祖的家也是没落了,后来去世。他的儿子刘秀带着家人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就把刘秀安排在身边,这个刘秀啊,也跟着朱元璋四处征战。


后来朱元璋打下了天下,登基称帝。刘继祖就被册封为义惠侯。刘秀啊,就被朱元璋派到了老家,守老朱家的祖坟。刘家就成了显赫的家族,到后来明朝的皇帝啊,也没有亏待过刘家,时不时的赏点地呀,赏点金银珠宝啊。刘家成了和明朝同寿的家族。

刘继祖的一片好心啊,换来了家族与明朝同寿。


西贝说历史


朱元璋是开创大明朝的洪武皇帝,为了活命当过和尚出过家,小名朱重八他可为经历坎坷,为了生存他参加起义军,经过十多的战争南平定了张士城、陈友谅,北击败元朝终于平定四海,创立了明朝成为开国之主!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可谓吃尽了苦头,尝遍了人间冷暖,他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祖上几代都是贫民,靠租种几亩薄田养家糊口,最大的想法就是能吃上饱饭!朱元璋出生时正是元朝末年,贪官污吏横行,官商勾结共同压榨底层百姓,致使民不聊生,而他的老家濠州钟离更是灾害不断,朱元璋小时候沒钱读不起书,为了能吃口饱饭,就去给地主刘德家打短工放牛!当时元朝赋税严重,即使他家没日没夜的劳作忙碌,仍是交不起租吃不饱饭,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在朱元璋十七那年,由于父母常年劳作积劳成疾,再加上家乡发生了瘟疫,短短一多月时间父母及长兄就染病身亡,他家实在是太穷了,既没有办丧事的钱也没有能安葬的土地,实在没法只好去求地主刘德,请求他能借给一块土地安葬父母!

没想到这个地主刘德,对于朱元璋的请求嗤之以鼻,还把他骂了一顿赶了出去,最后村里另一个较为富裕的地主刘继祖,看不下去发了善心,给了他一块地皮,这样朱元璋的父母才得于入土为安,多年之后他当上了皇帝,就想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去看看,乡亲们都沒想到昔日吃不上饭的穷小子,如今会成为高高在上的帝王,所以大家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生怕惹怒了他,尤其是地主刘德站在人群里瑟瑟发抖,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他记起以前的事降罪于己!沒想到朱元璋没有报复他,先是下旨赐封已过世的刘继祖为义惠候,以及子孙后代从此后都受到朝廷庇荫,接着又下道圣旨,赐给刘德三十顷田地,免除十年的赋税、徭役并对他说道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就不于你计较了,朕当时那样贫穷连我自己都想不到以后会成为皇帝,你又怎么可能想到会有今天呢?刘德听了之后知道自己沒有性命之忧了,还受到了赏赐当时是非常感动,痛哭流涕跪倒谢恩,这就看出了朱元璋在当上帝王之后的胸怀肚量,在这件事上为了收得民心,他就不于小民百姓一般见识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6254


刘继祖,可谓是应了那句老话: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 在朱元璋称帝之后,刘继祖已经病逝。

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那时候叫朱重八,祖上三代都是佃农,给地主刘德打工,在朱元璋父亲死的时候,朱重八前往找刘德恳求刘德给给父亲安葬,被地主刘德逐出去,后来邻居刘继祖念及故里,便将其父亲安葬落土。

朱元璋称帝后,荣归故里,刘继祖已经逝世,封其后人为:义惠候,荫其后人,以报其德恩。

所以平日多做一些善事,积阴德,一句学生时代很多人的座右铭分享给大家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天玄之纵横


朱元璋在建国时,共分封了6个公爵和28个侯爵,这其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战功赫赫,并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有个人是个例外,他们没有尺寸之功,也没有为明朝出过半分力,却都被封为侯爵。

当年朱元璋家就是刘继祖堂弟刘德家的佃户,专门给刘德种地,而朱元璋则给刘德放牛。

后来,朱元璋的父母都因贫困饥饿而去世,朱元璋家又赤贫,还没有立锥之地,根本没法安葬自己的父兄,朱元璋不愿自己的父母被随便埋在乱葬岗,就去找自己的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赏赐一块薄地来安葬自己的父母,毕竟自己全家给刘德做牛做马这么多年。

