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是什么原因呢?

泰唔国际


主要还是三观发生了冲突。

亲如手足

开始时,两人的关系很好,刘备拼命拉拢赵云,赵云也认为刘备是雄主,可以投奔。

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

关系好到什么地步,刘备与赵云同床睡,还盖同一条被子。而且那会儿,关羽不在刘备身边,张飞在不在没有明确记载,赵云可以说是刘备最可靠的手下了。

关系疏远

等到关羽归来,诸葛亮来投,赵云似乎就没有之前那么高的地位了。

公元219年,刘备攻下汉中后,自封汉中王,并且分封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为前后左右将军,这是作为一个王能够册封的最高军衔,那么赵云呢,赵云排不上号,只封了一个杂号将军,一直到死。而所谓的五虎将,根本就只有四虎将!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

干脆弃用

刘备军旅生涯最后一战,输给了东吴年轻将领陆逊。而这一场夷陵大战,诸葛亮被弃用,赵云也被弃用。

如果说诸葛亮被弃用可以理解,毕竟蜀中需要有人看守和治理,那么弃用赵云,就有讲究了,因为俩人的三观发生了冲突。

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刘备起兵伐吴,赵云明确表示反对。赵云说国贼是曹操,又不是孙权。我们只要消灭了曹魏,吴国肯定不战自服。

有没有道理,时候来看,正确极了。在事前就能这样预判的,只能说赵云有勇有谋,而且有大局观,完全契合了诸葛亮出山时,与刘备谈论的《隆中对》。

哎,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赵云,在刘备晚年被弃用,直到后来诸葛亮主政,才焕发了第二春。


李杜文侃三国


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很长,但是有一点很奇怪,赵云一直都没有得到过刘备的重用,在临死前还说不可以重用赵云,那么是不是刘备不信任赵云呢?其实在刘备心目中,赵云是一个非常可靠的部下,这反映在很多事情上,当年刘备的妻儿被抢走的时候,他是委派赵云前去营救的,后来赵云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盼,让后主刘禅可以平安归来,如果刘备不信任赵云,他怎么会将这个重任交给他呢。

另外如果刘备不信任赵云,也不会让他一直在自己手下,刘备身边除了关羽和张飞,就是赵云了,可见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而刘备之所以在临死之前嘱咐不可以重用赵云,其实主要是因为刘备很了解赵云,他希望赵云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让赵云参与政治决策,反而错用了人才。赵云这个人十分的正直,而且在作战时很勇猛,这些都是赵云的优点,但是赵云为人过于耿直,他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上无法顺利和其他臣子交流和接触,时间久了自然会引发各种争端和矛盾,赵云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这个性格缺点而失掉性命。

所以赵云更适合作战,而不适合参与政治,刘备在和赵云相处的时日里面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希望赵云受到重用,这也可以看做是刘备保护赵云的一种方式。

那么刘备这样看赵云是不是对他的误解呢,其实还真不是,通过关羽和张飞被杀之后赵云的举动就可以明白到这一点。当时刘备在得知关羽和张飞被杀之后,他当时的第一个念头自然是报仇,也决定要举兵征讨东吴。这个时候赵云却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当时不应该先征讨东吴,而是应该对付曹操,而且赵云也有自己的理由。在赵云的心目中,曹操才是劲敌,如果将曹操灭掉了东吴的日子还能长吗?赵云感觉当时也有作战时机,因为在曹操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开始篡位,曹魏当时的政治很混乱,很适合马上讨伐。

其实赵云的这些观点并不是错误的,也可以说赵云的眼光长远,但是他却没有站在刘备的角度上看问题,关羽和张飞可是一直追随刘备的忠心耿耿的兄弟,他势必要先给他们二人报仇,而且当时臣子们都支持这一做法,如果刘备按照赵云的说法去做,那岂不是无情无义,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赵云确实不应该被重用。


