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楊老令公犧牲,把罪責歸於潘仁美。但真實歷史真是如此嗎?

曾涵旻


在傳統的評書、電影和電視劇裡,楊家將可謂是家喻戶曉千古留名的故事,任何一個故事有正派人物也就有反派。在這裡面,潘仁美就變成了和秦檜差不多的人物,潘仁美公報私仇,處處陷害楊家將,導致楊老令公楊業戰死沙場。但是,這只是演義,並非真正的歷史。其實,歷史上的潘仁美叫潘美,北宋人,人家一直跟著宋高祖趙匡胤南征北戰,戰功赫赫。那麼潘美真的和楊家將的死有關係嗎?

趙匡胤死後,作為弟弟的趙光義做了皇帝。趙光義直到如果要保住自己的皇位,獅子的國家國泰民安,必須收復燕山作為中原的屏障,憑藉長城來對抗遼人的鐵騎。於是就任命宋朝第一大將曹斌,統帥北宋10萬精銳大軍作為東路軍直撲燕京,試圖將遼國軍隊趕出關外,奪回長城險關,沒成想到這10萬精兵,卻在北京南邊白溝河被遼國蕭太后帶領的騎兵全部殲滅。一時之間,北宋是朝野震驚。

在消滅大宋10萬中路軍後,遼太后又急赴山西攻打北宋在山西的西路軍,這個西路軍正是楊業帶領楊家將兵團,楊業寡不敵眾,即將面臨被包圍全殲的局面,這時候應該趕緊撤退,撤退到山西部的險關,堅壁清野,這個主意正是潘美所出。要說潘美出的這個主意應該是可以挽救北宋西路軍重蹈中路軍的覆轍。但是楊業沒這麼做,因為當時坐鎮前線擔任總指揮的趙光義並沒有同意,而是下了一道不可思議的聖旨,他要求楊業將山西四部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就是要楊業在面臨遼國強大的騎兵包圍的威脅中,順便完成老百姓的遷移工作。 可能他把楊業的軍團當成了現代化的機械化部隊了,而正是這道聖旨,直接宣判了楊業的死刑。

其實,趙光義玩的就是借刀殺人,自從北宋第一大將曹斌和北宋的主力部隊在白溝河附近全軍覆滅後,趙光義已經放棄收復燕京幻想。關鍵時刻守住自己的皇位是最要緊的目標,因為自己的皇位來路不當,本來趙匡胤死後,皇位應該傳給哥哥的兒子,然而卻是作為兄弟的自己當了皇帝,而且當時也還有針對他的“燭光斧影”一說。暗指的就是趙匡胤突然駕崩,離奇死亡一事,說的是趙匡胤知道自己命不久,就宣召太子前來,沒想到來的卻是趙光義,趙匡胤當時就明白了,於是就乞求趙光義不要殺害自己的老婆孩子,趙光義也就答應了,隨後就傳出了趙匡胤駕崩消息,有人說聽到了有斧子落地的聲音。發生了什麼相信我們都知道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以前的太子自己的侄子還健在,楊業領導的兵團又是從北漢投降過來的,對自己而言完全沒有任何信任可言。這時候,如果有人膽敢利用楊業兵團作亂,那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放在平時,他並不擔心楊業動亂,但是現在,形勢急轉直下,自己的主力曹斌兵團消耗殆盡,一時人心惶惶,朝野岌岌可危。

這個時候,楊業領導的兵團就自然而然變成了趙光義身邊的定時炸彈,所以這道聖旨,看是弱智, 實則精明歹毒啊。如果楊業抗旨不尊獨自突圍,那就是拋棄百姓,不要說抗旨會被斬首,單單是輿論就有可能將他殺死;如果帶上老百姓,也是死路一條。楊業不願意再投降了,於是就帶著老百姓一起走。果然,遼軍騎兵很快就追上了,在經過浴血奮戰,彈盡糧絕之後,被遼國俘虜,後來便絕食而死。最倒黴的就是潘美替趙光義背了黑鍋。可真夠倒黴的!

