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為何死後不久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說起魏徵這個人,他作為盛唐時期賢臣,是一個直言不諱的大臣。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作為自己的“鏡子”,因為他可以從魏徵的嘴裡可以聽到自己的缺點,在他的眼睛裡看到真實的自己,沒有弄虛作假,也沒有阿諛奉承。

唐太宗為何將魏徵比作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鏡子?

在《舊唐書·魏徵傳》裡曾記錄李世民說過的一句話: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為何死後不久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在魏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不僅發出這樣的感嘆,魏徵就是李世民的一面鏡子,照出了自己的缺陷與錯誤。而魏徵死後,李世民少了一位直言不諱的賢臣,同時也算失去了一位真心朋友。

李世民是皇帝,所有大小事宜皆由他一人決定,這是天子的權力與威嚴。但是也不得不說,一個人的決定有一定的片面性,很多事情上,算不上是盡善盡美。正是有像魏徵這樣冒死進諫的賢臣的輔佐,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

李世民雖是天子,但也有兒女情長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十分相愛,就算天子有著三宮六院,從不缺女人,但付出真心實意的沒幾個,長孫皇后算是一個。在長孫皇后過世後,葬入昭陵。

李世民為了懷念她,在自己的皇宮中建起了層觀,用來眺望妻子的陵墓。李世民難以平息自己對妻子的思念,讓大臣們也一同悼念。作為臣子,魏徵也是一同悼念。有一次李世民問魏徵:“你看見昭陵了嗎?”

可是魏徵裝作沒看見的樣子說“我以為皇上看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李世民一聽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不應該光顧著整日思念亡妻,忘了自己的父親。更不能忘了自己是天子的這一身份,還要顧及自己的江山社稷。也是魏徵的一語道破,讓李世民在對妻子的思念中抽離,沒有越陷越深。

魏徵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為何死後不久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李世民對魏徵這位賢臣非常的倚重,貞觀十七年,年事已高的魏徵因病臥床,李世民親自登門看望,並決定為魏徵沖喜,在魏徵的病榻錢當面指婚,要將自己與長孫皇后的女兒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的大兒子魏叔玉。

衡山公主是李世民的嫡女也是幼女,從小對這個女兒就是疼愛有加,如果這們婚事成了,魏叔玉就是大唐的額附,身份就不再是一般臣子的兒子,魏徵也會成為皇親國戚,那是何等的尊貴。

魏徵在朝堂上為人臣子這麼多年,自然是知道衡山公主在李世民心目當中的地位,看出來李世民的真情流露,萬分感激,只是還在病中,感激謝恩的話難以溢於言表。

魏徵死後,為何唐太宗就把魏徵的墓碑砸了?

可是世事難料,魏徵沒有挺到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大婚之日,因為重病去世了。李世民聽聞噩耗十分悲傷,為表達對愛臣的悼念,親自為魏徵撰寫碑文。

李世民一生只為兩個人寫過碑文,一個是自己的愛妻長孫皇后,另一個就是愛臣魏徵。可見魏徵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魏徵死後,李世民打算厚葬魏徵,可是這一提議被魏徵之妻裴氏拒絕了,理由是魏徵生前生活樸素,如果死後厚葬,這也許會有違魏徵的個人心願。

魏徵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為何死後不久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最後魏徵的喪事從簡,李世民也是把自己的最後感情付於碑文當中。後來李世民對魏徵的感情卻變了味道,慢慢轉換為懷疑與惱怒。

這一轉變還要從魏徵生前為李世民推薦的兩名官員侯君集和杜正倫身上說起,兩人本是由魏徵舉薦,並對李世民說這二人有宰相之才。然而,杜正倫因為失職被罷免,侯君集也因參與了太子李承乾謀反的計劃被誅殺。

李世民一直對太子李承乾給予厚望,對於李承乾造反,可以說是突破了皇帝的底線,這種種事件的發生,讓李世民失去了理智。

李世民懷疑魏徵與他們是同黨,只是魏徵年事已高,早早過世而已,但這並不能證明魏徵沒有謀反之心。李世民一氣之下砸碎了曾為魏徵寫的碑文,也解了魏叔玉與衡山公主的婚事。二人最後的君臣之情到此了結了。

雖說李世民砸了魏徵的碑文,加上被親兒子背叛的情況下,也是一時衝動。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損失慘重,他深深悔恨這一舉動,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

魏徵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為何死後不久被唐太宗砸了墓碑?

於是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還把魏徵當作自己的愛臣。

魏徵自歸唐之後,一直都是直言進諫的臣子,他沒有阿諛奉承,貪汙受賄,相反是生活簡樸,盡心輔佐。直到魏徵死的那一天,他也沒有任何罪過,只是自己舉薦的二人犯下重罪,引火上身,讓李世民產生懷疑而已。

但話說回來,如果沒有魏徵這樣的人,也不會有“以人為鏡”的故事,全憑皇帝一人意識來,也難有“貞觀之治”。所以魏徵功不可沒,是歷史上難有的賢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