历史小地主


刘备对赵云很信任

赵云是小说中的常胜将军,逢战必胜,也是正史中的杂号将军,虽然没有小说中那么神奇,但是刘备在现实中对赵云的信任,比小说中描写的还要更多。

刘备在新野大败之后,逃跑的路上十分狼狈,赵云去救主,单骑奔曹操大军而去,看见的人都以为赵云投降曹操了,谁知道禀报刘备之后,刘备顺手抄起了一杆戟就朝着汇报的人扔了过去,并且大喊:“赵云不可能抛弃我离去。”不一会儿,赵云果然就回来了,刘备很感动,周围的人也都对赵云十分钦佩。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裴松之注三国志*赵云传》

由此可见,赵云的实力肯定是有的,做事情也靠谱,最重要的是刘备对他非常信任。

刘备一生最信任的人除了赵云还有两人,一个人关羽,一个是张飞。刘备曾经将家小妻子托付给张飞,结果张飞丢了徐州,又丢了刘备的全家,让刘备非常被动,毕竟家人在敌人手中,难免会受人掣肘,所以,当时的刘备很生气,因为张飞此举很可能让刘备争霸天下的志向就此结束。

如果刘备不救家人,则仁德之名尽失,争霸天下就成了做梦,不可能再成就大事。如果刘备要全了仁义之名,那就必须要救自己的全家老小,如果吕布以此做要挟,则刘备从此就要听从吕布调遣,无法施展拳脚。所以,徐州失去刘备不担心,但是家小失去却让刘备很闹心。

刘备有了此次的经验,觉得张飞不行,家小不能给他照顾,还是给关羽照顾吧。关羽更让他失望,不仅没照顾好家小,还带着他的俩媳妇去曹操那里住了几年。曹操是有名的喜欢人妻,就算曹操啥也没做,这名声也不好听啊。

以仁德著称的刘备,只好忍下来,等到关羽带着妻子归来的时候,依然接纳了他们,其实他都有心砍了这俩女人,败坏他的名声,但是刘备被俘的仁德之名太重,自然无法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只好假装开开心心的迎回了家小和关羽,但是刘备的心里记住了一点,这二弟也不靠谱,以后这家小可得重点照顾,太重要了,两番失去家小,两番险些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

这时候的刘备才知道赵云能够保护自己的家小有多重要,于是让赵云负责自己家小,成为了刘备的中护军。

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

最重要的原因已经说了,赵云很可靠,刘备很信任,这其实也是一种“重用”,只是没有功勋和无法镇守一方。

刘备为什么说赵云不能重用呢?因为赵云本身有缺陷,从他的死后封号就能看出来,赵云为顺平候。这说明赵云主要还是听话,一个听话的人就只能做二把手,当不了一方大员,他没有那股自作主张的劲儿。

赵云本身武力值没得说,但是赵云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为人太直了,在春秋时期可能会是一位好汉,但是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期则吃不开。

刘备攻下益州的时候,想要分封百官,赵云给拦住了,赵云说应该分给百姓,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刘备非常尴尬,打下益州本来是百官的功劳,理应封赏,而且此时立足未稳,继续拉拢当地的各方势力,正好借着分封,得到他们的支持,结果赵云的建议一出,刘备只好以百姓为先,失去了最好的拉拢机会,还损失了益州集团人士的利益,让刘备很为难。这一点赵云做得很对,但是对于刘备来说,做得特别不对,赵云却浑然不自知。

再说夷陵之战,刘备发誓要灭吴,口号喊的震天响。赵云一看,这形势不对啊,应该联吴抗曹啊,咋能灭吴呢?于是阻挠刘备,刘备特别生气,心里暗骂子龙白痴。

刘备与关羽结拜,天下皆知,此时关羽已经死了一年有余,刘备再无表示,如何当老大?如何当兄弟?而且刘备手下很多人都是荆州集团的人,他们的家乡在荆州,如今荆州落入孙权之手,刘备如果没有动作,恐怕人心骚动,引起动乱。

然而这些事情赵云都看不透,就知道联吴抗曹的总纲,却不知道随着时局变通。如果赵云成为一方诸侯,虽然正义有余,却无法统帅一方。


刘备对赵云极为器重,但是又深知赵云的缺点,为了保护赵云,刘备不重用赵云,而是留在身边,时刻指点。



野史日记


简单来说,刘备临终前没有评价赵云。

《三国志》只记载了刘备两条临终遗言,一条是交代后事,一条是评价他人。

交代后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评价他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君其察之。”