雖然楊業戰死了,但是因為打了敗仗,潘美回去之後就被連降三級,不過,第二年就官復原職了,實際上這就是做給大家看的,當然了,大家也都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

說起來,歷史上真正的潘美這個人,還是相當有名的,是趙匡胤的鐵桿,趙匡胤對潘美也一直不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潘美就是開國元勳,後來統兵東討西殺,平定江南,從徵北漢,又為大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民間傳說,潘美嫉妒楊家將,並不是真是的,因為他的位置比楊家將要高出很多。

史書記載,潘美為人也很好,有收養遺孤的行為,說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進入皇宮裡面,看到一個宮女抱著一個孩子,就是周世宗的兒子。趙匡胤後面跟著一眾武將,趙普就說除掉這個孩子。張匡胤說:”我得位於周世宗,殺了他的兒子,我不忍心這麼做”。潘美這時候說:”臣與陛下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就是辜負了周世宗,如果勸說陛下不殺這個孩子,陛下對我等就會生疑”。趙匡胤說:“那就送給你當你侄子吧“,於是潘美就帶著這個孩子回到家進行撫養,之後趙匡胤也不再過問這個孩子的事情,潘美也不說。再往後來孩子長大以後,就改名潘偉吉,據說後來這個孩子當官當到刺史,刺史在宋朝是五品官,類似與現在的省紀委書記,從此可以看出潘美對這個孩子還是不錯的。

所以說,導致楊業楊將軍致死的最大責任者絕對是皇帝趙光義,而不是潘美,宋朝在大敗之後,經過了幾年的修養生息,也逐漸站穩了腳跟。這時候,就該替罪羊就潘美潘仁美出場了,我們的民間藝人便極其出色的完成了這個工作。於是,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楊家將傳奇”就此誕生。相信趙光義也一定很想設個大獎,好好地把這些個民間藝人褒獎一下。

宋朝經過這次宋遼大戰之後,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出兵北伐,控制長城就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直到後來被蒙古所滅。雖然宋朝沒有能夠拿到長城,卻拿到了非常傑出“楊家將傳奇”,這也算是物質上有所失,精神上有所得吧,況且現在”楊家將傳奇”,直到今天依舊為旅遊業做著不少的貢獻,也留下了不少經典。如果您有機會到開封旅遊的話,就可以到天波楊府去走走看看,到那裡去緬懷一下楊家將和楊家女將。


丁家大姐


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潘仁美被描述成為十惡不赦的大奸臣,他公報私仇殺害了楊七郎,並陷害了楊業楊老令公,致使楊繼業撞死在李陵碑前。很多人看的時候都為楊家將鳴不平,認為潘仁美罪大惡極。 

實事上,這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在正史中,潘仁美是北宋初的武將潘美,並不是小說中所說的文官,其實說他是宋初第一名將也不為過,功績比“楊老令公”楊業高多了。簡單舉兩個例子就可說明潘美功績:1、開寶三年(970年),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作為主將率軍滅了南漢國。有滅國之功。2、開寶八年(975年)伐南唐,主將是曹彬,潘美是副將,二把手,滅亡南唐,他功不可沒,之後加檢校太傅、宣徽北院使。

潘美兩次滅國之功不是後來楊業乃至整體楊家將的功績加在一起可以比的。反過來,再看小說中所謂的楊家英雄: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滅了北漢,作為北漢的降將加入宋朝的武將行列,立下汗馬功勞,如:

980年,遼軍10萬攻雁門關(今山西代縣西北),楊業率精騎迂迴至關北,與其它宋軍主力一起南北夾擊,殺遼將蕭咄李,俘都指揮使李重誨,大獲全勝。

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分三路攻契丹,楊業受太宗所器重,作為副將,與主帥潘美率軍出雁門關,連克寰(今朔州東)、朔、應、雲(今應縣、大同)等州。

西路軍這邊雖然進展順利,但不久後大宋北伐的東路軍戰敗,導致雍熙北伐整體失敗,潘美和楊業被迫從西路退軍,當時他們打下的四個州都居住的都是漢人,太宗下令把這些漢人帶回宋朝,把空城留給遼軍。那麼必需有部隊承擔斷後掩護的任務,這是個艱鉅的任務,也是危險的任務。

楊業英勇承擔了斷後的責任。他臨行前和潘美約好,讓潘美在陳家谷口(今山西寧武北)埋下伏兵接應他。然後楊業揮軍斷後與遼軍大部隊廝殺,後陷入重圍,苦戰終日,退入陳家谷。

