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朱元璋無力埋葬家人,鄰居劉繼祖好心贈給他墳地,日後得到怎樣的報答?

史學達人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底,已是紅巾軍鎮撫的朱元璋身邊多了兩位親兵,朱元璋多次阻擋兩人去前線衝鋒陷陣,只要他們安全地給自己做個警衛。



朱元璋為人刻薄猜忌,但對這兩位親兵卻非常厚待和信任有加,這又是為何呢?原來這個兩人的父母都曾有恩於朱元璋。名喚曹秀的親兵,他的母親就是當年幫助朱元璋入寺為僧的汪大娘,而另一名親兵劉英的父親則是當年送給朱元璋墳地的地主劉繼祖。

至正四年(1344年),對朱元璋一家來說是家破人亡的一年。這一年,朱元璋的家鄉鍾離遭到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旱,田地龜裂,莊稼都要枯死了。可是天災不斷,當時又起了蝗災,把本來要旱死的莊稼吃了個精光,田地顆粒無收,老百姓食不果腹,哀號遍地。

旱災、蝗災還沒有過去,瘟疫又肆虐鍾離,每家幾乎都有親人故去,朱元璋家更是悽慘無比,半個月之內,他的父親、母親、大哥接連染疫身亡。


首先離去的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這位六十四歲的老人故去三天後,他的大兒子朱重四也身亡。禍不單行,十多天後,朱五四的老伴陳二孃也撒手西去。

三位親人先後故去,可朱元璋家窮得連埋葬親人的墳地都沒有。朱元璋兄弟長年給地主劉德家種地、放牛,因此朱元璋懇求地主劉德能幫他一把,施捨給他一點田地,讓他的親人入土為安。

可劉德毫無憐憫之心,不但不給朱元璋墳地,還大聲喝斥、辱罵朱元璋,鄰里們聽了,都暗罵劉德薄情寡義。

幸虧劉德的哥哥劉繼祖是個富有同情心的地主,他見朱元璋家境的悽苦,就把自家的一塊地給了朱元璋做墳地。


埋葬了親人後的朱元璋與二哥為了活命,各自逃生。朱元璋在鄰居汪大娘的幫助下,到了皇覺寺做了個小沙彌,總算有了口飯吃。

可是好景不長,皇覺寺也鬧饑荒了,做了五十多天和尚的朱元璋又成為了雲遊和尚,就是四處要飯的乞丐。

三年後,浪跡四方的朱元璋又回到了皇覺寺,做了個安份守己的小和尚。但在戰亂的年代,朱元璋做個和尚也做不成。皇覺寺不久就被亂軍一把火燒了,朱元璋又沒了存身之處。

好在這時朱元璋的發小湯和寫信邀請朱元璋加入紅巾軍。於是,至正十二年初,朱元璋來到濠州加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軍。


朱元璋很受郭子興的賞識,先做了郭子興的親兵,後來郭子興還把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了他。至正十三年六月,朱元璋成為紅巾軍鎮撫,從一名討飯的和尚成為了紅巾軍的軍官。

也就是在這一年,劉繼祖的兒子劉英和汪大娘的兒子曹秀來投奔朱元璋。原來汪大娘早已病逝,而劉繼祖也在至正十三年去世,劉英和曹秀為生活所迫就來投奔朱元璋了。

朱元璋對劉繼祖和汪大娘的恩情沒齒難忘,他非常厚待劉英和曹秀,堅決不讓他倆上戰場衝鋒陷陣,而是讓他們做了自己的警衛。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的部隊拿下濠州後,朱元璋帶著劉英和曹秀衣錦還鄉。


回到家鄉後,朱元璋決定修繕父母陵寢,劉英和曹秀被任命為守陵官,負責修繕寢陵。

朱元璋稱帝后,劉英和曹秀被任命為從仕郎,全權護衛皇陵。七年後,劉英和曹秀分別任“皇陵祠祭署署令”和“皇陵祠祭署署丞”。朱元璋對劉英和曹秀的後代也非常照顧,送他們進入南京國子監讀書。