这两条遗言是对同一个人说的,也就是刘备口中的“君”——诸葛亮。

前一条遗言事关蜀汉生死存亡,因为此时蜀汉建国未久,又遭逢夷陵大败,新君年少缺乏威望,必须要找个人镇住场子,在刘备看来,诸葛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后一条遗言则显得疑点重重,马谡此时压根算不得蜀汉重臣,也没有太多功绩,刘备怎么会单独把他拎出来?关键是刘备都这么说了,诸葛亮还是不以为然,北伐时以马谡为先锋,导致街亭战败,北伐失败,完全不符合诸葛亮谨慎行事的性格特点。

抛开这个疑点不谈,再说赵云有没有被刘备重用。

先说一下什么叫重用,非要像关羽张飞诸葛亮那样才叫重用?显然不是,因为这种人整个蜀汉也只是个位数,刘备就重用这么点人?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被极大地拔高了,长坂坡七进七出、曹操想收为己用、五虎上将排第三,马超死后感觉就是天下第一、北伐时仅次于诸葛亮、死后追赠大将军,这待遇直追关张。

正史上赵云的地位当然没有这么高,《关张马黄赵传》里他排最后一位,而且官职也比前四位要低。问题在于,在第一档的末尾就不是第一档了?

翻开赵云的履历,他跟刘备睡过:“先主与云同床眠卧”,这待遇跟关张是一样的:“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同床共枕简直就是对他人最大的信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紧绷着神经,一旦睡熟,身边人有异心的话,抬手一刀就解决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备对赵云是极其信任的。

类似的事还有不少,比如刘备在袁绍手下时,要秘密发展自己的人马,负责这事的正是赵云。又比如刘备战败后与赵云失散,有人说赵云往北跑了,刘备一手戟挑了过去:“子龙不会背叛我的!”(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总的来说,在刘备势力渐有起色后,赵云入则为亲信将领,执掌内卫;出则为要职,或领太守,或率偏师,或督后军。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赵云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这就能证明他不受重用了?很明显不能吧,恰恰是刘备认清了他是将才而非帅才,所以才没让他当一把手,也从侧面衬托出刘备的用人能力。

另外,赵云虽然没能跟关张马黄四人一样获得前右左后将军的名号,但他却是中护军,这个官职足以证明刘备对赵云的重用。

在汉末魏晋时期,中护军的职责是执掌禁军,兼有选拔武官的权力,因此任此职者往往是君主亲信,又为人公正。

如果中护军反水会怎样呢?司马家族很快给出了印证,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依靠的一大力量就是他儿子司马师以中护军身份统领的部分禁军(此前曹魏中护军一直由夏侯氏和曹氏族人担任,司马师担任情况特殊,且职权有所削弱)。

在《三国志》中,陈寿把关张马黄赵并为一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有谥号,蜀汉有谥号的又不止他们五个,更因为陈寿认可他们的功绩是在同一档次的,只不过档次内部有高低罢了。

简而言之,刘备临终前没有说赵云不可重用,他本人就重用了,怎么会说这种打脸的话。


平沙趣说历史


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是什么原因呢?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赵云在刘备阵容当中就从来没有充当过主要职责,很多时候他都是作为一个护卫将军出现,简单的说就是突击队长,从赵云加入刘备阵容开始,赵云就一直是刘备的护卫。

在当时刘备进川之前,就有过一次权力的分割,当时他选择了和孙权有摩擦的关羽镇守荆州,而不是张飞,更不是赵云,张飞在性格上自然不合适当一个元帅,当时关羽也是有自己的问题,而且还和孙权有摩擦,这个时候赵云也未能上位,就可以看出刘备并不看好赵云作为驻守边疆的大将。

第二个出现转折的就是在川的时候,关羽不在了,但了军中主将的位置还是没有轮到赵云来做,赵云还是作为一个冲锋队长。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功劳不显

