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子晴在穿外套,她一顆一顆小心翼翼地扣紐扣,不是很靈巧的小手不時會把紐扣扣錯,小子晴笨拙的樣子讓媽媽著急,

“笨死了,扣錯孔了。”媽媽邊說邊上手幫子晴扣。

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這是發生在小區裡的一幕,子晴是鄰居家3歲的小女孩。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情況,媽媽怕孩子犯錯,就反覆提醒糾錯,當孩子犯了錯,輕則批評,重則責罵。然而孩子不犯錯真的是好事嗎?

記得熱播劇《小歡喜》中童文潔跟宋倩說了這樣一句話:

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我們不能替代他們,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

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孩子們的南牆需要他們自己去撞,孩子們該犯的錯誤也要他們自己去犯,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試誤說”,這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所需要的。

01 什麼是“試誤說”?

1898年,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做了一個餓貓迷籠實驗,即餓貓學習如何逃出迷籠、獲得食物的實驗。

桑代克將飢餓的貓關在迷籠內,貓可以通過按鈕、抓繩等一些動作逃出迷籠外獲取食物。當餓貓第一次被關入迷籠內時,它開始亂叫、亂撞,並嘗試逃離迷籠,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它可能準確地打開迷籠,逃出迷籠外。

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桑代克再次將貓關入迷籠內,並記錄每次從實驗開始到餓貓逃出籠門做出正確動作所用的時間。經過上述多次重複實驗,桑代克得出了貓的學習曲線。

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桑代克得出貓逃脫迷籠的時間與嘗試次數的關係,他認為貓是在進行“嘗試錯誤”的學習,經過多次的嘗試錯誤,餓貓學會了打開籠門的動作。

因此,有人將桑代克的這種觀點稱為學習的“嘗試錯誤說”,或簡稱為“試誤說”。

他認為學習成長的過程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隨著錯誤的逐漸減少和正確的逐漸增加,最終取得學習和成長。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不斷犯錯的過程,經過不斷的犯錯和嘗試,孩子才能不斷地成長。

02 為什麼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

無論是文化知識還是洗漱、掃地等生活技能,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都需要三個步驟:“教、學、習”。

教:通過示範或講解讓孩子懂得相關的知識。

學:孩子通過聽或者模仿得到了相關的知識。

習:孩子的反覆練習和實踐,轉化為自己的技能。

通過前兩個步驟,一系列的教學過程很快完成,這兩個步驟完成後就進入第三個步驟—習。

通過反覆練習、實踐,孩子把聽到的、學到的技能、知識、方法轉化成自己的技能。比如孩子剛開始洗漱時,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水,也可能把衛生間撒的到處是水,這就是孩子學習洗漱的過程,也是孩子不斷犯錯的過程。

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有可能第一次練習洗漱,孩子犯了5個錯誤,第二次可能4個錯誤,慢慢地通過多次反覆練習,孩子的錯誤越來越少,隨著錯誤的遞減,孩子慢慢地技能越來越熟練。當孩子的錯誤減少到零時,孩子就完全掌握了洗漱這項技能,他已經把這項技能變成了他自己的,完成了從“知”到“行”的轉化,即完成了學習的過程。

專家說,這個學習的過程至少需要21天。

在這21天,孩子會不斷犯錯,如果這個過程中不允許孩子犯錯,或者孩子犯錯後批評指責,就違背了“試誤說”的學習規律,那孩子就可能不會願意嘗試繼續練習和努力,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比如有的家長在陪孩子寫作業,孩子一邊寫,家長一遍糾錯,但這次糾完錯下次同樣的錯誤還會再犯,這就是因為孩子沒有機會犯錯,孩子沒有得到成長。

我們之所以總是會幫孩子糾錯,通過有這樣的原因,

第一,怕麻煩,有時間跟他掰扯的時間早就自己完成了;第二,捨不得孩子“受罪”,比如洗漱過程中怕孩子淋溼。

然而,犯錯的體驗,因為自己的過錯帶來的失望是我們幾乎每天要經歷的,這正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原因之一。

既然人生本來就是這樣,那就讓孩子從小有有犯錯的經歷。更關鍵的是,有了這種經歷之後,反思、學習、掌握新的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所以,想要讓孩子成長,要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有嘗試和努力的機會。

03 孩子犯錯,父母怎麼做,讓孩子繼續努力?