明皇陵建成後,劉繼祖被追封為義惠侯,劉繼祖夫婦和汪大娘被陪葬朱元璋父母寢陵,以示朱元璋不曾忘記舊恩。


多年後,劉英去世,朱元璋還滿懷悲痛寫下悼念劉英的文章。朱元璋不忘舊恩,對劉繼祖家情深義重,其子孫世襲侯爵,世代為官,直至明亡。


歲月是一條河流


在這裡,有必要再重溫一下朱元璋當年無力葬家人的故事,包括放牛,每一個都是一段辛酸的往事,令人嘆息。

元朝末年,在安徽鳳陽的山野,經常會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孩童,趕著若干只大牛小牛,被一群小夥伴簇擁著,踩著日頭的節奏,早出而晚歸,在玩鬧中忘記了飢餓,渡過一個又一個看似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個孩子就是朱重八,日後大明王朝的開創者,洪武萬歲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於鳳陽,但祖上並不鳳陽人,而是江蘇人,也就是秦漢時期的楚人,劉邦、項羽的同鄉。

對於項羽,朱元璋不太感冒,倒是常把劉邦掛在嘴邊,或許他一直就把劉邦當做惺惺相惜的偶像。所以,從幼時起,朱元璋便有了當皇帝的夢想,於是經常一邊放牛,一邊坐在高高的石頭堆上,讓小夥伴們高呼“萬歲”,如同一位威風八面的真皇帝,接受朝臣們誠惶誠恐的叩拜。

孩子們的想法單純、幼稚,他們所渴望的東西,有時候連自己都弄不清楚是什麼,比如當皇帝,也許只圖個威風,或肚子不再捱餓。而世上一多半的夢想何嘗不都是說出時有些可笑,而一旦實現後,反倒敬佩做夢者的勇氣。沒多久,朱元璋就做了一件在小夥伴們看來是驚天動地的事情,他把一頭小牛烤熟,給大家解了饞,代價是被劉德揍了個半死。


對於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來說,歡樂是短暫的,飢餓才是一個永遠避不開的話題。每當夕陽西下,趕著悠哉悠哉的牛群,嗆著夾雜著牛糞味兒的塵土,朱元璋想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回家能不能吃上一頓飽飯!”

一個朝代在改朝換代之前,必顯露頹廢之徵兆。政治黑暗、官吏貪腐、惡霸橫行、饑荒遍佈天下,百姓無以過活,只能扶老攜幼、背井他鄉,尋找新的棲身之處。

其實到了元朝後期,無論是流民,還是朱元璋的祖上,不管是從何地遷往何方,只不過是如灰坑跳入火坑,不但改變不了赤貧的面貌,而且在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中越陷越深,很難再有翻身機會,除非推倒腐朽的元朝廷。

當然,對於年幼時的朱元璋來說,不會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即便有,不過是一閃而過的念頭。而窮人家的日子向來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朱元璋十六歲那年,家鄉爆發瘟疫,沒過幾父母及大哥被奪去生命。


擺在朱元璋面前的不僅僅是失去親人的悲傷,還有一無錢,二無地,如何將親人遺體安葬的問題。於是,朱元璋與二哥試探性地找到了東家劉德,希望劉地主能夠伸出援手,以解燃眉之急,不至於讓親人露屍荒野。

當然,朱元璋開出的條件就是為劉德做牛做馬,直到還清喪葬欠下的債務。沒想到劉德一頓棍棒將兄弟倆轟出門外,在劉德看來,“泥腿子”一抓一大把,何必在乎一個放牛娃,而且前陣子無緣無故少了一頭小牛的帳還沒算清呢!想起來,劉德的氣就不打一處來。

正當灰頭兄弟倆的兄弟倆絕望的時候,劉德的堂兄劉繼祖給了朱元璋一些舊衣服,並送了一塊地。朱元璋千恩萬謝,將親人草草安葬,之後去黃覺寺剃度出家。沒過兩年,寺廟也成了自身難保的泥菩薩,朱元璋只好開始了以和尚為招牌的乞討之路。


二十五歲那年,朱元璋的人生迎來轉機,經好友湯和的引見,加入郭子興領導的反元義軍。從此,朱元璋算是踏上了去往皇帝寶座的光輝大道。

因此,朱元璋的早年,對他影響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大地主劉德,一位是劉德的堂兄劉繼祖。劉德刻薄寡義,讓朱元璋看透了炎涼的世態,劉繼祖施捨人於危難,給了朱元璋活下去的勇氣。