當時的西路軍的監軍王侁貪生怕死,緊令主帥潘美撤軍,於是楊業退到陳家谷的時候發現並沒有援軍接應,於是楊業只能死戰不退,後被遼國大將蕭撻凜生擒,被俘後楊業絕食而死,非常壯烈。

從太平興國四年至雍熙三年,楊業在北宋為將不過僅僅七年左右的時間,時間雖然短暫但的確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深得太宗皇帝器重,但是若把這些功勞在大宋歷史的武將中比一比,那還真不算什麼,前十幾名都排不上。

楊家第二代比較有名的只有楊延昭算的上是當時名將,其它所謂的楊家七郎八虎、八姐九妹,個個武功卓絕,打得遼兵屁滾尿流的大英雄均為虛構人物。最重要的再強調一下,這些都是評書、小說中虛構的人物。還有,楊業的夫人佘太君,她是西北將門折家的人,姓折,評估裡面也許是折和佘同音,所以是佘太君,歷史沒有記錄她能打戰或上過戰場,所以她百歲掛帥是無稽之談,自然也沒有所謂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另外,最著名的楊門女將、巾幗英雄穆桂英是完全虛構的人物,不但如此,她的夫君楊宗保也無此人,所以沒有什麼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戰績。

楊文廣倒確實是歷史人物,不過他不是楊宗保和穆桂英的兒子,是楊延昭的兒子。是一名普通的大宋中級軍官,在西北抗擊過西夏。楊文廣之後,楊家就沒出什麼有名望的武將了。

對於楊業之死,身為主帥的潘美也許要負上一定的責任,但宋代以文御武,他也無法抵抗監軍文官王侁的命令,楊業也是如此。事實上,無論作為主帥還是副帥,對每一名士兵的傷亡都是因負有責任的。更為重要的是,潘美除了工作,從來沒有和楊家有其它交集,就更談不上迫害過那些虛構的楊家將們了。 

簡單說一下潘美:潘美不及弱冠之年便從軍,建立無數戰功。公元954年開始更是跟隨還是後周武將的太祖參加了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以一萬破三萬。奪四川、平湖廣立下汗馬功勞。滅南漢、滅南唐更是為大宋建立了滅國的不世之功。他治軍嚴謹,曾經因部下攻城後報復性的搶掠造成的不良影響而主動請求責罰,承擔責任。他還收養過周世宗遺孤,也就是後來的潘惟吉。

將一代名將遺臭萬年,都拜小說、評書之賜,有如後世人對陳世美,書寫至此,不知所言。 


當下說歷史


事實真相是潘美確實有責任但不能負全部責任,而主要責任在於監軍王侁。隨著宋太宗下令撤退,令楊業潘美王侁三人掩護百姓撤退。

楊業力主不能和遼軍直接交戰,以保護百姓撤退萬無一失為主。但是奸臣王侁居然反駁楊業而且還諷刺楊業為無敵將軍,非要出一個大張旗鼓撤退的餿主意。而另一位將領劉文裕也贊同,就連主將潘美也沒表態。

大家都知道,宋朝特別重文輕武,就連軍隊也是用文官截止,而且非常嚴重。監軍王侁雖然職位不高,但確是皇上的人。於是王侁強令楊業迎戰契丹軍。

楊業知此戰必敗,臨行前約潘美在陳家谷口接應。遂揮軍奮進,在狼牙村陷入重圍,苦戰終日,退至陳家谷口。王侁以為契丹軍隊被打敗撤走,都打算爭功,立即率兵離開谷口。潘美不能控制,於是沿著交河向西南行軍二十里。

不久聽說楊業戰敗,立即帶兵後退。潘美王侁大軍已去,孤立無援下楊業奮力交戰,從中午到傍晚,果然來到谷口。一看沒有人,就拍著胸膛非常悲慟,繼續率領部下士兵奮力作戰,身上受了十多處傷,士兵都快死光了,楊業依然親手殺了數百名遼軍,戰馬受了重傷不能前進,於是楊業被契丹人擒住,他的二子楊延玉也戰死了。