和刘备帐下其他的虎将相比较,赵云的功劳其实并不算高。

先说关羽,是蜀国集团最为重要的一员大将,每次刘备分兵,关羽总是要独自带领一支人马的,后来又镇守荆州,独当一面,被封为前将军是名副其实的。然后是张飞,作为蜀国集团次于关羽的大将,张飞也是经常独自作战的,进益州所向披靡,后又打败名将张郃,功劳也是甚大,所以被封为右将军。马超的话,对于刘备集团的作用也不是很大,也就威慑了一下刘璋,而且也不得刘备的重用。但是马超在加入刘备集团以前便已经是威震西凉,名扬天下,又是世代公侯的出身,封为左将军也是合理。另一位则是黄忠,虽然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不长,但是却在汉中大战里立下了大功,不能不封为后将军。反观赵云,虽然跟随刘备多年,却一直是从战,也就是跟在刘备,要么诸葛亮的身边打仗,很少有机会去单独作战,更别说独当一面了。虽然和刘备的关系很好,但是功劳却不及其他四位,所以只得被封为翊军将军。

二.能力不足

很多人可能会不太认可这个说法,毕竟赵云的名头这么响亮。可是刘备素有知人之名,在赵云长期跟随刘备的过程中,如果赵云真的有关羽的能力的话,刘备肯定会委以重任的。比如说魏延当汉中太守的事。虽然魏延跟随时间不长,名声也不显,刘备还是没有选择张飞,选择了魏延,刘备的识人之明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赵云的综合全面作战能力肯定是不足的,否则刘备不可能不重要赵云的,刘备也是很缺人的。


用户6682186341289


刘备好惨。没有说过的话,都要被安在头上。生生被人扣上屎盆子!

可以说,刘备一生最信赖的武将,出了关张,就是赵云!刘备从来没有说过赵云的坏话。甚至连一句批评都没有。

第一,赵云这个人非常谨慎,懂规矩,知进退。

赵云不是一般无脑的武将,而是很有头脑的儒将。心思缜密,言行谨慎。刘备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相关自己的骑兵部队,实际上是刘备的亲兵卫队。征讨西川之时,又让赵云独自领军。汉中大战,赵云更是立下不世之功。刘备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

这样的信任,简直是倚为心腹,刘备怎么可能说出“赵云不可重用”的话。

第二,“不可大用”,说的是马谡。

三国志马良传中,有一段马谡的小传。其中记载,刘备临终之时,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刘备有识人之明,他早就看出马谡只会夸夸其谈,难当大任。但是诸葛亮偏偏非常欣赏马谡。刘备担心马谡被重用,误了大事。放心不下,这才特意叮嘱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不听劝啊。


上将嗳福斯



赵云,字子龙,三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大名鼎鼎的“常胜将军”。然而,却有这样一个谣言: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赵云不可重用,是真的吗?

赵云不论是刘备生前,死后,都是受到重用的,下面依据演义及《三国志》中相关内容,分析得出下列三个原因。


其一,刘备与赵云第一次见面,便对其青睐有加。演义第七回,公孙瓒与袁绍争夺韩馥的冀州,兵败被河北大将文丑紧追不舍,幸得小将赵云相救,五六十回合战退文丑。随后,公孙瓒重整旗鼓,与袁绍互相攻伐,被袁绍大军战败。这时,在平原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不辞劳苦,相救公孙瓒。公孙瓒为玄德介绍新得大将赵云,刘备与赵云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玄德、关、张动问毕,瓒曰:“若非玄德远来救我,几乎狼狈。”教与赵云相见,玄德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


其二,刘备为救援徐州,名为向公孙瓒借兵马,实为相借赵云。自从上次在公孙瓒大营中与赵云相见后,刘备对其另眼看待,认为其是一员猛将,更是一个忠义之人,是值得结交的朋友及收服的大将。在解北海之围后,听到徐州糜竺向北海太守孔融及自己求救,刘备自觉自己兵微将寡,没有能力对抗兵强马壮的曹操,去了也没用。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去公孙瓒处借三五千兵马,实际上是向其借大将赵云。刘备去了公孙瓒大营,先说了相借几千马步军,随后直言借赵云。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瓒曰:“我借与君马步军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赵子龙一行。”瓒许之。玄德遂与关、张引本部三千人为前部,子龙引二千人随后,往徐州来。