然而,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朱元璋當上皇帝后風光還鄉,劉繼祖已經過世,而劉德還健在,只不過如一段枯藤,似一片敗葉,被風吹著、兜著,蜷縮於沒人在意的角落裡。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道的變化還是快了點。昔日飛揚跋扈的大地主,如今一貧如洗、風光不在。曾經的放牛娃,現如成了最大的地主,給誰地種他說了算。好在朱元璋不記前嫌,如韓信對待當年胯下之辱的惡霸一樣,不僅沒有責罰劉德,而且還賜了他良田三十畝,免十年稅賦,以示皇恩浩蕩。



而對於已故的劉繼祖,朱元璋格外的恩惠,追封其為義惠侯,餘蔭子孫。義惠侯,字裡行間突顯一個義字,也彰顯出朱元璋知恩圖報的作派,給天下百姓樹一股新風,立一道標杆,成就洪武之治良好的開端。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假如說這是一場投資的話,無疑是低投入高回報的典型案例,正應了那句“積善人家,必有餘慶”:當年的窮小子朱元璋實在看不出有啥可圖的地方,劉繼祖也想不到:一個無心善舉,給他的後人帶來了一張長期飯票——封侯爵,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朕昔寒微,生者為衣食之苦,其死者急無陰宅之難.籲,艱 哉!爾劉繼祖發仁惠之心,以己之沃壤,慨然惠聯。膚得斯地, 樂葬皇考、砒於是,至今難忘。” ——《高皇帝御製文集》


(明太祖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家貧,往上數三代到他曾祖輩兒都是交不起賦稅的“逃戶”,在淮河流域流落躲債,最後在鳳陽落腳靠給地主做佃戶餬口。

到了元至正四年,淮河沿岸遭遇了嚴重的旱災,朱元璋的父母被先後餓死,家裡僅剩他和他二哥倆人,但是別說預備棺材壽衣了,就連一片埋葬父母的墳地都沒有,因為他家只是佃戶,種的地是屬於地主劉德家的。

兄弟倆只能去求劉德,看在給他家做了多年佃戶份上,能找個地方埋了餓死的父母,劉德很乾脆的拒絕了,理由是你家幹活,但我也給糧食了,死不死的跟我有啥關係!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明史·太祖本紀》

父母餓死卻不能入土為安,朱元璋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好在同村的劉繼祖不忍心,贈了一塊地才讓兄弟倆草草辦了父母身後事,劉繼祖這種不圖回報的善心對朱元璋來說自然是天大的恩德,並在發跡後對劉家多次封賞。



丙午年春,朱元璋攻取了張士誠據有的淮西諸城,當年四月,已經是吳王的朱元璋回濠州省墓,重新修繕了父母陵墓。

陵旁居民汪文、劉英於上有舊,召至,慰撫之,令招致鄰黨二十家以守陵墓,命有司復其家。——《明太祖實錄》

劉英就是已經去世劉繼祖的兒子,汪文則是朱元璋另一個好鄰居汪大娘的兒子,當時就是她指點朱元璋去當和尚討口飯吃,而且還置辦了點禮物,讓兒子汪文送朱元璋去黃覺寺出家。

洪武七年六月,已經是皇帝的朱元璋又下令“立皇陵祠祭署,以汪文為署令,劉英為署丞,專典祀事”,使二人“俾不去其鄉,而身享安榮之貴”。”

汪劉兩家算是徹底脫離了農民階層,成了明皇陵的奉祀官,雖然談不上實權有多大,但絕對是個富貴差使。

洪武十一年九月,朱元璋又親自下令,追封死去的劉繼祖為義惠候,妻子婁氏為侯夫人,在誥文中寫到:

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並贈其妻婁氏為侯夫人,仍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諱龍潛之事,不忘馬鬣之恩,存故舊,報德施,大哉聖孝,真只千古矣!——《萬曆野獲編》

要知道,明代開國功臣劉伯溫也只是被封了個誠意伯,連侯爵都沒掛上,可見朱元璋對這個雪中送炭的恩人是有多看重,歷史上或許只有韓信的一飯千金可以稍比。

此外,對於薄情寡義的地主劉德,雖然深受其剝削壓榨,但朱元璋並沒有以直報怨,反而原諒了他的行為,認為劉德當初的所做所為是人之常情,如果他能算到朱元璋能做皇帝,就不會只是個小地主了。

朱元璋不但沒殺他的,還賜給劉德三十傾良田,免除十年賦稅徭役。

世人皆說朱元璋是暴君,立國後大肆屠戮開國勳臣為後世詬病,但朱元璋對普通老百姓和老家的這些恩人卻顯得尤其寬仁,哪怕是對“仇人”劉德都以原諒的姿態進行賞賜,只能說朱元璋的“仁”只針對那些對皇權沒有威脅的普通人,對於貪官或者有可能威脅到皇權的人——放眼皆可殺!


