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你身边一定有人说自己不结婚,也一定有说不要孩子。

虽然身体力行的到最后不多,但中国的单身主义、不婚族、丁克确实越来越多了。

2015年,中国非婚人口达到2亿,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独居户已超5800万人,其中20岁到39岁的年轻独居户接近2000万户。

当下被称为继1950s、1970s、2000s后的第四次单身潮,与此同时,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问题也在日益加深。2017年,在“开放二孩”政策之后,二孩出生数量竟然反超了一孩;这一年,在有12万人参与的生育意愿投票中,15%的人选择了“不生”;这一年,生育意愿率是1.73,实际生育率不足1.5,而只有生育率大于2.1时,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

这一年,全球生育率是2.4

连一孩都不愿意生,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关键问题。

不过也不必太担心,邻国日、韩各自以1.31.2的生育率,排进了世界生育率最低地区TOP10。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日本是个出了名的孤独感爆棚国家,为“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民族性格加成的,是超低生育率与超高终身未婚率。2015年,日本男女“终身未婚率”分别为23.37%和14.06%。

在此基础上,日本出现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场,并诞生了新名词——“孤独死”

这种社会现场,又催生了新的职业——孤独死现场清理队。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拍摄的就是这个清理队的工作内容。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祛魅亚洲:孤独死]

纪录片开头就给出了“孤独死”的定义:

  • 1、死在家
  • 2、没有人目睹死亡
  • 3、自杀不算
  • 4、没有人预料到死亡的发生

“孤独死”在日本是种怎样的存在呢?

纪录片给出的数据是:2013年,日本一共有150000人死在家中,其中有30000人属于孤独死。数字还在逐年上升。

这个数字,比日本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27000),多了3000。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孤独死的人,常常过了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被发现。孤独死清理队,就是职业清理警察带走遗体后,无亲友愿意清理的现场。

为什么遗体都被带走了,亲友仍不愿意收拾遗物呢?

一是与死者的关系没有那么亲密,要不也不至于孤独死了;

二是尸体移走了,还有一直淌到地板里的尸油、掉在沙发上的皮肤组织、卡到橱柜里的头发与头皮、无数蛆虫、从腐肉中成熟的苍蝇,及它们扑向窗户时沾上的人体脂肪

这是一个需要极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工作,大部分人在前两天就放弃了。

这也是一部需要极强心理承受能力的纪录片。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从现在开始,全程高能预警。

现在有很多血浆片、甚至拍摄恋尸癖的所谓“禁片”,但影视所呈现出来的死亡,无论多么逼真,也无法带来真实影像的刺激感。比如[下水道的美人鱼]再恶心,蛆虫也只是从菜市场买的沙蚕。

真实照片、录像就不一样,它们能给你亲临现场般的体验感,仿佛闻到尸臭的那种反胃。

[祛魅亚洲:孤独死]就有这能耐。

以下部分画面可能会引起生理不适,请酌情阅读

以下部分画面可能会引起生理不适,请酌情阅读

以下部分画面可能会引起生理不适,请酌情阅读

以下部分画面可能会引起生理不适,请酌情阅读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就算没有视觉冲击,听听这些事实就够令人反胃的。

一位62岁的独居男子,在死后两个月才被发现。在这两个月里,死者的邻居总是觉得苍蝇很多,伴有恶臭。窗户关上,恶臭还是存在。

从清理员那里得出的原因是:你一旦闻到了尸臭,气体分子会残留在鼻粘膜上,

闻什么,都会有尸臭的味道

在鼻腔,留下了隐隐作臭的感觉......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那具两个月才被发现的尸体,死亡现场沙发上有残留皮肤,地上是头皮和头发。

大夏天的,大概是被铲走的。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你可能会觉得清理员都是一群怪人,其实他们都是些普通人。

长相可爱的美玉小姐,小时候父母吵架,她和母亲去了外婆家,父亲在家里发生了意外,孤独地死去。这成为了她心中过不去的坎儿,于是她决定帮助其他孤独死的人。

虽然母亲反对这个职业,她还是没有放弃。

很多清理员的经历都和美玉小姐差不多。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孤独死现场清理是非常专业化的工作,他们在进入现场前会祈祷,也会祭拜死者,收拾起来既有高科技手段,又有匠人精神。

看下对比。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由于孤独死实在太过悲惨,一些老年人较多的社区专门成立了孤独死巡逻队。在日本常盘平居民区,就有个“零孤独死”巡逻队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队长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他在纪录片中说明了成立的初衷——13年前,一具孤独死遗体在死后三年才被发现。

队长还展示了孤独死现场照片。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零孤独死”巡逻队这样的组织,算是预防孤独死的一种手段;“孤独死现场清理队”,算是应对孤独死的一种方法。

但两者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如果说丁克、不婚族和单身主义的人群壮大,社会越发达生育率越低是必然趋势的话,那么社会的冷漠就是可以治愈的“疾病”,也是孤独死的病灶所在。

那个邻居死了两个月,忍受了两个月尸臭及苍蝇的女士,知道那是个虚弱的、好几年都不买水电燃气的人,却连门都没有试着敲一敲。

打电话给物业,不是因为担心邻居,而是因为苍蝇虫子实在太多了,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

最让人感到绝望的,是死者的桌子上留有字条:管理员,请帮帮我

在得知邻居曾写下字条求助后,这位女士表现得很悲伤,说:“应该有人在这发生之前去帮帮他的。我的意思是,我只是个邻居,做不了什么,物业应该去帮帮他的。”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不是这位女士虚伪或是麻木不仁,这实在是日本社会的通病。纪录片给出了解释——

战后,日本人追逐财富并取得了财富,如今45岁左右的中年人多是作为独子成长于自己的房子里。所以,在今天的日本,连在家庭中也难与人建立交际关系。快到60岁的独居人越来越多,他们不擅长交际,就意味着,孤独死会越来越多。

社会福祉学者、教授

结城康博指出,在日本城市中,人们不喜欢被打扰,更不喜欢打扰别人,邻居之间互不认识是很正常的事情。

形成了“无缘社会”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你不能说日本不发达,“孤独死现场清理队”的成熟度,恰好说明了这个社会的发展高度。但是,越成熟的处理方法,就越显出现代

“理性”的冰冷感,孤独死依旧是人间悲剧。

我们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对同样的问题。

[祛魅亚洲:孤独死]的意义不止在于剖析这一社会问题,还在于用直观的方式,传递了“孤独死”的悲剧感,并展现出了“孤独”能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真实的影像比说教冲击力大多了。

当然,清理员拥有的才是最直观的体验。这份与死者打交道的工作,让美玉小姐学会了怎么活着:“真的不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停止,所以我想过没有遗憾的生活。”

孤独死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活在遗憾之中。

纪录片「祛魅亚洲:孤独死」,记录“孤独”带来的最高程度残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