试想,在单位,如果一个人有本事,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遇到事情,第一个想到的便是你,如果其他单位领导向你单位暂时抽调骨干,想到的也是你。是个领导都喜欢听话、聪明能干、业务熟练之人。谁也不喜欢偷奸耍滑、互相推诿、眼高手低之人。

其三,刘备重用赵云,将自己的家眷甘糜两位夫人及小阿斗交给他。古代帝王的御林军统帅肯定是他的亲信,如果不是信任他,重用他,怎么会将自己的老婆孩子交给他。万一这个人意志不坚定,被敌人收买,主公刚刚遭到失败,后方就被人出卖,老婆孩子被总管拿着投奔敌人,邀功请赏去了。


赵云无疑是忠诚的,自从跟随刘备后,任劳任怨,不管刘备遭受多大的失败,都不离不弃。如长坂坡有人向刘备告发说赵云投降曹操了,刘备坚决不信,说了句“子龙定不负我而去”。这是多大的信任啊,肝胆相照。赵云曾两次救小主人阿斗,一次为长坂坡从曹营手中救阿斗,另一次为江边从孙尚香手里救阿斗。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正是赵云千里救援,才将其救回白帝城。总之,赵云多次相救刘备及刘禅父子,还不求回报。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陆逊闻是赵云,急令军退。云正杀之间,忽遇朱然,便与交锋,不一合,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


其三,刘备死后,诸葛亮重用赵云。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年幼,大权在丞相诸葛亮手里。诸葛亮发动一系列军事行动。如七擒孟获和第一次伐魏,都有老将赵云的身影。尤其是第一次伐魏,赵云以七十岁高龄出征,作为伐魏的一路军,和副将邓芝大战曹魏众将。赵云取得里阵斩韩德一门五将的战绩。后来,马谡丢失街亭,蜀汉大军陷入被动,不得不撤退。其余方面大军丢盔弃甲,唯独赵云与邓芝率领的军队,没有折损一人一骑,辎重等也没有丢失。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二人正欲起身,忽报赵云、邓芝到来,并不曾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


总结:刘备临终前,并没有说不可重用赵云之类的话,而是说的马良的兄弟马谡名过其实。无论是刘备生前,还是他死后,诸葛亮当权时,赵云都是受到重用的,为蜀汉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愧为“五虎上将”之一。

关注三国、分析三国、研讨三国,为您揭开三国未解之谜。


魁哥说三国


也许刘备临死前没说这话,而是某个阴谋家说的,刘备虽然没说这话,但确实没有重用赵云。

刘备虽然没有重用赵云,但是这并不妨碍刘备对赵云非常信任,刘备没有重用赵云的根本原因就是:赵云为人太正直,不适合在官场混,赵云的性格就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清白,容不得有半点渣渣。

赵云从公元200年开始跟随刘备,一直到229年去世,差不多近30年,在蜀汉集团中跟随刘备的时间仅次关羽、张飞,忠诚度仅次于关羽、张飞,但是在蜀汉集团的地位却差远了。

赵云在长坂之战中,为了救刘备的夫人和儿子,单人单骑向曹军的方向去寻找,结果马上有人向刘备告密说赵云投降曹军了,刘备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起身边的手戟掷向告状的人,说:子龙不会弃我而去的。

果然没多久,赵云就带着刘备的夫人和儿子回来,可见刘备对赵云是相当信任的,第一反应就是选择相信赵云。

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还体现在让赵云掌管自已的内事,啥是刘备的内事,就是刘备的家事,比如保护刘备的夫人与儿子,刘备在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夫人后,孙夫人带到刘备这的侍卫和官吏有不法行为,都是赵云来约束的。

刘备进入益州,又是让赵云保护自己的儿子刘禅,才最终没让孙夫人带去东吴,如果不是信任,刘备会把自已唯一的儿子交给赵云吗?