瘋狂的008


劉繼祖本人倒是沒有等到朱元璋衣錦還鄉那一刻,朱元璋衣錦還鄉的時候劉繼祖已經去世多年了,這個消息還是朱元璋還鄉之後從前東家地主劉德口中得知的,也不知道朱元璋有沒有後悔沒有見到劉繼祖最後一面。

但是朱元璋真是個有恩必報的明君,即便恩人已經不在世了,也要照顧上他的子孫。不顧眾人議論堅持追封恩人劉繼祖為義惠侯,並且這個爵位是世襲的哦(也就是這大明朝能有多少年無重大變故上這爵位就保多少年)。大家都知道丞相是官至一品,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哦。至於侯這個爵位在可是“超一品”哦,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侯並不算是官位,不能跟官位進行比較,但這個僅授予皇親國戚和對國家有特大貢獻的臣子(當時只有外姓人來說只有一直忠心耿耿陪著打天下的湯和以及劉繼祖最先獲得爵位哦)已經是天大的殊榮。

無論怎麼說至少保證了劉繼祖的子孫帶著榮恩眷顧,即使不能算榮華富貴用之不盡也至少不再像以前那樣辛勤勞作也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了,加上身份所在也多多少少會受一些照顧不會被人欺負吧。

我想劉繼祖在天上看到因為當時自己的善舉惠澤到自己的子子孫孫,也是甚感欣慰了吧。

所以說我們平時做人呀,還是要多行善舉,能幫則幫,所謂種善恩得善果,萬一哪一天你就吃到了這甜美的善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報呢?




小小螞蟻


可以說劉繼祖的一個善意的舉動,為他的家族和後輩贏得了幾百年的繁榮。朱元璋得天下後封他為義惠侯。他的家族與明朝同壽。

元朝末年,由於饑荒跟戰亂,當時餓死了很多人。朱元璋的家人跟親人在饑荒中相繼被餓死。由於老朱家當時非常窮,很窮很窮。朱元璋的父母死了,沒有地來安葬。其實啊,完全可以找個荒山野嶺的埋葬。但是朱元璋啊,重孝道。由於父母雙親啊,都是農民種了一輩子地。死了以後啊,安葬在耕地裡比較好。於是啊,朱元璋就在村子裡面到處借地。問遍了所有人啊,都沒有人願意把地借給他。

這時候啊,他想起了劉德。這個劉德啊,他是村裡面的地主。你想啊,地主啊,地主啊,他肯定是地有很多。再加上他以前幫劉德家放牛。朱元璋就想啊,憑這份交情,去借一塊地應該能借到。然後啊,他就上門去借。但是這個劉德啊,他死活都不願意。劉德想這個朱元璋,在他家放牛啊,他也是開工錢的,沒有誰欠誰的,所以他就不借。

就在朱元璋沒有辦法的時候啊。劉德的弟弟就是劉繼祖,他聽說了這個朱元璋要借一塊地安葬雙親。所以啊,他就主動找上門去。劉繼祖就說啊,你要地早說啊,我這裡地多的很。你隨便選一塊,把你父母先安葬好。朱元璋,這個感動啊,當時是很感動的。他也就記住這個恩情,以後等他發達了,一定要報答。

後來啊,朱元璋投身軍旅,四處征戰。劉繼祖的家也是沒落了,後來去世。他的兒子劉秀帶著家人找到了朱元璋。朱元璋就把劉秀安排在身邊,這個劉秀啊,也跟著朱元璋四處征戰。


後來朱元璋打下了天下,登基稱帝。劉繼祖就被冊封為義惠侯。劉秀啊,就被朱元璋派到了老家,守老朱家的祖墳。劉家就成了顯赫的家族,到後來明朝的皇帝啊,也沒有虧待過劉家,時不時的賞點地呀,賞點金銀珠寶啊。劉家成了和明朝同壽的家族。