楊業嘆息說:“陛下待我很豐厚,我期望征討敵人保衛邊境來報效他,反而被奸臣所脅迫,導致軍隊被打敗,有什麼臉面活著呢!”於是絕食三天而死 楊業英勇事蹟被傳為佳話,隨即遼代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

因此,首先對楊業犧牲負責的人就是奸臣王侁。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聽從楊業的正確建議,還逼其正面與敵軍交戰,見死不救,令接應軍隊撤出陳家谷口。

因此這個王侁才是最大的奸臣。而潘美也應負該次要責任,作為軍事統帥,沒有及時阻止監軍王侁的錯誤決定。雖說監軍王侁有很大的權力,但作為西路軍總指揮,潘美難辭其咎。

所以,負首要責任的並不是被罵千年的潘美,而應該是奸臣王侁!





娛樂天宮


楊業是受傷被俘箭傷發作不食而死。箭傷發作不能吃飯最後死去了。但這種死法並沒有損害楊業的形象,和血濺李陵碑的寫法沒有太大的差異,被俘和不被俘這個是完全有楊業自身的條件所決定的,他的兵打光了他自己的馬受傷了他又中了箭不能跑了,那麼被俘是完全可能的。這個被俘和不被俘並不決定這個人是不是忠誠,是不是一個勇士和義士,關鍵看他怎麼樣來對待自己的生命。其實被俘以後能夠堅持戰鬥,我仍然覺得他是個勇士,還是值得歌頌的一個人,所以說楊業最後的死應當說是箭傷發作不食而亡是比較可靠的。


秦侖


歷史上沒有潘仁美但有潘美,也確實是楊家將故事裡大奸臣潘仁美的人物原型,而且和楊業之死有著密切關聯。

時間是公元986年《宋史》是這樣記載的:宋太宗雍熙北伐,三路攻遼,楊業為西路軍副帥。遼軍大敗宋東路軍後,耶律斜軫部得以全軍十餘萬西攻。面對強敵,楊業對主帥潘美、監軍王侁等建議:“賊勢盛,不可與戰,姑密諭雲、朔等將先出寰,我師次應州,賊必悉眾來拒,俾朔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強弩千人於谷,以騎士援於中路,則三州之眾萬全矣。”楊業的建議馬上遭到監軍王侁的反對,王說:“君侯素號無敵,見敵逗撓豈有他志。”主帥潘美此時耐人尋味地一言不發。實際上,王侁得到了主帥潘美的默許和支持,並使楊業處於如不出戰即是通敵的境遇。業被迫出軍。出兵前,楊業泣告潘美等在陳家谷口(今朔州西南)接應。“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者,無遺類矣。”潘美與王侁雖然答應了楊業的請求,但當楊業在前線鏖戰之時,監軍王侁、主帥潘美先後離開了谷口。《宋史》記載潘美“乃緣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值得注意的是“西南行”三個字,潘美如欲為楊業助陣,則當沿灰河向東北行,“西南行”顯然是退往宋朝轄區之舉。由此可見,潘美壓根就沒有準備上前線與遼軍交鋒。在楊業與遼軍交戰時,潘美已在“西南行”的退卻途中。這說明潘美心裡是清楚的:以楊業數千人之偏師,要擋住十數萬遼軍之鐵騎,是斷斷不可能的。他既已在退兵途中,當然不會踐約死守陳家谷了。楊業所部經自午至暮的激戰,從朔州南三十里狼牙村轉戰退至陳家谷口,楊業“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自知必死無疑。當時,楊業殘部還有百餘人,楊業對他們說:“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楊業素與士卒共甘苦患難,深受兵心,值此生死關頭,所部竟皆不肯離去。楊業遂“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但楊業為流矢所中墜馬被俘,絕食三天而死。其子楊延玉亦戰死。楊業自北漢時起,與遼朝“角勝三十餘年”,“人號楊無敵”,深為遼國軍民敬畏。

楊業之死,監軍王侁固然要負主要責任,但主帥潘美顯然知道楊業孤軍出戰的後果。潘美也懷揣不可告人的目的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因戰功,“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這些人中就有潘美。潘美忌恨和報復楊業的原因是,雁門大捷後,楊業直接把捷報奏知朝廷,但在奏摺中隻字未提主帥潘美。