赵云对刘备忠心可嘉,刘备对赵云信任有加,但是赵云也有缺点,也许不是缺点,就是为人太过正直,在政治上缺乏经验。

刘备拿下成都后,为了收买人心,准备将成都城中房屋及城外桑树、田产分给诸将,结果赵云引用霍去病的典故劝说刘备不要这样做,赵云说天下还没有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乱,应该将田产房屋分给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得到民心。

从表面上看,赵云的建议似乎没有毛病,以百姓为重,实际在政治上,刘备是需要分赏来拉拢各派势力,争取支持,因为刘备刚刚拿下益州,人心还不安稳,但是这里说的人心并不是老百姓,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各级豪强、官吏以及跟随刘备的功臣。

老百姓不是不重要,对于刘备来说,更重要的是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各级功臣、各派势力,人是很现实的,这些人跟随刘备就是需要得到封赏的,一个不肯封赏下属的领导是没有愿意跟随打天下的,不说别的,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这些功臣就受赏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结果赵云这么一说,刘备就不好意思封赏,而那些等着封赏的各级官吏,对赵云可谓是恨之入骨,赵云个人就陷入了孤立,至少在刘备手下,赵云已经成为不受其他人待见了,在政治上陷入孤立,但这就是赵云的高风亮节,在某些方面,赵云的正直超过了诸葛亮,但是正因为赵云如此,所以他不是政治家,而只是一个正直的武将。

政治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与赵云是完全不同的,不是以百姓的利益来考虑问题,而是以统治阶层的利益来考虑的,政治家会有一些伤害百姓的作为,比如刘备在益州发行五铢钱,相当于国民党政府发行法币掠夺百姓的财富一样,百姓是穷了,但是政府富有了,这就是政治家的行为。

不仅如此,赵云还在刘备伐吴前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赵云说:国贼是曹操,现在曹丕纂汉,应该先北伐曹魏,灭了曹魏自然就能收复孙权,伐吴并非上策。当时并没有其他人出来劝谏刘备,唯有赵云一人而已。

赵云又是不懂政治了,当时连诸葛亮都明白,刘备伐吴是势在必得,而且是迫不得及的行为,刘备考虑问题是从政治上考虑的,东吴杀你大将,夺你城池,你刘备还能忍住不发兵,这在天下人面前就失了形象,没有了形象,蜀汉拿什么作招牌?

而且刘备集团中的骨干都是荆州人,荆州被夺,这些人就成为无根之水,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所有荆州派人士,都是赞同刘备伐吴的,要不然故乡只能成为敌占区,宗庙、祖坟都在敌占区,古人可是非常看重这个的,刘备不夺回来,如何向蜀汉群臣交待?如何安稳人心?

但赵云不懂这些,并不是刘备不信任赵云,而是因为赵云不懂政治,没法让刘备重用赵云,刘备重用的是有政治能力的人,比如诸葛亮、法正等人,如果是武将,刘备需要的是能服从并且能打的人,比如关羽、张飞、魏延等人。

所以尽管赵云对刘备忠诚度很高,而且赵云人品高尚、道德出众,但赵云在政治上并没有完全与刘备同步,所以刘备没有重用赵云。





唐时月宋时风


赵云从公元200年开始跟随刘备,一直到229年去世,差不多近30年,在蜀汉集团中跟随刘备的时间仅次关羽、张飞,作为蜀国的五虎上将之一一,被称为“常胜将军”的赵云,是一个更完美的人物,既没有关羽的傲慢和目中无人,也不像张飞那样经常喝的大醉、还打骂士兵,赵云则是一身是胆,胆大心细。

但是就算跟随了这么多年还是没能得到刘备的赏识,地位上跟关羽张飞都没得比,常山赵子龙被称为常胜将军,在三国所有的武将中人品、相貌和武功都堪称一流,刘备非常喜欢他,以四弟相称,仅次于关张。但是不重用他这是为什么呢?