劉繼祖的一片好心啊,換來了家族與明朝同壽。


西貝說歷史


朱元璋是開創大明朝的洪武皇帝,為了活命當過和尚出過家,小名朱重八他可為經歷坎坷,為了生存他參加起義軍,經過十多的戰爭南平定了張士城、陳友諒,北擊敗元朝終於平定四海,創立了明朝成為開國之主!當了皇帝的朱元璋可謂吃盡了苦頭,嚐遍了人間冷暖,他出身於社會最底層,祖上幾代都是貧民,靠租種幾畝薄田養家餬口,最大的想法就是能吃上飽飯!朱元璋出生時正是元朝末年,貪官汙吏橫行,官商勾結共同壓榨底層百姓,致使民不聊生,而他的老家濠州鍾離更是災害不斷,朱元璋小時候沒錢讀不起書,為了能吃口飽飯,就去給地主劉德家打短工放牛!當時元朝賦稅嚴重,即使他家沒日沒夜的勞作忙碌,仍是交不起租吃不飽飯,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在朱元璋十七那年,由於父母常年勞作積勞成疾,再加上家鄉發生了瘟疫,短短一多月時間父母及長兄就染病身亡,他家實在是太窮了,既沒有辦喪事的錢也沒有能安葬的土地,實在沒法只好去求地主劉德,請求他能借給一塊土地安葬父母!

沒想到這個地主劉德,對於朱元璋的請求嗤之以鼻,還把他罵了一頓趕了出去,最後村裡另一個較為富裕的地主劉繼祖,看不下去發了善心,給了他一塊地皮,這樣朱元璋的父母才得於入土為安,多年之後他當上了皇帝,就想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去看看,鄉親們都沒想到昔日吃不上飯的窮小子,如今會成為高高在上的帝王,所以大家戰戰兢兢、謹小慎微生怕惹怒了他,尤其是地主劉德站在人群裡瑟瑟發抖,大氣都不敢出,生怕他記起以前的事降罪於己!沒想到朱元璋沒有報復他,先是下旨賜封已過世的劉繼祖為義惠候,以及子孫後代從此後都受到朝廷庇廕,接著又下道聖旨,賜給劉德三十頃田地,免除十年的賦稅、徭役並對他說道你當年的所作所為,也是人之常情我就不於你計較了,朕當時那樣貧窮連我自己都想不到以後會成為皇帝,你又怎麼可能想到會有今天呢?劉德聽了之後知道自己沒有性命之憂了,還受到了賞賜當時是非常感動,痛哭流涕跪倒謝恩,這就看出了朱元璋在當上帝王之後的胸懷肚量,在這件事上為了收得民心,他就不於小民百姓一般見識了!



一江春水向東流6254


劉繼祖,可謂是應了那句老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 在朱元璋稱帝之後,劉繼祖已經病逝。

朱元璋自幼家境貧寒,那時候叫朱重八,祖上三代都是佃農,給地主劉德打工,在朱元璋父親死的時候,朱重八前往找劉德懇求劉德給給父親安葬,被地主劉德逐出去,後來鄰居劉繼祖念及故里,便將其父親安葬落土。

朱元璋稱帝后,榮歸故里,劉繼祖已經逝世,封其後人為:義惠候,蔭其後人,以報其德恩。

所以平日多做一些善事,積陰德,一句學生時代很多人的座右銘分享給大家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天玄之縱橫


朱元璋在建國時,共分封了6個公爵和28個侯爵,這其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戰功赫赫,併為明朝立下過汗馬功勞,但有個人是個例外,他們沒有尺寸之功,也沒有為明朝出過半分力,卻都被封為侯爵。

當年朱元璋家就是劉繼祖堂弟劉德家的佃戶,專門給劉德種地,而朱元璋則給劉德放牛。

後來,朱元璋的父母都因貧困飢餓而去世,朱元璋家又赤貧,還沒有立錐之地,根本沒法安葬自己的父兄,朱元璋不願自己的父母被隨便埋在亂葬崗,就去找自己的東家劉德,希望他能夠賞賜一塊薄地來安葬自己的父母,畢竟自己全家給劉德做牛做馬這麼多年。

但是,劉德卻毫不客氣的拒絕了朱元璋的要求,在他看來,朱元璋的父母雖然給自己做牛做馬這麼多年,但自己也付出了報酬,從法禮上來說算是兩不相欠,自己實在沒有理由來幫助朱元璋。

被拒絕後的朱元璋真的絕望了,這天大地大,竟然沒有他父母的葬身之地。

然後,就在朱元璋最絕望的時候,劉德的堂兄劉繼祖發了善心,他主動找到朱元璋,送給了朱元璋一小塊自家的荒地,朱元璋這才得以讓父兄入土為安。同樣這一件小事,朱元璋也永遠銘記在心。

等到明王朝建國之後,朱元璋就在劉繼祖給他的那塊荒地上大興土木,為自己的父兄修建了一座氣勢恢宏的皇陵,也就是我們現在安徽鳳陽的明皇陵。同時,朱元璋也沒有忘記當初給自己這塊地的劉繼祖。

當時劉繼祖已經去世好多年,但是朱元璋仍然不忘記他當年的恩情,所以他下令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並且這個義惠侯的爵位是世襲罔替的!