1. 接受孩子犯錯,避免一味批評、反覆嘮叨,孩子需要的是鼓勵

其實每個人一生中都是在不斷地去經歷、去犯錯、去承擔錯誤的後果、進而一步步調整和改正。只有這樣,人才能得到成長和進步,才能養成好的習慣。

我們首先要正確看待孩子犯錯這件事,不要一味避免讓孩子犯錯和給孩子糾錯,因為犯錯是最好的學習機會,犯錯的經歷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牢記這樣的教訓和經驗。

有一句話說的好,你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決定了孩子是否孩子犯錯。

當孩子犯錯時,如果我們給予的是鼓勵而不是批評,鼓勵孩子的努力和付出,鼓勵孩子遇到困難、願意再嘗試的勇氣,那麼孩子就願意勇敢地嘗試,不怕犯錯誤,及時承認並改正錯誤,孩子這個“學習”的過程才能夠完成,真正把知識變成技能。

如果我們給予的是批評:

  • “告訴你多少遍,你怎麼還不會。”
  • “為什麼你說要好好寫作業,又錯了這麼多?”
  • “為什麼你答應和同學好好相處,怎麼又發生矛盾了?”等。
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我們經常用這樣的“為什麼”質問孩子,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不斷地重複犯錯。我們在告訴孩子,你不應該犯錯,你應該一下子正確。而這樣的批評讓孩子不願意在嘗試努力,孩子也就無法得到成長。

相反,如果孩子犯錯時得到的如果是鼓勵和肯定,孩子就會繼續嘗試繼續努力和練習,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足夠的耐心和鼓勵,讓孩子勇於嘗試、敢於犯錯、樂於改正。

2. 使用“試誤說”的三大學習定律幫助孩子成長

桑代克根據實驗的結果,提出了眾多的學習律,其中他認為試誤學習成功的條件主要有三個:練習律、準備律和效果律。

準備律: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

如桑代克的實驗過程中,為了保證學習的發生,貓必須處於飢餓狀態。

比如孩子在上課前進行預習準備,對於要學習的課程在腦海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形成對知識的飢餓感,也就會在上課時有更積極的態度和更好的學習狀態。

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練習律:是指一個學會了的反應的重複將增加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反應受到的練習和使用的越多,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反之則越來越弱。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1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我們不要求孩子成為世界級大師,但孩子的成長和學習也是需要不斷地練習。通過對所學知識一遍遍的練習,才能將其為我所用,轉化為自己的技能。

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效果律:是指如果一個動作跟隨情境中一個滿意的變化,在類似的情境中這個動作重複的可能性就將會增加;但如果跟隨的是一個不滿意的變化,這個行為重複的可能性就會減少。

在實驗中,如果那隻餓貓逃出去後沒有找到吃的又把它關進籠子,那它還會再想辦法出去嗎?可能不會。所以,孩子的成長中也需要給孩子正面反饋。

美國心理學家格維爾茨提出了“成敗效應”,是指努力後的成功效應和失敗效應。

孩子犯錯該不該罵?“試誤說”告訴你,允許孩子犯錯才是對孩子好

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內心的愉悅,產生成功效應,那就會有正面反饋。

父母幫助孩子獲得“成功效應”,比如給孩子分解目標,讓孩子每次輕輕跳一下就能達到目標,產生成功效應後,孩子就會願意繼續努力。還可以給孩子發自內心的鼓勵,給孩子的正向反饋能更激發孩子朝著更高的目標努力。

教育專家蒙特梭利說:每個孩子,天生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最終長成什麼樣,父母的引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多一點點耐心,多一點點引導,其實這就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分享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