但是,刘德却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朱元璋的要求,在他看来,朱元璋的父母虽然给自己做牛做马这么多年,但自己也付出了报酬,从法礼上来说算是两不相欠,自己实在没有理由来帮助朱元璋。

被拒绝后的朱元璋真的绝望了,这天大地大,竟然没有他父母的葬身之地。

然后,就在朱元璋最绝望的时候,刘德的堂兄刘继祖发了善心,他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朱元璋这才得以让父兄入土为安。同样这一件小事,朱元璋也永远铭记在心。

等到明王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就在刘继祖给他的那块荒地上大兴土木,为自己的父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皇陵,也就是我们现在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记当初给自己这块地的刘继祖。

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好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不忘记他当年的恩情,所以他下令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这个义惠侯的爵位是世袭罔替的!

也就是说,虽然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却可以继承这个爵位。


行者Chen


朱元璋出生在了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祖孙三代为农,靠租种地主刘德的田地勉强糊口。可惜靠天吃饭,天怒无情,在朱元璋年少时,遇到了旱灾,蝗灾还有瘟疫。一下子家里就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二哥朱兴盛。

当时正处元朝末年,蒙古人社会地位很高,哪怕杀死人都只要赔偿一头驴就完事了,而且人心都很自私。而朱氏兄弟自身温饱都跟成问题,但又没有钱葬父母。古人都讲究入土为安,如果让亲人曝尸荒野,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于是兄弟二人去求地主刘德能给点银两将父母还有哥哥、姐姐买个棺材下葬,毕竟朱氏一家都给他打工。
(朱元璋年少时剧照)

可地主刘德觉得这个钱花出去,朱氏兄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得清,于是将兄弟二人赶出去,兄弟二人就看着亲人的尸骨大哭。这正好被同乡稍微富裕的刘继祖看在眼里,刘继祖又是那种心肠比较软的人,于是将朱氏兄弟喊进家里,好好吃了顿,再安排了一块地让朱元璋去世的亲人入土为安。兄弟两千恩万谢,处理好后事各自逃命。

后来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从他对待功臣的行为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冷酷铁血的人,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对待邻居刘继祖跟地主刘德的呢?

  • 朱元璋对待刘继祖只说了十个字:世袭罔替,与明朝相始终。当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回乡感谢当时给予朱氏兄弟帮助的刘继祖,却发现恩人已经过世。内心十分难受,追封他为义惠侯。但是经过询问得知刘继祖后继有人,于是想着既然刘继祖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就将他的子孙后代跟着明朝共繁荣。只要老朱家在一天,就不能忘记刘继祖当年的恩德。

    刘继祖当年只是一时心软搭救了下朱元璋,因果循环,善有善报,他的善意之举,最后让子孙后代享受荣华富贵,如果刘继祖泉下有知的话,会很欣慰吧。

据《万历野获编 》记载: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


  • 朱元璋对待地主刘德就有所不同。按照朱元璋的秉性应该会跟刘德秋后算账,毕竟当年的耻辱一直都记在心里。当两人相见的时候,刘德战战兢兢,生怕朱元璋不高兴灭他满门。可朱元璋破天荒的并没有处罚刘德,反而赏赐他良田还免他赋税。同时告诉刘德:“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大概意思就是,刘德不会想到朱元璋现在会做皇帝,对于刘德的行为表示谅解,毕竟元末兵荒马乱的,自顾就好。


追封刘继祖,让其子孙后代享受荣华富贵,世人眼中铁血无情的朱元璋,还是有柔情的一面。这也告诉我们,平时对人多点善意,或许有一天,这份善良会让你收获很多。


历史每日说


朱元璋因为经历不一般,我们都知道他的人生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所以,世人普遍对他的事情比较好奇。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当年让朱元璋最为绝望的事情,也就是父母双亡时,他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吧。

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特别的穷,因为他们是穷人,想要活命只能给地主家打工。也就是所谓的当佃户,租种地主家的土地来耕种。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就要把大部分收获的粮食上交给了地主,自己只能留下一小部分,勉强度日。