也就是說,雖然劉繼祖已經去世,但他的兒子卻可以繼承這個爵位。


行者Chen


朱元璋出生在了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裡,祖孫三代為農,靠租種地主劉德的田地勉強餬口。可惜靠天吃飯,天怒無情,在朱元璋年少時,遇到了旱災,蝗災還有瘟疫。一下子家裡就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二哥朱興盛。

當時正處元朝末年,蒙古人社會地位很高,哪怕殺死人都只要賠償一頭驢就完事了,而且人心都很自私。而朱氏兄弟自身溫飽都跟成問題,但又沒有錢葬父母。古人都講究入土為安,如果讓親人曝屍荒野,是會被人戳脊梁骨的。於是兄弟二人去求地主劉德能給點銀兩將父母還有哥哥、姐姐買個棺材下葬,畢竟朱氏一家都給他打工。
(朱元璋年少時劇照)

可地主劉德覺得這個錢花出去,朱氏兄弟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還得清,於是將兄弟二人趕出去,兄弟二人就看著親人的屍骨大哭。這正好被同鄉稍微富裕的劉繼祖看在眼裡,劉繼祖又是那種心腸比較軟的人,於是將朱氏兄弟喊進家裡,好好吃了頓,再安排了一塊地讓朱元璋去世的親人入土為安。兄弟兩千恩萬謝,處理好後事各自逃命。

後來朱元璋開創了大明王朝,從他對待功臣的行為上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冷酷鐵血的人,那麼朱元璋是如何對待鄰居劉繼祖跟地主劉德的呢?

  • 朱元璋對待劉繼祖只說了十個字:世襲罔替,與明朝相始終。當朱元璋作為一國之君,回鄉感謝當時給予朱氏兄弟幫助的劉繼祖,卻發現恩人已經過世。內心十分難受,追封他為義惠侯。但是經過詢問得知劉繼祖後繼有人,於是想著既然劉繼祖沒有享受到榮華富貴,就將他的子孫後代跟著明朝共繁榮。只要老朱家在一天,就不能忘記劉繼祖當年的恩德。

    劉繼祖當年只是一時心軟搭救了下朱元璋,因果循環,善有善報,他的善意之舉,最後讓子孫後代享受榮華富貴,如果劉繼祖泉下有知的話,會很欣慰吧。

據《萬曆野獲編 》記載:朕微時罹親喪,難於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贈以侯。


  • 朱元璋對待地主劉德就有所不同。按照朱元璋的秉性應該會跟劉德秋後算賬,畢竟當年的恥辱一直都記在心裡。當兩人相見的時候,劉德戰戰兢兢,生怕朱元璋不高興滅他滿門。可朱元璋破天荒的並沒有處罰劉德,反而賞賜他良田還免他賦稅。同時告訴劉德:“爾之所為,亦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也”。大概意思就是,劉德不會想到朱元璋現在會做皇帝,對於劉德的行為表示諒解,畢竟元末兵荒馬亂的,自顧就好。


追封劉繼祖,讓其子孫後代享受榮華富貴,世人眼中鐵血無情的朱元璋,還是有柔情的一面。這也告訴我們,平時對人多點善意,或許有一天,這份善良會讓你收穫很多。


歷史每日說


朱元璋因為經歷不一般,我們都知道他的人生是經歷過大起大落的。所以,世人普遍對他的事情比較好奇。

今天我們就說一說,當年讓朱元璋最為絕望的事情,也就是父母雙亡時,他是如何渡過難關的吧。

朱元璋小的時候,家裡特別的窮,因為他們是窮人,想要活命只能給地主家打工。也就是所謂的當佃戶,租種地主家的土地來耕種。到了收穫的季節,他們就要把大部分收穫的糧食上交給了地主,自己只能留下一小部分,勉強度日。