刘备的江湖,只有三人之行任何人不得超越关张的地位,所以赵云只能是排老四,永远挤不进前三,一般政治各方面的事情刘备还是像张飞关羽讨论,刘备属于江湖人士在用人上始终突不破自己的江湖框子。赵云身在在框外,纵使忠心耿耿也无可奈何。对于刘备来说赵云不是一个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只是自己帐下一个小角色。

还有就是刘备张飞关羽都是武将,作战勇猛,非常有经验,而赵云则偏向于文将,但是那个时候武将非常想需要的,关羽、张飞等都是能征善战的大将,不仅武力勇猛,而且能率领千军万马作战,胜利满满都能坐镇一方,为刘备分忧。虽然刘备也让赵云指挥过一些,但是毕竟经验不足,刘备没办法让他带兵部队参加战役,这样一来指挥军权就无法获得,赵云虽然武力值高,但在刘备眼里他只能做一个合格的保镖,却不能让他统兵作战!赵云的被刘备封为虎威将军,一般在战斗中作战最勇猛的武将通常都会被给予这个称号他却无法匹配这个名字。

赵云没有很好的武力值,但是他同样也不太懂政治,这就让人非常纠结了,!什么都不知道,反对刘备讨吴,这一点让人大吃一惊,觉得他不懂政治上的规划与谋略,虽然是为了蜀国考虑还是这样不懂政治的如何重用?赵云对刘备忠心可嘉,刘备对赵云信任有加,大小事让他处理,但是赵云也有缺点,也许不是缺点,就是为人太过正直,他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上无法顺利和其他臣子交流和接触,自己会吃亏,时间久了自然会引发各种争端和矛盾,赵云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这个性格缺点而失掉性命。

在政治上缺乏经验,这一点会让政治者避而远之,无法重用,也许刘备在和赵云相处的时日里面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希望赵云受到重用,这也可以看作是刘备保护赵云的一种方式。


笑谈历史zz


大家好,我是司徒,听我聊历史,关注我不迷路。

谈起三国,那可有的说了,人物太多,剧情复杂,但是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五虎上将赵云,赵云这个人我认为大家应该在熟悉不过的了,小说三国里面是把赵云这个人写的近乎齐神,不过赵云相比关羽而言确实谦逊,又比张飞多了份稳重。也是小说让赵云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赵云

早期的赵云一直在公孙瓒的麾下效力,后来因为哥哥的死,他离开了公孙瓒,时隔七年赵云与刘备在邺城相见,从此赵云便一生追随刘备,替他出生入死。这是属于小说部分(作为蜀国的常胜将军赵云,虽然名声响亮基本上没有打输过什么仗,他经历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等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赵云除了军事才能之外,政治才能也是非常优秀的,赵云曾经引用霍去病的事迹来劝诫刘备将农田和房子还给百姓。在关羽张飞去世之后,还曾劝诫刘备不要伐吴。)不过这些来自于小说,也是后人对赵云的夸奖。真正的历史赵云其实没有那么的闪耀,赵云在历史中只是粗略的记载了两件事,第一就是长坂坡救主,第二就是与邓芝在箕谷抵挡曹真大军,败而不溃,后贬为镇军将军。

说来话长,长坂坡之战中,曹操追杀刘备,刘备为了逃命于是弄丢了自己得妻儿,危难之中是赵云孤身一人去救刘备的妻儿,不过也是没有七进七出那么夸张。自从赵云这一出之后,刘备便认定赵云的用处在于贴身保护于他,赵云得武功高强,并且有勇有谋,最适合保护刘备了。刘备不重用赵云,而是给赵云名义上的高官,五虎将的其他四位被分为前后左右将军,官位远在赵云之上,赵云与他们之间的最少差了两个等级,所以刘备并没有重用赵云。赵云不得重用的原因可能是如下:1.当时门阀制度较为严重,赵云出生布衣,投靠刘备也没有带一兵一卒,自然成为别人的嫁衣。2.赵云做官过于清廉,在朝中不会巩固自己的势力,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亲信和势力,只有赵云单枪匹马,自然人微言轻。3刘备手下有关羽张飞冲锋陷阵,人才济济,赵云得不到施展也是正常,赵云本身也是缺乏领军的才能,但是赵云格斗很强,所以一直在刘备身边贴身保护。

这个题目的说法并不赞同,刘备也不是不重用赵云,只是他会用人,会抓住人心,让他们都在合适的位置上尽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