这样的生活当然是暗无天日的了,但是,当时的元朝统治就是如此的黑暗,朱元璋家的生活,正是那时候千百万农民的真实写照。

像朱元璋家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占大多数,朱元璋很不幸,早年的他就是大多数中的其中的一份子。

不过,那时候的他,还是可以靠着父母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的。

可是,到了天灾人祸发生的年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就开始遭殃了。因为他们没有余粮,所以,一旦庄稼颗粒无收了,他们就要面临着生离死别了。

朱元璋家正好就赶上了这样的事情,那时候不但发生了天灾,而且还有人祸。百姓的生活真的是苦不堪言。

朱元璋的父母正是在这次灾难中死去了,他们家里存活下来的,就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了。

两个人还是孩子,以后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但是,现在对于朱元璋来说最难的就是,如何埋葬自己的父母。毕竟死者为大,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过好的生活,死的时候必须要找一个地方来给他们安葬。让他们享受一般人该享受的地下长眠。

可是,天下之大,朱元璋发现埋葬自己的父母,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这样简单。关键是他们家没有土地,一寸土地都没有。

没有土地就没有办法来埋葬父母,可是,种了一辈子土地的父母,是不可能不下葬的。这时候朱元璋就想到了租给他们家地种的地主,这个地主叫刘德。

朱元璋找到了刘德之后,他告诉刘德,说看在父母之前为他耕种土地的份上,给一点不毛之地,让他埋葬了父母可以吧。

没想到刘德这个人,一点都没有德。

既然朱元璋的父母都死了,那真是人走茶凉的节奏,刘德告诉朱元璋,那边凉快那边呆着去,自己的地凭什么给你,让你埋葬你的父母。

朱元璋第一次尝到人间的冷暖,这时候的他,感到十分的无助,这个人间,对于朱元璋来说,就仿佛地狱一般。

为什么活在人间,一点温暖都感觉不到呢?

朱元璋和二哥在一起哭呀哭,他们除了哭之外,想不到其它的变法,毕竟连昔日的地主刘德,都不愿意给他们土地埋葬父母,其它人也就更不可能了。

正在朱元璋走投无路的时候,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找到了朱元璋,他给了朱元璋兄弟二人一块半山坡的地,让他们把父母埋葬到了哪里。

之后,朱元璋就到了寺庙里当和尚了,等到寺庙里也混不下去的时候,朱元璋就开始参军了。

正是因为参军,让朱元璋找到了自己的强项。

他的才华,在参军的时候,彻底的爆发了出来,他开始一步步升迁,最后到成为一支军队的领导人。

朱元璋越战越勇,他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把元朝的建立者赶到大沙漠里吃沙子。之后,朱元璋就成了明朝的开创者。

那么,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荣归故里了,这时候他是如何对待昔日的地主刘德的呢?

对于刘德朱元璋来说,他当然是恨刘德的了,父母去世的时候刘德对自己的伤害,让朱元璋永生难忘。

但是,朱元璋再次见到刘德之后,他生了怜悯之心。最主要的是,现在的他成为了皇帝,他是万万人之上的天下主人。

这是的他不能小肚鸡肠,靠自己的权威来欺负一个小爆发户了。

所以,他知道此刻做事,要站在大局上,要尽量的争取民心。刘德虽然可恨,但是,他也是朱元璋的子民。

当时刘德那样做,也是有情可原的。毕竟,当时的朱元璋不是什么大咖,刘德不知道日后朱元璋能够出人头地。

当刘德跪在朱元璋面前,让朱元璋饶命的时候,朱元璋选择了宽大处理。他并没有处罚刘德,还额外的给了刘德三十顷地。

刘德对朱元璋当然是千谢万谢了,这件事之后朱元璋对于刘德的好,就传开了,然后,大家都赞扬朱元璋的宽厚仁慈,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至于对朱元璋有恩的刘继祖,朱元璋也想找到他,以报答当你的恩情,可是,朱元璋听说刘继祖已经死了。

这时候朱元璋痛苦万分,不过,他还是封了刘继祖为侯,爵位有儿子世袭。不得不说朱元璋是一个爱恨分明的汉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