這樣的生活當然是暗無天日的了,但是,當時的元朝統治就是如此的黑暗,朱元璋家的生活,正是那時候千百萬農民的真實寫照。

像朱元璋家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佔大多數,朱元璋很不幸,早年的他就是大多數中的其中的一份子。

不過,那時候的他,還是可以靠著父母微薄的收入,勉強度日的。

可是,到了天災人禍發生的年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就開始遭殃了。因為他們沒有餘糧,所以,一旦莊稼顆粒無收了,他們就要面臨著生離死別了。

朱元璋家正好就趕上了這樣的事情,那時候不但發生了天災,而且還有人禍。百姓的生活真的是苦不堪言。

朱元璋的父母正是在這次災難中死去了,他們家裡存活下來的,就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了。

兩個人還是孩子,以後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但是,現在對於朱元璋來說最難的就是,如何埋葬自己的父母。畢竟死者為大,他們活著的時候,沒有享受過好的生活,死的時候必須要找一個地方來給他們安葬。讓他們享受一般人該享受的地下長眠。

可是,天下之大,朱元璋發現埋葬自己的父母,並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這樣簡單。關鍵是他們家沒有土地,一寸土地都沒有。

沒有土地就沒有辦法來埋葬父母,可是,種了一輩子土地的父母,是不可能不下葬的。這時候朱元璋就想到了租給他們家地種的地主,這個地主叫劉德。

朱元璋找到了劉德之後,他告訴劉德,說看在父母之前為他耕種土地的份上,給一點不毛之地,讓他埋葬了父母可以吧。

沒想到劉德這個人,一點都沒有德。

既然朱元璋的父母都死了,那真是人走茶涼的節奏,劉德告訴朱元璋,那邊涼快那邊待著去,自己的地憑什麼給你,讓你埋葬你的父母。

朱元璋第一次嚐到人間的冷暖,這時候的他,感到十分的無助,這個人間,對於朱元璋來說,就彷彿地獄一般。

為什麼活在人間,一點溫暖都感覺不到呢?

朱元璋和二哥在一起哭呀哭,他們除了哭之外,想不到其它的變法,畢竟連昔日的地主劉德,都不願意給他們土地埋葬父母,其它人也就更不可能了。

正在朱元璋走投無路的時候,朱元璋的鄰居劉繼祖找到了朱元璋,他給了朱元璋兄弟二人一塊半山坡的地,讓他們把父母埋葬到了哪裡。

之後,朱元璋就到了寺廟裡當和尚了,等到寺廟裡也混不下去的時候,朱元璋就開始參軍了。

正是因為參軍,讓朱元璋找到了自己的強項。

他的才華,在參軍的時候,徹底的爆發了出來,他開始一步步升遷,最後到成為一支軍隊的領導人。

朱元璋越戰越勇,他打敗陳友諒、張士誠把元朝的建立者趕到大沙漠裡吃沙子。之後,朱元璋就成了明朝的開創者。

那麼,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榮歸故里了,這時候他是如何對待昔日的地主劉德的呢?

對於劉德朱元璋來說,他當然是恨劉德的了,父母去世的時候劉德對自己的傷害,讓朱元璋永生難忘。

但是,朱元璋再次見到劉德之後,他生了憐憫之心。最主要的是,現在的他成為了皇帝,他是萬萬人之上的天下主人。

這是的他不能小肚雞腸,靠自己的權威來欺負一個小爆發戶了。

所以,他知道此刻做事,要站在大局上,要儘量的爭取民心。劉德雖然可恨,但是,他也是朱元璋的子民。

當時劉德那樣做,也是有情可原的。畢竟,當時的朱元璋不是什麼大咖,劉德不知道日後朱元璋能夠出人頭地。

當劉德跪在朱元璋面前,讓朱元璋饒命的時候,朱元璋選擇了寬大處理。他並沒有處罰劉德,還額外的給了劉德三十頃地。

劉德對朱元璋當然是千謝萬謝了,這件事之後朱元璋對於劉德的好,就傳開了,然後,大家都讚揚朱元璋的寬厚仁慈,是個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至於對朱元璋有恩的劉繼祖,朱元璋也想找到他,以報答當你的恩情,可是,朱元璋聽說劉繼祖已經死了。

這時候朱元璋痛苦萬分,不過,他還是封了劉繼祖為侯,爵位有兒子世襲。不得不說朱元璋是一個愛恨分明的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