戰爭結束後,王侁、潘美等人為逃避責任,極力掩蓋事實真相。楊業之妻折氏與兒子楊延昭乃將王侁、潘美以陷害忠良之罪名告下御狀。最終,宋太宗將王侁、劉文裕罷官,但潘美在宋朝樹大根深,僅僅予以貶官三級的處分,而且第二年就官復原職,這樣的處分明顯不公。當時朝廷上下,對此就議論紛紛。



快喊666


《楊家將》裡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虛構出來的,這些不能作為史料去學習。

對於楊令公的犧牲,不能把全部的罪責歸咎到潘仁美的身上。

《宋史·楊業傳》有相關記載: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業副之,然失利。未幾,詔遷四州之民於內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護之。時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餘萬,復陷寰州。業謂美等曰:“今遼兵益盛,不可與戰。”監軍王侁曰:“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業曰:“業非避死,蓋時有未利,徒令殺傷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責業以不死,當為諸公先。” 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強弩,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陣於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託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業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翻譯過來就是:

雍熙三年(986),宋朝軍隊開始了對契丹的大舉征伐,任用忠武軍節度使潘美擔任雲、應路行營都部署,命令楊業為潘美的副手。不久,宋太宗下詔書,要將雲、應、寰、朔四州的居民遷往內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領部下的軍隊護送這些居民。這時,契丹皇太后蕭氏與她的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一起率領十幾萬軍隊重新攻陷寰州。楊業對潘美等人說:“現在遼國軍隊正處在士氣最旺盛的時候,不能同他們交戰。”監軍王侁說:“您一向被人稱為‘楊無敵’,怎麼現在遇到敵人卻逗留徘徊不與交戰呢?莫非您還有其他的意圖嗎?”楊業說:“我並非貪生怕死,只因為現在時機對我方不利,白白犧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現在您拿不願犧牲來責備我,那我就當在你們之前先出戰。” 臨出兵前,楊業流著眼淚對潘美說:“這次出兵必定失敗。”於是,楊業指著(代州西北的)陳家谷口說:“請各位將軍在這裡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兩翼準備支援。等我戰敗退到這裡時,你們就用伏兵從左右兩邊夾擊敵軍救援我。不然的話,只怕我會全軍覆滅,不剩一人了!”潘美就與王侁帶領部下士兵在陳家谷口排好陣式。從寅時一直守到巳時,王侁派人登上託邏臺瞭望前面戰場,以為契丹軍隊被楊業打敗逃走,就想與楊業爭功,馬上帶領軍隊離開陳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擋,於是他(帶領軍隊)沿著交河向西南前進了二十里。不久,聽到了楊業兵敗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揮軍隊退卻。楊業奮力戰鬥,從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果然他到達了谷口。望見谷口無救兵,就捶胸悲慟。只能接著率部下兵士奮力作戰,受傷達幾十處,士兵們也幾乎全部戰死,楊業還親手斬殺了百十來個敵人。後來因為戰馬受了重傷,無法前進,於是被契丹軍隊俘虜。他的兒子楊延玉也在這次戰鬥中犧牲。楊業於是仰天長嘆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來指望可以討伐敵人、保衛邊疆來報答皇恩,誰知卻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軍隊遭慘敗,我還有什麼臉面活下來呢!”於是絕食三天而死。

監軍王侁剛愎自用,缺乏作戰卻大權在握,明知局勢不利,還是強迫楊令公出兵迎戰,導致楊令公戰敗被俘絕食而亡。

這場戰役的失敗應該由王侁負主要責任。潘仁美也並非像《楊家將》中那樣為報私仇而故意陷害楊令公,但是他身為主將而不作為,是有一定不可逃避的責任的。潘仁美是宋朝的開國功臣,屢立戰功,並非像《楊家將》裡依靠潘貴妃而上位的。

戰敗後,王侁被除去名籍,貶為平民,併發配金州;潘仁美被連降三級。

朝廷表彰楊令公“盡力死敵,立節邁倫,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求之古人,何以如此!”

(楊令公雕像)


趣野觀史



海波164277973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總有一些翻歷史倒帳的人?我想他們多半都是那些歷史罪人的後代和一些吃飽了沒事幹想歪了腦殼想出名的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